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维科技纪元 第366章

作者:岭南仨人

但是荧惑病毒,或者说火星微生物拥有的四个碱基,和蓝星生物是不一样的。

对于这个情况,黄帆和杜朋信等人早有预料,因为X基因的碱基甚至组成元素,和蓝星生物就是有天差地别。

同宇宙规则下的趋同进化,只能决定生物的大方向,并不能决定生物的细节,这就是趋同进化下的大同小异。

火星微生物的四个碱基分别是:类腺嘌呤(L)、江嘌呤(J)、亚胞嘧啶(Y)、黄嘧啶(H)。

确定了这些碱基和脱氧核糖核苷酸之后,忙碌了一个多星期的黄帆等人,终于启动了第一次基因修改实验。

在原子成像扫描仪和纳米机器人的辅助下,黄帆将基核片段中15号脱氧核糖核苷酸的江嘌呤替换成为类腺嘌呤。

启动微量辐射刺激,改造之后的病毒依旧在高速变异着。

“直人你那边情况如何”

“失败了。”江直人摇了摇头回道。

放下纳米机器人操纵感应器的杜朋信,松了一口气:“我这边好像成功了。”

“哦”黄帆凑过去。

基核片段15号脱氧核糖核苷酸就是负责病毒复制的基因序列,黄帆他们打算通过修改脱氧核糖核苷酸的碱基,从而实现控制病毒的复制。

实验继续进行,在摸清楚了基因序列的功能之后,他们通过试错的方式,逐步确认了病毒各个基因的开启(显性)、关闭(隐性)、应激开启(被动—半隐性)、关联(配合其他基因序列的碱基)。

这些实验数据和结果,实现对于荧惑病毒的初步可控,给他们下一步深入研究,打下了坚实基础。

当然现在他们只是完成了基核片段那一部分,而基核片段仅仅占荧惑病毒基因序列的二十分之一左右。

他们需要进一步了解荧惑病毒原始毒株的所有基因序列,这样才可以进行深入的基因改造。

没有深入了解就胡乱修改基因,这不是在进行科研,而是在作死。

万一修改之后,病毒变得更加可怕,岂不是搬起石头砸自己脚。

人类需要信仰科学,更加需要敬畏科学,而不是盲目的自大。

第三百三十二章 长生的代价

第167次定向变异实验。

在X射线照射下,被修改了一部分碱基的荧惑病毒—原始毒株,正在快速的产生突变。

“突变完成。”

“一式三份。”

变异毒株便一分为三,一份真空冷冻保存、一份备用、一份用于复制和做实验。

将这一份变异病毒注射到测试肉球之中,顿时连接肉球的检测仪上,那些数据不断刷新着。

江直人看着肉球的数据,正向他们预料之中的方向快速变异着。

2小时44分之后。

[检测完成:X射线抗性+36%,短波激光抗性+12%……]

“果然如此。”江直人一边说一边拉出虚拟显示屏。

在虚拟显示屏上调出病毒变异前的基因序列和变异后的基因序列,启动超算的除同求异功能,剔除两组基因序列中相同部分,保留下不同部分。

不同部分便是变异的基因片段,结果有17个脱氧核糖核苷酸出现变异。

将这个变异基因片段记录下来,标注上“X射线抗性+36%,短波激光抗性+12%……”,这些天他们已经完成了上百组变异基因片段的记录。

他们17个人分成3个组,杜朋信主导基因融合,而黄帆主导共生关系,而江直人主导变异基因。

这样安排,其实和三人之前的工作也有关系。

杜朋信以前就负责X基因和生化人方面的工作,对于基因融合工作有非常深厚的功底。

而枯燥无味的基因片段测试记录,自然是沉着冷静的江直人来做。

黄帆是一开始发现荧惑病毒共生关系的人,自然由他负责这方面的研究工作。

……

基因融合方面进展缓慢,而黄帆的共生关系研究,倒是出了不少有用数据。

比如,伪装成为第24对染色体的荧惑病毒—共生毒株,为了让人体可以长久供应能量,保证病毒自己可以活下去,病毒竟然主动在修补染色体的端粒长度。

在2号实验舱之中,一个模仿老年人的肉球,被注射了共生毒株。

在一旁的原子成像扫描图像中,那那对共生毒株染色体,不断地吸收着营养物质,然后将一些子体释放出来。

如同蠕虫的共生毒株子体,依附在其他正常染色体上,然后奇特的事情发生了,病毒在加速细胞分裂。

在充足的营养物质供应下,人体细胞仅仅30分钟不到,就完成了一次分裂。

老细胞和伪装染色体的共生毒株一起凋亡,而新细胞之中的那些“蠕虫共生毒株子体”,再次形成伪装染色体。

黄帆减少了营养物质的供应,将营养物质供应水平压低到正常人水平。

本来再一次复制出子体的伪装染色体,这一次却没有再加速体细胞分裂,而是释放出饥饿信息素,让肉球产生饥饿感,显然这些小东西想让肉球供应更多的营养物质。

只是黄帆没有空,因为他正在对比新细胞和老细胞的染色体端粒长度,两者果然出现了长度差异。

一般而言老细胞的端粒长度应该长于新细胞的,但是被病毒共生之后的细胞,却出现恰恰相反的情况。

新细胞的端粒长度明显长于老细胞。

将数据记录到数据库后,黄帆和几个研究员,再一次加大肉球的营养物质供应,肉球细胞在共生毒株的刺激下,不断的分裂新细胞,快速淘汰老细胞。

“不可思议!”其中一个研究员眼神炙热地赞叹道。

此时他们面前的半空中,在悬浮在虚拟显示屏,在虚拟显示屏上有两组染色体。

一组是23对,一组是24对。

23对的自然是肉球没有注射病毒之前的状态,24对则注射之后的状态。

虚拟显示屏上,两组染色体最大差别不是多了一对染色体,而是端粒长度。

23对组的端粒长度已经非常短,而24对组却和初生婴儿的端粒长度一样。

如果不是亲手实验,黄帆估计不会相信眼前两副染色体的顺序。

端粒长度的恢复意味着细胞生命的延长,这对于现阶段的人类而言,无疑是生命科学的更进一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