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羽卿书
“可是……”
“不用可是了,你的功劳说完了,现在说说你做错的地方。”罗冲不耐烦的打断道。
“啊……?”木豚一听罗冲说他犯错了,立刻就懵逼了,不是刚说有功劳的吗,怎么肥四?
“来来来,你坐在这个凳子上,拿着你的桌子腿,立起来。
你发现了什么?不觉得这个桌子有点太高了吗,把桌子腿锯短一点,桌子面加上腿,净高75厘米就行,你整那么高干嘛,这又不是吧台。”罗冲直接岔开话题说起桌子腿的问题,果然把木豚的注意力转移了。
“哦,那,可是桌子不能做那么高吗?”木豚不解的问道。
“当然不是,桌子多高都行,但你要看它的用途,如果是站着干活用的工作台,那就可以稍微高一点,或者坐在高脚凳上,桌子也可以高一点,但是吃饭用的餐桌,写字用的书桌就不用那么高了,75厘米左右的高度就行。”罗冲对木豚解释道。
“哦,我明白了,下次做桌子,我先自己试一下再订高度。”木豚马上反应过来。
“嗯,明白就好,不明白的就多试验一下,就是……你说的多试试,好了,你们接着干吧,我走了。”罗冲又交代了一句,扛起今天新做的纺纱机就回草屋居住地了。
罗冲住的那个草屋外面,已经被族人们搭出来了一个棚子,用来放置精梳机和纺纱机,小蝶今天还坐在那里纺线,四周围着一大群的小女孩,都对纺纱织布很感兴趣,纷纷向小蝶讨教学习。
小蝶身上那一套麻布套装,似乎成为了汉部落新的时尚,一些女人也开始效仿小蝶的肚兜短裙,只不过她们用的材料就五花八门了,草编的,兽皮做的,用树叶和细麻绳编的,什么样的都有。
罗冲仔细观察过那些人穿的树叶套装,用一根细麻绳绑着一串叶子,然后再一层一层连起来,就变成了最原始的迷彩布料,而且还是变色的,刚做好是绿色的,用不了两天就黄了。
如果硬要说这种结构的衣服像什么,那罗冲绝对会首先想到铠甲,因为扎甲就是这样一片片,一层层的串在一起做成衣服的。
看到首领过来,周围的小女孩们自动让开一片地方,等罗冲把新的纺纱机放下,有不少小孩子还想踩两脚试试,结果都被看孩子的大人拦住了。而且这台新机器还没装传动皮带,就是踩了也干不了活儿。
又是一次日落日出,一天很快又过去了,时间也悄然的流逝着,不知不觉间,就已经到了春季的第三个月份,温度也越来越高了。
第二天一大早,天刚蒙蒙亮,趁着清晨天气凉爽的时候,游伏就已经集结自己的族人,准备向小河东岸进发了。
“汉首领,我马上就要带着族人离开了,感谢您这几天的招待,这次出去不知道要走多长时间,也不知道还能不能活着回来,如果我死了,我会让我的族人把你要的东西送回来的,你放心吧。”游伏满脸认真的说道。
“不会的,你肯定能活着回来,这一路虽然前程未卜,但我相信你们游部落的本领,路上多保重啊。”罗冲拍了拍游伏的肩膀。
“啊?保重?”
“呃,就是保持身体重量,别饿瘦了,就这意思……”
第169章 织布机
告别了罗冲,游伏骑着角鹿,身后跟着那辆牛车,牛车上装着几个陶锅和一些陶碗,两个大木桶,一个满满一桶白盐,另一个用来装水,车斗里还坐着游部落所有的小孩子,成年人就在周围跟着,像是即将出门押镖的镖局一样。
呃……好像雇佣兵和古代的镖局也没什么区别,都是接一些武装押运的工作。
时至上午,炽热的阳光普照着大地,又是一个大晴天,稻田里的水分被快速蒸发,一直看顾着稻田的长老和鼠巫,马上又叫来几个族人,挖开水渠给稻田放水。
历时一个半月,此时的水稻已经到了分蘖拔节期,禾苗的高度像发疯一样的猛长,几乎每天看到都是新模样,现在已经从原来的一尺来高长到了罗冲大腿的高度,估计再过两三个星期就会长到比人还高了,毕竟这种野生稻的原种就有两米左右。
小蝶又坐在了凉亭下开始一天新的纺纱工作,半上午的时间,罗冲又做了一个皮条,把新的那台纺纱机也套上了传动皮带,上好了润滑油。
这个专门用来纺纱的工作亭也多了几个人,两个从火部落带回来的孕妇被小蝶收为麾下,跟她学着一起纺纱,三台机器同时开工,畜栏里那三十多头羊驼也一只接着一只变成了秃驼,取而代之的,是一卷卷精细的咖啡色毛线。
罗冲也坐在凉亭下,嘴里叼着一根嫩草,手里拿着一根树枝在地上瞎画。
“罗冲,你怎么还不给我做织布机啊,现在我们都三个人一起纺线了,你要快点做织布机啊,要不然我们可是很快就把毛线纺完了。”
小蝶看着罗冲坐在地上也不干活儿,嘴里叼着根草,惬意无比的样子,忍不住就对罗冲催促道。
“我这不是在想怎么做吗,你不要催我,等我想明白了,动手做还不快吗,干你的活儿,别闹。”罗冲头也不回的摆了摆手,继续在地上胡乱画着。
小蝶撇了撇嘴,哼了一声不再说话了,而罗冲还是在那里努力回忆着前世见过的一些织布机的资料和原理。
织布机有N多种款式和结构,但是大体上来看,基本都是框架式的,这一点上世界各国都差不多,织布机具体是从哪里开始流传的已经无法考证了,但是汉族的织布机却从很早就有了。
从早期的腰机,到大汉朝的斜经框架织布机,都是汉民族的祖先自己创造出来的,这是汉民族的骄傲。
罗冲以前在书上见到过织布机的图片,也知道它的原理,在博物馆里也见过人家操纵实物用来工作,但是那些织布机都无一例外的有一个共同点,那就是太大了。
搞研发首先就要知道的是用途,要满足市场需求,汉部落的需求就是材料充足,要能量产,争取每家的女人都有一台织布机,或者把条件再降低一下,几个家庭为一组,有纺线的,有织布的,还有操作精梳机的。
精梳机和纺纱机都很小,放在屋里也占不了多大地方,但是织布机的大小却是毫无疑问的,汉部落的制式住宅,每间屋子除了那个占地很大的火炕,剩下空余的面积也就剩下了两米×三米的面积,用来放置一台大型的织布机显然是不现实的。
所以汉部落的这台将要推广的织布机一定要占地面积小,长度不够的话,可以在立面上多装几个轴,从高处找回来,于是就有了罗冲设计的这款高脚织布机。
框架织布机的原理说起来很简单,一个长方体的主体支撑框架,一个卷经线用的轴,还有卷成品布料的轴,通过这两个轴把经线浮空绷直拉紧,然后用两组垂直的提纵器用来给经线分层,这个原理大家是都懂的。
织布,也可以叫编织,其实就是用纬线和经线来回交替穿插在一起组成的编织物。
经线的分组也很有特点,如果是织平纹布料的话,就按照从左到右,ABABAB……的方式排列,也就是“A”为一组,“B”为一组,按照数字分的话,就是从左到右,给每一根经线编一个数字,那么所有的奇数就是一组,所有的偶数是另一组。
两组不同的经线,经过提纵杆的上下拉扯整齐的分成两层,然后用一个形状像小船一样的木梭,在小船形的船舱里安装一卷纬线,然后在拿着梭子从上下张开的两层经线中穿过。
再用打纬刀把纬线和经线打紧,然后两组经线再次变换上下位置,开始下一次投梭拉纬,就这样一直重复动作,布料就渐渐完成了。
而罗冲画的这台织布机的样子就比较奇怪了,它的卷经轴在框架的上面,垂直把经线吊下来,再通过一个横轴拉到机器中间部位拉紧,使经线水平张开的高度能适应人坐着的时候的工作高度,等于变相的把经线拐了个90度的弯。
这台织布机的卷布轴被安置在了操作台的下面,也就是人坐在机器前工作时,卷好的成品布的位置在膝盖的前面。
这样一个先从上面垂直而下,到了中间再水平拉过来,最后在从下面卷到前面的经线铺设轨迹,就能有效的减少占地空间,把水平方向的长度拐了两道弯变成了纵向延伸。
整个机器的设计宽度是一米二,高两米二,厚度只有一米,最大织布宽度是一米,再宽了就没办法干活了,因为人的两个手中间的距离有限,一米宽的距离,还要两边来回投梭就很吃力了,还要经过练习才能提高速度和准确性。
但是这个机器在节省占地面积上真的很出色,长一米二,宽一米的占地面积,可以给卧室里省下不少空间。
两组经线的提纵杆是由两个脚踏板控制的,工作时还要双手双脚共同操作才行,所以说,织布这个玩意儿是一个又累又枯燥的工作。
而且这种初代织布机有个最大的缺点,那就是不能织出来很宽的布,一般情况下最多也就一米的宽度,想要织出超过一米的,那就不能用手工投梭了,只能用半自动的投梭装置,比如飞梭织布机上的飞梭,但是那个零件需要用到弹簧,可汉部落现在还没有可以用来制作弹簧的材料。
第170章 宫殿or学校?
设计好了初代织布机的详细结构,以及各个零件的尺寸,罗冲把这些数据都用木炭写在一块木板上,交给木豚先去制作零件,主要就是框架,和几个大大小小的卷轴,等他们准备的差不多了罗冲再来亲自组装。
等安排好这些事情,罗冲就独自去了小河边,那里已经有很多人在等他了,今天有一件大事,经过数百人的不懈努力,回水河要竣工了,今天是打通最后的屏障,给回水河引水的日子。
这次的回水河贯通仪式并没有上一次那么艰苦,上一次在初春,河水都还结着冰呢,而且汉部落当时可用的劳动力也才几十个人,现在一切都不同了,汉部落新加入的氏族成员里,已经有了几个擅长游泳的。
最关键的是还有一个月就到夏天了,春末的天气已经初显燥热,会游泳的族人们都巴不得跳下河水好好泡个痛快,早不是几个月前还需要上岸烤火的时候了。
这一次罗冲没有动手,剩下挖通回水河的工作全由敖氏族和柴氏族的少年们来完成,其他人在岸上帮忙运输泥土。
挖掘的进度是很快的,几十个人轮番作业,回水河的河道与小河的屏障被一层一层的削去,在削到只剩下40公分的厚度时,最后的屏障很快就被挖出一个大洞,最上面一米高度的松土层率先承受不住河水的冲击,直接土崩瓦解,顺带着还冲垮了下面三米深的黏土层。
尽管河道下面并没有完全冲垮,还留有一些‘顽固’的土墙,但那并不碍事,等到整个水循环系统挖好的时候,那点顽固分子早晚会被冲刷干净。
回水河有水了,罗冲下的第一条命令,就是以后洗澡,洗东西都要到回水河来洗,北边那条引水河只能用来供给日常饮用水,违令者扣一天食物。
族人们对此很不解,罗冲也没给他们讲大道理,就是一句简单的,这样不容易生病。
听到生病两个字,族人们默默的缩了缩脖子,没人再发出质疑。
回水河竣工了,但是烧砖的工作可没完,挖出来的粘土都已经制成了砖坯,瓦坯,整齐的码放在草棚子下面等着入窑烧制,但是烧窑用不到那么多人力,之前挖河的数百人手这时候就全都空闲了下来,他们在等着罗冲给安排新的工作。
干什么好呢,罗冲想了一下,目前最紧要的任务还是盖房子,最起码要先盖出三个城区的民房,也就是将近300户住宅,才能满足汉部落目前2000多人口的居住需要。
尽管这两千多族人中有近一半的小孩子,可小孩子也不能睡野地里啊,更何况罗冲还打算要他们学习,毕竟他们才是祖国……咳咳,部落的花朵嘛。
想到这里,一个初步的计划在罗冲脑袋里出现了,关于中央城区的建设。
之前罗冲一直想的是把中央城区建成广场,当然现在也没变,只不过全都铺成广场就有些浪费了,长宽110米的一个城区,面积差不多有两个足球场那么大,完全可以留出一小半的面积用来建造公共设施,比如一个学校,还有罗冲的家。
对,罗冲打算住在学校里,呃,也不能这样说,是他想把自己的院子放在学校里,毕竟空间有限吗,要节约一点儿不是。
说道节约空间,其实从现代就能看出来了,你看现代那房子,啊,那楼,啊,一个比一个高,明明只能住两户人家的一块地皮,硬是能给你摞出来几十户,丧心病狂啊,有木有……
罗冲也打算丧心病狂一下,而且他可是首领,首领的住宅当然要高端,大气,上档次,不说整个宫殿啥的,最起码不能是一层的小平房吧,怎么着也得有两层,不,最少三层。
简单的计划是这样的,110米边长的正方形城区,按照南北方向划分,北边是学校,南边是广场,中间的交界处才是旗台,现在叫族旗,将来会变成国旗。
其中南半部分的广场占地70米宽,东西方向110米长;北半部分南北宽40米,东西长110米,广场一马平川的就不用说了,单说一下学校的布局。
学校没有围墙,是的,还是为了节省空间,再说本来就在一圈城墙里面,再垒个围墙就过分了啊,这又不是占地一个市的某京。
整个中央城区的最北端,正中间的位置,是罗冲的房子,南北宽16米,东西长26米,预计三层以上,最起码不能比教学楼矮。
以罗冲的房子为中心,两侧是教学楼,东西两边各有两栋,每栋楼的南北宽是16米,东西长35米,每一层可以分出最少六个教室,还有楼梯。
教学楼最少也要三层,一个教室容纳50个学生的话,那么一层六个教室就是三百人,三层就能容纳900人,四栋这样的教学楼就是3600学生了,这整个城区的居住极限也就5000人左右,这四栋楼完全可以承担所有孩子同时上学了。
而且可预见的未来,这四栋楼都不一定能坐满学生,甚至可以空出一些楼层用来当作图书馆啥的,用来保存罗冲留给他们的知识。
规划好了这些,罗冲开始给那些刚挖完河的族人安排新的工作,全部并入建筑队,盖房。
罗冲最开始亲手教出来的那20个建筑队的原班人马,之前已经被分出来了四组,每组五人,又添加了一些游伏送来的野人,每组都有十几人左右,现在每次都能同时建造四户住宅。
现在这四组人再次被拆分,直接分成20组,建筑队原班人马直接升级为小组长,每组成员的主干是小组长,还有已经跟着参与建造一栋房屋的野人,刚刚挖河回来的族人们是以补充人员的形式分配到各组的,毕竟他们还没有建房经验,还要从最简单的打地基垒墙开始。
重新分配的建筑队已经达到20组的规模,每组不下20人,从泥瓦匠,到和泥搬砖的小工,还有铺砖垒角的大师傅,样样不缺,虽然还有一部分人不熟练,但是他们学的也很快,毕竟只有在实践中才能长经验。
汉部落也从这一天开始进入大建设阶段,住宅区以每次20户的速度快速拔地而起。
第171章 初代织布机
日子就这样日复一日的过着,平凡而又充实,汉部落就像一台初具规模的机器,在井井有条的高效运行着,所有的族人都各司其职,在努力的为这个新家园做着贡献。
又是一个星期的时间过去,稻田里的水稻已经长到了罗冲胸口的高度,从远处看起来绿油油的一大片,看着就让人心里充满了喜悦,因为那是希望。
旁边不远处的花生和辣椒生长的也十分迅速,花生在地下怎么样罗冲还不知道,反正地面上的部分目前长的非常旺盛,辣椒也不例外,上面已经开满了一层白色的小花,等这些盛开的花朵凋零的时候,辣椒也就该结出来了。
在这一个星期的时间里,远在八宝山的大树又向汉部落输送了两船石灰石矿物,还有几十只大大小小的兔子,都是被连窝端过来的,里面不乏还有一些尚在哺乳期的小家伙,看来野生的兔子也在不停的疯狂繁殖。
新的石灰窑也已经建设完毕,两天前就生产出了第一批煅烧石灰石,石灰石煅烧之后就是生石灰,如果再加上水反应一下就是熟石灰了。
把这些石灰和成泥后拿给建筑队涂抹房子的砖缝,用来给砖缝处的泥巴做防水处理,从外面看去,青砖,青瓦,配白色的砖缝,也别有一番韵味。
罗冲甚至还想着,等这些石灰数量多了以后,还可以用来做房屋的内部装修,比如把室内墙刷成白色,这样可以提高室内的亮度。
小河东岸的栗部落,这几天又和汉部落交易了两次油桐树和油桐子,由于上一次罗冲让他们把树冠砍掉,所以这两次他们运来的油桐树苗也比之前更多了,每次都有四五棵左右,但是这次他们没有再交换更多的白盐,而是选择了更多的陶器,陶锅和陶碗,甚至还有水缸。
栗部落的首领毛利,也从中尝到了青铜工具带来的便利和高效,他向罗冲提出了再次交换青铜工具的想法,但是罗冲并没有答应。
工具是不可能给的,尤其是木工的工具,不夸张的说,只要有了这些木工工具,就基本上等于有了一切,因为用这些工具可以制造出更多的工具来,而这才是汉部落在众多同类部族中保持领先地位的手段。
桐油,暂时还没有加工出来,因为榨油实在是太麻烦了,所有的植物油,基本上都要先经过炒熟,然后再通过物理压榨,甚至是多级压榨的方式才能产出植物油。
不管是花生还是油桐子,想要拿来榨油都需要先炒熟才行,也就是把果实中的油脂通过高温分解出来,而汉部落现在还没有那么大的锅可以用,只能等再过一段时间,到时候浇铸一批铜锅出来了。
而且罗冲现在也没有时间整那些个东西,他这一个星期的时间里,都在研究那台初代织布机,罗冲和木豚,还有那个学徒工,三个人组成的研发小组,已经连续攻坚了一个星期的时间。
并不是因为织布机有多复杂,主要是加工的方法太困难了。
比如加工一个圆柱形的卷轴,需要打磨的非常光滑、平整,而且必须是滚圆的形状,在没有车床的情况下,纯手工打造,无疑是非常困难的。
好在天无绝人之路,最后,罗冲想出一个方法,就是用多边形来解决。
先把一根长方形的木方锯成一个八棱柱,然后再把多出来的棱子用刨子刨平。
从八棱柱削成16棱柱,再把16棱柱削成32棱柱,这样一个长方体的木方就逐渐的接近了圆柱形,棱柱的表面,越来越多,使用这一个个微小的线段来组成一个圆形,毕竟弧线放大足够倍数之后就是一根根线段。
这是最笨而且最原始的方法,当然效果也是很好的,最起码罗冲看到做出来的成品是很满意的。
整个初代织布机的框架结构已经组装的差不多了,剩下的细节方面都进入到了最后的调试阶段。
最上面的卷经轴并不是一个实心的圆柱体,而是和精梳机的滚筒样子差不多的空心滚桶,滚桶表面由一条条的木方组成,每根薄木方之间还留有空隙,那是用来往上面双拴经线用的。
两组用来分张经线的提纵杆,使用两根长的细木条加细麻线组,提纵杆的上面有两根牵引绳,从上绕过机器最顶端的横梁,然后向下一直连接到最下面的两个脚踏板,通过两个脚踏板的踩踏,控制提纵杆的提升和落下,以此控制两组经线的上下交换和分层。
用来放置纬线的木梭是由松木打造而成的,木梭有一尺来长,差不多33公分多一点,两个尖头略微上翘,不过不是很尖的那种,看起来还比较圆润。
中间是刻出来的一个深深的凹槽,像是小船的船舱,那里专门用来放置纬线,木梭的底面打磨的很光滑,甚至罗冲还专门给木梭打过蜡,这将来可是自己媳妇要用的。
用来卷成品布的卷轴右侧,还有一个像是轮船上舵轮一样的轮子,可以通过手动把纺织出来的成品布料卷紧。
打纬刀是用两根长木杆吊着,挂在机器上方的,像是一个钟摆一样可以前后摇动,在实际工作的时候,也就是靠它前后的摇动用来把编织在一起的经线和纬线打紧的,让布料变得更加平整密实。
整台初代织布机的制作,三个人耗时一个星期,除了没有刷桐油之外,基本就算完工了。
罗冲叫了几个人抬着新机器又搬到了小蝶干活的凉亭里,引得周围的小孩和干活的女人纷纷好奇的围观,就连小蝶也没坐住,等了七天的时间,终于把织布用的机器做出来了吗?
“罗冲,这就是你说的那个织布机,看起来真的好大啊,比我还高那么多呢,你快教教我怎么用,你一直说这机器比我织的布要好,我倒要看看你有没有骗我,哼哼。”小蝶得意的哼哼道。
“我什么时候骗过你了,我说纺纱机可以不用手就能搓线,我说的是不是真的。”罗冲反驳道。
“呃……好像是,好吧好吧,就是行了吧,那你快教我这个怎么用。”
第172章 纵横方丈之间(上)
“好,我教你怎么用,但是你得帮我,这活儿一个人干太费劲。”罗冲点点头说道。
“好啊,要我怎么帮?”小蝶跃跃欲试的说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