剑出大唐 第525章

作者:一片苏叶

  “慢走。”

  梵清惠说完,天刀毫不犹豫地转过身。

  这一刻,冰冷无情的天刀,那挺拔的身形,更让梵清惠想到曾经夕阳下的日子。

  回忆从前,就像在深潭里试图打捞那轮注定破碎的水中月影。

  梵清惠眼中,宋缺,像是真正的无缺了.

  ……

  ……

  盛夏的洛阳,天宇湛蓝,烈日如炬。

  空气中热浪翻滚,蝉鸣嘶哑而密集,仿佛在为天下大势的改变而鸣奏。

  这一天,东都与往日很不相同。

  通往皇城的天街已被净水泼洒。

  则天门上新悬的“大唐”匾额在日光下熠熠生辉,门楼两侧矗立着重新披挂的阙楼,甲士如林,旗帜如云。

  御道两侧,每隔五步便有一名禁军持戟而立。

  他们身着明光铠,人人身姿如松,目光锐利。

  皇城内的庄严与城内的热闹形成鲜明对比。

  朝廷早已下诏,今日与民同贺。

  各里坊门口由坊正组织,摆出了酒水吃食。

  许多百姓换上了自己最好的衣服,脸上洋溢着喜悦,小孩子们在街道上奔跑嬉戏。

  酒肆茶楼的生意格外好,人们聚在一起,交头接耳,谈论着新君,讨论着“开源”,以及对未来天下太平的期盼。

  热闹的人群中,也有沉默者。

  或许是混乱中失去亲人的家属,或许是对前朝仍有眷恋的遗老。

  他们远远望着皇城方向,眼神中交织着希望、迷茫与一丝不易察觉的悲伤。

  新朝的太阳已经升起,但过去的伤痛,仍需时间去慢慢抚平。

  紫薇宫矗立在灼热的日光下,琉璃瓦反射着刺目的白光,仿佛一片燃烧的金色海洋。

  宫阙巍峨,雕梁画栋经过重新修缮,已焕然一新。

  执戈的甲士在皇城两侧肃立,大批朝臣等候在外,望着不远处拔地擎天的乾阳殿。

  终于

  吉时到来。

  钟磬之声破开层层热浪,庄重而缓慢地从乾阳殿中传出。

  百官依新制序列,沿着御道,垂首趋步而入。

  外边燥热,可一入大殿,不见四角冰鉴,却感受到一股清凉寒意。

  文武百官知道新君的不同,故而也不觉奇怪。

  四下皆寂,听着越来越近的脚步声,虚行之,陈老谋,李靖,尤宏达等人都激动起来。

  某一刻,外边的蝉声骤然停止。

  所有人的目光投向那至高无上的御座。

  也有一道人影,缓步走到御座之前。

  周奕侧目望着一直连绵到乾阳殿外的朝臣,第一次当皇帝,难免有些新奇,他并未立刻坐上那象征天下至尊的宝座,仅是站立于前。

  此刻,他那熟悉的白衣换成了玄黑衮服,上绣日月星辰山龙,十二章纹繁复而沉重。

  冕旒垂落,遮住了部分容颜,只露出下颌和一双深不见底的眼睛。

  目色平静地扫过丹陛之下的文武群臣。

  这等庄重氛围下,不管是曾经的朋友还是熟络的属下,都没有人敢抬目与他对视。

  接着,典礼官高亢悠长的唱喏声在大殿中回荡,每一个字都似乎撞在人们的心上。

  颂词是虚行之编的,华美异常,既追溯天命,又歌颂统一九州内外的功绩,祈愿太平。

  随后,便是山呼海啸般地跪拜。

  “万岁!”

  声浪震响紫薇宫,几乎要掀开大殿穹顶。

  在这狂热的口号声中,周奕按照礼制缓缓转身,终于坐了下去。

  他的身影融入那巨大、雕琢着龙纹的御座,衮服黑色与御座的暗金融为一体。

  就在他坐定的那一刻,一道极强的阳光恰好穿过殿门的缝隙,不偏不倚,照射在御座之前,光斑璀璨,如同铺就一条金色道路,直抵他脚下。

  御座上,周奕心中有些不习惯,但礼仪不失,回想起小凤的叮嘱,微微抬起手。

  霎时间,万籁俱寂。

  他的声音不高,却清晰无比地传入每个人耳中:“朕惟承天命,顺兆民之望,肇基大唐,开源启世。”

  又道:

  “前隋失德,四海鼎沸,苍生倒悬。今日之后,朕与诸卿,当励精图治,使海内升平,岁稔年丰。”

  话语落下,短暂的寂静后,是更汹涌澎湃的万岁呼声。

  新君登基,大礼已成,周唐建立。

第222章 星辰大海

  乾阳殿外的巨大广场上,置一祭天大鼎,沟通乾坤,以镇天下。

  群臣朝拜呼声,亦在鼎中回荡。

  待群臣礼毕,礼官唱喏声再起。

  大批九州之外的各国前朝王族,手捧卷轴锦帛,在一众文武注视下列队而入。

  这是从古未有的盛大场面。

  想当年,杨广为了彰显帝国气派,在皇城天街两侧种植樱桃、石榴等树木,道旁引入活水,极尽奢华。每逢庆典,更以锦缎为帷帐,丝绸缠树。

  大业六年时,西域诸国首领与商人至洛阳。

  洛阳店铺免费招待胡商,市场酒食皆不敢收费,甚至用丝绸包裹树木以营造‘盛世’假象。

  让天街成为这场宏大表演的舞台。

  胡商一出天街,便察觉到所谓‘盛世’,只是一件好看的衣裳披在瘦骨嶙峋长满浓疮的肉体上。

  可所有人都想象不到.

  今时今日,万国来朝,恭贺新君,他们送上来的礼物,不是珊瑚玉树,奇珍异宝,而是一张张图册。

  曾经的高句丽荣留王,如今的高丽郡长官走在队伍正前方。

  他不敢抬头,一路捧着图册,入乾阳殿之后立刻拜倒。

  先呼万岁,而后将手中卷轴举过头顶。

  他念念有词,声音洪亮:

  “陛下圣德广被,光照八极。天威遐震,泽被万方。微臣高建武僻居海东,仰承皇化,久沐仁风。今特来奉高句丽山川形胜图一轴,伏献陛下。”

  来自江都宫的李公公将高建武带来的地域图接下,承在御前。

  高句丽地图显然没有燕国地图长。

  李公公顷刻展开。

  周奕眼力过人,一眼扫过,便看清了图上载着鸭绿水之险峻,长白山之神秀,城郭屯戍之列,道里迂直之变。

  可见,高建武是费过一番心神的。

  周奕微微一笑,问道:“为何献图。”

  高建武作惶恐状态,顿首再拜:“惟愿陛下垂日月之明,鉴微臣犬马之诚,使东土遗黎,永隶王化。”

  听到这位荣留王的声音,朝堂群臣的心情极是澎湃。

  一些前隋老臣,更是感慨万千。

  遥想当年粪土之臣元,再对比今日献图之建武。

  无须百万大军征战辽东,仅是帝威,便可叫万国俯首,异族献国。

  当着乾阳殿天下朝臣的面,荣留王作为高句丽的君主,他这一举动,已是宣告高句丽正式成为历史,九州之地,则多出一个高丽郡。

  高建武起头之后。

  紧接着便是来自西突厥的统叶护可汗。

  这个挺着硕大鹰钩鼻,身形魁硕的男人,此时背后直冒冷气,紧张无比,生怕帝座上的这位突然寻他问债。

  好在,顺着荣留王的节奏,统叶护可汗成功献上了西突厥图志。

  整个过程,周奕并未为难他。

  统叶护恩谢之后,与高建武一样,如朝臣般站入了大唐文武之列。

  西突厥归属九州,可汗这个称谓已是过去,他自然也是臣子。

  统叶护在一旁看着颉利可汗的侄子与渤海国龙王拜紫亭的叔父一道献图,暗舒一口气的同时,在心中把云帅感激了一千遍,一万遍。

  听说是云帅驱车驭牛才帮他争取到这宝贵的机会。

  否则,他的结局将和渭水北岸的颉利可汗那帮人一样,被斩掉首级。

  西域的高昌国、吐谷浑、铁勒、西北的党项羌。

  那吐蕃第三十二代赞普囊日松赞,甚至带上了年幼的儿子松赞干布一道参拜。

  东海琉球,南方的林邑、占城,漠北的室韦、回纥.

  山川形胜,皆入九州。

  一卷卷地域图,全部融入大唐版图之中。

  作为刚刚登基的皇帝,这份万国贺礼,绝无仅有。

  朝贺之后,周奕大封功臣。

  淮南王杜伏威,实封三千户。

  虚行之封为赵国公,实封两千八百户。

  尤宏达封为莱国公,实封两千七百户。

  李靖封为卫国公,实封两千六百户。

  单雄信、陈老谋、杨镇、徐世绩、窦建德、卢祖尚、张须陀、宋鲁、宋智、冯歌.秦叔宝、程咬金、罗士信等众多有功于社稷之臣,都得到不同的官职封赏。

  与此同时,又宣布一系列减免赋税,减轻民力,赈济灾荒,完善法度的政策。

  官制上,负责执行的六部不动。

  三省转为内阁,作为皇帝顾问,可“票拟”奏章。

  又设监礼阁与内阁相对,此监礼并非宦官组成。

  而是来自“棺宫”。

  这些人原本练就棺宫武学,前路难走,但功法经过周奕完善,已可摆脱精神束缚。

  且他们没有世俗中的权柄欲望。

  心魔因俗欲而生,故而经过棺宫留学筛选进入监礼阁之人,根本无法利诱威胁。他们能从一而终,一丝不苟遵循规矩办事,死死限制内阁权柄,乃是监察利器。

  这些一心求武之人可获得修炼秘法的机会,且周奕规定年限。

  到了花甲之年,监礼阁的人随时可以请辞,正好利用这些年打磨的心境,去追寻武道极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