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秦从献仙药开始 第435章

作者:香瓜很香

更重要的是,万一人家乌孙使者生气,愤怒而离去,岂不是什么好处都没捞着?

就在大家都略感担心乌孙使者会愤然而去的同时,李阳却一脸无所谓的表情,就好像压根就没觉得自己所提的条件有什么过份之处。

当然,李阳也确实不担心乌孙使者会愤然离去,甚至他坚信,乌孙使者一定会接受这个条件。因为……留给乌孙的时间不多了,他们没得选择!

对于此时的乌孙来说,眼下他们只有两条路:要么被月氏灭国,要么归顺大秦。

被月氏灭国,贵族自然会被诛杀,因为月氏不可能容得下乌孙的王公贵族继续存在。而乌孙族人也会沦为被奴役的命运。因为月氏这些游牧部族,还是奴隶制。

奴隶制,是指奴隶主拥有奴隶的制度。劳力活动须以奴隶为主,无报酬,且无人身自由。奴隶一般来源于战俘、被占领地区原住民、负债者和罪犯。所以,乌孙如果被月氏所灭,不仅王公贵族不能活,族人亦遭殃。

而归顺大秦,则相对就好得多了。

大秦之大,可容乌孙王公贵族继续存在。这就好比一头老虎,它会把一群绵羊里的头羊视作威胁吗?所以,在大秦的眼里,可容乌孙王公贵族继续存在,甚至还能给予像东胡、肃慎部族的王公贵族们一样的待遇,让你们继续享受荣华富贵。

王公贵族都能继续享受荣华富贵,其族人,自然也能平安无事。等于也就是说,乌孙族人无灭族之忧。

所以,这两相决择,乌孙除了选择归顺大秦,他们根本就没别的选择了。

更重要的是,就算此次乌孙不作抵抗,直接选择投降归顺月氏,同时也就算乌孙可不杀你王公贵族,但是将来呢?

将来大秦铁骑要灭月氏,岂不是乌孙族人亦被裹挟,还得遭一次殃?

所以,乌孙无论怎么考量,最终都是得归顺大秦。

当然,李阳觉得如果自己没有猜错的话,乌孙王此次派使者前来大秦求援,其实也肯定做好了归顺大秦的准备。

为什么这么说呢?

因为就算此次大秦什么条件也不要,直接派兵救援,灭了月氏。那么,月氏沦为大秦之疆土,乌孙就等于与大秦为邻了。

一个小小的乌孙,兵不过三四万,说句难听点的话,大秦百万大军,每人一口唾沫,都能把他们三四万兵士给淹死。

所以,最终月氏被灭,留给乌孙的出路,也只有归顺大秦这一条路可走。毕竟东胡和肃慎就是最好的例子,王公贵族们继续享受贵族生活,而顽固抵抗的匈奴和夫余,则又是鲜活的反面教材,贵族直接全部被灭。

既然如此局面之下,李阳提出让他们现在主动归顺大秦,这条件就谈不上有什么过份了。

事实也确实如李阳所料的一样。

就在扶苏和众臣都担心乌孙使者会愤然离去的时候,只见乌孙使者沉默了片刻后,便苦笑着问道:“如若乌孙答应归顺大秦,大秦将如何待我乌孙?”

此话一出,扶苏和群臣直接一脸愕然……

乌孙……居然真的愿意归顺大秦?

说实话,大家都有一点不敢相信。

因为这个谈判结果,实在是超乎了大家的预期。

这一刻,上至扶苏,下至百官,所有人都激动了起来!

第三百八十三章 高招

看着那乌孙使者一副垂头丧气,任李阳摆布的样子,大家才恢复了方才的震惊。

显然,这对扶苏和满殿的大臣来说,实在是出乎了意料。

原以为,他们觉得李阳此次谈判,无非就是想向乌孙那里捞些好处,比如要些牛羊,以资军饷。可是……谁会想到,他居然会提出让乌孙归顺大秦呀?

而且,更令人吃惊的是,听乌孙的口气,他们似乎竟然还答应了!

一兵一卒未派,仅凭一张口,几句话,就统一乌孙,这简直是让所有人都大开眼界。

激动、震惊、佩服,此刻,每个人看向李阳的眼神,都充满了敬佩之意。

特别是扶苏,想到此次自己不费一兵一卒,就能统一乌孙,他就不自觉的感到双手不自觉的颤抖。

曾几何时,自己可是一个在别人眼中,一无是处的公子,儒弱无能。而今日,在自己监国之期间,若是能横扫月氏,统一乌孙,那自己可就……光宗耀祖了!

如果说,当初造纸,一改了父皇对他的看法,扳倒以白正为首的一党旧族,则证明了自己的能力,那么此次若能统一月氏和乌孙,则就是赫赫功绩了。

有什么能力,可比得过开疆扩土呢?

很显然,此次若有成功,自己一定会获得父皇大大的赞许。

想到这里,扶苏无比感激的看向李阳,因为这一切,皆是李阳助他的。

这时,就见李阳也高兴的笑了笑:“哈哈,好,贵使果然是着眼长远。只要乌使愿归顺我大秦,那乌孙便是我大秦之疆土,乌孙臣民,亦是我大秦的臣民,月氏区区蛮夷,我大秦定然一举灭之,护我大秦疆域臣民之安宁!”

乌孙使者,显然不满这样的好处,道:“那我乌孙王室,大秦又当如何?”

李阳道:“本君可以长公子殿下在此保证,待我大秦始皇帝回来后,定则乌孙王侯爵,与东胡、肃慎王室一样,继续享受荣华富贵,绝对不会亏待与你们。”

是的,此时秦始皇不在秦国,这封侯之事,李阳和扶苏都没有那个权力,所以李阳也只能以自己和扶苏两个人的名义来进行保证了。

这显然让乌孙使者有些担忧,沉思了一下,道:“对我王封侯之事,院长与殿下能够保证?”

这时,扶苏道:“贵使尽管放心,孤虽无封侯之权,但孤如今监国,一言一行,亦代表着大秦皇权之意愿。且国政院乃代表着我大秦朝政之权,孤与国政院联名写下保证书,贵使又有何值得担忧的?我大秦岂会是那言而无信之国?”

李阳也道:“殿下所言极是,我大秦可封东胡王、肃慎王为侯,如今乌使更是带着诚意归顺我大秦,我大秦始皇帝岂会薄待于乌孙王室?所以,贵使尽可放心。”

前有东胡、肃慎的前例,后有代表皇权的监国太子与代表大秦朝廷的国政院联名保证书,这确实没必要为此担心的。

另外,如果大秦真的容不下乌孙王室,哪怕就算秦始皇亲自开口封乌孙王为侯,那也可以等接管乌孙后,过河拆桥不是么?

所以,对于乌孙来说,他们其实根本没有选择信不信的权力。换句话说,他们只能选择相信。

权衡之后,乌孙使者最终还是点了点头:“既如此,我代表乌孙王,答应归顺大秦,从此做大秦之臣民。”

说完,乌孙使者恭恭敬敬地对扶苏深深一揖,行了一个臣子礼。

“好,哈哈哈,好,太好了!”

扶苏大喜过望,连声叫好,然后赶紧起身,走下高台,伸手将乌孙使者托起。然后转头对李阳道:“太傅,既然乌孙已归顺我大秦,便是我大秦臣民,救援一事,你看如何计划为妥?”

李阳道:“可着令东北军区(原长城军团),调骑兵五万,驰援乌孙!”

扶苏点点头,当即下令:“立即着令东北军区大司令王离,调骑兵五万,驰援乌孙!”

“喏!”

兵部尚书韩信,立即领令。

见到大秦下令出兵救援乌孙了,乌孙使者也总算是略松了口气。

虽然乌孙归顺了大秦,但是最起码这次保住了乌孙王室,以及乌孙族人免遭大难。

这时,李阳道:“殿下,如今夜深,使者一路劳累,还是让典客好生安排乌孙使团休息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