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真不是木匠皇帝 第176章

作者:崛起的石头

眼下,大明有战事的地方,除了南边还在围攻荷兰人占据的澎湖堡以外,就剩下辽东了。

澎湖战事其实已经大获全胜了,荷兰人在堡垒做困兽之斗,早晚都会开门向大明投降,这个时候把孙传庭派过去,其实也做不了什么。

让孙传庭去个太平州县继续剿匪,这显然也屈才了。

所以崔呈秀觉得,唯一能满足皇帝意愿,让他大展身手的地方,或许就只有辽东了。

山海关团练总兵是朝廷发现山海关兵员紧缺,在天启二年临时增设,事罢即裁,现在还空缺着。

团练总兵和正选总兵不同,空有总兵之名,其实就是个地方民兵头子,给朝廷招兵、练兵,没什么实权。

广宁中前所协副将,刚好可以给孙传庭一点儿指挥地方上卫所军队的实权。

这个起步点不高不低,皇帝他老人家,应该也能满意。

崔呈秀最近被辽东战事搞得心情七上八下,无论派出多少人去查探,就是一点儿消息没有,宁锦一路的各堡各城,都是安静得要命。

辽沈一带,几十万大军正打的热火朝天,作为中枢的京师,却是蒙在鼓里,一点消息没有。

自王化贞、张鹤鸣互相勾结,在广宁组织大规模反击以后,这事倒也是头一遭了。

第二百八十四章 朱由校游孝陵

“陛下,黄河决堤了……”

南京城外,勇卫营驻地之外,朱由校今早起了个大早,正带着黄得功等一批亲卫,在郊外射猎。

朱由校刚射出一箭,还没有来得及觉得可惜,便就听到后方一阵马蹄声,却是一名御标营的传令兵跑回,远远带来一份公文。

王朝辅接到手上,颤颤巍巍递了上来。

他说完话,就这样盯着前方毫无动静的天启皇帝,再看看紧随其后的黄得功等亲卫,心中嗟叹一声。

本以为这天启三年,大明的窘境会好上一些。

却是没想到,在第一日就遇到黄河几处决口,水淹州县,难民四起的情况,这可不是什么好兆头啊。

朱由校左手牵着马缰,腰间挎着帝王剑,转身将长弓递给黄得功,闻报后笑了一声,洒脱道:

“叫随驾的内阁大臣们,从速议出赈灾之法。”

“朝辅,抚宁候还没来吗?”

王朝辅闻言,先是点头,片刻后才小心地道:

“陛下,抚宁候怕是不会来了。”

“可惜了,朕本以为,以他的能耐,能猜到朕这次叫他来,只是为了单纯的聊聊啊……”

朱由校摇摇头,说完话再度轻笑,道:

“他来不来,射猎都要继续,向东走吧。”

做大明的皇帝并不轻松,这一点,朱由校早就是知道,未来的天灾人祸他心里也有准备。

无论什么,都不能阻挡这次针对江南地区的改革、整顿。

“这里是何处?”

朱由校勒停坐骑,发现前方巨石葱树,伴有三两民房,空气中弥漫着粪肥味道,便皱眉询问道。

王朝辅道:“回陛下,这是到了紫金山。”

“紫金山……”朱由校喃喃一声,“太祖皇帝与高皇后的孝陵,就建在紫金山南麓吧,来都来了,随朕进去看看。”

一声令下,几十余骑纷纷随在天启皇帝身后,来到了位于紫金山脚下的孝陵所在。

紫金山方圆有限,无八百里平川任朱由校驰骋,也无甚么野兽,可以让他体验狩猎快感。

朱由校纵马前行,远远见到一处石坊。

这是一座两柱冲天式石雕牌坊,高四尺,宽一尺有余,额上横刻“诸司官员下马”六个大字。

“陛下,这是下马坊。”王朝辅轻声提醒。

“下马坊……”

朱由校重复一句,抬起头来,望着这六个大字,心中赞叹一番。

当初建造此处石坊时,雕刻石匠想必格外用心,遥隔三百年,依稀可见这三字透出的威严、霸气。

“下马。”

朱由校淡淡说完,率先翻身下马。

黄得功身着戎装,窄袖戎衣,腰间束着玉带,佩茄袋刀帨,取“咬脐郎打围”之意伴随圣驾。

他先示意众人,才是赶紧下马,憨笑一声道:

“陛下,官员下马就行了,您不必如此的。”

朱由校转头看他一眼,牵着马缰步入下马坊,环视周围景色,轻声道:“朕是这大明的君,却是太祖皇帝的臣。”

“这下马坊,朕也应该下马。”

黄得功恍然大悟,拱手道:

“陛下说的是,臣学习了。”

“你要学的还有很多,日后,你也有出去带兵的机会,要沉住气。”

朱由校这话说的并不重,似乎若有若无之意,但是听在跟在身后的黄得功耳中,却是心中振奋。

毕竟对黄得功来说,这是天启皇帝第一回显露要自己外出带兵之意,刘元斌与他同辈,眼下已是勇卫营骑兵队官,还在西南大捷中立功。

周遇吉同样,现在已经是勇卫营百总,手下带兵,凡有作战,皆是立功的机会。

唯有他,一直随在皇帝身边,鞍前马后。

黄得功早就心中觉得不服,今日这话以后,心中再无此意,更加一心一意的做皇帝亲卫。

……

“孝陵卫呢?”

按说下马坊就该有孝陵卫的兵士驻守,走了这么久,却连个人影都没见到,莫非这三百年下来,孝陵卫早已如其它卫所一样,军伍废弛了?

带着略微的怒气,朱由校来到了一处碑亭。

此处整体呈平面为正方形,远远看去,如同一座小型城堡,正因如此,当地人俗称其为“四方城”。

朱由校走近一看,发现碑上刻印几个大字,大明孝陵神功圣德碑。

“陛下,此处是永乐十一年,成祖皇帝为太祖皇帝撰述的歌功颂德碑及碑亭。”王朝辅在身后轻轻说着,脸上洋溢着少见的豪气。

是啊,这个碑文上刻记的,都是朱元璋建立大明的丰功伟绩,连朱由校看了,都自觉形愧。

一介布衣,在元末乱世中崛起,最终剪灭群雄成为天子,这是小说主角才会有的剧情!

“我本淮右布衣,天下于我何加焉。”

这又是何等的霸气!

朱由校在此处,恭恭敬敬的行礼三次,未敢对这位大明的开国皇帝有丝毫不敬。

命人常加洒扫此碑以后,朱由校才是领着一行人轻手轻脚的离去。

没有人对天启皇帝如此小心翼翼怀有意外,任何人在这,都不会对朱元璋的丝毫不敬。

他的经历,实在太过传奇。

经过歌功颂德碑及碑亭,进入孝陵主城内,侧面看见了观音阁,朱由校并不打算进去。

观音阁前数步距离,有一块巨大的石壁,据传,是整块青石打磨而成,高、宽近两丈。

石壁正面上方有一排六字梵文,其下有高浮雕火焰纹佛象背光,背光上有八吉祥图案。

石壁下部为须弥座,束腰上雕刻口花文饰,石壁背后刻着“水晶屏”几个大字,落款为“江宁刘瑞生”。

这块大石壁,是当年永乐皇帝为纪念生母,在孝陵观音阁外敕建。

一行人经过观音阁,途中经过四方城、石象路、翁仲路,最后到达陵宫,全长走了约半里左右。

进入主城建筑以后的半里地,简直铺天盖地的换了一副样子。

城内道路都铺着大青板,整体建筑均采用花岗岩,各式品级,栩栩如生的文臣、武将石像侍立两侧,兢兢业业,百年如一日。

跟在天启皇帝身后,黄得功一行亲卫都是大开眼界,步履也变得小心谨慎,生怕一个不慎,惊扰了此处的中华龙魂。

不知过了多久,朱由校看着眼前的陵宫入口,深呼口气。

王朝辅亲手将一袭云肩膝龙纹大髦披在天启皇帝身后,朱由校则深呼口气,沉吟片刻,按着腰间的帝王剑迈步走了进去。

第二百八十五章 诛杀抚宁候一脉

进入孝陵殿内,两侧香炉中香气扑面而来,仿如仙境。

朱由校定晴一看,发现了向前二十余步远,在大殿正中供奉的两座神位,不用多想,那是朱元璋和马皇后的。

其实来到这里,朱由校是真的有些紧张。

原因无它,自己是穿越过来的,并非他们真正的子孙,而且就连穿越这种事都有,谁又知道有没有神鬼之分呢。

如果朱元璋在天有灵,希望自己穿越后这三年来的所作所为,能让他原谅夺舍其后辈的罪过。

说不准朱元璋和马皇后,真的可以认可自己……

带着这样复杂的心情,朱由校来到神位前,却是赫然发现,两座神位前的供奉之物皆已落尘,马皇后的神位上还结着蛛网。

朱由校轻轻拨开马皇后“孝慈高皇后”五字上的蛛网,又伸出手指,一点一点擦去朱元璋“太祖高皇帝”神位一面的落尘。

随着落尘被擦去,朱元璋神位一下子变得熠熠生辉,每个字都透着金灿灿的光火。

朱由校向前一步正要进香,却感觉脚下踩到什么东西,低头一看,发现了一根木签。

这是一根上上签。

朱由校拾起这根签子,举目环顾,并没有在周围发现可装签子的地方,这签子是怎么来的?

鬼使神差的,朱由校抬起头看了一眼朱元璋的神位。

如果这根上上签,代表真正的朱元璋对自己这个假后裔的认可,那这一趟南京明孝陵,也就是没有白来。

朱由校轻叹口气,将签子紧紧捏在手里,收拢心性,负手站在原地,向身后淡淡问道:

“神宫监和孝陵卫的人多久没来洒扫了?”

远远跟在天启皇帝身后的王朝辅,就没有他这样复杂的心情了,只是恭恭敬敬地回话:

“陛下,看样子,孝陵殿内小有半年没有人来过了。”

话音刚落,一阵急促的脚步声传来。

却是神宫监的掌印太监郑秀听见皇帝来了,惊慌失措地赶来,至于孝陵卫的人,依旧没见影子。

“这掌印你做的好啊!”

朱由校头也没回,就这样站在朱元璋和马皇后的神位前,声音中已有愠怒,这般场景,更是叫郑秀心中震恐。

他忙伏跪在地,道:

“陛下,孝陵卫的人要谋反!”

“你说什么?”

朱由校猛然回头,眯起眼睛:“孝陵卫世代为皇祖把守陵寝之地,又都是当年淮西勋贵后裔,怎会谋反!”

“朕看是你害怕朕治你的罪,所以编了这么一说吧?”

“千真万确呀陛下——!”

郑秀不断叩头,哭诉道:

“陛下从速离开孝陵卫吧,奴婢是逃出来的,昨日抚宁候府来人,密谋了些什么,神宫监的人,尽都被抓住囚禁起来了!”

“您不该独自来啊……”

看他的样子不似作假,再加上孝陵卫如今的兵权,的确是在朱国弼手上,况且一路来到孝陵殿,的确没见到孝陵卫和神宫监的人。

这些反常,现在联结成了一个惊人的巧合,就连王朝辅也觉得细思极恐,不敢不信。

毕竟现在跟在天启皇帝身边的,只有黄得功和几十个亲卫,即便这些勇卫营亲卫战斗力再强,也斗不过几千人马的孝陵卫啊!

眼下大明情况还很不稳定,一切都在这位皇帝身上了,要是他出了什么意外,那可就全完了。

上一篇:十方武圣

下一篇:派出所里的小捕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