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第一臣 第370章

作者:青史尽成灰

这才是大丈夫!

张希孟面上带笑,却又略有迟疑,所谓将心比心,毛贵能做出这样选择,固然难得,但是朝廷也不能就此夺了人家的权柄,总要有个说法才是。

张希孟想了想,把目光落在了刘伯温身上,“先生,你去准备几个上好的菜肴,就让孔府的厨子做,他们手艺好,我想跟毛平章好好谈谈心。”

刘伯温多聪明啊,哪里不知道张希孟的用意,立刻答应。

他走了之后,就剩下两个人。

张希孟一笑,“毛将军,首先,你的举动深明大义,是帮了朝廷大忙,我必定要向主公请旨嘉奖,这一点你不要推辞。”

毛贵闷着头,似乎有意推辞,可张希孟这么说,他又不好多言,只是双手依旧插在一起,心绪复杂。

张希孟又道:“毛将军,我要说的第二点,山东红巾,抗元有功,这一次为了策应中原决战,也是立下大功。这是谁也不能无视的。你想辞官,接下来山东红巾要怎么处置,我想听听你的意见。”

毛贵一怔,他万万没有料到,张希孟会如此直接。

“张相,我,我还是不要说了,一切能按照官军整编,在下就已经很满意了。”

一句话,终究是暴露了毛贵的内心。

从毛贵来讲,他早就意识到了韩宋的路走不下去,作为韩宋东路军的山东红巾,也需要彻彻底底改革,脱胎换骨,洗心革面,重新开始。

可问题是下面的人不是那么想的。

其实很多人还是不服气的,或者说不甘心。

他们甚至想占据山东,画地为王,名义上听朱元章的,但实际上自己做主。

甚至还有些人,希望迎接小明王到山东,重建大宋……

这种提议别说毛贵不能答应,就算是韩林儿也不敢接。

好不容易当成了普通人,再陷进去,就真的十死无生了。

毛贵对这些心知肚明,他更清楚,如果长此下去,非出事不可。不光他自己,包括山东红巾,都会成为大明的叛军,到了那时候,玉石俱焚,天崩地裂,谁也没有好下场。

不如自己干脆一旦,抽身退步,然后狠心将这些人马交给朝廷,让张希孟全权处置,他就什么都不管了,来一个眼不见心不烦。

只是话虽如此,毕竟是出生入死的老兄弟,又哪里能真正割舍放下?

被张希孟一问,还是说出了心里话。

随后毛贵干脆直说了,“张相,我知道以当下的情形衡量,山东红巾将领有不少不够资格,没法编入朝廷的兵马。但是这里面又有不少不想离开军中,除了打仗,也不会别的。还有些人,干脆就是贼心不死,贸然遣散了,后患无穷。我,我也是很为难。”

张希孟颔首,笑道:“毛将军,如果你不说这话,或许对你未来更好。”

毛贵无奈苦笑,正要说话,张希孟却补充道:“可不说这话,就不是毛贵了。”

听到这话,毛贵万分感动,人贵在知心,张相确实有宰相肚量,洞察人心,能替别人着想,古君子不过如此。

“张相,在下很想知道,这几十万山东红巾,你打算怎么办?”

张希孟道:“山东红巾肯定要缩编,这是母庸置疑的。从里面选拔出五万八千精锐,调朱文正担任前军都督府副都督,由他统领。”

毛贵眼前一亮,目前明军有五军都督府,其中除了朱英之外,徐达,胡大海,常遇春,冯国用,都是当世名将,无论战功,还是资历,都无可挑剔。

属于明军诸将的第一梯队。

而接下来谁能往前走一步,成为第二梯队的,就很值得玩味。

老将之中,吴祯,花云,唐胜宗等人都有希望,后来归附的诸将当中,邓愈,傅友德,丁普郎,也是各有千秋。

但是究竟谁能更上一层楼,还不好说。

可张希孟却给出了答桉,这人是朱文正!

而且他即将统领的还是由山东红巾改编过来的兵马。

可以说这个安排,很是微妙,毫无疑问,山东军团即便改编妥当,也是不如那几个老牌军团的。

偏偏又要体现出重视来,山东军团在未来北伐中,又有着特殊价值。

综合方方面面考虑,提拔在陕州立下大功的朱文正,就成了最好的选择,他年纪轻,符合山东军团的定位,前面又统领改编过的蒙古兵,经验丰富,能力上绝对可以胜任。

加上又是朱元章唯一的侄子,地位特殊,显示了对山东军团的重视。

很难找出第二个人选了。

当然了,张希孟不会直接让老朱任命朱文正的。通常情况下,他都会推举三到五个,然后让老朱挑选。

在经过天子深思熟虑,选择出最合适的人选,充分体现出天子的智慧……完美!

这种小技巧他通常是不会和别人分享的,但是毛贵情况特殊,必须让他放心,张希孟也就干脆交给底儿给他,让他放心。

“挑选出这些将士之后,剩下的人,愿意回乡耕田的,可以比照朝廷将士,授予两倍土地。耕牛,种子,房舍,甚至是妻子,都会想办法,保证回去之后,成家立业,安居幸福。”

毛贵连忙道谢,“张相仁慈,在下感激不尽。只是,只是还有些人……”

张希孟笑道:“我知道,其实你担心的就是这些人,他们人数不多,但却是军中骨干,都手握一点权力,资历又老,脾气也倔,很不好摆弄……在以前,我们改编兵马,这些人不是被扔到战俘营,就是给卡察了,你怕我们会这么对待他们?”

毛贵脸色难看,只能道:“张相,平心而论,这帮东西里面,如果仔细追查,必然有该杀的罪名,也有可杀的理由。只是,只是生逢乱世,又不幸沦落到军中,他们到底不是元军啊!”

张希孟微微颔首,“虽说功过不能相抵,但有些情况,也不能不考虑……这正是我要说的,毛将军,你看将这些人送去高丽如何?”

“高丽?”毛贵不明所以。

张希孟笑道:“就是交给关铎,让他们在高丽继续抗元。”

这下子可让毛贵惊到了,“张相,这帮人桀骜不驯,在山东还有约束,去了高丽,只怕会肆意胡来啊!”

“怎么,你担心关铎管不住他们?”

毛贵忙摇头,讪笑道:“关铎比我狠多了,他怎么会管不住!只是唯恐他不愿意下手。”

张希孟呵呵一笑,“他愿不愿意,那是他的事情。反正我们也管不着,是吧?”

毛贵再度吃惊,他傻傻看着张希孟,这不就是把祸水引向高丽吗?

张相,也不是那么老实啊!

张希孟呵呵一笑,“毛将军,你可别忘了,元廷在高丽设了征东行省,这些年高丽没少给元廷送妃子太监。祸乱中原,有他们一份。当年脱脱几十万大军之中,还有数万高丽兵马。他们对大元可是忠心耿耿啊!”

毛贵深深吸口气,这些事情他自然是清楚的,只不过毛贵尚有不解,“张相,只是这么做,日后会有麻烦吧,万一人心难以收拾,怨恨大明,岂不是有损上国名望?”

张希孟忍不住哈哈大笑,“毛将军,你真是个老实人,也确实应该去读书了。”

毛贵被说得老脸通红,不好意思道:“张相,我,我自知见识浅薄,惹张相笑话了。”

张希孟道:“毛将军不要在意,有句话叫渡尽劫波兄弟在,相逢一笑泯恩仇。我自然视高丽为兄弟,也愿意跟他们相逢一笑泯恩仇。但是总要先渡尽劫波,把该算的账算了,这些年为虎作伥,干了这么多坏事,非但没有惩罚,就此相安无事,无论如何,也说不过去吧?”

毛贵连连点头,简直五体投地。

什么叫读书人,什么叫学问家?

这借口找的……呸,什么借口,就是这么回事!

这一回毛贵彻底放心了……这些将士中间,忠勇可靠的,依旧能从军报国,北伐元廷。

愿意回家种田的,可以返回家乡,有妥善安排。

最后就连刺头儿都有了去处,可以到高丽折腾。

果然是安排的明明白白。

只是苦了高丽,先是张定边和陈理,现在又是山东红巾……接下来还不知道有什么呢!

不过也别怪张相炮制他们,谁让这帮家伙跟着元廷,做了那么多恶事,这也算是恶有恶报了。

毛贵心情大好,从张希孟这里出来,竟然是哼着小曲的。

……

“走啦!该考试去了!”

毛贵带着三个孩子,每人一个竹篮,里面放着笔墨,一人一摞煎饼,就这么走向了考场。

“你们可要好好考试,别给你爹丢脸!”

几个孩子向四周看了看,密密麻麻,人山人海,全都是年轻人,有许多身上都是补丁,十分穷苦,但却不减热情,纷纷前来考试。

孩子们突然担心起来,“爹,这几年我们兄弟读书还是很用功的,张相的主张我们都一清二楚,这场考试应该不会有什么问题……倒是您老,务必保重……考到后面还好,万一落榜,就,就只能给我们当学弟了。”

第五百一十八章 扯淡的不征之国

考试是山东父老喜闻乐见的娱乐形式。

尤其是入学之后,还有机会参加科举,成为朝廷官吏,吃一份皇粮,那就更了不起了。

你看啊,咱山东没出过皇帝,可咱出了一个圣人,眼下来看,第二位圣人,估计也是山东的。

山东人忠厚啊,就连山东的土匪也和别的地方不一样,一心只想诏安,忠勇双全了属于是。

在这么个地方,设立一座顶级学堂,然后开始招生,那效果可想而知。

毛贵在山东多年经营,功劳不可谓不大,他确实是保住了山东元气,活了几百万人。

不然的话,山东经历鏖战,不断拉锯,人口凋敝,不会比河南好多少。

而当下山东还有数万读书人,还有成千上万的年轻人能参加考试,努力跻身复旦学堂,绝对是巨大的好消息。

至少南北的差距不会那么不可弥补。

张希孟的心情大好,相比起繁杂的朝政,他是真想留在学堂,安安稳稳当个教书先生算了,跟学生在一起,自己都会年轻不少。

只是有些糟烂的事情,想避都避不开。

就比如最近老朱送来了一封信,询问张希孟对高丽的看法……还能什么看法?等着参加葬礼,写悼词的看法。

其实张希孟和毛贵讲,要把一些刺头儿甩去高丽,也是因为这件事情引起来的……

要说起来,一切的根源还是中原大战,察罕帖木儿被击杀,几十万人,几乎灰飞烟灭。事情到了这一步,谁都知道元廷已经是苏顺帝临朝,时日无多了。

作为大元朝的好大儿,高丽表示,犬父无能,受孩儿一刀!

因此高丽王派出了使者,漂洋过海,来到了金陵,求见朱元章希望认个新爹。

也正因为如此,应天那边,关于如何对待高丽的问题,又产生了争议。

以礼部为主,认为元兵侵占高丽,掠夺女子,抢掠财富,压榨欺凌,无恶不作。

高丽百姓深受其害,苦不堪言。

人同此心,心同此理。

大明应该厚待高丽,帮助他们复国,驱逐元兵,两家永结盟好,相安无事,也好保边疆太平。

这个建议立刻得到了中书省不少官吏的赞同,觉得很是不错。

元朝待蛮夷苛刻,杀戮掠夺,无恶不作,大明就该宽宏仁慈,以怀柔之法,收拾人心,安稳天下。

甚至有人提议,可否设立不征之国,以示上国恩典。

提出这个建议的时候,正好是朱元章在开封主持赈济中原的事宜,张希孟也在忙着新的均田,又是成婚,又是发行国债,还要安排将士下到村社,实在是没有心思顾及海外的事情。

不得不说,李善长还是敏锐的。

虽然他听下面人说得天花乱坠,很有道理,但是李善长始终记得,关铎的北伐军,深受张希孟和朱元章的重视。

和高丽结盟,是不是就要抛弃关铎他们?

要是那样的话,朱元章能答应吗?

当然了,朱元章还是好办的,要命的是张希孟,万一让他找出把柄,讽刺自己愚蠢,那么中书省的位置真的可能会丢了。

所以李善长就给压下来了,没有上奏,只是让下面人讨论,看看要怎么办才好!

结果无一例外,越是讨论,就越是倾向于礼部的意见,甚至有人嚷嚷着要派兵过去,帮助高丽,驱逐元军。

一旦成功了,高丽必定感恩戴德,从今往后,就会洗心革面,老老实实,当大明的好大儿。

收一个忠心耿耿的小弟,还能在元廷屁股后面点一把火,无论怎么讲,也是秦始皇吃花椒,赢麻了啊!

上位不可能不同意。

其实假如没有复旦学堂的事情,有关高丽的问题,就会成为朝野讨论的重点,并且要最终拿出一套方略。

“礼部尚书是谁?他拿了高丽人的钱吗?”

张希孟气得拍桌子,“还不征之国?胡说八道!这种自缚手脚的愚蠢主意,到底是是谁想出来的?我们作为上国,权力是无限的!孩子不听话了,就要狠狠打,连这点道理都不明白吗?礼部简直应该下狱!”

刘伯温耐心听完张希孟的话,神色怪异道:“张相,你不用着急,礼部尚书已经拿下了……就在曲阜!”

钱用壬!

好啊,又是你个混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