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第一臣 第32章

作者:青史尽成灰

朱元璋答应,让人去请李善长。

只不过贾鲁在旁边一声不吭,他看了看张希孟,发现他跃跃欲试,似乎对李善长很感兴趣。

老贾深吸口气,“这个李善长既然是在衙门里做过书吏,必然是个精明难缠的……老夫想先和他谈谈。”

贾鲁开口了,张希孟一怔,你是瞧不起我?觉得我对付不了李善长?

贾鲁迎着张希孟的目光,微微一笑,对不起,你还真不行!

张希孟思忖了片刻,也只能无奈点头,李善长是个狐狸,那就只能让老狐狸出马了。

……

所以李善长被费聚背进来的时候,只看到了贾鲁在场。

李善长瞬间懵了?

难道自己真的猜对了?

“老大人,拜见老大人!”

李善长从费聚背上滚下来,直接五体投地,汗流浃背,跟水里捞出来似的,连声音都带着惶恐。

贾鲁也被弄得有点迷糊了。

怕成这个样子,你还来投靠红巾军干什么啊?

“老夫早就不是元廷的什么尚书大人,不过是无用老朽罢了……倒是你,怎么认出老夫了?”

李善长哪敢隐瞒,忙道:“是,是当初治理黄河的时候,小的带着民夫去河堤,有幸见过老大人。老大人不辞劳苦,亲力亲为,让人钦佩!”

“开河变钞,亡国之举,又有什么好钦佩的!”贾鲁直接道:“听闻你愿意投靠朱将军,又给朱将军谏言,老夫以为你是遇到了明主,应该仔细辅佐,成就大业才是。至于元廷,已经是末世之相,命不久长,你也算是当世俊杰了。”

李善长吃惊非小,贾鲁劝自己投靠朱元璋?

是真的,还是假的?

此刻他的脑袋也清醒了不少,贾鲁诈死,能有什么意义啊?十万大军都没了,元廷就算想作死,也不是这个法子。

分明就是贾鲁被抓了,而且还投靠了朱元璋。

李善长久在官府,心理素质极好。他只是突然被贾鲁吓到了,以至于方寸大乱,胡思乱想。忍不住暗骂自己糊涂,所幸没有胡言乱语,不然还真不知道怎么收场!

李善长定了定神,觉得朱元璋更厉害了,居然能把贾鲁俘虏,还能让老头替他效力,自己真是没看错人。

奈何那本小册子给了他不小的阴影,让他很不安。因此李善长仗着胆子道:“老大人,小人看到了一本册子,上面写着一些有关田产丁口的事情,敢问可是老大人的手笔?”

贾鲁摇头,“老夫写不出来,那是一位小友写的。”

“就是那位张小先生?”

“嗯!没错。”

李善长深吸口气,又道:“老大人,土地田亩之事,关乎重大,上位想成就霸业,或许该找更老成持重之人才是,那位张小先生怕是年纪不大吧?”

“他的确不大,今年应该有十三岁了。”

李善长一听简直要翻白眼了,自己的儿子都比他大许多啊!

“老大人,这么做是不是有点儿戏了?”

贾鲁一笑,“儿戏?你要是知道那位小友的身份,你就不会这么说了。”

“那……他是什么人?”李善长小心翼翼问道。

“他的叔祖就是云庄先生,是我的恩师。”

李善长愣了好一会儿,才想明白是谁,顿时惊呆了。

“他,他怎么会投靠红巾?”

李善长觉得自己这种小吏投靠红巾情有可原,张家的人,怎么也会投靠红巾啊?朝廷对他们可不薄啊!

贾鲁看出了李善长的心思,微微暗笑,幸亏自己过来,否则还真不好谈。

“你听说过郑思肖吗?”

李善长苦笑摇头,这个他真不知道。

“那你听说过文天祥吗?”

李善长哭了,这位三岁孩子也知道啊!

贾鲁长长出了口气,又问道:“你家里有田吗?”

“有……有一些。”李善长讪讪道。

“肯定该有,不然你也没法读书。”贾鲁道:“那这些田可是你的?”

李善长怔住了,难道不是吗?

他租给佃农,每年收获租子,怎么不是他的?

贾鲁长叹一声,“可是郑思肖不这么看,他的画中无根无土……寓意地都被蒙古人抢走了,天下汉人,皆是亡国之人啊!”

李善长愕然,只能附和道:“确实是蒙古人坐了江山!”

“所以要把天下夺回来!”贾鲁突然语气加重,“文丞相一片丹心,独木难支,少帝蹈海,崖山遗恨,大宋终究是亡了!如今朱将军率领虎狼之师,恢复汉家旧山河,青史有幸,日月同光。你能归附朱将军,成就大业,着实是眼光高明,日后的成就,不可限量啊!”

李善长听到这里,浑身震颤,瞠目无言。自己的选择,竟能彪炳史册,百世流芳?那,那自己还需要在乎难点土地吗?

第四十八章 善长归心

李善长是当惯了小吏的,而贾鲁当过工部尚书,中书左丞,跻身宰相之列。换句话说,他们俩的差距,就是乡镇小官跟中枢大员的距离。

同样的画大饼,张希孟不行,甚至朱元璋都不行。

唯有贾鲁能画,而且还能让李善长心甘情愿,坦然接受。

“老大人,您是说在下追随上位,就能青史留名?”

贾鲁一笑,“岂止是青史留名,这里离着沛县不远,王气所在,一千多年前,萧何辅汉,成就霸业。老夫似乎记得,萧何早年也不过是县衙的小吏罢了!”

李善长面色骤变,他拿汉高祖鼓动朱元璋,现在贾鲁拿萧何忽悠他,也算是以彼之道还施彼身了。

有趣的是朱元璋在接受了疫苗之后还能冷静面对,李善长却不可救药地中招了。

他想了好半天,终于狠下心。

来都来了,就跟着姓朱的干了!

不过李善长到底还有一丝疑虑,他沉吟片刻,这才道:“老大人,如今豪杰并起,天下大乱。何以上位能取得天下,收拾旧山河?”

“哈哈哈!”贾鲁大笑,“你不是看过了吗!”

李善长怔住了,片刻之后,他脸色涨得通红,双手不住颤抖,显得很激动,鼓足勇气,询问道:“老大人,难道真的要对豪强士绅下手?就不能通融?”

贾鲁一笑,“李善长,你是个聪明人,老夫不妨把这个事情说破了。蒙古人席卷天下,夺了大宋江山,固然是杀戮作恶,罄竹难书。但不少豪强地主还是安然无恙,继续荣华富贵。那些租种地主土地的佃户也是如此。不过是多了几个蒙古人主子罢了。该挨饿还是要挨饿,该受欺负,还是要受欺负。所不同的可能是以往三个人打他,现在变成了五个人……左右差不了许多,你说是吗?”

李善长深深吸了口气,情不自禁点头。

他对这话是五体投地地赞同。

因为他李家就是这样,守着几百亩土地,安安稳稳过日子。

李善长萌生了反对元廷的念头,也是瞧着红巾遍地,往上爬的路又被断了,一气之下,干脆投靠朱元璋,博一个前程,仅此而已。

想到这里,李善长再看那个小册子,他就明白了过来。

这份分田方略,不是单纯的给老百姓一点土地,换来百姓支持那么简单。

你要推翻元廷,要恢复旧日山河。

老百姓就要问一句,有什么用?

如果还是不死不活的样子,为什么要搏命?

恢复大宋朝能怎么样?

我们爱大宋,大宋爱我们吗?

虎贲三千直抵幽燕之地,飞龙九五重开大宋之天!

这句流传黄河两岸的口号,本质上是空的,飘在天下,没法落地。

可若是一旦跟这份分田方略结合起来。

天雷地火,瞬间凑齐。

能把大元朝的天下,炸出一个大窟窿来!

什么叫重开大宋之天?

那就是铲除豪强,均分田亩,平均土地,共同承担徭役赋税,并肩作战,直到杀出一个新天地为止。

至于李善长的想法,不能说没用,他把负担压在了流民身上。招募流民,耕种官田,让流民承担更多的田赋兵役。

对于那些士绅地主,以及他们的佃户,没有多少触及。而且由于官田赋税沉重,很多人会想方设法,把官田变成民田,减轻负担。

一旦这样的话,他们就从抗元的战车上下来了。

说穿了,李善长的方案只动员了一半的人。而张希孟的计划,是动员除了极少数地主之外的所有人。

格局大小,高下立判!

“天下豪杰虽然不少,但多为莽夫碌碌之辈。能重用文臣的都不多,更不要说胸怀韬略,腹有锦绣了。朱将军不论智勇,格局,皆远在群雄之上……公年富力强,得遇明主,他日必为史书明相,流芳百世!”

贾鲁称呼李善长为公,就是在说,你日后的地位肯定在我之上。

李善长自然听得出来,他口称不敢,可心里却是乐开了花。只不过李善长也不傻,那个张希孟虽然年轻,但是能提出分田方略,也不是寻常人物,而且显然朱元璋更看重他。

这一点李善长也没办法,先来后到,谁让他晚了!

不过他也有优势,那就是丰富的行政经验,还有跟下面人无与伦比的打交道经验。

就拿张希孟设想的分田计划来说,的确比起大多数的方案都公平合理,但是在李善长这种老吏看来,依旧是漏洞许多,可以操作的空间不小。

在仔细推敲了一夜之后,李善长主动来拜见朱元璋。

而朱元璋此刻也在和张希孟聊分田的事情,贾鲁也在。

要说起来,田绝不是那么容易分的。

眼前就有个活生生的例子,张家的仆人老王是怎么被抓住的,又是怎么送到张希孟手里的……这事情还挺有趣的。

前面不是说了,有一批士兵,偷了兵器,逃回了家乡,不愿意跟着朱元璋干了。

当时老朱去救郭子兴,也顾不上这些人,还生怕他们一走,影响了军心。

可是这帮人回到了家里,也没闲着。他们在军中见识了处置卢家,见识了分田,觉得热血沸腾,就该这么干……大家伙都是穷苦人,回家之后,就赶快落实。

他们聚集了一百多人,把当地一个地主,两家富户都给抓起来,当众砍头。

然后就组织分田……可是在这时候他们傻眼了,因为没有人读过书,也算不清田亩多少,不知道该怎么执行。

很凑巧,老王偷了张家的首饰,本想往南跑,找个太平的地方躲起来。可是兵荒马乱,根本跑不掉,他身上拿着一包首饰,想找个当铺换钱都很艰难。

他只能藏身村子里,靠着一个老农帮忙度日。他也够不要脸的,竟然拾起了张老爹的身份……说自己是读书人,为了躲避战祸,结果不幸遇到了元兵,妻儿都死了,他好容易逃出性命云云……

老农收留了他,给他住的地方,又给他一些粮食,条件就是每月收一件首饰。

老王躲了好几个月,元兵也退了,他就琢磨着去一个安稳的地方。

还没走成,就让一帮兵找出来,你不是识字吗?不是读过书吗?

帮我们分田!

老王很傻眼,我就是个奴仆,你们就拿这个考验我?

士兵们不管这些,刀压在了脖子上。

老王只能答应,不过很快他就发现了,分田这事,可大有关键……哪块好,哪块坏,有没有灌溉,一亩水浇地比起一亩普通的田,产量能高出一半。

还有,在农村缺少测量工具,因此估算土地面积,用的是弓步法,一弓步算五尺。这就出了问题了,一个大个子和一个小个子,腿长肯定不一样,弓步也不一般大。

发现了这些之后,老王就来了本事,他在这一群人里面,不停挑唆,给这个多一点,给那个少一点,制造矛盾,拉拢分化。

总而言之,把他在张家管事,练出来的嘈聒本事,全拿出来了。

还有几天下来,这一百多士兵,就四分五裂,彼此都动了刀子,伤了好几个。

老王却是相当满意,因为只要继续下去,这帮人收拾不了残局,就都要听自己摆布。

他能掌握这一百多人,就能跟元廷勾搭,弄个团练乡勇的身份,没准还能谋个官位。张家不愿意给元廷做事,那是他们傻!

可以说,老王的计划几乎成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