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真不是木匠皇帝 第347章

作者:崛起的石头

李鸿基被带到督办司衙门,望着公堂上的人,实际上心里已经有了答案。

千户淡淡说道:“我们是米脂县督办司,晏子宾贪赃枉法,我们已经盯上他有一阵子了。”

“你与盖虎的事,我们也全都知道,这事怪不得你,你做的也没有错。”

“你走吧!”

“我们可以走了?”刘宗敏一愣,不可置信道:

“在牢里的时候,我还以为我们要玩完了,没想到朝廷这么好说话。”

百户李珪像是听见了什么笑话,一旁说道:“说我们锦衣卫好说话的,你是第一个。”

语落,周围校尉都是哄堂大笑。

李鸿基也没有多问,转身走出了督办司衙门。

不知为什么,看着熟悉的米脂邻里街巷,他心中总是有种空落落的感觉。

昨日在大堂上,他差一点儿就动刀杀了晏子宾那个狗官。

可恰恰是这三年来的军旅生活,让他忍耐住了这个想法,现在的李鸿基很庆幸。

要是一个忍耐不住,好日子可就全没了。

为那两个狗男女而毁了自己的前程,不值得。

“走吧。”

“回李家寨?”李过问。

李鸿基犹豫了片刻,道:

“回军营。”

李过也能明白他的想法,这里现在已经不再是一个家,军营是他们真正的家。

三人并不知道,自从抵达米脂县,他们的一举一动,都有厂卫在暗中监视着。

这有好处,也有坏处。

坏处是李鸿基一旦有什么类似历史上的举动,就会被提前处置,因为朱由校不会留下威胁。

至于好处,李鸿基已经体验到了。

晏子宾这样的地头蛇,要是没有厂卫压制,还真的能在地方上为所欲为,做土皇帝。

可面对督办司,他毫无反抗之力。

……

落日余晖映入懋勤殿,朱由校正在专心的练习写字。

许显纯经了通禀,小心翼翼走进来,留下半个身子的空余,站定说道:

“启奏陛下,李鸿基的事情有消息了。”

“讲。”朱由校俯身在案,连头都没抬,声音中也听不出任何感情。

许显纯道:“原是盖虎与韩金儿通奸,李鸿基回李家寨撞了个正着。”

“李鸿基没有杀他,去密旨县衙告案,却被知县晏子宾以莫须有的罪名抓了起来。”

“臣觉得兹事体大,擅自下令让当地督办司插手,将李鸿基从大牢里放了出来。”

许显纯说的很忐忑,但朱由校表现得很淡然。

李鸿基这事儿办的的确有些令人意想不到,要知道,历史上他知道这事可是气的够呛,直接把盖虎和韩金儿一起砍了。

两条人命在身,官府不能不问。

于是李鸿基破罐破摔,索性连债主艾举人和知县晏子宾也砍了,逃之夭夭。

这也奠定了日后李鸿基走上率众造反,继而黄粱一梦这条不归路的结局。

“嗯,朕知道了。”

“晏子宾,这个人怎么样?”朱由校问。

许显纯早就做足了功课,毫不犹豫道:

“回陛下,晏子宾这个人我们观察一阵子了,与延安知府钱大河往来密切,年年政绩都不错。”

“但他在米脂县地方上,名声实在不怎么样,当地督办司也说,晏子宾为任五年,帮助许多大族侵吞了百姓的田产。”

“很多百姓因此家破人亡,最近有一户叫裴老三的全家因此而死,正是李鸿基的表亲。”

“这也难怪刘宗敏会那么说……”朱由校嘀咕一句,然后向这边瞥了一眼,说道:

“晏子宾为官不法,自当处置。”

“延安知府钱大河也该查查,还有盖虎、韩金儿,着锦衣卫一并处置了吧。”

许显纯知道这是给予重任,忙道:

“陛下放心,臣全力而为!”

“下去吧,朕还要练字。”朱由校扯下纸,揉成了团,顺手扔在地上,看起来心情不怎么样。

许显纯见状,二话不敢再说,连忙退了出去。

待回到北镇抚司,许显纯向下吩咐道:

“传命各地督办司,全国通缉盖虎、韩金儿,一经捉拿,就地问斩!”

“传命延安府督办司,搜集知府钱大河的罪证,向本使上报,越多越好!”

说到这里,他眯起眼睛,道:

“至于米脂知县晏子宾,传命本地督办司衙门,依圣旨将他绑了,活活晒死,晒不死就活活渴死、饿死。”

对付这种人,许显纯有的是办法让他们难受。

……

七日后,米脂县。

县衙张贴着一份告示,原知县晏子宾贪赃枉法,现已由督办司依律查办。

至于侵吞了裴老三家田地的本地大族郑家,近期也将受到督办司衙门的密切关注。

郑家的老头子坐在轿子上,看着眼前被绑着晒了好几天,几乎只剩下一口气的晏子宾,浑身的不寒而栗。

“快,快打道回府!”

老头子来到府门前才是松了口气,赶紧下了轿子,还没倒腾几步,却是听见远处嘈杂一片。

陪伴着的众人细细盯了一会儿,只见到赫然从街角转来一队校尉。

为首的,正是督办司的那个百户李珪。

老头子当场急得昏了过去,不省人事,余的郑家人也都乱了一锅粥。

李珪来到门前,高声宣道:

“现已查明,郑家巧取豪夺,侵占百姓、卫所农田无数,罪无可赦,依律由督办司查办!”

“全部家产充公,全部族人戍边!”

消息一出,满城沸腾,等已经回到宁夏军中的李鸿基三人听见,更是觉得狠狠的出了一口恶气。

这种朝廷有作为的感觉,甚至比他们亲手砍了这些人还要更舒服。

顺便一提,刘宗敏现在也已经是宁夏军中,王汝金麾下的一名小兵了。

第五百七十七章 一家天下

李鸿基是关键人物,他的事,朱由校自然会格外关注,但无论怎么样,这不过是一个插曲。

听话最好,不听话,反正也不会留下威胁。

到了天启五年的二月,除夕夜后,民间在接下来的半月内都各有风俗。

大年初一,有的百姓已经开始拖家带口的互相拜年。

说到眼下春节风俗,朱由校发现,皇宫与民间还是不同的讲究,宫里比较传统、正规一些,民间则是各有风俗。

今天是正月初一,在这时候被称作正旦节。

自年前腊月廿四祭灶之后,宫眷、内臣就陆续开始穿葫芦景补子和蟒衣了。

凡是有亲戚在宫里做事的,各家都蒸点心,储备肉类,以备春节期间一、二十日之费。

等到三十日岁暮,就要开始互相拜祝,又称为“辞旧岁”。

这段时间,宫中伙食都要比以往丰富许多,各宫的人们大饮大嚼,每逢夜晚,更要鼓乐喧嚣,以示庆贺。

各个门旁都备着将军炭,张贴门神,各宫由宫娥们悬挂福神、鬼判、钟馗等画。

至于皇帝与皇后及各妃嫔的宫内,都要悬挂不同品制的金银八宝、西番经轮,也有编结黄钱如龙得。

至于橹楹插芝麻秆,院中焚柏枝柴这些某某地方上的风俗,宫里往往也不能免俗。

总而言之,这段时间,宫内民间虽说正式性质不同,但却一样的热闹。

朱由校处理了西暖阁的政务,早早回去坤宁宫,沿途遇见的小阉、宫娥也是往日几倍。

从岁暮、正旦开始,宫人们头上有些开始戴着“闹蛾”。

这是一种用乌金纸裁成,画上颜色,装饰以草虫、蝴蝶的帽子,用来应节日之景。

有些则戴小葫芦,其大仅如豌豆,称为“草里金”。

若是年节后不想留着,宫人们可以在年节过后从内市相互交易出手,流落民间,一般能值银一、二两不等。

去坤宁宫的一路上,灯火通明,人人都显得十分高兴。

这一切都是在有一个强盛的国家基础上,不然国家倾颓,哪还有庆贺的心思。

当然,作为皇帝,朱由校的心里不免要装着更多。

坤宁宫门前,门窗大开,女官徐氏见了来人,连忙揖身道:“陛下……?”

朱由校透过高粱纸糊的窗户,隐隐看见屋内的一子一母。

挥手向女官示意无事,朱由校负手走了进去,来到床边,捅了捅蜷缩在被窝里睡正香的小家伙。

“小子,醒醒。”

张嫣的注意力一直倾注在皇长子身上,这时才注意到皇帝来了,也是满脸笑容的望着怀里。

被窝里的皇子被人扰了香梦,闭着眼睛,咿呀咿呀地咕哝,又睡了一会儿,后知后觉地一下子睁开眼睛。

扑闪扑闪地大眼睛注视着眼前这个穿着明黄色常服的大男人,然后一把扯开被子,鼓起通红的小脸,看起来像是在撒气。

这是朱由校的皇长子,也是中宫皇后的嫡子朱慈燃,天启元年生,过了除夕夜,刚好五岁。

朱由校无可奈何地坐在床边,说道:

“今年是该给他找个老师,好好教导他了。”

五岁,这也是后世该上幼儿园的年纪了。

虽说现在这个年代皇子一般都要再等两年才会找老师,可朱由校觉得,这种事还是要和后世接轨的。

孩子,需要从小教育好。

何况在朱慈燃的身上,朱由校是寄予厚望的,要救大明,要让华夏屹立不倒,只靠自己是不够的。

人生短暂,朱由校也不知道忽然间什么时候,一夜之间,自己就起不来了。

没有坚实的下一代继续走下去,朱由校害怕自己所做的一切,不过是昙花一现。

说实在的,随着这个皇帝越当越长,朱由校现在的心思也已经变得有些自私。

“公天下,家天下……”

朱由校轻轻捏着朱慈燃的小胖手,虽然自己不是真正的天启皇帝,可这却是自己的亲儿子。

张嫣,也是自己的老婆。

朱由校已经失去了在后世所有的亲人,所以对这个世界的亲人格外珍惜。

看着皇帝的样子,张嫣本打算劝说的话也咽了下去。

其实在她心里也觉得五岁就给朱慈燃找老师就有些早,可既然皇帝已经决定,她也不好再说。

上一篇:十方武圣

下一篇:派出所里的小捕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