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埋大清朝 第221章

作者:大罗罗

所以他现在宁愿把一统天下的时间再往后推一推,也要先把最难搞的江北、江南、江西、浙江这四省均田搞定了。

不过解决了均田,也只是推迟了大循环的到来,而无法让大明跳出这个历史大循环。想要跳出去,唯一的办法可能就是率先实现工业化!

而想要率先实现工业化,朱和墭眼下能想到的路数,一是建立一个可以工业化提供资金的金融体系。

二是建立一个可以为工业化批量提供人才的教育体系。

三是积极参与国际零元购,去抢市场、抢原材料、抢资金。

四嘛,则是自己下场当资本家或是自己扶植、培养工商业资本家了……

而这四个办法,好像都离不开人才的选拔和培养。

所以在明王监国二年科举大比的结果出来之后,朱和墭就将他的大部分精力都投入到了人才的培养和进一步选拔中去了。这一届科举大比的取士数量是空前的。最后公布的进士大名单上总共有一千九百九十八人——贡士大名单上有两千人,最后考殿试的时候少了俩,也不知去哪儿了?

而这些人毫无疑问都是广东、福建、江西、江南、江北、浙江等六省地盘上受过良好教育的知识分子中的佼佼者。

但是朱和墭不可能同时培养那么多的佼佼者,所以从科举大比结束后的二月下旬开始,他都一直在亲自主抓这帮新科进士的入职培训,还试图从中选拔出不超过十个“真正的天才”进行重点培养。

到了八月下旬,经过了几轮筛选,朱和墭总算选出了七个天才进士。

他们分别是扬州黄履庄,杭州戴梓,漳州陈浩,雷州郭忠柱,潮州苏哲,苏州耿忠,徽州汪文选。

这七个人可个个都是人才,其中还有一个应该是历史上以善于设计和监制闻名的戴梓!

不过他们当中最聪明的确不是戴梓,而是来自扬州的黄履庄。这人年纪还不到二十岁,却已经学贯中西,尤其擅长机械。

在南京紫禁城文华殿边上的一处刚刚平整出来的空地上,颜元、莱布茨尼、诸葛正阳,还有戴梓、陈浩、郭忠柱、苏哲、耿忠和汪文选等人齐集一堂,簇拥着朱和墭,乐呵呵地看着黄履庄满头大汗地骑着一辆手动式的双轮木头自行车在转圈。

这架双轮自行车的结构和后世的自行车有点像,都是一前一后两个车轮,中间一个座椅可以坐人。但是它的驱动方式却非常奇特,不是脚踩的,而是用手摇一对曲拐以带动车轮。

虽然这辆自行车骑着有点累,但是这位黄履庄的确是个难得的人才,而且还是朱和墭急需的机械方面的天才!

第512章 工业化的一小步

看着黄履庄满头大汗的吃力模样,围观的天才们低声的议论纷纷。

“这个车设计得还真巧妙啊,用手摇曲拐就能带动车轮……真乃巧夺天工也!”

“巧是巧,就是累了一点,胳膊上没劲儿可走不了太远。”

“也是啊,如果能把这曲拐装到下面,用两只脚踩就更好了……”

“那可不行,双脚得随时准备踩地面,要不就摔了……你看,他这不是踩了一下吗?”

“双轮不稳当,用三轮就没事儿了,前面一个轮连曲拐,后面俩轮子托一个坐垫,这不就行了?”

“莱老师,还是您的法子高……”

朱和墭抱着胳膊一边看人骑手摇式自行车,一边听一群天才在品评议论。

不得不说,他们当中最聪明的还是莱布茨尼,这才看了几圈,居然就发明了个小屁孩的童车!

嗯,天才就是天才,这智商是普通的聪明人根本没法比的……

不过这个黄履庄也是个天才,普通人想破脑袋也造不出手摇的自行车啊!

而且也没人花钱请他做,他就是对机械感兴趣,自己设计自己做,于是就给做出来了,这就是标准的天才!

另外,通过一系列的数学、物理、法术知识的传授和考核,朱和墭已经确信这个黄履庄的智商极高。

看来改进纺织机械的工作可以交给他来了……朱和墭这些日子通过织女宫的寡妇女官们已经搞到了所有能可用的纺机、织机、缫丝机,还在宫中的御花园里种上了桑树,并且开始养蚕。还配制出了硫化黑、硫化蓝,还在寻找配制苯胺紫的原料,而且还自己动手试着改进纺织机械。

可是他的特长并不在机械方面,虽然他也能动手干木工,还制造过配重式投石机,但更复杂的纺织机械他就玩不转了。

想到这里,朱和墭向颜元打了个眼色,颜元马上摸出个木头哨子吹了一下。

已经累得气喘吁吁地黄履庄连忙停止试车,从车上下来,步行到了朱和墭跟前,一边抹着汗一边对朱和墭道:“大王,看来学生的手摇车还需改进……也许可以改成脚踏。”

朱和墭点了点头,笑道:“脚踏车一定会有不错的市场……等你改进好了,孤家就给你三千银元的本,你去开个脚踏车厂,一定可以转到钱的。不过在这之前,还有个更好的买卖给你。”

黄履庄对做买卖兴趣不大,但还是恭敬地问:“大王,您想让学生做什么?”

“纺机、织机、缫丝机……”朱和墭笑着对他道,“孤给你安排个侍从的差。不过你不必到侍从处值班,就负责改进那些纺织机械吧,需要多少人手、经费,孤都拨给你!”

黄履庄闻言大喜,揖拜一礼道:“学生领旨!”

他其实也不太愿意当官,之所以考科举只是为了让爹妈高兴,现在能一边当官,一边干自己喜欢的事儿,那可真是太幸运了。

“文开!”

朱和墭随后又叫了戴梓的字号。

“学生在。”

戴梓的年纪比黄履庄大一些,今年有二十六岁了,他不仅对机械有兴趣,而且对冶金和火器制造的兴趣也挺大的。

朱和墭笑着对他说:“你的才智不在履庄之下……不过你的兴趣不在机械而在冶铁和火器,那孤家就先给你个铁厂管理吧!这铁厂选址在江北浦子口,已经建了一半了,总管的人选却一直没定下来,你去试试看,孤也给你一个侍从的名义。”

“学生领旨!”戴梓看上去比黄履庄沉稳得多,只是领了旨,并没有流露出多少喜色。

其实他还是比较喜欢在侍从处当官。

朱和墭接着又对另外几人道:“陈浩、郭忠柱、苏哲、耿忠、汪文选……你们也都领侍从的官职,从明日起就一边在侍从处当差,一边跟着莱院士继续学习吧。”

这五个学生的才智其实也不在黄履庄和戴梓之下,不过朱和墭暂时还没地方可以大用他们。而且他们的新学只能算是入门,再深造个几年,一定可以成为大才的。

而这五人对于能在侍从处任职倒是极为满意的。朱和墭的侍从处类似于康熙那边的南书房,虽然侍从只相当于行走,但是他们初入官场就任了这样的要职,将来的前途只能用不可限量来形容了。

朱和墭接着又对莱布茨尼、颜元和诸葛正阳道:“莱院士,易直,正阳……时候不早了,你们三位早点回家吧,咱们明天还要一块儿去江南水泥厂看看呢!”

他说的那个水泥厂开在栖霞山边上,那里发现了个石灰矿,附近也有粘土,而且又靠近长江,方便运煤。

这家水泥厂的建设最近算是完工了,也开窑试制了水泥,但是产品的质量还是不大理想。

所以朱和墭打算带着莱布茨尼、颜元和诸葛正阳去瞧瞧,看看有什么地方可以改进。

在和莱布茨尼、颜元、诸葛正阳三人别过之后,朱和墭就带着几个侍卫,径直去了储秀宫。

朱和墭刚搬进紫禁城的时候住在武英殿中,直到最近他才迁入了刚刚完工的文华殿。与此同时,武英殿又开始大修。

同时,原本属于嫔妃居住的储秀宫也修缮完毕,可以住人了。所以邱淑真、叶玉玲、贝佳馨、周玉冰、杨紫云和苍井塞乌现在都居住在那里面。

现在的朱和墭已经有了三儿三女,但都还年幼,全都和他们的母亲住在一起,全在储秀宫里住着。

另外,吴菟这个人质因为跟着杨紫云居住,所以也在储秀宫里面有个小间儿。

朱和墭自己照规矩是住在文华殿中的,每天晚上翻牌子叫妃子们来侍寝,不过他大部分时间还是去储秀宫里睡觉。

一大家子其乐融融才快活嘛!

而且朱和墭的后宫妃嫔们都是参与管家的,所以朱和墭时不时的得和妃嫔们开个家庭会议,照例还得查一下家里面的账,有时候还得和妻子们商量一下投资创业的事儿。

他的这个天下第一家和前明的宫廷,在财产方面的管理方式,那是完全不同的。

在朱和墭这边,公和私搞得是相当的分明!

譬如他现在居住的紫禁城,那就是公产,不是他个人的,也不是皇家的产业。

而紫禁城北门外的织女宫(实际上是一家纺织研究所),却是朱和墭的私产。

朱和墭在北酒厂、内火药厂、西火硝厂、东厂官银号、南器械厂都有多少不等的股份,这些都是私产。

刚刚建成的浦口铁厂,江南水泥厂,也都是朱和墭的私产,他都占着大股。朱和墭还在南京城内和松江府的私田区内收购了一些土地。

另外,朱和墭还是个拿“工资”的大王……他的“工资”刚开始的时候是每月五十两,现在已经涨到了一千五百银圆了。

看着是不少,但却要用来维持他这一大家子的开支,还要所有为他的家庭服务的宫廷女官们和仆役们支付薪俸,真的不算宽裕。

幸好叶玉玲作为新大明的开国功臣,自己也有一份国公的俸禄,每个月能拿到五百银圆。

加上这笔收入,朱和墭一家子一个月光是俸禄就有两千银圆,眼下倒是足够了。

第513章 祖宗家法零元购

朱和墭今年也才二十七八岁的年纪,还是虚岁,体力极佳,步伐很快,走起来跟风一样,没一会儿就从文华殿走到了储秀宫。

储秀宫这边守门的女官、宫女,看见他过来,立即就入内通报。然后就看见储秀宫的正门大开,大妃邱淑真已经领着身子方便的姐妹站在门内迎接了……

虽然朱和墭不摆什么天家气派,但毕竟是要君王之家,礼仪规矩还是要有一点的。只看见邱淑真领着叶玉玲、贝佳馨、周玉冰和苍井一起向朱和墭行了福礼。新入宫的杨紫云已经怀上了孩子,因为反应有点大,所以不必出迎了。

几个女人还娇滴滴的一块儿用潮州话说了句“恭迎大王”,别提有多受用了。朱和墭一边笑着点头还礼,一边眯着眼睛打量着眼前的五个女人——这就是穿越福利啊!

他们五个今儿都在马面裙上挂了腰牌……这是等着朱明王去摘的。如果有谁来了月事,不方便侍寝,就不会“挂牌”了。

不过朱和墭今儿并没有“摘牌”,而是对邱淑真道:“淑贞,你安排吧!”

“是。”邱淑真笑吟吟应着。

朱和墭让她安排的意思是让她和几个姐妹一起抽签,抽着谁是谁!

而且抽完之后也不必通报朱和墭,朱大明王得等到晚上进入寝室的时候,才知道今晚上陪寝的是谁,有点什么特别的节目……

邱淑真为朱和墭所出的长子朱鑫今年虚岁也已经四岁,长得虎头虎脑,这会儿牵着两个妹子朱秀英和朱秀兰一块儿也从屋里出来了,笑咯咯的向朱和墭行礼,还口称“父王”,看着都挺乖巧的。

朱和墭现在已经有了三儿三女,一共六个孩子,年内还将迎来自己的第七个孩子。不过这数目和他的老爹朱天王相比,还是差了一点。

朱天王这几年已经为朱和墭添了十三个弟妹了!

根据朱和墭和朱天王商量好的办法,他俩所出的子孙,都是要入玉牒,算成新大明的皇族的,将来等朱和墭当了皇帝,还得给这些人封王。

其中朱和墭的儿子除当太子的之外,都封亲王,而朱天王的儿子除了一个封唐王继承登州领地外,都封郡王。

不过这些亲王、郡王能不能捞到封地,就得看朱和墭、朱天王这对父子会不会经营了。

根据朱家父子前些日子和大学士会议、中书丞相府之间的约定,在大明两京十三省的地盘上,除了登州府的蓬莱、福山、宁海、荣成等三县一州封给朱天王,以及泉州、漳州、台湾封过延平王外(延平王的封地将来会拆成三份),不会再封其他的藩王。

而大明的亲王、郡王和其他列爵,如果捞不到封地,就不能世袭罔替,得降等继承。亲王降为郡王,郡王降为国公,国公再降为侯爷,侯爷往伯爵降,伯爵再降为子爵,最后降到男爵为止……再往下就是白丁布衣了!

而且所有的爵爷都只能有一子袭爵,别的儿子也都是白丁布衣!

想要让爵位得以永续,让更多的子孙得到爵位,唯一的办法就是在两京十三省之外拿到封地甚至是藩国!

而这个封地和藩国,哪有那么好拿?

所以这儿子生多了也操心啊!

当然了,这些个约定目前还都是“口头约定”,并没有变成新大明的“祖宗家法”。

“祖宗家法”这事儿关系重大,可得好好想想!

朱和墭冲儿子、女儿们点点头,便和邱淑真、叶玉玲她们几个一起入了储秀宫的正殿。

储秀宫的正殿中摆着一张可以并排坐两个人的宝座,宝座两边还有几张圈椅,宝座前则放置了一张书案,上面平摊着几本厚厚的线装册子。

朱和墭拉着邱淑真一块儿在宝座上落了座,然后才问:“淑贞,今天又是报账的日子了?”

“这不又到了月头了?”邱淑真道,“佳馨已经把上个月的账都做好了,今儿正好报给大王知道。”

邱淑真要报的账可不仅仅是家里面的开销账,还有朱和墭家族生意的月报。

朱和墭的这几个妻妾都是有“事业”在忙活的。邱淑真是总管,大波玲主管织女宫的纺织业,贝佳馨是家里的会计,周玉冰分管储秀宫的一摊子事儿,杨紫云则管着文华殿的事儿,还有个女仆出生的苍井则帮朱和墭打理文华殿旁一东栋名为法术阁的法术实验室。

“家里面上个月的开支是两千四百一十八圆,薪俸收入则是两千五百圆,再加上看管小菟的一百圆,总共有两千六百圆。”

邱淑真拉过一本家里面的收支账,展开以后,手指在行列之间划过。

这是一本报表式的账本,所有的大项、小项、杂项,分列明晰,收入支出一目了然。除了账目之外,贝佳馨那边还收藏着一堆票据,有发票,也有税票,还有官银号的对账单……这套财会管理的办法,不仅朱和墭的后宫在用,大明朝廷,陆海军,儒门,还有朱和墭参与创办的那些工厂、银号、学堂,也都在使用。甚至户部下属的税务学堂里面还开设了专门的会计班,教人怎么做账、报账和审计。

这一套新规矩刚刚开始的时候,上上下下都觉得不习惯,但现在已经开始适应了,适应了之后,这财务上的漏洞就减少了许多。

邱淑真接着就放沉了语气:“产业方面,上个月的合并账面利润是六万四千五百多圆,应收应付的利息和地租的收支相抵后是支出两千八百多圆,负债已经增加到了五十五万圆……另外,织女宫的开销又超支五千多圆。玉玲,你该挨罚了!”

叶玉玲也是个皮厚的娘们,听了邱淑真的话只是嘻嘻一笑:“姐姐教训的是,玉玲认罚认打……”

朱和墭则狠狠瞪了一眼自己心爱的大波姑姑,故意放沉了语气:“今晚就狠狠罚你!”

邱淑真现在已经不是小丫头了,早就知道她丈夫是怎么“罚”大波玲的,只是叹了口气:“大王,织女宫现在每个月支出一万多……还占用了一大块地皮!”

织女宫就是个纺织研究院,不仅要试制各种染料、机械,而且还在培育优良的蚕种,还种了大量的桑树和棉花。

目前还在建设一间纺纱厂,一间缫丝厂,一间印染厂,一间织布,一间织缎厂和一间白丝和棉纱交易所。

这些项目如果都搞成了,当然是日进斗金的,还有可能会推动大明的工业化进程。

但是目前这些项目都还处于资本支出的阶段,每个月都只见着银圆出去,不见收入进来,管家婆邱淑真当然会不满意了。

而同样烧钱的项目还有好几个!

浦口的铁厂和铁矿,栖霞山的水泥厂和石灰矿,龙王山和谭家山之间的煤矿,还有一座南京琉璃厂都是烧钱的项目……不得不说,这个资本主义真的要支愣起来,靠“剪羊毛”的那点收入还真是不行,必须得有国际零元购才能支撑住。

不过在国际零元购业务大干快上之前,朱和墭还得把祖宗家法给定下来!

想到这里,朱和墭话锋一转,就对邱淑真道:“淑贞……有个事儿得和你好好商量一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