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官路商途 第374章

作者:更俗

  “那些投资机构提这样的条件,有些强人所难了吧?我连执行董事都不是,这些投资机构,怎么可以对我提这样的要求?”

  “也不是这几家投资机构强人所难,主要还是我觉得,我们既然都对互联网、移动通讯、信息电子未来发展充满信心,现在游说投资机构拿出真金白银支持星视在相关领域深入发展,我们自己也需要有实际的行动,对星视未来的成长,对星视的长期价值,展现我们更为坚定的信心!”

  郑仲湘说道,

  “我想,大概没有比承诺延长锁定期更直接的方法了吧!”

  星视借壳上市之初,郑仲湘就找了几家跟郑家关系密切的投资机构,参与了资产重组时的第一轮新股增发融资。

  当时的新股发行价仅为每股十五港元,这几家投资机构都没有进入董事会,目前都已经过了六个月锁定期,账面浮盈都高得惊人。

  不过,六个多月前第一轮就增发了八千多万股新股,目前市值高达八十多亿港元,这几家投资机构也不敢减持,就怕把其他投资者吓坏了,不知道股价会跌到什么地方去。

  这几家投资机构此时都有愿意参与第二轮的新股融资,但除了跟郑家长期以来的密切合作外,他们更主要的还是保障第一轮增发新股,能以一个极高的价格顺利减持出去,将盈利收入囊中。

  此时就算没有新的投资机构引进,这一增一减,这几家投资机构相当于再拿出五十多亿港元的资金,将持股规模从之前的八千多万股增加到一亿三千万股,实际能将持股成本能降到每股五十元以下。

  更为关键的,还是星视能获得关键的一百三十亿港元发展资金,将之前炒作的概念一步步做实,大家都相信股价未必不能跨入一个全新的高度。

  所以这里面最关键的一环,就是第一轮增发的新股要在限定的时间内顺利减持清仓,第二轮增发新股才能获得充足的融资,又或者这两者需要同时进行,即便可以找银行拆借过桥资金应付一些,但两者间隔时间也不能太长。

  这时候唯一头痛的,就是萧良联合盈投、鸿臣所持的六千六百万股,没有纳入他们的控制,一旦大规模提前减持,就极可能会彻底打乱掉他们设计好的节奏。

  这也是郑仲湘前期极其排斥萧良野蛮闯入的关键原因。

  这令他与陈逸森早就共同设计好的资本运作环节,很可能卡在萧良这一环难以持续下去,导致整个局面崩溃。

  虽然郑仲湘提这么话题很突兀,但萧良还是很洞察他真正的意图,说道:

  “郑先生应该知道蜗巢科技目前的消耗有多恐怖,也应该知道星源时代一两年内都很难盈利,还需要我持续不断从外部筹集资金投入,才能期待有朝一日结出丰硕肥美的果实。我现在坚定看好科技股,但每个月也至少减持五千万港元转回内地,我很难保证未来六到十二个月期间,完全不减持对星视的持股。”

  萧良心里说:你丫的别装了,你最多延长六个月的锁定期,反正目前还不打算从董事会辞退,第一轮增发新股在接下来六个月里,有足够空间减持出去,给第二轮增发筹集资金了。

  郑仲湘却不清楚科技股接下来半年到一年时间内的走势,自然希望时间能更宽裕些,得寸进尺的说道:

  “蜗巢能不能承诺未来十八个月内不减持?”

  “这不是讨价还价的问题,”

  萧良吸了一口雪茄,说道,

  “我现在唯一能确定的,就是未来六个月内,我的资金不会有问题,这段时间里,我可以仅代表蜗巢新技术投资不减持。”

  “如果蜗巢内地的业务缺乏资金,长和可以从其他渠道提供必要的贷款支持。”郑仲湘说道。

  “郑先生要这么说的话,那我六个月锁定期延长都不应该承诺了,这毕竟不是我应该承担的义务。”萧良不喜欢跟人讨价还价,摇头说道。

  “那我再跟几家投资机构商量商量吧!”郑仲湘不满意萧良仅给出六个月的延长期,心里不悦,却也不想第一次劝说就将关系搞僵,语气委婉道。

  “我觉得郑先生对这些投资机构态度可以更强硬一些,”萧良说道,“星视是有广阔未来的,但也不可能完全没有波折。我与鸿臣、盈投持股星视,主要还是财务投资,在这个过程中,能更好促进星视的发展,我们肯定也是不余遗力的。不过,遇到好的波段机会,我们肯定会进行一些必要的减持、买入动作。就像天盈科技对亚马逊的操作一样。天盈科技六七月份在亚马逊上先减持再增持,不仅获得两千多万美元的现金,还将对亚马逊的持股市值增加到一亿五千万美元。在星视未来漫长的成长过程中,我也希望能捕捉到一两次这样的机会!说实话,我承诺延长六个月的锁定期,都完全是多余的!我完全可以先卖掉一些星视,等过静默期再找机会买进一些……”

  丁文江、韩振亚他们不便硬凑过来,便此刻也是恨不得将耳朵竖到头顶上去,努努力,还是能隐约偷听到萧良跟郑仲湘的只言片语,知道他们在星视新一轮的新股增发融资这个问题,还是存在不小的争议……

第704章 未成的局

  萧良没有耐心将一根雪茄抽完,坐到九点钟就告辞离开。

  郑仲湘后脚也返回酒店,陈逸森、袁可飞、林杰等人都随之离开。

  这次试探萧良的态度并不令人满意,他们得跟郑仲湘赶回酒店,商讨下一步的对策。

  韩振亚、韩振国夜里没有别的安排,送郑仲湘等人乘车离开,又拉上温骏随丁文江返回院子里坐下,享受还未燃尽的雪茄。

  “丁总、温总,你们觉得沪深两市的科技股,最近会不会有比较大的机会?”韩振国坐下来后,就忍不住开口询问丁文江以及温骏对沪深两市科技股的一些看法。

  丁文江深深吸了一口雪茄,没有观察韩振亚、韩振国兄弟二人的神色,只是徐徐将如云烟气吐出,说道:“难说啊。”

  这段时间不要说欧美日韩了,港股里的科技股标的都异常的火热。

  星视作为港股今年的股王,不谈跟借壳前股价相比的暴涨了,单说六七月份科技股极致反转行情,涨跌幅度超过十倍,实在是叫人血脉贲张。

  港股里的其他科技股,虽说震荡幅度没有这么夸张,但截止十一月中旬,震荡三四倍、四五倍者也是比比皆是。

  在金融风暴惨烈的背景下,香港证券市场还不时有暴富传奇涌现,自然是备受关注。

  在香港证券市场,比萧良他们规模更大的资本比比皆是,但在六月中下旬精准抄底科技股,获得极其耀眼成绩的资本,却唯此一家。

  首先是蜗巢新技术投资联合鸿臣、盈投,赶在六月底之前,总计增持了星视六千六百万股,单在星视这一支股票上账面就实收高达五十亿港元的浮盈。

  除此之外,蜗巢新技术投资联合鸿臣、盈投、华茂,还大手笔在港股增持近四十亿港元的科技股,此时累计浮盈超过七十亿港元。

  这样的骄人战绩不可能不流传出来。

  丁文江、韩振亚、韩振国以及温骏他们听说了,又怎么可能不眼红?

  不过,眼红归眼红,内地资本想要进入香港,特别是想要进入港股市场,却非易事。

  而在沪深两市,虽然也不乏科技股的标的,但这些科技股标的,绝大多数在刚过两年时间里,刚经历过一轮爆涨爆跌,目前正处于沉寂期。

  因此,这一轮海外科技股行情,沪深两市除了极少数几只跟互联网直接挂钩、有题材炒作的股票,受到资金的热捧外,其他科技股的表现都非常一般。

  像科技股龙头长虹电子去年年中股价登顶,达到每股六十六元,之后就经历长达一年之久的暴跌,今年六月底跌到每股十二元,股价可以说直接砍到脚脖子,将散户的心都伤透了。

  这四五个月来,受海外科技股行情的影响,长虹电子的股价勉强从低点反弹了二三十个点,却因为人气太冷淡,十月下旬往后,股价又折向下跌。

  又比如天海精工,股价崩盘前,股价一度超过三十元,短短一年时间跌破每股五元,今年以来差不多都维持在每股八元左右波动。

  看着萧良这孙子在港股吃肉,他们的资金没有办法绕过国家的监管南下,内地的科技股不瘟不火,吃不上肉,丁文江、韩振亚、韩振国、温骏要说他们不眼红,不焦急,那是自欺欺人!

  他们现在最关心的问题,还是海外这波科技股行情还会延续多久。

  如果说海外科技股行情能延续够久,沪深两市的科技股标的再多一些时间平复,还是有可能带起一波浪潮的;又或者说,只要海外科技股的行情能延续够久,他们可能就有足够的时间,去塑造一只跟互联网直接挂钩的科技股标的来。

  丁文江觉得他的回答,韩家兄弟不会太满意,又看向温骏,问道:“萧良似乎对这波科技股行情并没有太坚定看好啊?至少并不长期看好?”

  郑仲湘找萧良谈星视增发的事情,其他人不会硬凑到跟前去,但萧良为了促成星视新一轮的新股增发,最多承诺从现在起锁定对星视的持股六个月不进行减持,这些内容他们还是断断续续听进耳朵里去的。

  这说明萧良短时间内,对海外科技股行情还是看好,要不然六个月的锁定期都不会同意延长。

  不过,萧良没有完全遂郑仲湘的愿,最多只同意延长六个月的锁定期,说明萧良还是很清楚“涨久必跌”,“跌久必涨”的道理。

  温骏微微蹙着眉头,附从丁文江的见解说道:

  “不管萧良他这段时间怎么为科技股鼓吹,也不管他怎么为互联网以及信息电子等领域的初创企业鼓吹,我们都应该要注意到八九月份往后,萧良联合鸿臣、盈投以及华茂,实际都在小规模的减持科技股。”

  萧良小规模减持,是香港公司蜗巢新技术投资在八月过后,资金就抽调一空,但还需要继续每个月转五千万港元到内地支撑蜗巢科技的运转,他不得不小规模的减持一些短期超涨的科技股套现。

  鸿臣、盈投、华茂三家则是遵循既定的操作原则,在股票快速上涨一段时间过后,必然需要进行减持,才能避免股票资产占比长时间超过上限。

  还有就是鸿臣、盈投、华茂都以九月三十日作为财政年度中期结算日;七八九月作为财年第二季度,证券投资操作有很高的浮盈,客观上就需要进行一定的减持,给投资人、股东增加中期分红。

  鸿臣、盈投以及华茂,不是说看好科技股的涨势,就一定要满仓从头持到尾。

  不过,香港一些咨询分析机构不知道,也不会分辨这里面的曲折,只是简单从这段时间爆火科技股的股东变化里,看到萧良与鸿臣、华茂、盈投连续两三个月都在小幅度减持科技股。

  而到了温骏这里,他宁可相信香港这些分析机构做出的表面判断,怀疑萧良不仅没有长期看好科技股行情,甚至从八九月份,实际就已经转向保守了,断然不信萧良亲口所说不断从香港公司拿钱,是为了填蜗巢科技这个无底洞。

  他甚至将这当成萧良的某种借口。

  “看来科技股这个概念,已成鸡肋了!”丁文江颇为惋惜的感慨道。

  温骏皱着眉头,说道:“放宽了算,海外科技股行情可能还有六到十二个月的时间,但我们想要亲自打造一支互联网概念股,时间还是太紧了。”

  丁文江名下就有上市公司主体,还在中高端商场与酒店经营等领域有相当不错的发展,往后他会更注重资本层面的运作,反而不太愿意冒险操纵股票牟利了。

  他对海外科技股行情的判断,就偏于保守,又或者说不甚关心。

  韩振亚、韩振国兄弟二人始终没有掌控一家上市公司,在江省富豪圈内,距离顶流终究是差了一个档次。

  而韩家兄弟二人,除了证券、娱乐产业的投资,更早是在秣陵珠江路从事计算机以及配件、耗材的销售,目前计算机及配件连锁门店在秣陵已经很有规模了,这两年甚至还进一步成立家用电脑部门,在旗下门店推出宏亚自有的整机电脑品牌。

  宏亚在计算机组装生产以及连锁经营等方面的业绩,算不上多好,这两年想独立上市非常难,韩振亚、韩振国兄弟二人就想着能不能借科技股的这波浪潮,也玩借壳上市。

  毕竟这个年代,不要说计算机组装生产了,哪怕是连锁经营计算机及配件,听上去也很有科技股的范儿。

  听丁文江、温骏的语气,似乎都无意支持光耀资本协助宏亚进行借壳操作,韩振亚也不便强求,微微蹙着眉头,说道:“搞大的动作可能来不得,就看现成的那些标的,有没有一些快进快出的操作机会。”

  “短期内科技股也确实值得关注,”温骏也更倾向关注科技股的短线机会,点点头说道,“现在比较头痛的,还是天海精工死死压制住股价,我们还有一半的持股没能清空。”

  最初是环泰、宏环以及温骏将各自总计市值约两亿的天海精工股票注入光耀资本,换得此时各占光耀资本30%的股权结构(剩余10%的股份由光耀资本除唐国斌、曹启华之外的管理团队持有),虽然光耀资本重组之后,也吸纳了不少投资,但目前还有一个亿的自有资本还锁在天海精工的股票里。

  这也是环泰、宏亚的伤心事。

  虽然这笔投资没有产生账面上的亏损,但两家各有两三个亿的资金,在天海精工上折腾一年多时间,却颗粒无收,这本身就是巨大的损失。

  这些资金放到其他项目上,随随便便都能赚三五千万回来啊!

  “天海精工放出消息说要搞增发,更没有资金愿意介入了,”韩振国说道,“实在不行,亏点就出掉吧,没必要跟这些孙子纠缠下去了。”

  对上市公司来说,只要能找到投资机构愿意参与,增发新股永远是筹资扩大资本规模最便捷有效的手段,除了控股股东的持股会被摊薄外,基本上没有其他负面影响。

  但对光耀资本以及账面还额外持有天海精工股票的宏亚、环泰来说,却不是什么好消息。

  因为他们知道,泛华以及东洲国投参与增发的话,手里的持股会变得更多,未来就会有更多的筹码,将天海精工的股价死死压制住。

  想来想去,原本最不甘心的韩振国,也想着从天海精工撤出……

第705章 云渡茶馆

  萧良刚从丁文江的私人会所江南会馆乘车离开,寻呼机就收到许建强的留言:

  “我跟老沈,还有几个投资人,在云渡茶馆,你要是跟郑仲湘话不投机,就过来喝茶……”

  萧良吩咐司机调转方向,前往夫子庙。

  萧良喜欢享受驾驶的乐趣,平时都是自己开车,但今天是在丁文江的私人会所江南会馆,接受郑仲湘的宴请,防人之心不可无,胡婕不放心他身边没有人跟随,特意安排公司的司机跟在他的身边。

  沈君鹏很早就在秣陵装修了一座私人茶室,作为三五朋友饮茶的私密之地,但在天海精工危机最严重的时刻,不得已将茶室盘了出去。

  天海精工熬过危机之后,沈君鹏也没有其他嗜好,就又在夫子庙秦淮河畔盘下一座临水的小院重新装潢。

  萧良走进院子里看到表兄葛云锋也被许建强拉过来喝茶,还有唐国斌、曹启华,以及秣陵几家投资机构的老总或者高管。

  沈君鹏、孙仰军最早操纵徐海科工的股票,虽然在萧良的干预下,他们并没有抓住徐海科工的控股权,但为了避免钟云峰陷入被动,解决当时船机厂面临的资金流枯竭危机,沈君鹏、孙仰军还是被迫找来几家投资机构,参与了东洲动力(徐海科工)资产重组时的新股增发。

  虽然萧良后来从东洲动力撤出,钱文斌主持东洲动力,也无意配合投资机构炒作公司的股价,但东洲动力这两年主营业务发展很快,特别是持有一半股份的宿云山能源,在铅酸蓄电池市场的表现更为亮眼,东洲动力的股价走势很坚挺。

  哪怕是去年年中牛市行情过去,东洲动力的股价都还在十五元左右波动,并没有下降多少。

  也就是说,不管萧良后来跟沈君鹏、孙仰军他们发生多少恩怨,当初参与东洲动力新股增发的那几家投资机构却是收获匪浅。

  沈君鹏这段时间努力恢复以前的老关系,也是跟这几家投资机构的老总、高管,关系恢复得最好、最快。

  只要没有被坑,谁会真正同情那些被坑的,而对沈君鹏耿耿于怀啊?

  东信投资作为市属国资企业,之前代表市里接收越江控股被罚没的资产,才对天海精工持股,也打算将这部分持股作为国有资产长期持有下去,这当然没有什么问题。

  不过,天海精工现在想要搞新一轮的新股增发,筹措研发资金,东信集团却不便参与。

  因此,除了泛华集团外,沈君鹏也只能将唐国斌、曹启华以及这几家投资构找来,谈新股增发的事情。

  “萧总你过来真好,你也劝劝沈总,”

  看着萧良走进来,有人就招呼他说道,

  “今年国内的招商引资,虽然受到亚洲金融风暴的影响,但还是难能可贵的保持住了增长势态,江浙的制造业投资更是保持住了双位数增长,这对机床制造业肯定都是利好。天海精工在沈总的主持下,生产已经稳定下来,跟日本恩益集团的合资公司表现也相当不错,下一步不管怎么说,都应该是抓住难得的机会,扩大机床产能,占领更大的市场份额才是。我不是说搞科研不重要,但也需要适度是不是?天海精工这次增发五个亿,不去扩大产能,却想都要投入科研中去,这也太冒险了吧?五个亿就有可能弥补跟进口机床的巨大差距吗?这完全不现实。不要说五亿了,我都怀疑天海精工砸五十亿进去搞科研,都未必能掀起多大的水花来。现在沈总拿出来的这份增发方案,我没有能力说服投委会通过啊……”

  “沈总经商走过的桥,比我走过的路都长,他坚持的事,我哪有资格劝他啊?”萧良笑着坐下来,一副与天海精工事不关己的样子。

  “南亭集团今年利润应该不低啊,不考虑拿一部分出来参与增发?”有人问道,“要是南亭集团参与增发,萧总你说话就有分量了啊!”

  “南亭集团饮料还没有做明白呢,机床啥的,哪懂啊?”萧良说道。

  “对了,南亭集团最近有没有上市或借壳的想法啊?”

  现在消息闭塞,萧良在港股的操作,内地投资圈还真没有几个人像温骏这几个孙子那么清楚,但大家从东洲动力借壳徐海科工时就有一些接触,这几家投资机构的老总或高管,对南亭集团跟萧良的一些根底,多多少少还是清楚的。

  今年南亭湖饮料的业绩增长很快,一些崭露头角的市场分析机构预测南亭集团今年的营收有可能突破五十亿,年净利润有可能达到六亿。

  南亭集团想在沪深两市公开发行上市很难,但倘若走借壳上市这条路,对诸多能够参与进去的投资机构,绝对是一笔好买卖。

  “南亭集团业绩很不稳定,忽高忽低,就算借壳上市,也满足不了监管部门的条件,”萧良说道,“等什么时候业绩稳定了,要请大家多多帮忙啊。”

  萧良将南亭集团10%的股份出售给华茂、盈投、鸿臣,股权结构里带有港资成分,现在想在沪深两市借壳上市,政策都是不允许的。

  萧良随口敷衍几句,懒得解释太详细。

  近年来全球轻工制造业都在往东南沿海地区转移加速,带来对中低端机床旺盛的需求,这两年甚至都没有怎么受亚洲金融风暴的影响。

  这也叫天海精工接下来的发展,面临不同的选择。

上一篇:万界守门人

下一篇: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