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埋大清朝 第279章

作者:大罗罗

而朝他丢东西的不是别人,正是康熙最亲爱的老祖母布木布泰。

老太太这回真的是发怒了,砸过去一个茶碗还不解恨,随即又拿起一个果盆朝康熙丢过去,砸在了康熙身上,然后又落在地上,哗啦一下也碎了。

扔完东西之后,老太太又开始骂上了。

“玄烨,你个无情无义的东西,常宁可是你的亲兄弟啊!福全走了以后,你剩下常宁和隆禧两个弟弟,隆禧打小体弱,这回西迁路上又病倒了,也不知道能不能熬过去……如果常宁再有个什么三长两短的,你算是把你阿玛留下的那点骨血坑得差不多了!”

老太太原来是心疼孙子了,手心是肉,手背也是肉啊!

老太太一看见康熙全须全尾的回来了,还说什么常宁把他灌醉了交给多隆、小桂子带出北京城,自己则替哥哥留在北京扛雷,马上就明白是怎么回事儿了——老太太可是大清朝的开国太后,什么狠人恶人没见过?还能被康熙随便编出来的瞎话给蒙了?

所以将一群看热闹的大臣都打发出了银佛寺后,老太太就指着康熙的鼻子开骂了。

而康熙自知理亏,也不敢和老太太回嘴,只好老老实实跪着挨骂。

老太太骂了一会儿,又砸了茶碗、果盆,心里面的气儿总算消来一些。边上的苏麻喇姑看到火候差不多了,于是就上去劝说道:“太皇太后,常宁虽然被逆贼捉了去,但性命应该是能保全的……”

老太太拿出个手绢,抹着眼泪道:“能保全才怪了!多尔衮那个杀千刀的当年怎么对朱慈烺的?一刀杀了还不过瘾,还要凌迟处死!现在明朝的太上皇可是朱三太子!朱和墭怎么可能放过常宁……”

“皇祖母……”康熙皇帝听了老奶奶的话,心里的石头总算落地了……之前他也不能百分之百的确定在北京“伪太子案”中被杀掉的是大明的真太子。现在老奶奶亲口证实了,那常宁就死定了!

而常宁一死,不仅可以确保康熙和胤礽的权位,而且还可以激励广大八旗将士的斗志!

这常宁也算是死得其所了!

想到这里,康熙又一次扑倒在地,哭着对布木布泰说;“皇祖母,孙儿知错了,孙儿这就回北京去,拿自己去换常宁……”

“住口!”布木布泰大怒道,“玄烨,事到如今你还和我说这种话……你还是好好想想该怎么给天下人一个交待吧!”

一听这话,康熙皇帝就彻底放心了,老太太最疼的孙子还是他!而且老太太现在也只有他一个可以依靠的孙子了!

想到这里,康熙就对布木布泰说:“皇祖母,孙儿准备退往内禅,由胤礽即位,孙儿当太上皇。”

第650章 同治的阿玛是康熙

康熙十九年三月二十四日。

这一天,已经“被大明俘虏”和“被殉国”的大清康熙皇帝奇迹一般的在塞外名都归化城的行宫银佛寺内叫起了正式的大朝会。跟着孔圣公一起抵达归化的六部九卿八旗都统,以及各个衙门的堂官都济济一堂。全都到了银佛寺的大殿之外。

满院子的官员按品级次第而站,躬腰控背,认认真真的将大朝会的全套仪式一一做完——这样的大朝会恐怕是上一次少一次了,得珍惜啊!

银佛寺大殿之外香烟缭绕,净鞭鸣响,一切礼仪都是照着大清朝还在北京城的时候来的。逃难当中的大清朝廷之所以还能办出这样的朝会,当然都是孔圣公的功劳。孔圣公和他手下的“剃头儒”虽然在气节和砍人这两方面都不如儒门的人,但是搞繁文缛节还是很拿手的。

不过今天来参加这场朝会的大清朝的奴才和臣子们的心思,显然也不在这些个礼仪上头。

大家真正关心的事儿就是三个,一是大清朝廷要躲哪儿去?

归化城可不是个能建都的地方,虽然周边的土地还算肥沃,但却无论如何都养不起汇集在此的二三十万人口。

接下去摆在大清流浪朝廷面前的路只有两条,一是西迁去京兆府或是宁夏府;二是东迁去盛京。

但无论向西还是向东,大清朝以后都会出现东西两头难以兼顾的难题!

如果大清再来个东西分裂,那可就不是北清了,而是东北清和西北清对峙了!

第二个难题则是大清以后要如何处理满人、汉人、蒙古人这三者之间的关系?

过去以那种以满洲八旗为核心,加上蒙汉八旗为两翼,再套个蒙满联合的外衣,用仨瓜俩枣的赏赐把内属和外藩蒙古上层拴住,大家联合在一起压住汉人的老办法,现在肯定是不行了!

因为现在蒙古出了个布尔尼,汉人则出了个孔圣公。

前者有成吉思汗的大义名分,可以挖大清蒙古的墙角。

后者则有孔夫子的招牌和儒宗的组织,可以把还在大清治下的汉人精英团结起来、武装起来!

而且大清已经打成了北清,实际上已经失去了正统地位,也不可能再向汉奸士大夫阶层提供考试做官的机会了。

第三个难题则是康熙今后怎么办?皇帝看来是当不下去了!可不当皇帝当什么?是给太子胤礽当叔叔呢,还是当太上皇?

这个问题想想也挺头疼的……

“平身,都平身吧!”

就在满朝的文武大臣都在替康熙头疼的时候,康熙低沉沙哑的声音已经响了起来。

底下的大臣们都从坚硬的地砖上爬了起来,然后抬起头向上打量——他们当中的大部分人已经有些日子没有见过康熙了,今儿必须得一睹麻颜。一是怪想念康熙的,也不知道以后还能不能见着?二是得确定这个康熙到底真不真?万一那个在北京城投降的才是真康熙呢?这可如何是好?

皇帝的“天颜”原本是不允许臣民们随便欣赏的,是不能直视、平视和仔细打量的。但是这规矩从今天的大朝会开始,却不知不觉的改了。不仅可以用肉眼仔细看,眼神不好的还可以戴上眼镜看,站得远的还可以用千里镜来看。

总之,现在是大清皇帝随便看、随便瞧了!

而一看之下,底下的大臣们才发现今儿端坐在御座上的皇上有两个!而且是一大一小,大皇上当然就是那个史上最倒霉的明君康熙康麻子了。

那小皇上则是个五岁也不知是六岁的小娃娃,大饼脸、小眼睛,两个腮帮子鼓鼓的,坐在那里东张西望,小眼睛不停眨巴,不知道在想什么?

这小娃娃也穿了身和康熙同款的龙袍,也戴着一顶装了块金佛牌的大帽子。不用说大家也知道,这娃娃就是太子胤礽了。不过看他的这身装扮,他的太子爷显然是当到头了——马上就要当皇上了!

只是不知道坐在他身边的那位,以后算是他的阿玛还是叔父了?

康熙这个时候突然发出一声叹息,然后就开口说话了:“如今我大清算是国势浸弱,风雨飘摇,太祖皇帝所创之业传至今日,已六十余年矣,可不能毁在朕的手上!

但是自朱三太子父子作乱潮州以来,我大清国势实实在在是日渐衰败矣。虽然朕也一再励精图治,革新军务政务,还屡次亲冒失石,临阵与贼厮杀。朝中也不乏能臣良将,奋发而起,与贼力战。然而朕才智实在有限,而逆贼又太过狡诈凶残,以至于大清山河却依旧日益破碎,现在连北京城都没有能保住。朕实在愧对列祖列宗,也愧对数十万为大清天下浴血奋战之士……总之,诸卿都是我大清的忠臣良将,而万方有罪,罪在朕躬!”

上面的康熙言辞恳切,说得眼泪都快下来了。下面的大臣一个个也都心生愧疚,热泪盈眶——多好的皇上啊!把那么重的责任都担起来了,还说大家伙都是忠臣良将……真是愧不敢当啊!

康熙说到最后,站起身来:“胤礽!”

胤礽浑身一震,也站了起来:“皇阿玛!”

哦,是“皇阿玛”,不是“皇叔父”。底下的大臣这下都明白了……这个康熙还是康熙,没有变成常宁。

这个时候眼泪一下涌上了康熙的眼眶,所有人的目光更是带着复杂的情绪投在他的身上。

康熙流着眼泪,心有不舍,但是又不得不咬着牙说:“朕……当退位罪己,施行内禅,让皇位于你,自今日起,你就是我大清的万乘之尊,年号同治。

朕当退居太上之位,和太上太皇太后、议政孔圣公等一起辅佐你治理天下!”

康熙当然是以退为进。所谓“退位罪己”,不过是用来堵悠悠之口的手段。但是为了保证退位不交权,就来了个太上皇、太上太皇太后、议政圣公一同辅政的安排。

那个太上太皇太后就是布木布泰,顺治当皇帝的时候她就是太后了,康熙上台她是太皇太后,现在换成了胤礽,她当然还得升级,就成了太上太皇太后了!

虽然布木布泰对康熙坑死常宁的事儿极为不满,但她也只能支持康熙,因为没有什么选择余地。

至于孔圣公……他虽然有点跋扈,但康熙觉得自己还是可以掌控他的。因为他的儒宗是不容于朱和墭和儒们的,而且儒宗的实力也不是太强,根本没有在儒门的打击下独立建国的力量。所以儒宗只能依附于大清,孔圣公自然也只能依附于康熙了。

在给儿子安排了“三摄政”之后,康熙又给儿子准备了一个“很傀儡”的年号——同治。这就是皇帝胤礽当,而大清天下就得由康熙、布木布泰和孔圣公来一同治理。

实际上的大权当然还是操在康熙手里的!

另外,康熙手里还有一个职位没有交出来,那就是蒙古大汗的位子!

康熙在击败布尔尼之后曾经召开过库里台大会,把自己选成了合法的蒙古大汗,同时还让雪域大喇嘛赠给自己汗号。也就是说,康熙的大汗拥有库里台大会和雪域大喇嘛的双重加持!

所以他不仅不会交出汗位,接下去还要把大清蒙古国再支愣起来,到时候胤礽就只能傀儡当到老了……

第651章 没有康熙皇帝了,但还有康熙大汗!

归化城,银佛寺。

大朝会还在继续,主持朝会的依旧是康熙康麻子。

在宣布了“罪己退位”,把皇位让给了虚岁才六岁,啥都不懂,根本不可能亲政的太子胤礽,并且给自己搞了个“摄政太上皇”的名头之后,康熙就开始说起大清今后怎么办了!

“咱们的大清国虽然有点破了,丢了大半个中原,但是大清拥有的不仅是中原,还有东北的盛京将军、宁古塔将军辖地,还有西北的陕甘之地。另外,朕还是大蒙古的恩赫阿木古朗汗,也就是康熙汗!朕虽然不当康熙皇帝了,但是这个康熙汗,朕还是得当下去的。因为朕的蒙古大汗是库里台大会选举出来的,是雪域大喇嘛赠与的……”

康熙的语气明显加重了,他这是在提醒下面的人,他的蒙古大汗宝座是不能交出去的——他的蒙古大汗法统来源是库里台大会和雪域教廷的神权,这就决定了他拥有的不是一个世袭汗位,而是一个“选汗”。所以他不能“选汗”传给儿子,而且库里台大会也不可能推选一个六岁的小孩子当大汗。

康熙又道:“而西北陕甘之地和东北的盛京、宁古塔之地间的联络,又必须通过漠南、漠北和东道蒙古加以维持。如果咱们失掉了蒙古的地盘,那么大清国也就被分成了东西两块……怕是要不了多久就会被朱和墭各个击破了!

所以我北清存亡的根本,就在于牢牢掌控蒙古!”

是牢牢掌控蒙古?还是……继续拥护你这个大清太上皇兼蒙古大汗的康熙爷?

底下人的心里都明镜儿似的,这个康熙皇帝嘴上说“罪己退位”,但实际却利用自己的蒙古汗位和北清皇权牢牢捆绑在了一起。

现在是北清不能没有蒙古,而要控制蒙古又不能没有康熙汗……所以北清的新八旗和鲁勇就不得不支持康熙掌控蒙古。

这个“康熙——蒙古——北清”的连环套还真是挺高明的,一环套一环,牢牢地把新八旗、鲁勇和康麻子捆绑在了一起。

康熙的目光在底下那群又露出恭顺表情的大臣们脸上划过,心里面说不出的得意——这些人还不都是任凭自己拿捏得奴才?哪怕自己不是大清皇帝了拿捏他们也是小菜一碟!

不对,也有不是小菜的!

拥兵六万孔圣公就不是小菜,他还在哪儿春风满面的坐着,好像在看康熙的笑话似的。

“圣公弟弟。”

孔圣公笑着起身,冲康熙行了一个揖拜之礼,“太上皇有何吩咐?”

康熙笑道:“归化城这边毕竟不是久居之地……圣公觉得何处是我北清立足建都、休养生息的福地?”

这个问题问孔圣公还真是问着了。儒宗的几个大佬,除了留守山东的黄植生,其他人都跟着孔圣公。在往归化城撤退的途中,这些人就在商量何处可以建都——他们当时不确定康熙能生还,所以已经在做儒宗掌控大清的准备了,自然要考虑迁都的问题了。

“上策是迁兴庆府,中策是迁京兆府,下策是迁往盛京。”孔圣公马上就拿出了最符合儒宗利益的方案。

他说的兴庆府就是宁夏府,当年西夏定都在那里的时候,曾经用过兴庆府的名称。明朝的庆藩也封在那里,所以兴庆府城内有现成的王府可以使用。

兴庆府周遭的农业比较发达,拥有宁夏、灵州两大灌区,素有塞上江南之称,所以兴庆府的土地也足以养活二三十万大清国族。

而且,兴庆府还靠近河套草原,附近有阿拉善、鄂尔多斯、察哈尔三部蒙古人的牧地,其中察哈尔蒙古人在布尔尼跑路后再次变成了大清皇帝的直属蒙古。所以定都兴庆府也有利于大清朝廷控制一部分蒙古部落。

另外,兴庆府距离雪域、西域也比较近。现在控制雪域、西域的大喇嘛、和硕特蒙古、准格尔蒙古同大清朝廷的关系都很不错。清廷如果定都兴庆府也容易得到他们的支援。

最后,定都兴庆府的大清也比较容易向一个和吴周政权差不多的地方割据政权演变。如果哪天胤礽觉得自己无才无德,不配君临一方,而要让位给孔圣公的话……

康熙皇帝点了点头,笑道:“圣公弟弟的想法和朕差不多啊……兴庆府的确是大清朝廷的好去处。

不过在朕的设想当中,未来的大清朝廷应该有两个首都,西京兴庆府和盛京奉天府……朕当然得坐镇兴庆府了。至于盛京那边,除了盛京将军之外,朕还打算委任一名盛京留守,由他和盛京将军同掌大局。”

康熙特别提到盛京,其实有两个原因,一是真的重视盛京。盛京那边还有许多新八旗人口,附近还有东道蒙古的四个盟……那都是康熙不能够放弃的力量。

第二个原因则是为了安抚手下那些想要东迁盛京的臣子和奴才——在不少老满洲看来,中原丢了就回老家似乎是天经地义的。

至于在老家能不能立足,他们根本不曾考虑。

而康熙虽然把大清领导成了北清,但他依旧是个明君,所以他是深知失去中原的大清是根本不可能在老家立足的。

大清的出路……只有向北、向西!进入蒙古人的“世界”。所以康熙的大汗宝座,对于满清而言,实在太珍贵了。

“太上皇圣明!”

孔圣公当然是支持康熙的。

他的儒宗虽然可以在朱和墭的大明国内保持一些暗堂,但是要成为显学是不可能的,所以势力一定会衰弱。而他这个不配姓孔的伪儒圣公,在东方也没什么活路,只能向西。

康熙得到了实力派圣公的支持,底下的大臣们当然也不敢反对,全都齐声大呼圣明。

而在康熙听了,他们喊出的不是“圣明”,而是“活命”……

现在三个大难题都有了解决办法,康熙的心情好了许多。于是他又想起一个小问题了——就是那个“假康熙”,老让中原那边的人误认为自己投降了,大清没有了,总也不是个事儿啊!

得想办法澄清一下……得让人知道他们抓到的康熙是假的!

想到这里,康熙就露出了悲伤的表情,“常宁乃是代朕受过……虽然他是心甘情愿赴死的,但朕还是要想办法救一救他的。诸位有什么好办法吗?”

“万岁爷,奴才明珠有办法。”

明珠拄着拐棍,一瘸一拐的出了班次,就要给康熙下跪。

“明珠,你不必下跪了……”康熙看着被板子打出残疾的明珠,赶忙摆摆手让他别跪了,“以后你见朕都不必跪了。”

“谢皇上恩典。”明珠也不客气,直接就谢了恩,“太上皇,奴才可以走一趟北京或南京,去赎回恭亲王。”

“赎回?”康熙一听这个办法,顿时就眉头大皱,“可是现在国用艰难,朝廷没有钱啊!”

明珠笑道:“太上皇有所不知,这个恭亲王有一笔私蓄存在登州的蓬莱银号里面……他可以自己出钱买自己的命!”

其实康熙明白常宁的命很难赎,但他还是点了点头,笑道:“好,好,明珠,那朕就任命你为议和使,出使明国,议和赎人!”

“奴才必不辱命!”

第652章 什么?大清没了?

明珠一瘸一拐的出了银佛寺,准备去北京城找儿子顺便再坑一把恭亲王常宁的时候。他儿子纳兰性德正拿着一封军师府刚刚转来的加急军报,飞也似的奔跑在武英殿围楼长长的走道之上。一边奔跑还一边大喊:“捷报!捷报……圣上,大捷啊!”

原来纳兰性德已经被能掐会算的诸葛丞相送到朱和墭身边当侍从了。朱和墭当年上学的时候,就挺喜欢纳兰性德的诗词,现在见着真人,当然是很高兴的……他在这个时代的“熟人”不多啊!孔四贞是一个——他在北京上大学时常去她“家”(公主坟),纳兰性德也能算一个。现在孔四贞已经死了,就等着往公主坟埋了。而纳兰性德还活着,朱和墭当然也念一点旧。于是就天天带着他跑步锻炼,还和他一块儿骑车。

几个月下来,纳兰性德这个“肥宅”的身体情况明显好转,脸上的“短命相”也消失了。这会儿都能从武英殿围楼门口的值房(门房)一口气跑到三楼的御书房外了。

御书房里面,正在召开一场军事会议。朱天王、诸葛三和、杨起龙、于忠贤、于孝谦、苏勇、邱荣、陈上川、刘国轩、邱虎这几个文武大员都在呢!

而会议的内容,则是讨论发起全面北伐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