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始文明成长记 第471章

作者:羽卿书

  和武汉长江大桥不同,武汉长江大桥的公路和铁路是上下两层,汉部落这个琼州海峡大桥,是把两种道路放在一个平面上,中间跑火车,两边跑马车或者机动车(拖拉机)。

  中间的宽度,如果铺窄距铁路的话,可以并排铺四条线,如果重载铁路的话,就只能铺两条线了,但不管是铺哪一种,都能满足双向同时通车的需要,这就足够使用了。

  在石柱上写了名字后,还有建桥史,什么时候开始建的,什么时候完工的,为什么要建的,这桥是哪个国家建的,是属于哪个国家的,为了修这座桥动用了多少人力和各种资源,这座桥的建成意味着什么。

  罗冲仔仔细细的在这石柱上写了一大堆,这就是历史见证啊,这就是主权的象征,有了这座桥放在这,谁敢说这不是汉部落的领土?

  什么叫自古以来?这就是自古以来!

  等把这些都写完了之后,罗冲才让人找石匠,把上面的字全都刻在石柱上,最后要在题字的区域用油漆刷上黑底红字。

  至于后期的建设,则是交给其他的团队进行。

  办好这件事后,那一万多的战俘终于被放回家了,不过他们也就在家里休息了一个多月,看到自己老婆孩子一切安好之后,就再次被罗冲征召了起来,只不过这次是以公民的身份被征召了。

  这次放回去的一万多战俘,罗冲又从里面征召了四千人,全都是擅长混凝土浇筑,炸药爆破,钉木板模具,扎钢筋的建筑人才。

  这些人虽然被征召有些不太高兴,但当得知以后再给部落干活,都会发工资的时候,不愿出工的怨气就小了不少。

  而罗冲也就给他们提升到了正常的公民工人待遇水平,然后一声令下,这些人就全都被派遣到启泰线修铁路去了。

  铺铁路的活肯定用不着他们,但是开凿山洞他们会啊,这些人以前就会炸石头,还能熟练的使用风镐这种工具开凿海里的礁石,先在只不过变成了山洞而已。

  另外,这些人还是架桥的能手,而启泰线正好也有很多的铁路桥,那就直接让这批专业人才来干吧。

  来这里干活儿,可比当初在跨海大桥干活好太多了。

  这里每月的工资有四十到五十块,关键不光有工资拿,还有大量的补贴,比如野外的伙食补贴,服装补贴,回家的路费补贴,等等一大堆的好处可以拿,待遇简直太让人羡慕了。

  他们的工资待遇可比那些工厂里上班的工人还高,当然,危险性和工作强度也要比工厂的工人高就是了。

  有了这些熟练工人的加入,启泰线铁路距离全线竣工的时间就又近了一步。

第1146章 大命三年的高速发展

  大命三年五月,正是夏季最炎热的时候,汉阳八郡第一批迁往都城的移民也到了。

  这第一批移民都是三个研究所的人,现在三个研究所全都搬到南方来工作,综合研究所放到了皇宫的西面,动力研究所和生物研究所也都在那边,不过动力研究所的人现在全都在拓海郡的制造工业园区里工作,负责规划建设那里的工业设施。

  这批人刚来的时候,罗冲就把林飞叫来安排了一番,他也没说什么别的,就说了一句,将来汉部落的高速列车,重载列车,高铁,还有蒸汽动力的铁甲船,都会在那里生产制造。

  你们自己看着需要什么,需要什么就弄什么,我这里全力支持。

  林飞和一众动力研究所的研究员们当时就激动坏了,重载列车,高速铁路,蒸汽铁甲船,这些高端大气上档次的东西,竟然全都放在这里生产?

  那还有什么可犹豫的,反正首领都说了全力支持,要什么给什么,那还不把自己需要的东西全都先搞起来?!

  当然,三个研究所带来的还有大量的家属,这些人也在都城里面安置了下来,学生先在都城上学,老师在都城教书,至于其他的那些家属,因为先在都城外面的土地太远,所以无法耕种,只能暂时安排他们跟着一起建设都城,能干什么干什么,这样也能加快一些都城的建设速度。

  等到大命三年初秋八月份的时候,都城的第二批移民也来了,这些都是从琼州岛过来的,因为之前从有乔氏那里迁了四千人去琼州岛,又放了上万的战俘回家,导致琼州岛的人口激增,于是罗冲正好从琼州调来了五千人,补充到都城。

  不过这些人暂时没有被分配到城里,而是在城外的郊区种地。

  到了大命三年冬季的时候,启安郡的重工业基地终于点着了第一把火。

  煤矿开始正是开采了,炼焦厂也开始出焦炭了,炼钢厂那里也开始不停的冶炼钢铁了,旁边的轧钢厂也在源源不断的向南方输送着大量的钢材。

  从这一天开始,南方各地的建设项目,所需要的钢筋,就再也不用从北方运输了。

  一直到了这年的冬末,正旦节前,启泰线的铁路也终于全线贯通了,其实就这样的窄距铁路,连地基都不用怎么打的破铁路,要不是为了开凿山洞,架设桥梁,这短短的四百多公里,早就该修好了,就是因为架桥凿隧道,才一直耽误到了现在。

  这条铁路通车之后,北方立刻又送来了大量的采矿设备,被沿着铁路送到了泰钢郡,开始在这里正式开采锰铁矿,然后再沿着铁路拉回去,送到启安郡冶炼成可以轧制重载钢轨的猛钼合金钢,然后再用轧钢厂的设备轧制出每米重达80斤的重载钢轨。

  直到此刻,汉部落终于有了铺设重载铁路的能力。

  有了重载钢轨后,已经完成任务的两支筑路队又马不停蹄的被调往了都城,筑路队原有1600人,后来加入了豹韬卫退役的2500人,后来又加入了四千个架桥的工人,现在整个筑路队的规模已经达到了八千多人。

  有了这八千多人的筑路队,罗冲立刻给他们安排了新的任务,修一条新的海都线重载铁路。

  海都线,就是从拓海郡到都城的铁路,因为拓都线比较拗口,所以取中间字,叫海都线,从沿海,入海口到都城的铁路线,这样理解也没问题……

  海都线铁路就在原来的窄距铁路线旁边,这样方便用原来的老铁路线运输各种铁路的建材直接送到施工地点。

  和之前的窄距铁路不同,窄距铁路只要把路基垫起来,再压实,就可以直接铺枕木,钉铁轨了,但重载铁路不一样。

  重载铁路因为载重极大,所以对路基的要求更高。

  重载铁路的下面,需要打排桩,直径三十公分,深十米的地桩,横着最少打四个,打好地桩的孔之后,再把钢筋笼插进去,浇筑混凝土,这样就是一根钉入地下十米深的钢筋混凝土桩了。

  就这样的混凝土地桩,一排打四个,每前进一米二的距离打一排,沿线所有的土地,都要用这样的排桩打一遍,然后再往排桩的上面扎好钢筋笼,再用混凝土浇筑出路面。

  等路面浇筑好后,还要再往上面垫土,把地基垫高,然后再浇筑路面,再往上垫土,直到把铁路路基的横截面堆成一个梯形,才能在最上面铺设枕木和钢轨,最后再用道砟,也就是碎石覆盖住枕木……

  等这上面的路修好了,还要在梯形地基两边的坡道上修建排水渠,还要种草种树,防止地基的水土流失,用植被来巩固地基的土壤。

  好在新的海都线这一路都是平原,旁边不远还有一条原来的窄距铁路可以运输建材,再加上人力足够多,设备足够好,工程的建设速度竟然也不慢。

  就是这路的造价有点吓人……

  这边正在建设汉部落第一条重载铁路的时候,拓海郡旁边的那个工业区,一群动力研究所的研究员们也在忙着建设厂房,制造重载机车。

  他们现在全都激动的失眠,汉部落的第一条重载铁路都开始修了,总不能等路修好了,他们的车还没造出来吧?那可就闹大笑话了。

  就在这大命三年的冬末,都城又迎来了第三批移民,全都是汉阳八郡那边考上来的优秀学生,当然,还有他们的家人,总计大概有八千人,这次也全都入住了都城。

  那些考上来的学生,会进入都城的大学内继续进修,他们的家人也开始加入都城的建设大军。

  还有的自己在都城做一些小买卖,开始了商业行为。

  而这一年陆续移民到都城来的百姓,也在这里过了都城的第一个正旦节。

  。。。。。。。

  大命四年,拓海郡的制造工业园加大的建设力度,一些急需的项目立刻开始了建设,像是那种不着急的,比如造蒸汽铁甲船的船厂,就只能往后排了。

  最先建造的是机械加工厂,还有玻璃厂,之所以要先建设玻璃厂,也是有原因的,那就是都城的皇宫快要竣工了,各种建材因为有了铁路的原因,基本都能够满足,再加上去年的移民帮助建设,让皇宫的建造速度加快,唯一还缺的一样建材,那就只剩下玻璃了……

  不过这样也就意味着,皇宫的建设已经到了最后的装潢阶段,毕竟都开始装玻璃了,那肯定就剩下最后的装修了。

  汉帝国的中心,眼看着就要建设起来了。

第1147章 所谓的帝王心术

  大命四年二月,玻璃厂开始建造,在各级官员不停的催促下,最后终于在五月中旬建成投产。

  这是汉部落第一座全自动化的玻璃制造厂,说是全自动化,那自然是不可能的,这里也需要工人,但比以前北方湖心岛那个老玻璃厂相比,这里的工作就要轻松多了,用的工人也少了,再也不用让烧玻璃的工匠用嘴吹了,这里都是用空压机来吹气的。

  玻璃厂投产之后,源源不断的平板玻璃就被生产了出来,然后根本没存入仓库,就直接用火车拉到了都城的皇宫。

  皇宫的各个宫殿阁楼,亭台楼榭,该装玻璃的地方全都装上了玻璃,该刷漆的地方刷漆,一直干到了大命四年的八月末,整个皇宫的工程,才算是终于竣工了。

  现在的皇宫,金色和蓝色的琉璃瓦顶,朱红的宫墙,朱漆的柱子,大片的玻璃幕墙,随处可见的景致,室内一水的瓷砖和木地板,等到了后宫,站在阁楼上一眼望去,占地足有数百亩的太液池人工湖就映入了眼帘。

  好家伙,那人工湖的面积,在里面开快艇都能开的了……

  更夸张的是,太液池这个人工湖的湖心还有个湖心岛,被称作蓬莱岛,里面还有栋古风建筑的小楼,简直美不胜收。

  不过再一看后宫的花园,罗冲顿时觉得一阵索然无味。

  就这?这叫皇宫?

  总感觉缺了点什么!

  对了,是奇花异草!

  于是乎,罗冲又给汉阳郡那边下令,让他们派遣队伍去西面的如梦水谷,采集一些发光植物的种子或者枝叶,甚至是幼苗,能种的就种,能扦插的就扦插,实在不行就挖出来移栽,反正罗冲已经做了决定,他要把这个后宫变得美如仙境一般才行。

  皇宫建好了之后,罗冲就立刻命令,先把金吾卫和骁骑卫调到皇宫的军营里,还有在北方的神策卫剩下那两个营的士兵,也全都调了过来,搬到了皇宫里,他们就是负责守卫皇宫的禁卫。

  然后罗冲又让人根据需要,从那些被抓来的食人族女奴隶中,挑选了一批年轻长得好看的,放到了皇宫里当侍女,总人数大概有八百人左右,负责打扫各种宫室和庭院花圃等等。

  这些侍女在皇宫里也有自己的宿舍区,并不会和罗冲一家住在一起,她们都只是负责打扫而已。

  真正贴身服侍的侍女,都是从民间花钱雇来的女佣,到月给开工资那种,用现代的话说,那就是保姆。

  用古代的话说,那些食人族的女奴隶,都是些粗使丫头。

  不过虽然罗冲让人挑选了侍女打扫卫生,在外面雇佣的侍女,但却没有立刻让一家人搬过去。

  其实罗冲已经带着小蝶和孩子们参观过了这个新家,她们也全都看傻了眼,尤其是已经七岁的小罗成和小罗澜,这俩孩子吵着闹着要住在皇宫,不过还是被罗冲否了,他的理由是,这里油漆味道太大,他们的弟弟妹妹还小,闻这样的味道对他们身体不好,所以再等半年,散散味再说。

  尤其是各处宫殿里面,那些木制家具,基本都刷过桐油或者油漆,气味难闻的很,所以还是先让侍女打扫半年,每天按时通风,散散味道再说吧。

  另外,罗冲现在已经有了五个孩子,汤瑶嫁过来之后,在大命二年年尾的时候就怀了孩子,大命三年秋天的时候,给罗冲生下了一个男孩,也是罗冲的第五个孩子,取名叫罗安,取平安之意。

  罗安是大命三年秋天降生,现在都已经大命四年的秋天了,这小家伙现在也已经满周岁了,要是按照地球的月数来算,这孩子都已经十五个月,能扶着墙走路,咿咿呀呀的说几个词语了。

  如今皇宫已经建好了,不过罗冲还没准备自己搬过去。

  都城的人口还是太少,于是在大命四年的冬初,也就是十月份的时候,罗冲又命令迁徙一批百姓前往都城,不过这次倒不是强制迁徙,而是邀请参观。

  邀请一些有钱人和商人,去都城参观,见识到都城的庞大,又了解了都城未来的建设目标和规划,最后把这些人往各个市场一领,都不用招商,他们自己就抢着往都城来迁徙。

  就这样,罗冲又为都城招来了一批商业人才。

  不过这样还是不够,于是乎罗冲又下了个强制命令,以前加入汉部落的那些小部落的族长,必须携带所有直系家属迁徙到都城居住。

  这样不仅能分化那些宗族的势力,还能把他们放到罗冲的眼皮子底下,不至于让他们造反。

  另外这些氏族的族长们,大多都有爵位,这些年靠着多分的土地也攒了不少积蓄,这些人有钱,有钱不花就不对了,像这样的有钱人,就得搬到都城来住,不然怎么让他们花钱呢……

  这次强制迁徙到都城的族长们,除了那些小部落的族长之外,还有原汤部落境内八个郡,各氏族的族长。

  最后还有汉部落各地县级以上官员的家属,也全都要搬迁到都城来居住。

  这么一划拉,直接就被罗冲弄来了三万左右的人口,再加上之前迁徙来的一万多人,现在都城已经有将近五万的人口了。

  也就是大命四年的冬天,罗冲给汉部落管辖的各个郡守们下达了一项奇怪的命令,让所有郡级主官挑选合适的继任者,并在大命五年开始进行京察,考核各地官员的工作能力,和行政水平。

  一群郡守们纷纷疑惑不解,首领先是把他们的家人全都强制迁徙到了都城,现在又让他们开始挑选自己现在职位的继任者,难道是首领准备让所有郡级官员全都调到都城去?

  这到底是升职还是降职?

  郡守在往上升,不应该是州刺史吗?就算是升职也应该是州刺史吧,那让他们去都城是几个意思?

  不过想不明白也没有办法,但他们心里其实清楚,这次大概率是会升职的,如果他们这些郡守离开了,那下面提升上来的人不就升职了吗?

  连下面的人都升了,自己难道还会降级?或者平调?

  只有汉阳八郡的郡守们,还有大树比较清楚,大树是亲耳听说过罗冲要建国称帝的消息,而汉阳八郡的郡守们和罗冲接触的时间比较多,也经常从首领口中听到‘国家’这个词语。

  他们都明白,都城的皇宫建好了,人口也迁过去了,首领大概率就是在这段时间,就要建立那个所谓的国家了!

  就这样,有的糊涂,有的清楚,但不管那些郡守们怎么想,也都只能执行罗冲的命令。

  到了大命五年,全国考功,各个工厂的厂长,郡县级主官,各房的皂衣小吏,还有各个学校的老师,全都考察了一遍,按照渎职,勉任,良任,善任,四个等级,大考官员,按照工作能力列出一个表格。

  其实就是不合格,勉强合格,政绩良好,善于治理地方这四个评选标准。

  等各地考核完毕后,罗冲才下令,让所有郡守携带考核名单,在大命五年的第二季度的夏粮播种后,前往都城开会。

  汉部落的二十多个郡守,全都怀着忐忑和期待的心情,在大命五年,五月五日的这天,一起来到了都城。

  除了这些汉部落各地的郡守之外,罗冲还叫来了游伏,琼州刺史薛青窑,琼州大都督杨峰,海军伏波卫指挥使游伏,虎贲卫指挥使血屠,还有军事改革后剩下的九个团的团长们,甚至还有原汤部落的首领汤姬和汤瑶,以及三个研究所的主要管理层和那些汉部落的‘科学家’。

  呼啦啦的几十号人,还有他们的主要家眷,凑了几百人的参观团,这些人汇聚到都城之后,罗冲就亲自携家人带着他们在都城各处参观,让他们见识都城的宏大,讲解各个地方以后的规划。

  众人刚来到都城的时候,说实话,心里那确实是震撼的,无他,实在是因为都城太大了,这应该是世界上最大的城市,没有之一,各种造型恢弘独特的建筑,让众人大开眼界。

  等罗冲带着他们参观完皇宫后,众人心中更是震撼不已。

  参观完了皇宫,罗冲又带着他们去参观了位于皇城内部的官署区,以及官署区的家属院。

  除了形形色色的行政官署之外,剩下的都是在京高官的宅邸,有的地方有样板间,还有的地方什么也没建,现在还是一块空着的地皮,但是相应的品级和规格,都已经有了标准,多大的官,分多大的宅基地,有几个院子几栋楼,这都是有规制的,不能乱来。

  不过即便是那些样板间,也要比他们原来住的房子强得多。

  那些官员的家属们对这里的房子心动不已,但是那些郡守以上的官员们,观察到的东西更多,比如皇宫,比如皇帝,还有皇宫内三座大殿的功能,这是首领,不不不,不对,这是皇帝和大臣们议事的场所。

  那么说的话,自己是不是就从郡守升到在京大臣这个位置了?

  不过国家级政体的制度,他们现在还不了解,不知道中央都设置了什么部门,而首领把他们都叫过来,又是准备给他们安排什么新的职务。

  还不等这些人多想,到了第二天,五月六日的时候,罗冲就开始召集众人开会了。

  开会的地点就在皇宫里的紫宸殿,这是三座大殿当中最靠里面的一个地方,是皇帝召见近臣,谈论机密事件的场所,紫宸殿不大,除了富丽堂皇,装修上更有一种家的感觉。

  罗冲将所有官员都带到了这里,大家全都围着一张长桌坐下,罗冲坐在居中上首的位置,身后站着两名禁卫,同时也是罗冲的秘书和助理,其中一个就是帮罗冲收发信件的助理。

  这两个禁卫各自捧着一摞小册子,等人都到场之后,就开始一人一边,给那些官员发了下去,上面写的全是汉部落,不,应该是汉帝国‘朝廷’的各种行政机构,以及中央朝廷的运行原理,都有什么部门,这些部门需要管理什么事物。

  等册子发到每个人手里之后,罗冲这才对众人说道,“经过昨天的参观,想必大家也已经知道接下来要干什么了,看看你们手中的这个小册子吧,等看完了,我们再讨论你们新职位的事情。”

  众人全都好奇的翻开了手中薄薄的小本子,刚开始还没感觉出什么,只是觉得新鲜,原来中央朝廷设置了那么听都没听过的部门机构,不过等他们翻了几页,看到各个部门具体的责任和权利,以及官职品级的时候,全都忍不住倒吸一口凉气。

上一篇:我欲九天揽月

下一篇: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