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第一臣 第221章

作者:青史尽成灰

马氏神情严肃,摆手道:“重八,这就是我要跟你说的,张先生帮你拟定国策,撰写文章,阐发道理,赢得民心。我说的不客气点,张先生就犹如你的脑袋,对吧?”

朱元璋用力点头,毫不迟疑道:“对,确实如此!”

马氏道:“既然你也知道,那就不该把手脚也交给张先生,这样对谁都好!”

朱元璋深深吸了口气,再看马氏,竟然多出了几分敬意。寥寥几语,就把这么大的事情说清楚了,真不愧是自己的贤内助。

马氏和张希孟的关系绝对不浅,不存在她离间君臣的意思。。

事实上马氏对张希孟的定位很准确,他几乎相当于朱元璋的大脑,负责提供思想……如果把执行部分也都交给了张希孟,那还要朱元璋干什么?

而且如果张希孟担任了首相位置,负责起执行工作,那么也必然会影响他的思想输出。终日陷于繁杂的政务当中,是没法仔细思考规划未来的。

所以从某种角度来说,张希孟年纪轻轻,就已经达到了顶峰……升官发财这两件事,跟他都无缘了。

人生的悲催,莫过于此!

真是长歌当哭,该痛哭一场!

仿佛注意到了张希孟的悲剧,马氏又道:“重八,张先生现在还是孤身一个人,他年纪也不算小了,该考虑成家了。”

老朱一怔,“这么快吗?咱们标儿才这么大,他比咱小十几岁呢!”

马氏忍不住抿嘴笑,“你也是糊涂了,人家十五六成亲的多的是,谁让你穷得到了二十多,才娶媳妇的?”

老朱愕然憨笑,“咱不是一直在等妹子吗,别的人咱也看不上啊!”

马氏直翻白眼,这家伙什么时候脸皮这么厚了?

难不成是人当了吴王,脸皮也与日俱增了?

那自己这个吴王妃呢?

会不会也变得厚脸皮了?

……

文臣这一块,依旧保持着现有的格局,李善长统领中书六部,负责行政,张希孟以右相身份,监管翰林院、国子监等衙门。

再有,老朱做出了调整,他把大理寺和刑部单独挑出来,也由张希孟负责……这个负责可不是让张希孟侵夺李善长的权力,而是要张希孟负责立法。

既然要重定纲常,再造乾坤,所有的主张,都要落实在律法条文上面。昔日不符合这个主旨的法条,都要修改,有哪些不足的地方,要进行补充。

这件事就算张希孟不接,也没有别人敢揽下来,毕竟思想主张是张希孟的,解释权自然也在他这里了。

除此之外,张希孟还负责世子的教育。

这样一来,张希孟的职责就很清楚了,他负责起草旨意,高级官员培养,教育,立法,外加上培养世子。

另外还有一些参赞军务,银行,通商,贸易事宜……如果样样都过问,估计一天给他四十八个时辰,也不够用。

所幸张希孟也有自己的团队,刘基走后,宋濂全面负责,另外最近又吸收了一大批年轻才子,等他们能负责政务之后,张希孟就能大大降低工作难度,只要抓个大略就可以了。

要是这么看,朱元璋称王,对张希孟影响真的不大,除了能增加点俸禄之外,好像也没有什么了不起的。

太阳照常升起,日子照样过……但是,对于一个人来说,就不是那么岁月静好了。

儒林四杰,硕果仅存的一位,黄溍黄老先生,一场辩论下来,元气大伤,惨遭失败。整个辩论,张希孟甚至一直都是和和气气,没有依仗权威,欺压他这个白身。

可越是如此,对他造成的伤害越大。

黄溍说他怀着必死之心来的,并没有说谎,他是真的这么想的。

自己的话不好听,忠言逆耳,刺激到了朱元璋,把老命丢了,他在士林,依旧是一个人物,甚至名声还会更加响亮。

求仁得仁,求锤得锤。

可以死而无憾了。

奈何事情根本和他想的不一样,一无所成不说,还把老脸丢光了。

七老八十的人,还有脸回去吗?

又能如何面对父老乡亲?

他仿佛思量,千回百转,一直没有结论,老头在病床上瘫了整整三天,一口气差点咽了。

也幸亏几位神医手段高明,保住了老头的命。

五天下来,黄溍竟然能下地走一走了。

可就在他拄着拐杖,缓慢踱步的时候,突然听到院墙外面的街道上,一阵欢呼雀跃。

“跪了,真的是跪像啊!”

黄溍努力瞪大昏黄的老眼,终于发现一驾马车,车上有一个跪像……头上带着长长的幞头。

是赵构!

朱元璋真的让宋高宗下跪了!

刹那之间,黄溍仿佛是遭到了九重雷击,肝胆俱裂,魂飞魄散!

他傻傻看着,不由自主跪了下去。

“不行,不可以欺天啊!”

黄溍老泪横流,痛哭流涕,他努力挣扎,还想要做点什么,结果挣扎之下,一头扎在地上,只剩下大口喘息,不停喃喃自语。

等人们发现他的时候,老头已经口吐白沫,大小便失禁,这个人中风了!

这把年纪,备受打击,又染上了中风,怕是没有几天好活了。

但是这位士林鸿儒,为什么会因为赵构而死?

又或者说,赵构要是知道,自己死后这么多年,还有人为了他而死,会不会含笑九泉呢?

其实稍微明白一些关键的人都看得清楚,随着赵构跪下,有一些事情,被永久改变了。

过去士人不遗余力,吹捧圣明天子,又很鄙夷普通百姓,虽然嘴上喊着吾皇万岁,但实际上,却是不愿意给皇帝任何权柄,只想让天子变成吉祥物,供奉在神龛上就好。

这么做的道理很简单,天子和百姓中间,夹杂着一个士大夫群体。

天子被吹捧的越高,老百姓被压榨越深,中间的范围,就都是士大夫的天下,典型的中间商吃两头的套路。

可是随着天人感应学说被推翻,天子直接依照民心治国……这就等于把士大夫置于火上烤,再也没有了超然的地位。

日后的皇帝也可以和百姓直接沟通,从而改革官吏,从士大夫身上割肉。

一个延续了两千年的士人文明,终结了!

作为士林最有名望的鸿儒,又怎么活得下去?

在朱元璋即位的前一天,黄溍死在了病床上,万分痛苦纠结,含混不清地哀嚎半夜,凌晨的时候,不甘地咽下最后一口气,瞪圆了眼睛,死不瞑目。

消息传到了张希孟这里,几天前还在一起辩论,虽然老东西骂他奸贼,要打要杀的,但是老小孩,小小孩,那么大岁数,只能当成孩子撒娇了,朱标尿你一身,还能跟孩子一样?

到底是有些感慨的。

恰巧在这个时候,竟然有岳飞后人找来,将一个铜爵送给了李善长,据说此物原是岳飞孙子岳珂所制,上面有四个字。

精忠报国!

“张相,你看这个铜爵要不要放在岳王的墓前?”

张希孟脸色稍微凝重,精忠报国,带了一个忠字啊,虽然赵构不值得尽忠,但到底有些违和。

“李兄,你看能不能让赵构跪下,但是面向中原呢?”

李善长听到这话,稍微迟疑,随即咧嘴大笑,“妙,真是太妙了!张相真是奇才啊!”

第三百零四章 国珍飘零半生

李善长现在是眉开眼笑,心花怒放,到底让一个皇帝跪下去,这事情弄不好就会有麻烦,哪怕他可以不在乎,但是不能不考虑后代子孙,这一点是还没成家的张希孟,无法体会的。

但是让赵构面向中原之地,归失去了的山河土地,崩塌的江山社稷,这个内涵就大不相同了,甚至可以解释成跪大宋的历代先皇,毕竟是未能恢复故土。再干脆,跪向西北,是向炎黄陵寝下跪,是对中原沦亡的愧疚,谢罪。

反过来,朱元璋的旗号就是恢复中原,这样一来又能淡化对皇权的冒犯,总而言之,好处太多了。

“张相,你可是帮了大忙……正好,我这里有件事,要请张相帮忙参详。”

张希孟连忙道:“李兄只管吩咐,我必定知无不言言无不尽。”

李善长笑道:“张相,这些日子我不断向方国珍施压,他已经来了,明天要亲自参加典礼。”

张希孟听到这话,都忍不住一惊,他一直忙活给朱元璋即位定调子的事情,竟然没有顾及到李善长这边的事情,这家伙竟然把方国珍给弄了过来,下手还是够黑啊!

虽然张希孟不知道李善长具体干了什么,但是能把一方小霸主的方国珍逼过来,就足以看出李善长的厉害之处。

韩林儿登基,朱元璋没去,徐寿辉即位,其他红巾军首领也不会去。

偏偏朱元璋登基,就能把方国珍弄过来充当气氛组,毫无疑问,是一件增光添彩的事情。

“张相,你方国珍要怎么安排,如何才能给咱们上位增光添彩?”李善长好奇问道。

张希孟还真认真想了想,“李兄,方国珍不是一个人,我们该把方国珍、陈友定,还有张士诚放在一起来看……对了,陈友定可曾过来?”

“没有,他只是派了手下重臣。”

“张士诚呢?”

“他让张士信过来了。”李善长想了想,又补充道:“刘福通那边只是送来了一封贺信,却是没有派人。”

张希孟稍微思忖,忍不住轻笑。

按理刘福通和朱元璋结盟最紧密,应该过来道贺,至少也派个人过来……奈何朱元璋这边已经把老赵家的祖坟给刨了,刘福通他们以重兴大宋为号召,自然不好过来恭喜。

但是也用不着担心什么,毕竟刘福通想要的是朱家军的粮食物资支持,而朱家军需要刘福通削弱元廷实力。

这个前提尚存,双方的盟约就还在,

老朱是不会孙十万的。

人家曹家是黑得漂亮,蜀汉是义得磊落,只有孙十万,在大汉忠臣和大魏吴王之间,反复横跳,白白做了三国争霸的陪衬,主要的任务就是给那两家搭戏,你悲剧不悲剧?

“李兄,咱们先不管刘福通,方国珍为什么愿意过来?”

李善长呵呵一笑,“咱们拿下了杭州,也有了港口,一个杭州城,比他的几个府加起来,还要大!方国珍跟元廷反反复复,跟张士诚也能斗得有来有回,但是要是遇上咱们,他可没有好下场!”

目前在朱家军的东边,还有三家势力,依次是张士诚,方国珍,陈友定……张士诚最强,陈友定最远,只有方国珍,力量不行,又在老朱的嘴边,一张口,就能把他给吞了,实在是没有办法,不敢不来。

张希孟道:“李兄,既然人家诚心诚意过来,咱们也不能怠慢贵客……我记得元廷给了方国珍一个漕运万户的头衔,他就投降了元廷。要知道大元可是给了张士诚太尉啊!足见就连大元朝都没把方国珍太放在眼里。此人虽然狡黠,但是却胸无大志……我们能不能给他一个大官,把此人彻彻底底拴住?”

李善长脸上露出笑容,显然,他也是这么想的。

“张相,我,我实不相瞒,已经许诺方国珍,要给他个越国公的衔……前面我跟上位讲过了,这次我打算请张相跟我一起面见上位,把这事先敲定下来,也好在大典之前,完成册封,定下名分。让方国珍以臣属的身份,参加大典。”

老李总算是和盘托出了他的计划。

张希孟略微盘算,顿时觉得李善长的主意很不错,但似乎有些小气,不过考虑到老李对于海上力量的理解,能做到这一步,已经很不错了。

“李兄,你看能不能把越国公变成越王?”

“越王?”李善长大惊失色,“张相,上位仅仅称吴王,册封越王,恐怕不妥吧?”

张希孟淡然一笑,“那如果再加上两位大王呢?”

李善长不解,“张相,你不妨直。”

“我是想册封陈友定为福王,册封张士诚为怀王,然后相约北伐……如果他们谁敢反对,就联合方国珍对他们用兵,如果没人反对,那正好确定主公诸王之长的地位,也算是为了下一步做铺垫。”

“哦!”李善长沉吟道:“这合适吗?”

张希孟一笑,“册封下去,对方接受与否,看的不是主公的名号,而是主公手里的实力。更何况项羽当初不也是主导了册封诸王吗?”

李善长道:“那,那咱们上位可不是要做一个霸主啊?”

张希孟大笑:“自然不可能!其实我还有个筹划,就是蒙古人建立的国家可不只是大元朝,在西域还有诸多藩国,从这些国家过来的海商,在杭州就数量众多。像方国珍这种人,如果他愿意尊奉主公,日后去海外开拓,占地为王,也算是人尽其才,为主公前驱。或许有一天,咱们不只要推翻元廷,驱逐胡虏,还要顺势去其他藩国瞧瞧。虽然这还要很长时间,但是早早布局落子,还是没有坏处的。就算他们不愿意接受,那不也多一个用兵的理由吗?”

李善长认真思忖再三,反复想了想,确实这么干能给老朱增加许多声望,什么海外藩国,李善长不考虑,但是如果这帮人不识抬举,就出兵扫了他们!

这一次顺利拿下杭州,也给了李善长极大地自信。

是该布局了。

“成,咱们两个一起见上位!”

李善长和张希孟同朱元璋进行了最后的商讨,一直到了后半夜,才把事情敲定,李善长还要布置,毫无疑问,是要通宵了。

朱元璋更倒霉,他明天上午需要摆弄方国珍,随后要祭祀天地,宣布即吴王大位,然后还要去岳飞墓,祭拜岳王爷,又要立下完颜构跪像,同时宣布灭亡元廷,驱逐胡虏的决心……这么算下来,光是讲话就有三四篇之多,还都不能出错。

毫无疑问,老朱也要通宵背稿子了。

也就是张希孟,还能稍微小睡一段时间,虽然达不到八个小时,但人也不能太贪了。

等他爬起来的时候,朱英都已经弄了一身戎装穿上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