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第一臣 第223章

作者:青史尽成灰

秦汉隋唐,采用大一统,探索治理华夏的方式。

这就是过去的三千年历史。

至于夏朝之前的时期,或许也可以归纳进来,但是在这个时候,已经不那么重要了。

张希孟着落在第三次兴起,也就是,他们不是要建立一个新的王朝那么简单,而是要开启一个长达一两千年的新时代。

为接下来华夏更上一层楼,探索道路。

未来要怎么治国,第三次兴起,需要什么条件……这些还都是未知,张希孟在祭文当中也仅仅提到了依循民意,君臣同德,更具体的部分,他并没有。留出来的空间,就是日后补充的。

其实只要接受了这个观点,很多东西都会顺理成章,比如开海,比如工商,比如科技术……全都可以归纳到第三次兴起的大时代之下,顺理成章,水到渠成。

虽然大明朝尚未建立,但是张希孟凭着一己之力,已经把这个王朝提高到了无与伦比的高度,与日月争辉,同天地不朽!

“张子如今可为圣人矣!”

宋濂仰视着张希孟,眼中竟然有泪花涌动,苍天不负,大地厚德,方有如此俊杰人物啊!

到此为止,至少朱元璋手下的文臣已经彻底抛弃了对元廷的介怀,不会再有什么二臣贼子的纠结。

而且张希孟巧妙的划分方法,等于把两汉儒家,天人感应,程朱理这一套东西,划入了秦汉隋唐的兴衰轮回。

穿了,这些都是旧时代的东西,用不着再束手束脚,只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即可。

这样一来,前面许多的冲突,也都化解掉了。

有了这一套东西在,彻底保证了新建立的国家,万象更新,一扫颓唐……道理通了,气才能壮!

有人也过,天子者,兵强马壮者为之……

似乎道统合法性不是那么重要。

其实不然,包括程朱理,三纲五常,各种规范,解决的是统治成本的问题,为什么能马上打天下,不能马上治天下。

就是这个道理!

只是单纯靠着武力统治,成本实在是太高了。

为什么儒家能绵延两千年,一直被官方奉为显?

就是因为儒家能有效降低统治成本,实现长治久安。

如果没有新的理论取代儒家,不管怎么挑战儒家,如何改革理,早晚有一天,包容四海的儒家,还是能够把这些挑战的理论,消化吸收,改头换面,重新变成儒家的一部分。

这就是历史的惯性。

而张希孟的这篇祭文,这次针对历史的重新阐释,几乎断绝了理借尸还魂的可能,自此之后,儒家恐怕只能成为一门修身养性的问,再也没法成为官显。

总而言之,这篇文章做得够大,格局够高,究竟会产生多大影响,还要看后续的反馈,但是有一点是毫无疑问的,自此之后,张子的地位,彻底超越朱子!

竟然有那么一点立地成圣的架势了。

尤其是那些年轻的读书人,有人双眼炽热,死死盯着张希孟,有人不敢仰视,只能低下头,仿佛张希孟的背后挂着光环,足以晃瞎人的眼睛似的。

朱元璋脸上含笑,十分满意。

要让他来,那是绝对没有这个效果的。

毕竟就算朱元璋再好,也写不出这种程度的文章,谁都知道有人捉刀代笔,读起来最多得到些掌声罢了。

唯独张希孟,天时地利人和,灌注在他的身上,适时站出来,当众宣读……手握日月,站在潮头,傲视古今,引领风潮!

一句话,大势已成!

在场的人,能领会到此篇文章威力两三成的人,已经是凤毛麟角,少之又少。

诸如方国珍之流,更是糊里糊涂,听不明白。

但是没关系,至少这个气势就让老方胆战心惊。

不就是个吴王吗?

怎么弄得比当了皇帝还霸气热闹?

朱元璋真有点东西啊!

他手下这个年轻的文臣就很厉害,话一套一套的,太有文化了。

方国珍前面还略有迟疑,觉得老朱封他越王,虽然让人怦然心动,但毕竟不是皇帝加封,差着那么点意思。

但是到了这一刻,他再也不迟疑了。

什么大都天子?

狗屁!

咱眼中只有一个太阳!

果然,就在张希孟宣读祭文之后,快步走向朱元璋,朱元璋竟然也主动向前,迎了两步。

“辛苦先生了!”

张希孟微微一怔,心里暖烘烘的,随即急忙深深一躬。

“请主公祭祀先贤,即吴王之位!”

老朱点头。

他迈步昂然而上……张希孟讲的是吴王的法统来源,讲的是立国的根本,属于非常高大上的东西。

到了老朱这里,就务实多了。

他首先给岳飞进香,上祭品,肯定岳飞之功,表明恢复中原,驱逐胡虏之志。

随即朱元璋正式宣布,继承吴王之位。

至此为止,老朱正式登上王位,君临一方。

然后在岳飞墓前的事情就结束了,返回杭州衙门,临时王府……这一次老朱先进去,更换吴王的蟒袍,九旒冕,换上新的行头。

顺带还要休息一会儿,接下来就是正式升殿,以吴王身份,开始处理政务了。

什么封赏功臣,除故布新,都要在接下来的时间里宣布。

所幸大家伙也能休息一会儿,因此人们在大殿之上,三三两两,畅快聊着。

包括在张希孟身边,李善长,朱升,宋濂,几个人还在回味文章,对张希孟也不无溢美之词。

眼见的一片其乐融融,方国珍突然走到了张士信和陈海的面前,咳嗽了一声,这俩人都不由得仰起头。

他们一个是张士诚的兄弟,一个是陈友定的儿子,都是摄于老朱威风,不得不来的。

面对此时趾高气扬的方国珍,着实不能理解。

难道你怕朱元璋仗势欺人?

“你们两位或许还不知道吧?俺已经接受吴王册封,贵为越王之位……我劝你们两方,也该识时务,张士诚不是去了太尉之号吗?不如也接受吴王册封,连我都能当越王,张士诚的待遇肯定比我好多了……还有陈海,你爹到现在还是向大元称臣,每年搜刮几十万石粮食,送去大都,供奉昏君,这事太不应该了!既然本王接受了吴王册封,就要为驱逐胡虏的大业做事。如果你们还继续运粮,少不得就要扣下来,请吴王定夺!”

他这一番话,弄得这俩人都目瞪口呆?什么意思?

方国珍接受了朱元璋的册封,还成了朱元璋的急先锋,跟我们瞪眼睛?

唇亡齿寒,你懂不懂?

张士信把眼珠子一瞪,“方国珍,你来大呼小叫,莫非你能代表吴王,这就是待客之道?”

方国珍嘿嘿一笑,“我自然是没资格代表吴王,只是心里话罢了。天下英雄并起,豪杰争锋,我不佩服别人,就佩服吴王。别的事情我也不了,反正陈海,告诉你爹陈友定,他要是不跟元廷一刀两断,我就出兵,封锁福州,你放心,我到做到!”

陈海的脸跟黑锅底儿似的,切齿咬牙,恨不得撕了方国珍。

可就在这时候,朱元璋出来了,他没有别的,先是让孙炎宣读旨意,册封方国珍越王,随即赐下一整套的行头。

方国珍被人引到旁边,不多时,他也头戴九旒冕,身着蟒龙袍,昂首阔步走了出来。

虽然方国珍的穿戴在细微处,和朱元璋有点差距,但谁都要承认,这位的确一跃成为了尊贵的王爷,麻雀变凤凰了。

还是二八大杠的凤凰,又高又硬!

“吴王在上,臣叩谢洪恩!”

方国珍大礼参拜之后,就对朱元璋道:“吴王,既然要驱逐胡虏,那在这个大殿上,怎么还能允许元朝的贼臣耀武扬威?我愿意请旨,率领三百战船,攻击福州。请吴王派遣一支兵马,进入八闽之地,水陆并进,先灭了陈友定!”

这几句完,陈海已经被吓得浑身颤抖,脸色惨白……一个朱元璋就不是他能对付的,现在又来了一个方国珍,这不是把人往绝路上逼吗?

可偏偏又不能认怂,要是让方国珍吓到了,那就没好日子了。

正在这时候,朱元璋轻咳了一声,“越王得有理,但是昔日你也是元廷之臣,咱们总要给人一个机会。”

朱元璋看了看陈海,脸上含笑,“咱想过了,打算册封令尊为福王,邀请他共同携手,实现驱逐胡虏的大业。不知道你们愿不愿意接受?”

老朱不待陈海回答,又问张士信道:“咱也打算加封你兄长为怀王,从今往后,守望互助,一同抗元,你们意下如何?”

朱元璋虽然是商量的口气,但是这俩人都不是傻瓜,人家已经摆明了车马炮,接受册封,你们是咱承认的王爷,要是不接受,立刻方国珍就会充当急先锋,朱元璋的大军也会随之而来。

好一个霸道的吴王!

算你狠!

第三百零七章 吃面

张士信是和朱元璋较量过的,大不了就是一条烂命,从盐贩子走到今天,咱就不是怕死的人。

可不管他怎么发狠,如何给自己鼓劲儿,面对如今的老朱,他都毫无底气可言,甚至让他兄长过来,大约也是一个德行。

这不只是兵马多少的问题,毕竟当初脱脱四十万大军,号为百万,围困高邮,张家兄弟也是见过的。

今天的朱元璋未必比当年脱脱兵马更多,可张士诚却比当年要强太多。至少纸面上是这样的。

无奈张士信就是没有胆子,跟老朱对抗,仿佛眼前这个人不只是吴王那么简单,而是大势所趋,人心所向,代表了一股无可阻挡的宏大力量。

或许能接受他的册封,也是一件好事,不然真的开战,必败无疑。

冒出这个念头之后,张士信也吓了一跳。

自己也未免太没有出息了吧?

张士信深深吸口气,冲着朱元璋深深一躬,“多谢吴王抬爱,请容我回去禀明兄长,再来谢恩。”

张士信也耍了个滑头,没有直接接受。

老朱也没有多什么,反正你都要回去告诉张士诚,如果张士诚敢不答应,那就等着吧!他把目光放在了陈海身上,因为刚刚方国珍就把矛头对准他们。

“咱知道令尊还忠于元廷,也还给元廷输送漕粮,无论如何,这也是行不通的。咱也不为难你们,你现在就回去,把厉害关系清楚,告诉令尊,何去何从,请他仔细想明白了。一个月后,如果没有答复,咱会有所回应的。到时候地动山摇,就不是他能预料的了。”

陈海猛地吸口气,威逼利诱,软硬兼施,当真不给留半点余地!

陈海迟疑再三,这才道:“回吴王殿下的话,家父受朝廷册封,统领八府之地,手下文臣云集,猛士万千。大家伙都有忠于朝廷之心,纵然有心归附吴王,反戈一击,却也是不那么容易,还望吴王多宽限时日,给家父一个准备时间。”

老朱呵呵一笑,陈友定这家伙着实有点死硬,他是一心给大元朝当忠臣了!

按照往日老朱的脾气,估计就要直接发兵,讨灭逆贼了。

但是登上王位,尤其是跟张希孟交流多了,把格局打开之后,老朱也有所提升,原则问题,依旧要坚持,但是手段上,却可以更加灵活,要做到仁至义尽。

“陈海,令尊以元廷名分,号令属下,自然是不方便立刻改变,咱心里清楚。但是咱也请你们想清楚一点,如今元廷昏聩,覆亡在即。三路北伐大军,已经让元廷焦头烂额,无力支持……早晚咱的兵马也会挥师北伐,彻底剿灭逆元!到了那时候,只怕悔之晚矣。”

老朱又道:“还有,元廷残暴,践踏中原,以胡虏之分,视中原百姓为草芥……令尊给元廷当忠臣,就是逆天而行,悖逆大势,你可知道是什么下场?”

陈海额头见汗,他咬了咬牙,“吴王教训得是,想来忠臣孝子,人人尊敬,国法也无外乎人情,还请吴王体谅。”

朱元璋暗暗摇头,好一个死不悔改的人。

方国珍那里已经咬牙切齿,迫不及待了。就连朱元璋手下的大将们,也都来了精神,送上门的菜,可不能不吃!

称王之后的第一功,必须抢到手里!

就在大家伙摩拳擦掌,迫不及待的时候,朱元璋竟然又道:“来人,将赵构跪像抬上来。”

不多时,几十个人一起用力,才把一尊铁铸的跪像,抬了上来。

正是之前准备好的完颜构!

看到这一幕,陈海眉头紧皱,心扑通扑通乱跳,大为不安。

老朱起身,绕着跪像走了一圈,这才回头,走到了陈海面前。

“你把咱接下来的话听清楚了,回去一字不漏告诉你爹。宋高宗赵构,悖逆大势,屠戮忠良,北伐大业毁于一旦,致使中原沦陷,百姓涂炭。罪孽深重,天地不容!虽然贵为帝王,但对不起炎黄祖宗,对不起两河百姓,更对不起千秋青史!咱下令铸成赵构跪像,面朝西北,向中原之地,苍生万民下跪,永远背负骂名,受万世唾骂!”

朱元璋又看了看陈海,发现他额头的汗珠更大更密,浑身竟然微微颤抖,果然,赵构还是跪下了,这位可是天子啊!

如果轮到他们父子,只怕任何顾虑都没有了。

“这就是悖逆大势,与民心作对,获罪青史的下场……你回头告诉令尊,该怎么选择,让他想清楚了。在这个大势面前,没有什么忠臣孝子,谁也不会敬畏死心塌地追随元廷的罪人!”

陈海脸色一变再变,以至于无言以对,只能垂首称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