大明第一臣 第391章

作者:青史尽成灰

张希孟思绪飞扬,身后有人将大氅披在了他的肩头,又把一个汤婆子放在了张希孟的怀里。

“又想什么事情呢?”江楠轻声问道。

张希孟笑道:“也没有什么,就是在琢磨着,我们这一次北伐,到底对百姓算什么?”

“百姓?”江楠微微沉吟,“你家老祖不是说过,兴百姓苦,亡百姓苦。亡国悲苦,谁都明白,兴旺又何来悲苦,想必普通人不知道。他们只知道不停打仗,征发粮草民夫,耽搁农时,每次战斗,还要死伤亲人,家庭支离破碎,苦不堪言。强汉盛唐,都有那么多抱怨边疆苦战,天子用兵不休的诗词……这个老爷最清楚啊!”

张希孟颔首,“我确实是知道,但我以为此事不该这么想,也不能这么想!”

江楠眨了眨眼,“怎么,张相公又要管大家伙怎么想了?”

张希孟顿了顿,沉声道:“不是管,而是要告诉大家伙真相,告诉每一个人,国家的命运和个人的命运是联系在一起,休戚与共,同生共死。我们的大明在变得更好,对于绝大多数百姓来说,也是与有荣焉的事情。而我们的征战,开拓,也是为了这一块土地上的百姓,能活得更好!家国天下,本就是一体的!”

张希孟说到了兴奋处,竟然站起身,把汤婆子放在一边,双手挥舞,格外有力。

他笑道:“这一次北伐,我怕是没有多少时间织毛衣了,咱儿子的衣服,还要你来辛苦辛苦了。”

江楠呵呵笑道:“我早就知道,身为三军统帅,你还能真的无所事事吗?”她伸手抓起织针,笑道:“就凭你的手艺,咱儿子还看不上呢!我辛苦点也没什么,只要你做得事情,利国利民就好。”

张希孟大笑道:“夫人深明大义,果然是贤内助,放心,等我忙完这段时间,家里头的事情,我都包了。”

张希孟说完之后,就迫不及待下令,立刻明发各部,要求各地官吏,配合宣传,把这场北伐的故事,跟百姓讲清楚。

张希孟又觉得只是自己下令,未免不够权威,他随即求见朱元章。

当张希孟把要做的事情跟老朱说过之后,朱元章立刻打起精神,前面的小小不愉快,早就不翼而飞了。

“先生思虑长远,果然是用心良苦啊!”

张希孟道:“主公,我们现在就在书写史册,而一起动笔的,又不只是天子将相,而是所有百姓,天下万民。这一次北伐,正是我们教化百姓,最好的素材。其实不只是这一次,前面的每一次战斗都是如此。只是我们过去下功夫太少,只是去祭祀了宗泽,岳飞,文天祥等人。能影响的还是有限。前番测试百官,尚且有很多人湖里湖涂,又如何奢望百姓能明白这些?”

“这一次我们要真正用心,各地全都动起来,从上到下,把北伐的意义向百姓讲清楚,真正得到百姓支持,完成北伐大业!我们这一战,不但是功在当代,更是利在千秋。每一个人参与到战斗中的人,都是英雄豪杰,足以夸耀一辈子。”

张希孟兴奋说着,他能明显感觉到,老朱的眼睛亮起来,拳头也渐渐握紧了。

莫非说朱元章有了什么想法不成?

“主公,要不这一次还是御驾亲征吧?”

老朱瞪着眼睛,突然狠狠一捶桌子,怒道:“都已经下旨的事情,哪能收回去!”随后老朱又道:“先生,这么大的彩儿给你了,你给咱留点什么没有?”

“有啊!当然有了!”

张希孟道:“主公,其实臣想过的,除了北伐大都之外,还有万国来朝,册封藩国,重建华夏秩序……有太多的事情等着主公呢!只要主公不嫌累就好!”

老朱深深吸口气,终于点了点头。

“好吧,这次先生就放手去做吧!”

张希孟点头,“主公也可以物色官吏,如此这一次做得好了,往后朝廷是不是再设立一个部,专门负责此事?”

老朱想了想,突然一拍桌子,“对啊!咱怎么没想到!这种事情,理该找个新的衙门来干,就不该让礼部那帮废物来做!一本女戒,修成了那个样子,害得咱被妹子骂了好几天……”

朱元章急忙住嘴,张希孟只做不知,赶快离去,你们两口子的事情,我是半点兴趣都没有。

张希孟从宫里出来,又去见了李善长。

这次见面,能明显感觉到李善长满心悲苦,凄风苦雨。

他把事情又想错了,本来李善长觉得朱元章御驾亲征,如果出了事,后续他脱不了干系,希望张希孟帮忙化解。

可事实上朱元章根本没有御驾亲征,这回好了,不用等天子回来,现在就可能随时出事。

李善长太需要张希孟的帮忙了。

“张相,你放心吧,老夫一定下令,把这事当成头等紧要的大事。”

张希孟也只能苦笑,“李兄,这是配合北伐,为了让战场更加顺畅,假如喧宾夺主,弄乱了次序,那就不好了。”

李善长想了想道:“这样吧,你写个详细的文书过来,我好让他们严格照办。咱们干了这么大的一件事,不可能不宣传啊!”

张希孟勉强点头,算是认可了李善长的话。

不过很显然,指望着老李,这事没准会出乱子……张希孟又随即去见了朱升,随后又找了宋廉等人。

这一番忙碌下来,总算有了眉目。

经过大家伙的商议,决定由宋廉前往庐陵,去文天祥的庙宇前,宣读这一次北伐檄文,告慰前人,鼓舞人心士气……

“张相放心吧,我务必把这事情办好。”

宋廉行动之前,特意邀请了几个报社的撰稿人……大明虽然早就有了报纸,但大体上还是延续邸报的风格,是各路消息的集合,而这一次,宋廉以翰林院掌院学士的身份,接受采访,直接宣扬国策,还是大姑娘上花轿,纯属头一遭。

这几位撰稿人面对着宋廉,也是战战兢兢,生怕会惹恼这位位高权重的宋学士。

不过随着交流展开,宋廉儒雅随和,还是很受欢迎。

他们一直谈到了二更天,回去之后,这几位连夜撰稿,连觉都没敢睡……到了第二天,所有报纸,通栏标题:文丞相,在天之灵,可以告慰了!

第五百四十八章 轰轰烈烈的祭祀行动

报纸的出现,算是极大丰富了百姓生活,至少在茶余饭后,有了谈资。尤其是城市里的百姓,哪怕不识字,也喜欢抽空去茶馆,茶摊坐坐,专找那种有人读报的。

要一壶茶,听一段报纸,即解了渴,又充实了精神,可以带着双重满足,回家睡觉了。

其实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老百姓获取信息的渠道相当有限。或者干脆点说,几乎为零。

首先,书籍是很昂贵的,其次除了四书五经之外的杂书,由于印刷数量稀少,价钱更昂贵,或者干脆就是有价无市。

满世界找,也买不到一本。

所以说很多穷书生,只会之乎者也,一点有用的东西都不知道,那也就不奇怪了。

普通百姓了解历史,了解外面,除了长辈讲故事之外,也就是一些说书唱戏的江湖艺人。

能从家里学到多少,那要看长辈如何,通常世代务农的家庭,又能知道多少呢?

至于江湖艺人,他们倒是口若悬河,可仔细一听,就知道他们讲的东西,和历史大相径庭,完全不是那么回事。

像三国这种重灾区,艺人只是捡前面热闹的讲……哪怕是三国演义成书之后,多数情况,也不会讲到结尾,甚至到走麦城,或者白帝城托孤之前,就给结束了。

毕竟后面越来越悲伤,普通的百姓大约也和读者们的胃口一样,我看书图个乐,凭什么写那些悲伤的部分,给我们个大团圆的快乐结局不行吗?

你让我们伤心,我们就不看,不花钱,让你喝西北风去!

这样做的结果,久而久之,就会形成一种很有趣的民间史学……在民间史学里,大唐朝是瓦岗山的那帮英雄好汉打出来的,李世民就是个很文弱的摆设。

岳飞的后人是继承遗志,发兵北伐的,那个让人咬牙切齿的金兀术,是被牛皋俘虏了,还有气死金兀术,笑死牛皋的段子……在民间历史的宇宙中,大宋朝自然是中兴了的。

我们当然不能否定民间的故事的价值,这当然代表了百姓的一种美好愿望,脍炙人口,流传很广,没有什么不好的。

只是在民间的体系之外,似乎应该有一个真正的历史教育,让百姓多了解一些真实,塑造共同的记忆,培养共同的价值观。

这份文化的积淀,正是华夏文明的源泉。

而如今的大明,正在利用北伐的绝佳机会,果断展开了补课行动。

经过报纸的宣扬,许多人第一次知道文天祥,知道了大宋灭亡于蒙古人之后,知道了崖山惨败,神州陆沉。

再向前追朔,有靖康之耻,岳飞的冤桉……让人不忍卒读。

过去张希孟写文章,主要宣扬的范围还是读书人,各个学堂,也包括军中将士,距离真正的全民普及,还有相当距离。

这一次却是大不相同,至少对于市民来说,第一次相对完整接触历史,也是第一次知道张相公这些年在鼓捣什么东西……

说来惭愧,以前总觉得张相就是那种能掐会算的活神仙,是上天派来,辅左明君圣主的。

现在大家伙才闹清楚,原来张相是替大家伙说话的,人家非但不搞什么愚弄百姓的手段,恰其相反,人家是主张教化百姓,让更多人读书明理,都是为了百姓好的事情。

天可怜见,这都十多年来,张希孟的主张才终于传播到了民间,成为许多市民耳熟能详的东西……很慢吗?

非但不慢,甚至还有那么惊人。

毕竟才十年之功,就能得到这么多人支持,如果再给二三十年,想要改变整个天下,也不是不可能。

了解历史,追思文丞相,知耻而后勇。

燕云十六州,北伐大都,收复故土。

饭馆,酒楼,街头巷尾,百姓们越来越多议论这些事情,越来越明白,北伐的含义。

蒙古人夺走了天下,把我们变成奴仆。

时至今日,我们要北伐中原,驱逐胡虏,把属于我们的土地拿回来!

拿回来干什么?

既不能吃,又不能喝。

还要增加税收徭役,辛辛苦苦,又要战死疆场,有什么必要吗?

有!

当然有!

我们都是这个国家的人,谁过日子不想家业兴旺?不想今天买个椅子,明天买张床?

家要越过越兴旺,国家就要越来越大,老祖宗没丢的土地,我们要守住。

老祖宗丢了的土地要拿回来。

老祖宗没占领过的土地,要想办法弄到手。

青出于蓝而胜于蓝,日子一天比一天兴旺。

这才对得起祖宗,对得起后人。

这种堪称朴素的观点,快速在民间流传开。

家国一体,渴望着大明朝越来越好,盼望华夏大地,越来越繁荣昌盛……民心如此,百姓的支持自然而然。

其中山东的复旦学堂,主动凑钱,买了一艘万石粮船,捐赠给朝廷,用作运粮。

复旦学堂的动作,弄得济民学堂万分尴尬,这个最早成立的学堂,自诩天下第一的圣地,竟然落到了后面,简直没法面对天下。

济民学堂只能紧急动员,师生一起,捐赠出五万贯宝钞,用作军费。

此外各地百姓,提供粮食布匹,主动出工,帮着运输粮草。

军工作坊的工匠们,利用休息时间,加紧赶制武器,多制造兵器五千件,悉数送到军前,交给将士们使用。

从上到下,相比起从前的动员,这一次百姓们更加主动。

过去是建立在均田基础上,遇到了战事,百姓要主动服役,帮助打赢战争,保住土地。

而这一次更多的市民被动员了起来。

为了大明朝,为了让国家更好……一种基于华夏子民的荣耀,责任,使命,正在快速酝酿,萌发。

毫无疑问,曾经的成吉思汗,激发出了蒙古人的凶勐善战,随后的日子里,东西方的世界,都在蒙古铁蹄之下颤抖,颤栗,惶惶不安,跪倒屈服。

而如今中原大地,数以千万计的华夏子民,他们醒来之后,能给世界带来什么,哪怕张希孟都不敢预料。

他只是知道,来自民间的力量,越来越磅礴,越来越宏大。

人们已经不只满足于祭奠文丞相……镇江的宗泽墓,杭州的岳飞墓,这都是朱元章曾经去过的地方。

人们齐聚这里,朗诵昔日的祭文,一起振臂高呼,驱逐胡虏,恢复中华。

不论老人孩子,都沉浸在强烈的振奋中。

原来这一次用兵打仗,征收税赋,调集民夫……不是什么边庭流血成海水,朱皇开边意未已,而是收复故土,拿回祖宗之地。

身为华夏子民,炎黄苗裔,正该出一把力气。

绍兴府山阴县,陆游的坟墓旁,也聚集了无数的人,其中就有十几名陆氏的后人。

他们手捧着文章,跪拜在先人的坟前,放声大哭。

“快看看吧!王师就要北伐了!”

“王师不但要收复中原,还要北伐大都。”

“燕云之地也要拿回来了!大宋朝没做到的事情,我们做到了!”

“大明万岁!吾皇万岁!”

人们的呼声,此起彼伏,一浪高过一浪。

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

可惜的是,此时距离陆游去世,已经有一百五十多年。

他寄希望的宋室,在几十年后,一败涂地,别说光复中原了,就连自己都混没了。

如今的大元朝,已经过去了近百年的时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