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秦从献仙药开始 第112章

作者:香瓜很香

臣民百姓,在他眼里,也绝非蝼蚁、奴隶。

就好比秦陵工程,他就取消了殉葬制度,改为烧制陶俑替代人殉。

用活人殉葬是奴隶社会的一种非常残酷的制度,殉葬人有活埋的,也有被杀或自杀后陪葬。从商代开始,一直延续到清朝康熙时期才废除,历朝历代的君王都有人殉的传统。

要知道,在嬴政统一之前,一直都还是奴隶社会,秦始皇尚能用陶俑替代人殉,而后两千年的历代君王却反而皆不能做到如此,从这一点上,就说明在“人权”方面,秦始皇嬴政就比后面的君王先进了两千年。

这也是让李阳最为敬佩的地方,这也让李阳,看到了在秦改革当中,可以慢慢埋下人权、民主种子的希望。

当然,历史上的秦始皇,因为死于东巡途中,身后事都没有来得及交代,所以历史上的秦二世胡亥,因为是篡位得来的帝位,为了表现出对父皇的爱,于是还是下发了惨无人道的殉葬命令。

历史记载,秦始皇死后,为之殉葬者人数之多,为历史所罕见。始皇三十七年秦始皇死,秦二世下诏令说:「先帝后宫非有子者,出焉不宜,皆令从死。」后宫嫔妃未生子女者一律殉葬,故从死者甚众。而且,为了不让修建秦陵的工匠泄漏秦陵的机密,还将工匠置于死地,估计秦始皇墓中为之殉葬者将以万计。

当然,这一切都是违背了秦始皇之初心的。

如今,那个历史上能把兄弟姐妹都通通杀光的秦二世胡亥,已经流放民间了,这种悲剧,李阳相信也不可能再发生了。

其实,修建秦陵的工匠,是绝对安全的。因为秦陵修建了近十年,役夫工匠换了一批又一批,知晓秦陵位置的人少说也有百万之数了,难不成都杀光?

显然,这是不现实的。

而且,嬴政一开始就是不愿杀人殉葬,所以命人准备了数万吨的水银,为的就是在他死后,封土之刻,将水银灌入地宫,如此便没有人敢掘他的坟墓了。

其实,他这个做法是无比正确的,经历了两千年,哪怕到了21世纪,科技水平如此发达,也是因为地宫灌入了大量水银的原因,都没人敢去动他主墓室的地宫。

试问,这样一位具有后现代“人权”意识的皇帝,李阳能不敬佩吗?

见到李阳那充满敬意的目光,嬴政还以为他是因为有幸长伴地宫而感动,笑道:“朕之幸,便是得遇卿,只要卿不负朕,这大秦江山,卿与朕于地下一起守望它千年。”

“…………”

李阳突然有一种,秦始皇在咒自己会和他一块死的感觉。

笑了笑,还是立即一副赤诚之状,道:“臣定永不负陛下。”

“好,哈哈!”

嬴政高兴的大笑了两声,然后关心道:“对了,此次饥荒问题,你立下了大功,朝野上下,亦是有目共睹,剩下的平乱之事,朕还是派章邯等人去吧。”

李阳一怔,赶紧问道:“陛下为何换人?”

“平乱非治国,朕怎能让你去冒险乎?”

嬴政可不舍得让李阳去打仗,特别还是带着五百人去打仗,这么一个千年难遇的治国天才,万一就这么栽在了乱贼的刀下,这可是巨大的损失。

在嬴政的心里,李阳的价值,相比之百万铁骑,而过之。

如今六国已平,治国的人才,比军事人才更为的重要,而那几万乱贼,何须让李阳去冒险乎?

可是,李阳却不同意,这个牛逼数日前在大殿上当着文武百官的面吹出去了,怎么可能放弃呀,本相难道不要面子的吗?

何况,自己还答应了韩信,给他这个证明自我的机会。

当下,李阳便赶紧道:“陛下不用替臣担忧,此战,臣自会小心行事的,不会轻易涉险。”

嬴政见他不愿放弃,只好道:“那朕从蒙恬边军处调你十万大军!”

李阳心中感动,但还是摇了摇头:“谢陛下,但当日在殿上既然臣说过五百人平乱,那便只用五百人。陛下若真给臣十万大军,那这乱就算平了,亦是让满朝文武笑话。”

嬴政无语。

看了一眼信心满满的李阳,不由皱眉道:“你真的五百人能够平乱?”

李阳笑了笑:“陛下何曾见过臣吹牛啊!”

嬴政:“…………”

第一百零六章 以商济民

工程招标,还在如期进行……

每天进行十数场次,预计十日内完成全部招标项目。

自第一天的招标大会结束后,竟得工程项目的商家,便开始实施雇用劳力的事宜。

各家都将此事当成了头等大事,下发到大秦各郡县的商行分店,举国招用劳力灾民,遣送至各自的工地。

各郡城池的商行分部,接到总部的指示后,都将雇用劳工的公告,张贴了出去,一时之间,雇用劳工的行动,自咸阳城为中心,快速的向全国蔓延。

无数灾民,被各郡商行分部,派人遣送至工地。

凡家中有劳力务工,家中老弱都得到商人提前预付的钱粮救济,虽然预付的钱粮极少,但对于饥荒的灾民来说,这却是能够保命的口粮。

雇用劳工的公告所至之地,灾民不日征尽!

越来越多的商家竟标成功,雇用劳工的公告,也越加的往更远的郡县蔓延……

一时之间,整个大秦帝国,尽是一队队的劳力,在商家的组织下,送往各处工地。特别是在长城一带,放眼望去,长城脚下,自全国四面八方,尽是浩浩荡荡赶来的灾民队伍,好不壮观!

在一座饥荒严重的县城里。

一名男子拿着一袋栗米,飞快的奔向了家中。

一边流着泪,一边对家中妻子喊着:“夫人,我们有粮了,有粮了,不用挨饿了!”

只见屋内的床边,一个妇人身边躺着一个三岁孩童,因为饿坏了,处于半昏迷的状态。而他怀中还抱着一个半岁婴儿,因为没有了奶水,婴儿哇哇直哭,妇人一边担忧的唤着进入半昏迷状态的大儿子,一边又安慰着饿得哇哇直哭的婴儿,摇了几下大儿子,毫无醒转,妇人呜呜地哭了起来,无助的泪水,令人肝肠寸断。

丈夫冲了进来,见到这一幕,赶紧生火熬粥,一边安慰妻子:“夫人,粥在熬了,粥在熬了,我们的儿不会有事的,一定不会有事的。”

男子一边安慰着妻子,一边拼命的生火,一边自己抹着眼泪。

妻子稍加稳定了心神,随后也赶紧帮忙生火,问道:“这米从何来?”

男子指了指城中方向,道:“大秦派商人来救咱们了,只要去长城用工,他们便预付钱粮接济咱们,咱们都有救了,咱们都不会有事了。”

妻子听完此话,惊喜交加,高兴地又哭了起来,抱着怀中的婴儿,与丈夫相拥而泣……

此番情景,绝非一例,而是在大秦各地,家家户户纷纷上演。

无数灾民,捧着商人交到他们手中的预付钱粮,无不落下感动的泪水。

有的人更是跪地,遥望咸阳而拜,高呼始皇万年,中丞相万年。

因为,大家都听闻,这是始皇帝令中丞相想出来的振灾之策。

以往,百姓遇灾,各国无不是派兵镇压,而今,始皇帝却是心怀万民生死,遣全国商人振灾,给了他们一条生路。

此种仁慈之君,又怎能不让天下百姓跪地而谢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