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第一臣 第350章

作者:青史尽成灰

张希孟苦笑着摇头:“贾公,你也知道,这次大战,咱们光是在山东,就动员了几十万百姓,山东刚刚归附大明,饱经战乱之苦。如此大举抽调人员,更是会影响农时。因此主公的意思,要把一半的牛马送去山东,借着这一次均田,让百姓得到一点实惠。”

贾鲁略怔了怔,山东因为毛贵的原因,确实比中原好不少,但也仅此而已。依旧十分贫苦,生计艰难。这一次山东父老倾力相助,不给回报,那是说不过去的。

朱元章这么决定,完全是情理之中,就连他都没法说什么。

“那,那不是还剩下一半吗?我,我不嫌少。”

张希孟更加无奈了,“这一半也有点麻烦,需要说服一个人。”

贾鲁毫不在意,“张相,天底下还有什么人说服不了?你的这张嘴,都能把死人说活了,就算陛下也扛不住啊!这都不是什么事。”

张希孟绷着脸,低声道:“那皇后呢?”

贾鲁顿时怔住了,“这,这怎么还有皇后的事儿?而且咱们皇后,那是出了名的贤明,她要是知道中原凋敝,民生艰难。没准还会主动送过来呢!又有什么麻烦?”

“您老有所不知啊!”张希孟道:“为了这一次大战,皇后在应天筹措不少军需物资。尤其是钱款一项,还没正式开战,就借了八百万贯宝钞,到了现在,我估计至少在一千二百万贯以上。她虽然没说,但我也清楚,皇后娘娘指着这些缴获,还利息呢!”

“还利息?”贾鲁瞪大了眼睛。

“没错,本金是还不上了,但是利钱总要给吧?不然的话,朝廷的信用就破产了。咱们苦心维持的宝钞,可就要步大元宝钞的后尘了。”

贾鲁一听这话,顿时冒出了四个字:开河变钞!

没错,大元朝就是因为这四个字,弄得天下大乱,国破家亡。

结果到了大明这里,要治理黄河,恢复中原民生,依旧是宝钞的问题。

还说不一样,这不是一模一样吗?

“张相,你,你有什么良策没有?”

张希孟轻叹了口气,“良策也谈不上,就是多印宝钞呗!”

“不行!”贾鲁几乎下意识吼了出来,你还真想重蹈覆辙啊!

张希孟微微一笑,“贾公,事情不像你想的那样。宝钞这个东西,固然不能滥发,但是多发却未必是坏事。咱们现在一口气吞下了山东,河南,疆域增加了这么多,商贸往来,恢复民生,处处用钱,适当多发一些,只要控制住节奏,是没有问题的。”

“不过有个前提。”

“什么前提?”贾鲁依旧犹疑。

“前提就是要等着一季庄稼种下去,最好看到了收成。到时候依旧收获,发行宝钞,钱和粮对应起来,问题就不大了。”

听完张希孟的解释,贾鲁气得差点倒仰……你这话说的,就跟说了话似的。

我们是要恢复中原民生,治水种田,急需要一笔钱……然后你跟我说,只要种田收获,有了粮食,就能多发钱了。

你,你这不是废话吗!

要放在几年前,贾鲁都想抽张希孟几个巴掌……无奈这小子官位越来越高,名声越来越多,当世贤相,夫子在世,他还真抽不动了。

“张相,按照你这么说,当下就是个死局了?”贾鲁无奈问道。

张希孟摇了摇头,“或许更糟一些,实不相瞒,现在俘虏每天能得到的粮食,只有二两了。”

“二两?”

贾鲁真的惊了,“这,这别说一个大活人了,就算是一只猫,一只鸟也不够啊!”

张希孟点头,“没错,确实如此。”

贾鲁更加无语了,不过想想也是,都是几十万人马,大元朝几乎输光了本钱,大明这边消耗又岂能小了?

长平之战,赵国损失几十万人,一蹶不振,秦国不也消停了好些年,默默恢复元气。

差不多规模的战斗,大明的家底儿还真不如彼时的大秦厚实。东南积累的粮食几乎都押上了,马皇后甚至亲自登门,四处筹钱。

风光大胜的背后,是一个伤痕累累,负担沉重的大明。

“张相,这么点粮食,俘虏一旦活不下去,我,我怕会出乱子啊?”

“所以胡惟庸建议,能不能效彷秦国,坑杀这几十万俘虏!”

“什么?”贾鲁大惊失色,“张相,这,这怎么行?那可是几十万的生命,更何况中原大地,恢复民生,离不开劳力……这个胡惟庸的心也太狠毒了!”

张希孟无奈道:“贾公,我也不想这么干,所以我撰写均田法令,主张治河。就是想留住这些人,找出一个快速恢复中原民力的办法。但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如果事情迟迟解决不了,再拖延下去,出现了俘虏作乱。到时候就算主公不想听胡惟庸的,那也不行了。”

贾鲁皱着眉头,悲愤道:“那,那可是几十万人,人命关天啊!”

张希孟点头,“没错,确实是人命关天,但又有什么办法?倘若主公真的下旨这么干了,我也只能想办法周全。”

贾鲁颇为惊讶,“张相,你不会劝阻陛下?”

“能说的都说了,我是陛下的臣子,为邀直名,忤逆君父,这种无君无父的事情,我是不会做的。”

贾鲁目瞪口呆,你竟是这样的张希孟?

你可是有当世圣贤之称啊?

义之所在,当仁不让。

这都是假的不成?

张希孟呵呵一笑,“贾公,如果剖心见胆,我就是主公手下的臣子,主管门下省,是全天下的吏头。我们这些吏员就是负责无条件执行主公的命令,不管是什么命令,哪怕是矛盾的,我们都要保证顺利落实下去。所以从本质上讲,我们是不讲究道德的!”

道德真空,带英正统了属于是。

“你!你怎么能这么说?”

贾鲁气坏了,激动地敲着桌子,“张希孟,你,你可是云庄先生的晚辈,当年他老人家为了救济灾民,白天和官吏豪绅斗,晚上还要去祈雨救人,一颗心都扑在了百姓身上,以至于活活累死了!”

“没错啊,所以他累死了。”张希孟笑道:“贾公,我说的是最糟糕的情况,我当然会尽力想办法避免……而且我也有了主意。”

“什么主意?”贾鲁皱着眉头,“张相,你可不要耍花招啊!”

“您老还真说对了,就是耍花招。”

贾鲁皱起眉头,越发狐疑。

张希孟却是翘着二郎腿,竟然不说话了,只是喝茶。

就在贾鲁几乎等不了的时候,突然有人跑着冲进来,带来了一阵风。

“大哥,我来了!”

冲进来的正是朱英,这小子风尘仆仆,脸上嘴角,还有皲裂,眼珠子也红红的,看到了张希孟,兴奋之情,扑面而来。

哪知道张希孟半点寒暄的意思没有,直接问道:“准备了多少钱?”

朱英怔了下,随即哼道:“五百五十万贯!大哥,你怎么就知道钱?都不问问我多辛苦!”

张希孟冷哼道:“你有多辛苦,你不还活着吗?我要是没有这笔钱,就要眼睁睁看着几十万条人命没了!你懂个屁!”

张希孟突然暴怒,眼角眉梢,冒出了杀气……朱英吓到了,都囔道:“大哥,你,你别这么凶好不好!”

张希孟直接起身,没好气道:“行了,你等着吧。我这就去见主公。”

说完张希孟转身就走,直接出去了。

贾鲁看着张希孟的背影,突然露出了感叹的笑容,他冲着朱英道:“别害怕,你大哥不是冲着你,他是生胡惟庸的气!”

“胡惟庸?他敢给我大哥气受?我,我煮了他!”

贾鲁拦住了朱英,感叹道:“你大哥和云庄先生其实是一般不二的人,而且他比云庄先生更有韬略。有他在,是天下苍生之福啊!”

第四百九十章 一对难缠的君臣

“明明赢了,怎么还这么难!”朱英挠了挠头,很是困惑。

贾鲁却是半点不意外,而且还更有一番体会在其中。

“同样是开河,同样是宝钞。同样要民夫,同样要花钱。总不能换了个朝廷,老天爷就降下福泽,堤不修而固,粮不种而有?说到底,咱大明和逆元的不同,无非就是上面主政之人的心罢了。所以我才说有张相在,是万民之福。”

朱英翻了翻眼皮,突然道:“那您老是觉得我干爹没有这个心了?”

贾鲁无奈,“我哪敢非议天子,我是说陛下纵然有这个心思,但是面临眼前的局面,他未必能有稳妥的办法。”

朱英认真想了想,轻笑道:“我看啊,您老多半是猜错了,我干爹想不出稳妥的办法,但他总能想出办法的,不信就瞧着吧!”

……

朱元璋真有办法吗?

“胡惟庸啊,你让咱学秦国,坑杀俘虏……这事要是做了,咱的名声岂不是毁了?你想陷君父于不义?”

胡惟庸吓得慌忙跪倒,诚惶诚恐,“上位,臣万万不敢有那般大逆不道的心思。臣要真是敢陷害君父,那就让臣五马分尸,天打雷劈,不得好死啊!”

朱元璋淡淡哼了一声,“用不着起誓发愿,老天爷那么忙,就算一天劈一百个,也劈不光无义小人……你有什么详细的打算,就只能说吧,咱仔细听听。”

胡惟庸诚惶诚恐,抹了抹额头的冷汗,这才道:“上位,现在俘虏那么多,每天消耗的粮食都不是一个小数目,还要从军中调拨。可军粮也有限,刚刚打了大胜仗,赏赐没到,却要将士们节衣缩食,供养俘虏,于情于理,都说不通的。”

朱元璋阴沉着面孔不说话,这事他能不知道?

“你继续往下说,让咱仔细听听。”

胡惟庸见朱元璋如此,略微放松,随即道:“上位,元兵残害百姓,杀戮无算。中原百姓,十不存一。这么大的血仇,不能不报。臣觉得大可以以报仇为名,痛下杀手,除掉这个祸害!”

“杀了?”

“嗯!臣确实是这个意思,只要确系他们滥杀无辜,也就罪有应得。没有人会质疑上位,相反,还会说上位英明,为民除害的!”

胡惟庸一边说着,一边察言观色,想要从老朱脸上,看到些什么。

但是朱元璋面色凝重,宛如一块生铁,丝毫不给胡惟庸机会……沉吟了少许,朱元璋才道:“胡惟庸,要说为民除害,杀戮元廷将领,除掉那些当官的,还有情可原。你跟咱说,要杀二十多万人,你以为谁都不明白怎么回事?你也太小瞧天下人的智慧了,难道所有人都是傻子,只有你聪明不成?”

“臣,臣没有这个意思,请上位明鉴啊!”胡惟庸又跪在了地上,浑身哆嗦,汗流浃背。

朱元璋冷哼道:“告诉你,这么个不行!这一次守陕州,有蒙古将士,进军白陉口,有蒙古士兵……咱为了进军中原,也先帖木儿,还有许许多多的蒙古富商,他们都出了钱,为国家尽了力!俘虏当中,确系有罪,咱自然不会放过,但要咱滥杀无辜,把二十万人都坑杀了,这百万已经归心的蒙古人怎么办?难道都杀了吗?”

胡惟庸吓得慌忙道:“臣,臣一时糊涂,没有思量明白,还请上位宽宥!臣,臣当真是一片好心,只是没有想得这么深啊!”

他一边说着,一边磕头作响。

朱元璋默默瞧着,脸上涌起一丝冷笑,此人心肠歹毒,无所不用其极,果然是个毒士!

如果在几年前,朱元璋根本懒得看他,多半会直接杀了。

但是坐在了龙椅上,想的多了,也就懂了。

比如当下,几乎是个死局,一般的办法是没有可能破局的……让老朱杀二十万俘虏,他也干不出来。

那就只有想想别的主意了。

“胡惟庸,你说迁居东南富户,让他们充实中原之地,如何?”

胡惟庸微微一怔,他有点不甚明白,因此怔住了。

朱元璋则是继续道:“咱也不是那么不讲道理,那些主动借钱给朝廷的,咱还是愿意网开一面,可以准许他们交钱,保全家人,至于那些没有借钱的,和朝廷不是一条心,自然不必客气,大刀阔斧,多多迁移就是。胡惟庸,你觉得咱说的有道理吗?”

胡惟庸脑筋飞快转动,他总算是明白了朱元璋的意思。

“上位是说,要要让富商主动免了债,不再逼迫朝廷?”

朱元璋把脸一沉,怒道:“什么叫他们给朝廷免债?咱是让他们拿钱买命,买家人平安,你听不懂吗?”

“懂,懂了!”胡惟庸慌忙答应,心里却是咚咚作响,好狠的朱元璋啊!

二十万俘虏不能杀了,但千百个富户还是可以下手的。

迁居抄家,不但能把债务免了,还能顺便发笔财,恢复中原,也有钱了。

至于是不是合乎道理,朱元璋也有他的一套思量。

“胡惟庸,你不是管税务部吗?想必对这些大户的情况一定很熟悉。咱让你去办这事,你能不能办得圆满妥帖?”

胡惟庸傻了……什么叫圆满妥帖?

抄家抓人,还让人家感恩戴德吗?

这个,臣真的做不到啊!

见他沉吟,朱元璋竟然微微冷笑,“让你杀二十万俘虏,你不犹豫。让你对付大户,你就扭捏迟疑,胡惟庸,你是不是和大户之间有勾结?”

胡惟庸已经不知道是第几次冒汗了,这话太过诛心了。

“上位,臣不敢勾结大户啊,只是臣觉得这么做了,会不会动摇国本啊?”

“荒唐!”朱元璋冷哼道:“大明的国本是黎民百姓!不是区区几个商贾富户,咱让你做这件事,就是要做到东南不扰民,中原要富民。两难兼顾,咱赏你个参知政事!”

目前大明还是两相两参政,如果胡惟庸能高升一步,毫无疑问是一步登天了。

但这一步很容易迈吗?

那是需要替天子干脏活的。

对付东南大户,就是老朱交给他的任务,也是对他的考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