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第一臣 第172章

作者:青史尽成灰

事情到了这一步,张希孟就扫清了所有律法的障碍,把这件几乎不可能完成的事情,给办成了。

但是这也仅仅是个开始。

让女孩子入学,可问题是有那么多学堂吗?

就算有,当下的学堂先生,能教得好女孩子吗?

还是摇头晃脑背书,错了就打手板,把小手打得和发糕似的,能行得通吗?

这些事情就不是法令能解决的。

张希孟知道,必须打马氏牌了!

办女学,兴办军服作坊,织布,织丝绸,培训女工,提升职业技能……甚至是为了发展工业做准备,马氏一瞬间就忙碌了起来。

这么多事情,自然不是马氏一个人能忙活过来的。

经过了一番讨论,江楠顺利得到了一个光禄寺少卿的衔,从级别上看,只比六部侍郎低一级,考虑到刚刚进入官场,这个起步点已经高到了离谱。

后世多少进士出身的官员,忙活一辈子,也未必能爬到如此高位。

但究其根本,这个位置只不过是给马氏打下手,替她发号施令,清算账目,跑腿做事,仅此而已。

真的是这样吗?

“来,跟我坐下。”

马氏看着江楠,就忍不住笑,“论年纪,我比你大不了几岁,论出身,我们家最初就是做点小生意,还远远比不上你们家。现在咱们凑在了一起,可不是什么君臣,无非是互相帮忙,可不能让那帮男人看扁了咱们。”

江楠低垂着头,马氏虽然客气,当江楠却很清楚,她现在初入官场,有太多人盯着她,如果出错了,那可是不堪设想。

“夫人有什么吩咐,我自然会尽心竭力的,只是我担心自己什么都不懂,怕是坏了大事。”

马氏含笑,“别怕,有我给你撑腰……眼下最大的事情,无非就是筹措一批军服战袄。过去都是我领着一些军中的家眷来做。眼下的兵马越来越多,光凭着我们也做不完。你看看有什么办法没有?”

江楠想了想,突然来了个主意,“夫人,我就是随便说说,未必管用……我们家前些时候接了一批桌椅板凳的单子,由于数量太多,我爹就让周围所有的木匠来承包……他们领了木料回家,按照尺寸,做成桌子面,桌子腿,送回木器行,我们只要安在一起就是了。”

马氏一听,稍微思忖,也是大喜过望。

“这个法子好,做衣服比做桌子简单。咱们这边把布料裁剪好了,只要会女红的过来,领了布料,做成衣服,按时交回来,给她们一笔工费就是了!”

马氏越想越高兴,忍不住抓着江楠的手,笑着赞道:“你这个丫头,足智多谋,快赶上张相了!”

江楠忍不住脸红,她随便出了个点子,哪里能和张相比啊?

马氏和朱元璋一样,都有个雷厉风行的劲儿,商议妥当之后,立刻贴出去了告示。

而几乎一夜之间,金陵城的女人们也都动了起来,天不亮就有人过来排队,凡是领到了布料的,都无限欢喜……

第二百三十四章 地位

“李先生,张先生,眼下的情况如何,咱的府库可存满了?”朱元璋带着喜气询问。

李善长连忙站出来,“回上位的话,夏粮九成已经入库了,根据目下的计算,府库存粮在一百五十万石以上……这还是扣除了卖给刘福通的三十五万石,以及卖给方国珍和陈友定的二十万石。等到秋粮入库,情况只会更加改观。至于粮食银行这边,还有多少库存,我就不知道了。”

粮食银行一直是张希孟在管,他连忙站起,笑呵呵道:“主公,李相,粮食银行的事情,我倒是觉得可以先放在一边。目下我们一共发行了五百万贯宝钞,运行情况良好。据我所知,苏州等地已经有人开始使用我们的宝钞了。”

提到了银行货币,李善长和朱元璋跟张希孟都不是在一个次元上。。

老朱皱着眉头道:“张先生,你就干脆点说,这是好事,还是坏事吧?”

张希孟笑道:“主公不要着急,这事还真要慢慢说……张士诚这个私盐贩子的确有点东西,他在高邮的时候,就试图铸造铜钱。拿下苏州之后,他把承天寺的佛像都给融了,另外又搜罗了许多的金银铜器,然后铸造了天佑通宝。张士诚用铸造的铜钱取代元廷的宝钞。算是稳住了物价,方便市场交易,商贸往来。如今苏杭二州的商业繁荣,贸易兴盛,也给了张士诚不少税赋,不然的话,张士诚可没法过得这么安稳!”

张希孟顿了顿,这才道:“从货币上讲,其实张士诚的铜子,要比咱们的宝钞还是要简便一些的。”

老朱沉吟道:“张先生,你的意思,这个什么天佑通宝,比咱们的宝钞更好?那,那咱们能不能也学张士诚,发行铜钱?”

张希孟摆手,笑道:“主公,咱们本来就没有那么多金银铜料。更何况钱设计得好,未必是什么好事情。”

朱元璋挠头,他一个种地的,是真的玩不明白货币金融,他只是对张士诚的手段感兴趣,这货把承天寺的佛像给融了,咱也干得出来啊!

别忘了,咱在庙里前后待了快五年,早就看着那些金灿灿的佛像不顺眼了,熔了铸钱,一点负担都没有。

不过张希孟显然不打算这么干。

“主公,张士诚找咱们买粮,咱们是没有答应的。但是我料定他肯定还会让商人来咱们这边买,毕竟当今天下,也就咱们存粮最多了。其实只要规定粮食买卖,必须使用我们的宝钞,逼着苏州商人拿他们的铜钱,兑换我们的宝钞就是了。”

老朱略沉吟,“这行吗?张士诚那个狐狸不是说什么淮盐换粮食吗?”

张希孟笑道:“主公,如果是以物易物,互通有无,不管怎么弄,张士诚都不会伤筋动骨。可若是我们用宝钞换他的铜子,把他的铜钱抽出了一些,到时候我们的宝钞就能流入苏州市面。那时候就是用我们的纸币,去买他们的丝绸食盐了。”

朱元璋还在思索,李善长却是醒悟过来,顿觉这个主意大妙!

“张相,你的意思是……我们付出的是宝钞,是纸,却能从张士诚那里弄来铜钱,食盐,丝绸?”

张希孟笑着点头,“没错,不过要说咱们的是纸也未必,因为一旦咱们真的把宝钞当成纸,所以滥发,那时候宝钞就会跟元廷的一样,彻底崩溃。彼时张士诚就能靠着他的天佑通宝,收割咱们了。”

张希孟对老朱道:“主公,这就是我说的不在于货币好坏,而在于货币信用的来源。只要主公比张士诚更有信用,武力更强,手腕更硬……不管张士诚怎么折腾,他都玩不过咱们。毕竟巧妇难为无米之炊,更何况张士诚也不是个巧妇!”

李善长抚掌大笑,“妙哉!张士诚确实不是巧妇,他的本事比起张相可差远了!”

张希孟谦逊道:“李相谬赞……其实咱们能靠货币占张士诚的便宜,背后是我们的兵马能打赢老张,他要是敢跟我们开战,损失的只会更多。要是没哟真正的实力在,只要张士诚带兵过来,把我们打败了,宝钞立刻就连废纸都不如!有力量不用,跟没有力量,那是截然不同的两回事!”

朱元璋跟李善长听着……渐渐的,他们俩也有所领悟,说到底摆弄货币,还只是写花哨的小玩意,真正紧要的还是实力。

但是他们也清楚,这些小技巧也不能忽视,毕竟可以不动声色,从张士诚身上扒下一层皮,何乐而不为?

更何况,还能拿着从张士诚那里赚来的好处,去对付最大的敌人……天完!

这多是一件美事啊!

“本来咱打算入秋以后,再对天完用兵,可最近不断有消息传来,倪文俊,赵普胜,还有他手下的陈友谅,攻城略地,把抚州全境都给占了,又要染指邵武,瑞州等地,咱要是不给他迎头痛击,他们就不会把咱放在眼里!”

老朱杀气腾腾,很显然,他已经对天完忍无可忍了。

张希孟的出现,毫无疑问,大大加快了朱元璋势力的膨胀速度。

但是也不可否认,大家彼此都是联动的,不可能单纯老朱快速发展,别人无动于衷。

首先说刘福通,因为朱家军打出恢复中华的旗号,他这个“大宋正统”,自然要更卖力气北伐,尽快光复燕云才行。

因此可以明显看出,刘福通北伐脚步加快了,为此他甚至不惜从朱家军购买粮食。

另外张希孟搞出了战俘营,抓了那么多大元的高官,虽然别的队伍还没有人复制,但是元廷的军心士气垮塌的非常严重。

包括天完在内,攻城略地的进度大大加快,赵普胜就轻取了襄阳路,王奉国又轻易攻取了信州。

整个湖广,除了西南的土司苗寨,几乎都纳入了天完版图,明玉珍也顺利进入巴蜀,大刀阔斧,攻城略地。

在江西等地,倪文俊,陈友谅等人也是进展神速。

这些人虽然没法全盘模仿朱家军的措施,但是照猫画虎,收拢人心,割除一些弊政,还是能做得到的。

因此可以看到天完的势头相当猛。

两头同样快速发展的猛兽,即将撞在一起!

“李先生,近日军需齐备,咱就准备出兵,金陵这边,就由你负责,军需供应,可万万不能出差错。”李善长连忙点头,“请上位安心,我一定尽力而为……只是有关宝钞一类的事情,怕是还要麻烦张相才是。”

朱元璋哈哈大笑,“谁说不是……咱可无酒无肉,军中不能没有张先生。这是第一次和天完正式较量,咱身边少不了精兵强将。让徐达统兵,担任先锋,常遇春和胡大海做他的副手。张先生,朱先生都跟着咱,参赞军机。”

老朱摆出了一个相当豪华的阵容,徐达,胡大海,常遇春,这三人负责前锋,绝对是智勇齐备,战力无双。

就算是再遇上张定边,估计也是老张吃亏。

而朱元璋坐镇中军,又把张希孟和朱升带上,这俩位一个是眼光卓越,一个是老谋深算,他们同样是珠联璧合,毫不夸张说,朱元璋拿出了全部的实力。

此外老朱还带上了朱文正,花云,费聚,陆仲亨,唐胜宗等人,将星云集,星光灿烂了属于是。

朱元璋在这边调兵遣将,但是这一次出兵,最让人惊讶的不是派出了哪些猛将,有多少猛人……而是马氏那边,只用了不到十天,一共五万套大红的鸳鸯战袄,如数送到了军中,交到了士兵手里。

得到了这些战袄的士兵都吓了一跳……这么快送来了,不会是粗制滥造吧?

等他们查验之后,发现几乎每一件都是做工精良的一等品。

其中有几件战袄,在衣领,袖口,衣襟等处,愣是缝了四道线,而且针脚极为致密,拽都拽不开。

这针工简直绝了!

毫无疑问,马氏大获成功,赢得了开门红。

而此刻的金陵城,也有数以万计的女人,正在享受着收获的快乐……比如韩秀娘,她就熬了几个通宵,赶制出三套战袄,上交之后,拿到了一贯二百文宝钞。

这些钱算不上多,但是放在过去,也要丈夫当十天搬运工,才能挣到。

给军中做衣服,要手艺好,但也的确赚钱!

领了钱之后,韩秀娘买了一块羊肉,回家炖了,到了晚饭的时候,桌上就多了一道大菜。

作为长房媳妇,韩秀娘还要抚养两个孩子,每到吃饭的时候,她都会在一边喂两个孩子。

在那边,公婆两口子,丈夫,还有小叔子,他们才有资格坐在桌子上吃饭。倒也不是谁特别规定了,只是久而久之,成了习惯,媳妇就要在最后吃饭,哪怕没有客人也是一样。

“大嫂,你可算是舍得花钱了,这羊肉不错啊!”

小叔子喜滋滋的,伸筷子就要夹,迫不及待尝尝鲜。

“放下!”

老爷子突然低声呵斥,吓得小叔子怔住了,这时候老头才低声对老伴道:“老大媳妇辛苦了好几天,让她过来坐吧!”

老太太略沉吟,急忙点头,转头把韩秀娘拉过来,按着她坐下。

随后老头看着一家人,沉声道:“都听好了,从今往后,就这么坐了,吃饭吧!”

韩秀娘的脸微微泛红,连忙点头,轻轻答应。

第二百三十五章 军力加倍

诸如韩秀娘一般,家庭地位得到提升的女人不在少数。

传统很难改变,但利之所在,又无往不利。

多一个劳动力,便是多一份收入,有了这份收入,就是餐桌上的一道菜,就是年底身上的新衣,就是几年后的一间新房子。

朴实的老百姓,其实看得很明白。

尤其是江南地区,哪怕没有红巾军起义,秩序还在,几十年前的黄道婆,一样率领着女人们种棉花,织棉布,走上富裕的道路。

如今的朱家军这边,从法令上解除了限制,能上学,能做工,甚至能当官!

这一点非常重要,过去女人出门进作坊工作,如果出现了什么不好的事情,要怎么算?不要以为人都是同情弱者的,事实上很多人都会跳出来,说女人不守妇道,为什么不老实在家里待着?

出来干活,抛头露面,就不是什么正经人,遭遇不幸,也是活该!

很奇怪吗?

貌似直到几百年后某个神奇的国度,女人受到了无礼冒犯,错的依旧是女人。

归结起来,不还是没有赋予女人财产权,不把女人当人看吗?

所以在基本的原则没有确立之前,把女人推到工场,创造更多的财富,往往会事与愿违,得到相反的结果。

父母不敢让女儿出门,丈夫不放心妻子进作坊……再多的收入,也弥补不了安全上的匮乏。。

但是当新的法令公布,女人的处境就好了太多,至少朝廷的态度摆明了……如果女人在外出工作期间,遇到了什么问题,衙门肯定是替女人伸冤做主的。

有了这个态度,才有成千上万的女人出来。

当数以万计的朱家军,穿上女工制作的鸳鸯战袄之时,他们多半都会倾向于让女人出来做事……

张希孟认为自己开了一个好头,最终能发展到哪一步,他还不确定,但是既然走出了这一步,就不大可能停下来。

总会越来越好的。

张希孟这样告诉自己,只是他没有料到,有些事情不需要等得太久,的确可以立竿见影。

朱元璋这一次调动了六万五千人,从金陵出发,直奔洪都而去。

水师依旧是朱家军的软肋,所以朱元璋和张希孟都只是要求俞通海和廖永忠,守住现有的战线就好。

想要取得战果,还要看陆军的。

这一支人马出来,先向溧水方向进发,随后走宣城,歙县,然后是休宁,祁门,再向前就是浮梁州,或许大家伙对浮梁州没什么印象,但是浮梁州下面有个镇,多半人都会听过,镇子叫景德镇!

张希孟对这个镇子,可谓是情有独钟。

“枫林先生,你博学多识,可知道景德镇每年能赚多少钱?”

朱升哈哈一笑,“张相,这可难不住老夫,实不相瞒,老夫有个朋友叫沈秀,他头几年已经死了,不然的话,请他过来,必定能和张相纵论银钱之道。”

张希孟怔了怔,随即道:“这个沈秀,可是叫沈万三?”

朱升笑道:“的确,是有人这么叫他。沈家早些年,躬耕田亩,只能算是中等之家。可是沈秀善于经营,他早些年携带茶叶丝绸出海,每次从外邦回来,都能赚几万两银钱。他跟我说过,一船瓷器出去,能回来半船银子,半船香料,而半船香料又能换到三船瓷器,其中利益之大,让人瞠目结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