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埋大清朝 第228章

作者:大罗罗

李温姬的朝鲜国国库和王室金库里面少说也有一二十万两银子,还有价值几十万银元的铜钱——朝鲜国因为没有银矿,也没有什么东西可以出口,所以就没有条件用白银作为流通货币,铜钱才是朝鲜国内人人都认可的通货……

虽然朝鲜国这两年被康熙压榨得挺惨,但是一个人口八九百万,年产粮食怎么都有两千多万石的国家,一百多万的存银、存钱总该是有的。

可是在朱和墭领导大明……压根就没有国库存银这回事儿。

因为大明的国家银库是一个虚拟的概念,户部别说存银了,连银库都不存在。

而在大明东厂官银号提供给大明户部的对账单上,户部的存贷款余额从两年前开始就是个负值了!

也就是说,大明国库空空如也不算,而且还倒欠了一大笔。

这崇祯如果看到东厂官银号给大明户部的对账单,估计也得伤心得落泪。

至于内帑的对账单,当然也是负值了!

朱和墭这是“真穷”啊!

不过穷归穷,但是朱和墭却穷得有志气……他就是借上一屁股的债,也得北伐中原,收复失地。

但是志气终究不能当军费,所以朱和墭这段时间就把下面的六省总督或巡抚,还有东银钱厂的庞公公都找了来,天天开会商量借钱的事儿。

朱和墭这次准备发动五十万大军打两场灭国战争,至少要打上五年……没准就是十年!

所以这个军费开支一定是非常吓人的!

而朱和墭的朝廷又一向是入不敷出,寅吃卯粮的。之前他为了完成均田,不得不让了点步,给那些没有充当过满清走狗的地主一点经济补偿。

具体的补充方案,也是和这些地主本人或他们的长辈在上一回明清战争中的立场和表现有关。

忠烈之后就多补一点,如果普通地主就少补一点,若是当过走狗……那对不起了,哪儿凉快哪儿呆着去吧!

这个补偿办法原本是针对江南、江北、江西、浙江等四个省出来的。

但是广东、福建两省也有不少地主或是宗族觉得在均田中吃了亏,也提出要照着这办法补偿。

朱和墭当然不愿意得罪这些最坚定的支持者,于是就答应了他们的要求。

而这一松口,补偿费用就超了支!

另外,朱和墭的朝廷当时也拿不出足够的银圆,所以就想到了发行公债的办法。

发得也不算多,就是一个多小目标……一个多亿!

这一个多亿的“均田债”才刚刚借完没多久,他又想再借一个亿的战争债……怎么看都有点多了!

这债怕是不好发售啊!

所以这场借钱会议才会连着开了好几天,都没一个结果。

但是今天,好消息从朝鲜传来了,借钱的事情,看来也必须要有一个结果了。

“拿下汉城了?苏占山和胡德帝果然是好样的!”朱和墭已经夸上了,“现在谁在知朝鲜国事?是宋时烈还是尹鑴?”

原来在朱和墭的计划中,压根就没有什么李温姬。他之前是打算让宋时烈和尹鑴之中的一人先知一下朝鲜国事的……这是一个过渡。

等到朝鲜之战以大明的胜利告终了,那么朱和墭委任的知国事也就战胜了康熙那边的李朝国王。

战败的李朝当然就失去了朝鲜的法统,而宋时烈和尹鑴他们也没有可能转正为王,因为他们自己是没有军队的,全靠“明爹”在打。

如果识一点实务,就会主动迎立朱和墭的子嗣为王。

不过颜元的回答,却让朱和墭大吃了一惊,他说:“回禀大王,苏占山、胡德帝的题本上说,被推举为权知国事的是李焞的妹妹,今年只有十三岁的明安翁主李温姬。”

“谁?”朱和墭一愣。

“是李焞的妹妹李温姬……”颜元说,“胡德帝和苏占山说这位明安翁主年幼貌美,但却柔中有刚,勇于担当,实乃巾帼丈夫。而且当日朝议推举权知国事时,她又挺身而出,主动请缨,所以胡德帝和苏占山也不便反对。”

“这是天助大明啊!”朱和墭忽然笑了起来,“这个李温姬不管怎么样,都比宋时烈和尹鑴这两个老狐狸好控制。”他的目光又在会堂之中扫了一圈,“李氏一介女流亦知忠君爱国,咱们可不能被她比下去了!增发一万万公债之事,今天就定下来吧!九千岁,您可是我大明的财神爷,您就说句话吧……包销的事儿,官银号能干得了吗?”

庞太监一脸的为难,“大王,实不相瞒,上回发出去的均田债已经有一小半回到了官银号手里,占用了整整五千万银圆!而且这个债还在往难(我)手里流。

这次的战争债如果也这样……官银号搞不好就要周转不灵了!”

其实均田债大量回流到官银号是在朱和墭预料之中的,因为农村的贷款利率比均田债的票面利率高得多。

在这种情况下,拿到债票的地主或宗族当然会想要抛售债券。而且大明农村的金融业不发达,用到票据的地方少,用银圆的地方多。

所以在过去的一两年中,官银号就承担着为均田债接盘的压力。

虽然官银号接盘均田债在账面上肯定能盈利,而且银圆流向农村对大明的经济发展也是有利的——这说明均田完成后,农民们比以往更加积极的投入生产了,所以才需要更多的资金。

但是现金大量流出,也造成了官银号的流动性不足,如果遇上挤兑可就麻烦了!

“那蓬莱银号呢?登州可到处都是钱啊!”朱和墭又扭头问起了自己的老爹朱天王。

这蓬莱银号是朱天王和坤兴公主姐弟俩合开的,主要的业务是坤兴公主在打理。

朱天王一听这问题,马上就皱起眉头道:“现在登州市面上的确有不少钱,利息也没南方那么高。

但是在登州发战争公债打康熙……阿仔,你觉得合适吗?”

登州的银子是哪儿来的,大家都是心知肚明的!

朱和墭听见这个问题,却笑着点点头道:“这么会不合适呢?这叫借贼之钱以讨贼……我再给他们一点保证吧!

这次发行债券,就以辽东的土地为保证,称为平辽土地债!

而且不记名,还有债必付,等辽东平定,凡是持此债券者,都可以选择兑换土地……这些兑换来的土地将来也不会被均田!”

朱天王似乎被说服了,轻轻点头,“那我就去试试看……不过一亿都给我也不行,蓬莱银号最多包下三四千万。”

他扭头又对庞永忠道:“厂公,有这个甜头,你给我包销三千万能行吗?”

“试试看吧!”庞太监想了想,又道,“好田总是有人要买的……”

朱和墭最后又瞧着几个总督、巡抚,“余下的……就拜托各位封疆大吏了!”

第529章 名将补习班——校长要去英雄救美啦!

大明陆军军官学堂在定王监国元年的时候,就从广州黄埔岛迁到了南京外城的孝陵卫,所以又称孝陵卫讲武堂。

原本在广州黄埔岛的时候,这陆军军官学堂算是在草创阶段,并不大正规。毕竟当年新明军还是个草台班子,而且又正好遇上一场军事革命,连新明军的高层也不知道新时代的战争该是个什么模样……所以他们也只能以旧式的战术阵型为主体,一点一点的往里面塞新东西,最后搞出一套半新半旧夹杂在一起,还有那么一点半生不熟,甚至有点草率的东西出来。

当时明军的战术有四大特点,一是进攻靠少量精兵;二是朱和墭总是冒险;三是防御靠挖土堆壕;四是火力输出靠糖药。

而之所以会形成这么一套战术,主要原因是朱和墭军队本就是由少量精锐加上大量动员兵和独步天下的糖药火力够成的。

而那些精锐又是从大南山少年兵发展出来的,可以说是朱和墭的伙伴。数量虽少,但是却能熟练掌握各种糖药武器,战场经验也非常丰富,在朱和墭这个老大哥的率领下又极其勇猛主动。换成别人去带他们,还真不大好用。

所以天性就喜欢冒险的朱和墭就每每都带着这批精锐在战场上猛打猛冲……其实作为开国君王,这种冒险的玩法也挺正常的。且不说老早的老刘家一堆冒险王和大小唐家的李世民、李存勖了,就是在明末清初这一段,李自成、张献忠这两位草莽天子也是这样冒冒失失的,要不然也不会死得那么戏剧性了。

但是大波玲胸部中弹事件之后,朱和墭已经意识到总这样冲锋陷阵也不行了……现在的火枪可厉害了!不仅有滑膛枪,还有更致命的线膛枪!

所以在南京之战时,朱和墭就忍住没上一线。

不过在南京、安庆两战结束后进行的战场总结时,朱和墭、诸葛三和等人都发现,他们的明军其实没有那么强……特别是在朱和墭本人不在战场上时,下面的人就差了点意思。

进攻的时候有气无力,防御的时候被动龟缩,各单位之间还经常脱节,战场总指挥调度起部队来更是非常吃力。很多情况下,部队走着走着就乱了。在安庆战场上,清军还利用明军调度时候的混乱打出过不少漂亮的反击战!

如果不是糖药火箭炮实在太猛,安庆城都不一定能打下来!

而在进一步深入研究之后,朱和墭和诸葛三和他们很快找到了原因……原因也不复杂,就是朱和墭草创出来的军队其实不大会打仗!

部队的组织、训练、指挥等方面都不行,甚至比精锐清军都不如,比拥有吴三桂的吴周军差得就更多了。

之所以可以一直打胜仗,则是因为部队的士气高昂,后勤充足,火力更是有压倒性的优势。

用后世术语来说,就是氪金的土豪玩家!

但是这种优势随着战争规模的不断扩大和战线的不断北移,以及对手对糖药掌握和对火药武器的改良,正在变得越来越弱!

因为战争规模扩大后,战场上的军队也多了起来,朱和墭再也不能依靠少量老兄弟的猛打猛冲就奠定胜局了。

所以朱和墭就必须要尽快地帮助自己的老兄弟们从优秀的战士成长为合格的军官!

同时,他还必须和自己的参谋团体们一块儿,通过总结实战和演习中取得的经验,拿出一套新的战术战法。

而孝陵卫的陆军军官学校就是干这事儿的!

为了带好自己那帮老兄弟,朱和墭干脆自己兼任了军校的校长……成了朱校长!

然后又亲历亲为,本着从矮子里面拔将军的“将就主义”,先从部队当中选出了一批各方面的“战术专家”当老师,把他们分成了步兵、炮兵、工兵、骑兵、辎重、经理、军令等七大专业。又让人找来了一些西洋各国的战术条例和操典参考——其实也找不到多少,这年头西洋各国的军事教育也不正规。然后朱和墭又带着“矮子将军”们开始整理和摸索。

忙活了小一年,总算搞出了七本专业的操典,一套各兵种通用的条令。还总结出了战场横队、战场纵队、行军纵队、空心方队、车堡方队、骑兵冲击队、骑兵游击队、散兵队等各种队形的排列和组织方法……这套东西虽然谈不上多完善,但已经是目前能够搞出的最好的东西了。

于是朱和墭就一边把这些操典、条令、队形图例下发部队,一边召集了一千六七名“年轻的老兄弟”到南京孝陵卫讲武堂“补课”,这就是所谓的孝陵卫一期!

而为了让这些一期弟子们能学到真本事,朱和墭还在南京这边摆了一个齐装满员的“教导镇”,专门让这些孝陵卫一期老兄弟们练手。

同时为了让他们能够安心学习工作,还为他们在南京城内盖了房子,还把他们的家里人从广东接过来,没有成家的还给想办法给他们做媒……可谓是无微不至!

这批孝陵卫一期的老兄弟们虽然一起入学的,不过他们毕业归队的时间却不同。为了不耽误部队的训练和战备,朱和墭给他们分了“长期班”和“短期班”,将会在步炮骑辎工等兵种担任正领(连长)、副领(排长)的老兄弟都进短班,一年的课程结束后就全部归队去带兵了。所以在去年九月的时候,就走了千把号人,剩下的则是长期班的学员……按照他们的朱校长的话,他们这些人都是名将种子,现在好好补习,学会更多的本领,以后才能成为名将啊!

朱校长的话虽然是没错的,可是这些少年得志,在部队中都当过参将、千总或是参谋的青年军官,看着自己部下们都喜气洋洋地带兵去了,自己却还得老老实实的当学生,完成越来越困难的学业,考试不及格还得被朱校长、诸葛教育长、苏主讲、凌主讲、赵主讲他们劈头盖脸的一顿训,有时候甚至会被那些在军校担任客座的翰林或是金陵大学的教授们批评,实在是有点想念在部队里带兵的生活。

可是大家伙什么时候才能下部队带兵,才能上战场去建功立业呢?

就这种学习、考试、挨骂的无聊生活仿佛要一直持续到永远的时候,好消息终于传来了。

朝鲜国那边举起了反清的义旗,而且还出了个仰慕他们的朱大校长的明安翁主,居然被朝鲜义士们推举当了权知国事……看来北伐之战是非打不可了。

他们这些老兄弟对朱校长的高尚品德还是非常了解的,这位圣人校长怎么可能让一个为了他勇敢地挺身而出,反抗康麻子暴政的美貌翁主陷入险地呢?

这会儿朱大校长一定已经等不及要去朝鲜英雄救美了。

他们这群校长的好学生,当然得跟着建功立业了!

所以消息传到孝陵卫讲武堂里的时候,这里的一期老兄弟们可就跟开了锅似的。早上随着恶人凌凌宗军晨操的时候还能忍住不吵吵,等各自回了讲堂后,就再也没心思上课了……特别是跟着金陵大学的教授梅鼎文上数学课的那个班,根本就变成了个鸭子塘,嘎嘎嘎的吵个不停,搞得梅大教授一下都傻了眼。

看这梅大教授傻了,底下的学生们议论声音可就更大了。

“听说这个明安翁主是朝鲜国有名的美女啊……而且还对咱们的圣人一往情深!”

“胡说吧……圣人又没去过朝鲜,那明安翁主也没来过大明,两边都没见过,怎么个一往情深?”

“圣人的图像到处都是啊!咱们课堂上就有,那些个儒门或是公家开办的学堂里也都挂着,明安翁主一定也看见过,咱们的圣人如此雄伟男儿,她能不一往情深吗?”

“说的也是……圣人一出兵,咱们建功立业的机会可就到了!”

“那是当然的!说不定咱们还能在朝鲜再杀一次康麻子!”

就在一群学生们没心思上课,都在那儿胡说八道的时候,门外忽然传来了一声大吼:“监国明王殿下,太上天王殿下……驾到!”

第530章 朱和墭也高仿了,哪边才是真的?

“立……正,敬礼!”

随着一声发喊,正在上数学课的五十多名士官生全都啪的一声立了起来,然后一块儿向走进大讲堂的朱和墭、朱慈炯两父子行了拱手礼。

这些士官生在完成了第一期的学业之后,就不再按照专业编队了,而是按照将来要分配去的镇级部的番号来编队。一个班级五十个学生将来都会隶属于同一个镇,班级的名称也称为“某某镇候补军官队”……

而这五十个士官生也不是一般大,他们中最小的都是千总衔,最大的副将衔。

在如今新大明的官职体系中,官和职也开始分离了,不过并没有恢复复杂的武散阶,基本上就是直接在“职”后面加个衔,以代表该官的官阶和资历。

其中最高阶的武官则是授左都督衔,这是个例外,因为明军没有都督这个职位。一般只有左右军师、左右兵部尚书和一省总督,才会授予左都督的官衔。

左都督衔之下是提督衔,一般授予方面之军的主帅或是一省最高军事长官。

提督衔之下是总兵衔,一般授予野战或是驻防镇的总兵官。

总兵衔之下就是副将衔,副总兵或是一旅协台,还有总督、提督、总兵的首席幕僚,都会授予副将衔。

副将衔之下还有参将衔,一般授予一旅副长或一营之长。

参将衔之下直接就是千总,一般授予一营之副或是旅部首席参谋或是更高级别部队的次席参谋、高级参谋、兵种参谋等等。

而千总衔之下,就是把总衔、一般授予一领之正(连长)或是营部参谋、中低级参谋。

把总衔之下,还有一等校尉衔、二等校尉衔,这是两个入门级的官衔,授予副领、资深老兵或骑兵。

而从左都督到二等校尉,一共有九级,对应文官的正一品到正九品,目前武官不设从品。

另外在二等校尉之下,还有一等兵、二等兵、三等兵等三个“兵衔”,都是授予士兵的。

也就是说。现在明军从左都督往下到三等兵,一共就是十二个级别……理论上都可以靠杀敌立功晋升,但如果不是特别特别能杀人的话,最好还是考上军校,然后按部就班往上爬。

而朱和墭为加速培养军官,当然也用上了一些拔苗助长的手段,譬如把一个镇里面从副将到千总等各个级别的军官都塞进一个班里面。这些人的年龄、学识、能力其实都差不多,只是有些人运气好,入伙早,所以混上了副将、参将。有些人来晚了,所以就只能当千总了。

现在朱和墭把他们按照一个镇所需要的副将、参将、千总级的军官数目配成一个班,这样就让他们在学习“高级指挥”的同时,就开始进行磨合,增进互相之间的了解。还可以让他们下部队实行的时候,暂时接管教导镇——一个班的五十名士官可以从旅级接管到营级,这个范围内的所有军官,都换成了同班同学。

有时候,朱和墭还会从教导镇里面抽调一批把总、校尉、一等兵和江南省、江北省抽来服役的新兵组成一个新兵镇,让他们调教上十天半个月,然后就去参加演习。

而这种实习、演习,不仅能让士官生们快速成长,同时也能让朱校长自己摸索出一套带兵打仗的办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