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真不是木匠皇帝 第242章

作者:崛起的石头

努尔哈赤在诸王贝勒眼中一向沉稳、干练,此刻却仿佛一个迟暮已疯的老者,嘴里疯狂的喊着一个字眼。

话音刚落,他背后坏疽老病发作,身后一疼,惨呼一声,摔落下马。

“大汗!”

一众、诸王贝勒连忙上前,簇拥着努尔哈赤开进半座城已成废墟的赫图阿拉老寨。

……

朱由校在几天后一个清爽的早晨得到消息,当时还在榻上与张嫣缠绵,转眼间便一蹦三尺高,从被窝里爬了出来。

乾清宫管事牌子王朝辅立即带领小太监们前往各大臣府中,传达天启皇帝要主持召开朝会的消息。

好家伙,满桂守住了沈阳,熊廷弼守住了辽阳,朱燮元先救福余卫,又在太子河打了一个天大的胜仗!

这还没完,郭钦与姜让在威宁伏击老酋,斩下了一千多颗真鞑首级!

最后,毛文龙在朝鲜王国的配合下奇袭赫图阿拉,在一连串的战败之后,传来的就是令人应接不暇的好消息!

萨尔浒过去五年了,大明总算是翻身了,在辽东重挫伪金,可喜可贺,自己总算能腾出手来,收拾祸害们了。

带着这样的心思,朱由校坐在了懋勤殿的大座上。

没错,魏忠贤督建的三大殿工程虽已接近尾声,但至今还没有完工,整日的叮叮当当倒不算什么,主要是后世那威武霸气的三大殿,现在还丑的不能看。

消息接连传来,满朝文武都是喜气洋洋,好像逢年过节。

“等辽东的奴兵首级送到京师,朕要为有功的战事论功行赏,要将建奴首级堆叠京观!”

朱由校的兴奋之情溢于言表,没什么好隐藏的,大捷了就是高兴!

张维贤、魏忠贤、韩爌等人都到了,连“私自出关议和”的崔呈秀也回来了,堂而皇之的站在大殿上,好像什么都没发生。

除了为大捷高兴,很多人心中委实也是松了口气。

这捷报传来,官员们心中吊着的一块大石总算也是落了地,这是最好的结果,对崔呈秀、东林党和朱由校都是。

成王败寇,现在已经没有人再去追究什么私自出关的事情了,就算有心的言官,也都一时止了言论。

这个时候去论罪,不是没事闲着找死吗。

朱由校知道历史上建奴的尿性,就算这次自己不打,顶多过上个一年半载,老奴必定来犯。

协议在建奴手里,其实和一张废纸没什么区别,就算大明遵守协议,建奴那边也不会。

反正日后是谁赢谁对这段历史就说了算,辽东野战打败建奴不容易,上到朱由校、朱燮元、熊廷弼,下到那些总兵将帅,都需用些手段。

一年的时间,足以让没有伤筋动骨的建奴修整过来,可是对征发九边大军出关的大明来说,根本不够。

与其等着对方先打,还不如自己先打,明金之间签订个协议就跟放屁一样简单,撕毁了就更简单了。

作为内阁首辅,韩爌这个时候不站出来说句话着实不太应该。

他站出来笑道:“陛下,这次建奴撕毁协议率先开战,偷鸡不成反蚀把米,赔了夫人又折兵,是他们咎由自取,自取灭亡!”

朱由校闻言看了一眼,朕怎么感觉这老头今日格外会来事儿呢。

第三百九十四章 魏忠贤谏高第

懋勤殿上,往日孙承宗等讲官经筵日讲,以及朱由校的读书之处,虽没有三大殿的规模建制,却也十分宏伟庄严。

丹陛之下,光滑似墨玉的金砖墁地,按照品级,大明朝的内阁大学士、当朝文武重臣们纷纷山呼出声。

“陛下万岁!”

“陛下万岁!”

“陛下万岁!!”

有了韩爌这个东林领袖,内阁首辅表率,其余的各党派群臣才是纷纷出列,声音隆隆。

这场议和从一开始就是朱由校根据历史上建奴的秉性而自导自演,起先在朝臣之间也掀起阵阵波澜。

只是事情已毕,大捷传于朝,见闻四野,暗流涌动的朝廷内仿佛一下子安静下去不少。

这的确是一场大明迫切需要的大胜,可在这场大胜之中,也有许多令人惋惜及愤怒之事。

不能一直沉浸在这场胜利当中,要趁此机会休养生息,处理国内堆积的事务,反思大捷中出现的纰漏,避免下次发生。

待殿上的恭贺声逐渐消散,朱由校站起来,目光炯炯,带着审视,话语威严道:

“这次辽东之战的大小捷奏,都由兵部、吏部共同商议,式同西南亲征之役,明早以前给朕呈上一份叙功名录。”

“这次还要另外准备一份入祠祭祀的战殴将士名单,分两期刊登于《京报》,好让英烈之名流传于世。”

韩爌及张维贤等人心神一凛,忙道遵旨。

余的群臣们接旨后,心中也都不解,这次大捷按理来说应当大摆宴席以庆,难道就这样完了?

“朕知诸卿政务繁忙,此回朝会到此为止,各自回去吧!”

朱由校言罢,转身就走。

“臣等恭送陛下——!”

开场热烈的一场朝会,却以一种十分沉闷的气氛结束,群臣走出懋勤殿,也没有议论,确实他们需要处理的事情太多了。

就拿兵部和吏部来说,上到督师朱燮元,下到辽东地方上及边镇有功的文官、武将,都需要他们一一查验功勋。

这次朱由校还特别交代了要把战死的将领、士兵分别出列名单,用以在刊登叙功名录后的下一期京报刊登。

多这几天的时间,丝毫不能让兵部和吏部的官员们感到放松,事实恰恰相反,这次大明战死士兵的数量相比建奴同样不少,没有十万也有数万。

事务繁忙,对他们来说,最近几日又将是不眠夜了。

这还只是其中一个任务,朝廷六部各院,这次皆有不同的繁重目标,都需要在几天内完成。

比如户部就需要准备将要到来的将领升赏,兵士犒赏,以及发补饷银等事。

工部也要统计此战当中各地城镇受损程度,甚至于各地民生设施的新建,维修,都需要统计清楚再报予皇帝。

各部各院散出朝会以后俱都赶紧忙活起来,一时间,紫禁城内外异常的忙碌起来。

朱由校也有很严重的事情要处理,其中最为紧要的就是袁崇焕再三抗旨之事。

回到西暖阁,朱由校一屁股坐在卧榻上,接连喝了两杯水,才是畅快的松口气。

放下杯子,朱由校侧目一瞥,淡淡道:

“既然到了,那就别藏着掖着了,有什么话进来说。”

魏忠贤站在门口,一副被发现的尴尬样子,闻言立即小心地迈入西暖阁,拱手道:

“爷,老奴……”魏忠贤吭哧瘪肚半晌,忽然跪了下来,道:“老奴有罪,请陛下责罚!”

朱由校有些意外,抬手示意他起来,笑道:

“忠心耿耿的魏忠贤能有何罪,起来说话。”

魏忠贤于是站起身来,如同以往那般侍奉在朱由校身侧,如同想起什么似的,忽然叹息一声道:

“爷,老奴去年提拔了个人,本以为山海关那地方远离辽沈,不会有什么战事,便让他做了山海关总兵官。”

朱由校记得这事,眼眸微变,面色不动。

那回魏忠贤一次奉上来的名单太多,朱由校随手抽了几个看一眼,没发现什么历史上的名人,一时也没太在意,原打算慢慢查。

看他这次来找自己,准是举荐的这个人出事了。

朱由校没有搭腔,却是抬手要拿起桌上摆着的那本《三朝辽事实录》。

魏忠贤那眼力见岂是常人能比,朱由校才刚有动作,他便迅速出手,拿起书恭敬奉到面前。

朱由校接来书,边翻边叹气:

“你这老厮的确懂得朕的心思,琢磨圣意的功夫要是多一点放在选人上,也不至于出这个错。”

“你说吧,这次是谁。”

魏忠贤心神一凛,暗道莫非陛下已经知道这事不成。

他心中惊疑未定,但毕竟这事是他犯的过错,等着皇帝查出来肯定是不如自己主动承认。

“是山海关总兵高第……”

朱由校一听这名字,立马就明白过来这是哪位“大能”。

历史上,高第的确攀上了魏忠贤这颗大树,做了山海关总兵官,但此人根本不知兵事,清军入关还随同吴三桂降了清。

“高第。”

朱由校心中想着,复述一语,右手也随之翻过一页,犹豫半晌道:“你且继续说与朕听,高第究竟做了什么。”

魏忠贤只能恭恭敬敬道:“爷也知道,太子河一战,第一路先锋,蓟州总兵官王威战死……”

“嗯,这是少有的忠贞良将。”朱由校评价一句,然后继续等着回话。

魏忠贤道:“王总兵战死,不同于定辽左卫失陷,这事儿说来也有老奴的一份不作为之罪。”

“高第本是市井小人,老奴觉得他脾性不错,便举荐他做了山海关总兵官,想着这种人做了大官,定能听话,为爷效命。”

“却不成想,这个高第被朱燮元留作预备兵马,在战时毫无作为,擅自改变进军路线,以致王总兵苦苦等不到援军,为国战死……”

话音刚落,朱由校手中“咔嚓”一声,却是《三朝辽事实录》第一卷的其中一页被忽然撕裂。

寂静的西暖阁中偶闻此音,仿如雷鸣。

“老奴死罪!老奴死罪!”

魏忠贤慌忙跪地,接连叩头,自称有罪,余的宫人们亦都同跪,连大气也不敢吭出一声。

朱由校颇为可惜的看着这份王在晋交上来的第一卷书,静默许久,又翻过一页,淡淡道:

“朕知道了,你自行处置吧。”

魏忠贤心中大喜,皇爷这一页翻过,是不是代表自己的脑袋还留在脖子上。

欣喜过后,魏忠贤即在心中愈发痛恨高第,既得了圣意,也便能从容处置这个作战不力,害死大将的山海关总兵了。

第三百九十五章 三朝辽事实录

高第的事,对朱由校来说不过是个插曲。

王威战死消息传回,朱由校甚为惋惜,可当听见一名忠贞将领是因小人贪生而死,却着实让他愤怒了。

害死大将的小人必须绳之以法,于国、与军心都有好处,可自诩为关外大将,连番抗旨不遵的宁远兵备袁崇焕,也须得惩戒。

想必魏忠贤也知道该如何处置高第,姑且静观其变。

魏忠贤是小人中的小人,可这小人一旦要是对某人忠心起来,就会令人变得万般为难。

当年王安手下的宦官魏朝,就是凄惨死于凤阳皇陵,若非是朱由校及时表露态度,王安的下场想必还不如那魏朝。

这次高第捅出了这样一个篓子,魏忠贤能主动来表明事实,朱由校心中很是欣慰。

这次在魏忠贤面前表露的态度愈是刻薄寡恩,魏忠贤对付高第的手段也就会越狠。

朱由校有些期待,小人是如何处置小人的。

魏忠贤走后,朱由校这才将心思放在王在晋前日送来的《三朝辽事实录》一书上,刚才其实一眼都没看。

历史上,这本书是在崇祯十一年成书。

继位之初,朱由校就曾特别问过王在晋关于这本书的事情,也交待了要实事求是,万历及天启二朝已发生的及将要发生的,有什么写什么的原则。

将近四年的功夫,王在晋完成了这本著作的第一卷,报房也快马加鞭将印出后的第一本送到了紫禁城。

见魏忠贤时朱由校手上拿着的这一本,也是目前存世的唯一一本。

第一卷讲的是自万历十六年起,一直到万历三十六年这二十年间大明发生的各种事,包括了援朝、播州、宁夏三大战争,还有辽东建奴兴起的归根溯源。

王在晋在这本书中,概述辽东分野、沿革、战略地位、边防及朵颜、福余、泰宁三卫,海西、叶赫九部同建州的势态。

除此以外,他还特别表达了自己关于建州之所以兴起,大明从何时开始逐渐下坡的看法。

不过在这之间,最主要内容还是叙列此二十年间辽东战事。

王在晋依年按目,历叙战守梗概、兵饷要务、将士怯弱、官僚相讦情况,引录朝臣奏议、攻讦,敢言敢写,朱由校看的很是起劲儿。

这本书据说在后世乾隆年间被禁了,这回王在晋写出来,朱由校除了打算在日后全书发行以外,也要留在宫廷里一套。

以往宫廷里那么多儒家著作,是该有一本这样的书来换换口味,也让那些养尊处优惯了的人们看看战争带来的恶果,知道一下大明的边防形势!

“好,这本书以后就摆在西暖阁,朕看着方便,后世的皇嗣们来此处处理政务时,也能时刻警醒!”

上一篇:十方武圣

下一篇:派出所里的小捕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