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之锤 第121章

作者:一桶布丁

一进门,张师兄便在干咳了两声后向大家介绍了宁为。

实验室里五个人象征性的鼓了鼓掌,稀稀落落的掌声,尤其是这帮人看向宁为的目光,让他觉得自己似乎并不是很受欢迎。更是大概明白了田导说的那些话,这果然不算一个好差事。

不过宁为到是不太在乎这些,毕竟他是数学博士。

“宁博士,别见外啊,我去之前谭教授来过一趟,因为最近项目进展不太顺利,有些急躁了,听取结果汇报后,把大家都训了一顿,所以大家情绪不太好。”张研成略有些尴尬的解释了句。

这位师兄到是没提谭教授顺便把宁为在这些人面前很夸了一番这事,怕好不容易请来的人觉得尴尬。

哪想到宁为想都没想便开口答道:“没事呀,反正我又不是来交朋友的。”

这话让一众人甚至是张研成都有些尴尬了,但不要紧,宁为到并不觉得尴尬,反正是大实话。怎么说呢,其实实验室众人的态度宁为也是可以理解,换位思考嘛,如果他的青年拔尖项目进展不太顺利,不管田导以何种理由给他塞个人,都会让他心情不太爽利,这不是质疑他的能力嘛。

但如果真拿不出成果被质疑也是没办法的事情,反正宁为觉得如果自己拿不出成果,真给他塞个人,他大概也只能受着。

“那个,大伙也别愣着了,我们先给宁博士把整个实验室过程大概演示一遍吧,小潘啊,从你负责的那块开始吧,让宁博士了解了整个实验过程,也好帮我们分析一下到底问题出在哪里。”

张研成尽力的扮演着一个缓解尴尬气氛的和事佬角色。

被叫到的小潘是个年轻人,走了过来,冲着宁为点了点头,说道:“宁博士,我主要负责利用溶液纺丝法,对材料进行预处理,我大概给你演示一便过程,会尽量慢点,你可能不太清楚整个过程需要了解什么问题,等我演示完成之后会统一给你解答。”

“哦,没事,也不用慢点,你照着平常的方法演示就行了,其实刚刚张师兄已经大概说过一遍了,我现在看看就行。”宁为点了点头说道。

“额?那行,请跟我来。”小潘略显意外的看了宁为一眼,带着宁为来到了一处工作台前,打开了电脑。

“其他的人先忙自己的吧。”张师兄交代了句,然后开始坐在自己的电脑前,整理起资料。

几个人再次开始忙起手头的事情,但目光却总是不自觉的朝着宁为所在的方向瞅两眼。果然牛人就是不一样啊,还真不怕得罪人的。

当然,项目组里几个人还是认可宁为数学方面那些天赋跟能力的,做科研的,当然明白能在顶刊发表论文的分量。但术业有专攻,话说一个学数学的泡过实验室吗?仅凭张师兄几句话就认为自己了解整个实验过程了?

虽然没什么坏心思,但大家都想亲眼看到宁为在实验室闹出点笑话才好。

“对了,你们这些碳纳米管原材料是哪来的?”宁为没管这帮人的小心思,想到啥就问啥。

“合作实验室提供的,他们负责制备实验所用的碳纳米管。”小潘随口答了句。

“哦!”宁为点了点头。

“总之首先对这些原材料进行高分辨率投射,然后将接收到的材料放置于丙酮中,使用轻型超声波处理两分钟,在把这些样品放置在丝状碳网格上,同时在空气中进行自然干燥。”小潘一边操作,闲下来的时候就开始讲解。

虽然心情依旧不太爽,但该做的介绍还是尽心尽力。

“这里有前几次的数据,你可以先了解一下。经过这种方式处理,四种样品平均外壁直径为1平均内壁直径为0平均壁数为1.9。碳纳米管的粘度平均长径比为6700 ± 100。这里还有拉曼光谱用于表征碳纳米管纤维的数据,以及ares g2流变仪测量的拉伸强度数据。”

宁为点了点头,不过对于小潘介绍的具体数据其实没多大兴趣。

这些数据等会他离开的时候都能得到,此时他比较感兴趣的到是实验室这些设备的具体参数,以及计算方式。

“那个,你们具体使用的是哪些设备测量出的这些结果?”宁为问了句。

“嗯?日本jeol公司生产的jem-2100f型透射电子显微镜,跟英国牛津公司生产的x-maxn 80t ie250型能谱仪。”小潘答道。

“哦,你知道大概的产品参数吗?”宁为又问道。

小潘答道:“嗯,反正我们进行测试时加速电压是200kv,设备的点分辨率是0.19nm,线或者说晶格分辨率是0.1nm,倾斜角范围在± 25 °左右。”

宁为盯着电脑中的数据随后指着样品的底片问道:“为什么底片上没有标尺?你们是怎么得出最终数据结论的?”

小潘立刻答道:“数据中有dm3格式的存档,另外我们也通过公式测算过,底片上给出了相机长度,根据公式rd=lλ,其中r是量取的距离,d是晶面间距,l是底片给出的相机长度,λ则电子束波长,为什么使用的是200kv加速电压,所以就是200 kv电压的电子束波长,按照一般情况取的0.00251nm。”

然后又补充道:“这些数据都是经过反复测算的,肯定没有问题。”

宁为不置可否的点了点头,这句话丝毫不意外。如果能发现问题,老谭也不会专门跑到数学研究所去找外援帮忙了。

“在然后我们将一氯化碘通过气相掺杂引入到纤维结构中。掺杂剂和纤维在室温下在用氮气吹扫的圆底烧瓶中结合。之后我们将圆底烧瓶密封并置于真空下,直到掺杂剂开始蒸发,并将其置于掺杂温度下的箱式烘箱中。箱式烤箱用铝箔遮盖,以尽量减少光照。掺杂后,将圆底烧瓶从烘箱中取出并在水浴中冷却,然后在冰水浴中冷却,以促进掺杂剂在圆底烧瓶内壁冷凝和结晶,避免其污染样本。”

“这里退火过程,是使用温度控制器在真空环境下进行,炉中目标温度分别为500c跟350c,对cnt纤维进行退火 分别持续4小时。至此整个溶液纺丝纤维化的过程完成。”

宁为听完小潘的解释大致浏览了一遍整个过程收集的实验室数据,随后指着电脑上的数据问道:“这里显示你们使用光谱分析估算的ef值,这里显示四种退火样品均发生e11跃迁,我看看啊,但在掺杂样品过程中峰值明显被抑制,这是因为泡利阻塞么?你们没有探究一下发生这种情况的原因?”

“啊?”这个问题让小潘愣了半晌,也吸引了实验室所有人的注意力,所有人都将目光投向宁为。大概是真没想到他会突然问出这么一个问题。

“咳咳……”小潘咳嗽了两声,然后看向他身后的实验室同事。

“宁博士对高能物理也有研究?”声音从身后传来。

宁为回头看了眼,是位跟张师兄差不多大的家伙,只是秃顶趋势明显比实验室其他人要严重许多。

“这是实验室的徐博士,主要负责构件弯曲试验的。”小潘连忙介绍了句。

“稍微懂那么一点吧,不多。”宁为谦虚的答道,关于物理他暂时还真不太敢用略懂这个词。

本来宁为也想过要恶补一些物理内容的,但因为似乎一直很忙碌的样子,之前在学校里看过一本量子物理之后,对其中一些基本概念经过一些发散式的思维了解大概,但真不敢说有太多了解。

当然也不是完全不了解。毕竟数学很多时候都在解决物理问题,比如他研究的ns方程就是在解决流体力学的问题。

“好吧,这个问题我们也发现了。并进行过研究,这种峰值抑制极大原因是ef值位于价带内,导致了泡利阻塞。不过经过讨论我们认为这个问题应该跟我们遇到的难题关系不大。最重要的还是我们测试四种样品pf值始终远小于构建材料模型需要的pf值,因为如果达不到模型标注的pf值,这材料就算研发出来也意义不大。”这位徐博士解释道。

“同时我们也能确定模型标注的pf值是能达到的。因为合作实验室曾经两次意外得到过这个数据,但因为他们并不是具体研究材料的,所以对我们的帮助不大。”

宁为再次点了点头,说道:“行吧,我都明白了。接下来什么步骤,你们可以继续讲解了。”

……

就这样,宁为在实验室呆了五个多小时,顺便混了一顿项目组的盒饭。其实饭菜还是很不错的,当然这大概率得益于燕北大学食堂对学生足够友好,跟实验室本身没太大关系。

在宁为问出了一个极为专业的问题后,实验室里所有人态度明显好了许多。不过对于宁为来说这些都是浮云,他依然对实验室里所有实验仪器极为感兴趣,不厌其烦的收集着各种数据,这也是虽然只是虚拟演示,但整整浪费了五个多小时的原因。

早上十一点左右到的实验室,等张师兄准备送走宁为的时候已经是下午四点,前期所有测试的数据也已经拷贝到了u盘里,送到了宁为手中。

“具体情况宁博士应该已经知道了,不瞒你说,现在我们每天晚上都要分析两到三个小时这些数据,但到目前为止还毫无头绪。在不改变实验方向的前提下,贸然开启第八次实验没太大意义,所以其实这个事还是挺急的。而且你知道这本就是合作项目,另一边也催得挺急的。所以谭教授才想着借助你们的专业知识,帮我们分析一下可能是哪里出了问题,找出问题我们才好修正接下来的试验计划。”张师兄代表实验室所有人说道。

“没问题,我会尽快研究的。不过先说好,我可不保证一定能帮你们找到问题在哪。”宁为说道。

“这个我知道,毕竟数学也不是万能的。”张师兄点头道。

“不不不,张师兄,数学肯定是万能的,觉得数学不是万能的,只是我们的数学水平还不够而已,毕竟在数学的海洋太浩瀚了,我们都只能说略懂而已。”宁为给出了反对意见。

一句话,让实验室里所有人翻了个白眼,只有张师兄感觉略懂两个字仿佛有点耳熟。

“啊,呵……宁博士可真谦虚,那成不成你看多久能给我们这边个回复?”张师兄咽了口口水道。

“大概一星期吧,如果能找出问题一星期肯定够了,如果找不出问题,那估计给我一年时间也没啥用。反正我这边有什么眉目了,第一时间给你打电话。”宁为想了想答道。

“行,我等你的好消息。”张师兄说道。

“那我先走了啊。”

“我送送你。”

“别,我自己回去就行了,众位慢慢忙吧,别耽误了时间晚上又要加班。你看,徐博士头发都快掉光了,我看了都心急。”宁为摆了摆手,走之前还没忘记安慰帮他介绍半天各种仪器的徐博士一句。

……

宁为这边一走,下意识摸着地中海脑袋的徐博士便忍不住开口了:“老张啊,谭老板怎么就把这尊大神请来了?数院那边竟然肯放人?”

“咱们老板面子大呗。”张研成苦笑着答道。

“嘿,我就佩服刚才这位宁博士那句,‘毕竟在数学方面,我们都能说略懂而已’。你们告诉我,这是谦虚呢?还是打击人呢?”小潘同学也忍不住吐槽道。

“那肯定是谦虚了,毕竟宁博士在数学方面的成就摆在那里,说不得这次宁博士真能给我们带来好消息呢!”

“哎,不过有一说一,对于咱们实验室用到的各种方法,他好像还真的挺懂,而且对我们的实验室仪器特别感兴趣,你们说这位宁博士该不会是以后想改行,来干材料吧?想抢饭碗啊!”又有人说道。

“宁博士来干材料?真亏你们想得出来,人家做数学研究不好么?指不准人家菲尔兹奖能拿到手软!而且就算不做数学研究,人家去做算法工程师不香啊?高级算法工程师一年能赚多少你们心里都没点数啊?让宁博士跟我们一样天天泡实验室?谁给你们的勇气开这种脑洞的?你这饭碗有啥好抢的?我恨不得送出去!行了,都干活吧!别想七想八了!”

张研成实在没忍住跟着吐槽道。

主要是这帮人的想法着实离谱,当然他其实也挺奇怪的,宁为的确对实验室设备表现出了超出一个数学博士生的好奇……

这位又想干嘛?

------------

174 目标决定规划

走出实验室的宁为径直回了研究院,回到办公室发现鲁师兄挺兴奋的,竟然没有如同往常那般埋头研究,而是在办公室里听起了广播,还是体育类广播。

余兴伟也已经过来,坐在自己位置上老老实实看着论文。

跟余兴伟打了声招呼,宁为好奇的问道:“师兄,咋了?今天遇到啥喜事了?”

鲁东义答道:“没啥,就是我有一篇论文刚刚收到了回复,确定要在《数学年刊》上发表了。”

宁为眨了眨眼,嗯,挺好又是一篇数学顶刊。跟鲁师兄比起来,他突然觉得自己不像个研究数学的,到目前为止,他在数学顶级期刊上发表论文数量为——零。

旁边的余兴伟抬起头钦羡的看了眼鲁东义,怎么说呢,反正他都没法比。

“哎……恭喜啊!鲁师兄,话说又是啥成果啊?你跟数学年刊的编辑有交情吧?这就又发一篇?我记得之前已经在《数学年刊》上发过两篇了吧?这是第三篇?”宁为好奇的问了句。

他还记得鲁师兄曾告诉过他,从建国到现在国内在数学四大顶刊上发表的论文不超过三十五篇,现在大概已经是三十六篇了。当然他心态是超好的,因为能不能数学期刊他现在还真不太在乎了。

鲁东义答道:“哈哈,其实这还得感谢你。论文还是去年过年前我去郾城跟你讨论回来之后完成的,关于ns流稳定性的,我把临界指数直接干到了1。最初遇到的问题就是gevrey解析空间所有导数可控,无限光滑,而索伯列夫空间又不控制高阶导数,推论的稳定性问题始终很难解决。”

“然后咱们不是讨论出你的宁为空间嘛,就把这个概念引入进去,然后顺利的推出了结论。等到你的论文在《自然》发表后,我就把论文投给了《数学年刊》这篇论文到现在审了大概半年,终于发表了。不过我这篇论文能发表其实也因为你在《自然》上那篇论文已经基本上被整个学界所接受,不然的话估计还要等下去。”

宁为眨了眨眼,点了点头感慨道:“果然数学界还是容不下我,以后我与数学四大顶刊势不两立。”

听了这话鲁东义愣住了,闷声道:“田导没跟你说吗?谁说数学界容不下你了?现在只要你有研究成果,直接投稿,肯定最快速度审核给你过了。现在人家都巴不得你赶紧投一篇,省得好多教授天天被学生烦呢。”

宁为摇了摇头,认真的说道:“没说啊,不过就算这样,我也早就决定了,以后都不打算给师兄说的数学四大顶刊投稿了。”

鲁东义愣了,问道:“为什么?”

余兴伟忍不住抢答了句:“大概是小宁总不会给任何人拒绝他两次的机会!”

宁为看了眼余兴伟,点了点头道:“你这个说法很有新意,我先用了。不过还是恭喜师兄了,记得请吃饭。”

鲁东义摇了摇头,懒得再理这两人。

不发便不发吧,反正宁为也不需要考刷论文来确定地位了。而且不投这些综合性数学期刊也无所谓,世界上还有许多分类更细的顶级期刊可以投。

宁为也打开了电脑,他还有正事要干,到不是急着分析数据,而是先登录了学校的图书馆,开始找关于碳纳米管的各种研究文献。

在把问题丢给三月之前,他还需要多了解一些碳纳米管的各种性质。

刚刚在实验室里关于数学的论述,宁为是认真的。

在他的潜意识里早已经确定,世间万物的运转都有其规律,只要有规律,就可以用数学来表达。数学的确能解决一切问题,数学现阶段解决不了的问题,是因为还没有出现那个能将数学完全吃透的人。

宁为其实还没注意到,潜意识里他已经越来越自信了,但真的要说道能完全吃透数学,他真不敢有这种妄想。

就好像他从来不觉得自己说略懂数学是种谦虚一样,无非是他的略懂要比其他人的很懂还要稍微多了点。

科学的殿堂有时就像在登山,当你开始攀爬,感觉自己就要到达顶峰的时候,结果一个180度大转弯后,你才发现自己不过是刚登上一个小土坡,真正的山峰还距离自己十万八千里。

更别提到了科技高度发达的时代,许多人干了一辈子科研,也不过只是满足了自己的求知欲,具体到数学能将人类对数学的认识向前推进一点点,那都能成为一方大佬。再此同时能够用数学解决实际问题,那就真的是大佬中的大佬了。

尤其是自从将湍流算法变现之后,钱包鼓起来后,宁为发现自己已经没什么在顶刊发论文的动力了,这才是他跟鲁东义说懒得在往四大顶刊投稿的真实想法。对于拿奖的心态大概就是随缘,反正数学类奖项最高也就八十万美元,以前能让他心潮澎湃好一阵,但现在只是无感。

但这并不是说宁为已经对学习没了兴趣,恰好相反,完成他手头的项目,丰满三月的主程序,用数学理论解决实际问题已经逐渐代替了之前的想法,成了现在宁为最重要的人生目标,没有之一。

就好像他曾经跟鲁东义说的那样,他想尝试一下,是不是真的能让国家把低保从一千提到两千甚至三千。当然,要实现这个目标宁为觉得他肯定不能将精力太过集中的放在某一个研究方向上,而是应该跟一帮愿意做事的人去合作。

这次跟谭教授项目组的合作,宁为就觉得是个不错的开始,虽然说这个项目就算成功了,暂时也无法实现应用,但说不定以后他能将量产碳纳米管宏观尺度还能保持微观特性的问题解决了,这个项目立刻就变得现实意义重大了。

所以虽然刚刚临走时还在跟张师兄强调这个问题不一定能解决,但其实宁为还是很认真的希望能干脆利落的找出问题原因。

有句广告词怎么说得来着?

要默默的努力,然后惊艳所有人,他打算试试。到不求惊艳所有人,但求能让自己开心。

……

宁为也再次体会到了学习让人快乐的感觉。

如果说之前在跟张研成聊天时,说了句对材料学略懂,稍显夸张的话,在看了几十篇关于碳纳米管的研究资料跟论文后,宁为觉得他现在绝对可以理直气壮的说这句话了,尤其是碳纳米管这种极为有趣的低维材料。

研究完前人的发现之后,他这才调出了从实验室里拷贝出的数据。

怎么说呢,这材料明显是半点都没藏私,每个流程的数据都详细的罗列在表格内。

当然,对于项目组来说也的确没必要藏私,毕竟如果因为隐瞒数据而无法解决问题的话,整个项目都可能有被列为失败项目,所有资料封存,暂时不在启动的风险。

尤其是看到张师兄如此热心,宁为甚至怀疑张师兄的博士毕业论文都可能跟这个项目息息相关,甚至就打算通过这个项目取材。

当然,数据太详细其实有时候也不是好事,因为罗列出的数据越多就意味着无效数据更多,要把这些数据全部找出来都是件麻烦事。

宁为首先要做的是对所有数据做一个梳理,毕竟他不可能将这些数据全部导进三月的数据库。

同时他还要通过已经掌握的项目组内那些仪器的各项功能跟数据分别建一个简单的数学模型,来方便三月对所获取的数据进行分析。

这对于其他人来说绝对是个极为困难的工作,当宁为发现他非常擅长做这个,比写论文还擅长。

早在负责eda项目的时候,他就发现自己在编程时思路非常清晰,这也是他编程时手速超快的原因,而现在对这些复杂数据进行处理的时候,宁为发现大脑的思路更为清晰了。复杂的数据从脑海中过一遍,便能通过直觉剔除掉肯定跟结果无关的无效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