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始文明成长记 第411章

作者:羽卿书

  “能收割玉米,但是不能脱粒,你们看下面这一排铰刀,这个可以把玉米秸秆从根部卷进去,然后玉米就会从根部被切断,接着迅速降低高度,而这一排的铁条格栅就能把带皮的玉米棒子隔断下来,再通过震动的方式导向后面。

  “那些被卷进去的玉米秸秆会被直接搅碎喷出来,带皮的玉米棒子还要往后走,这里是个给棒子扒皮的辊床,只要玉米进去,就会被那一排的钢辊把皮卷掉,最后变成裸露的棒子,然后直接从侧面排出来,堆进筐里。”林飞听到游伏的问题,立刻在旁边解释了起来。

  鲁光柱和佘辛还有游伏三人都是看的啧啧称奇,口中连连叹服道,“了不起,了不起啊,这样的机器一旦做成,得省去多少人力啊。”

  “不,应该说得多产多少粮食啊,有了这个,我们就再也不用为食物发愁了,有了吃不完的食物,我们就可以一心一意的搞发展,汉部落的未来可期啊,真不知道以后我们的部落会厉害成什么样子。”游伏也是感慨着说道。

  “哈哈,别的我不敢说,但再过十年,我们的人口再翻上几番是绝对没问题的。”佘辛在旁边十分肯定的说道。

  众人闻言全都点了点头,这个人口问题是大家都清楚的,只要有了粮食,再加上现在汉部落的生育和医疗体系的建立,人口暴增几乎是必然的。

  不说每户适龄人家一年生一个,三年生俩总是可以的吧,那十年的时间,一对适龄夫妻最少也能生养六个孩子,就算育龄妇女的人数只占总人口的五分之一,按照这么个生法,十年翻一番也是肯定的。

  别的不说,就说兔子建国的那一代五零后,六零后,哪家不是七八九个孩子,而且还经常出现小叔吃着嫂子的奶长大的事情,儿媳和婆婆比着生,大儿子都结婚有孩子了,婆婆当了奶奶还在生小孩的,这样的事情已经见怪不怪了。

  游伏他们看到的只有收割机和拖拉机的效率和方便,知道未来的粮食肯定不少,但是罗冲却想着的是另一件事情,那就是游伏这次带回来的土豆。

  而且他带回来的还不是野生土豆,而是人家白屋族已经驯化过,种了不知道多少代的土豆,根本不用汉部落再次驯化或者改良,直接拿过来就能使用。

  有了这个东西,哪怕汉部落没有拖拉机和收割机,只要把土豆推广开来,汉部落也不会再有挨饿的风险。

  看完收割机以后,罗冲又带着他们去看了已经改进过的手摇插秧机,整个机体全都换成了铁制零件,下面的滑橇变成了铁皮,立柱变成了钢管,齿轮变成了纤薄的铁制空心齿轮,再配合上钢制的链条,整机重量不仅比以前的要轻,而且还更加坚固耐用。

  就是现在没有实际在大田中操作过,所以没办法定型大批量生产,不过罗冲也已经让他们开始储备各种零部件了,一旦实验完成,立刻就能大量生产出来拿去推广。

  “首领,您还是安心等着吧,我们知道你想早点推广,但是季节这个东西是急不来的,你就算再着急,也不可能把冬天变成春天吧。”林飞知道罗冲想要早点推广这个插秧机,但是季节不对,他们也是没有办法,所以只能这样去安慰他。

  但他不知道的是,自己刚刚的一句话却提醒了罗冲。

  ‘对啊,我为什么不能把冬天变成夏天呢?不对,我明明可以的啊,虽然现在这个时候没有塑料薄膜大棚,但是我可以用玻璃做温室啊……!’

  罗冲突然受到了林飞的启发,脑子里立刻快速的思考了起来。

  “首领?首领?你怎么了?”

  林飞见罗冲没搭理自己,反而看着车间里的工人愣愣发呆,立刻喊了他两声。

  “哦,我没事,不过你刚刚说的很对,我为什么不把冬天变成春天呢,现在要是春天,那不就可以立刻做实验了吗,你说的对,我准备立刻就去办。”罗冲回过神来立刻说道。

  “啊?!”

  众人全都吃惊的看着他,什么情况,首领还有这本事?连季节都能随意转换了?!

  罗冲一看他们那表情就知道他们在想些什么,立刻解释道。

  “不是你们想的那样,我是准备弄一块试验田,然后在上面盖一间玻璃做的房子,墙壁,门窗,屋顶,全部用玻璃做成,从上到下全都能透光,然后在里面点炉子,把温度烧上去,这样屋子里面不就能变成春天了吗?搞不好还能变成夏天呢。”

  几个人都是听的目瞪口呆,全都被罗冲的这个想法给震惊了。

  “这,这样也行?!”佘辛震惊的说道。

  “我看可行,咱们住的房子里烧炕,不是也能把屋子烧的如同春夏吗,只要屋子里烧着炕,房顶连积雪都不会留下,这就证明屋子里的温度足够高啊。”鲁光柱闻言立刻肯定的说道,表示了自己对罗冲的支持。

  “不是你看行,是一定行,我媳妇夏天的时候种了些花,等冬天的时候挖出来种到了盆里,现在就天天养在我们睡觉那屋,那花还是活的好好的,噢对了,我家就是玻璃窗户,里面是有阳光的。”许久没有说话的大力此时也是主动接话道。

  新钢郡这里都是盐碱地,根本种不出粮食,粮食肉食蔬菜全都要从别的郡县运过来,这里的百姓也不种田,整天看到的不是矿就是铁,要么就是机器,眼里连点绿色的东西都没有,所以大力的老婆就特别爱养花,就连养花的土也都是从别处挖来的,因此大力才十分清楚这个事情。

  “要是这么说的话,那还真的可行,不过这个玻璃房子的造价可不低啊,这要是盖上几亩地的面积,得用多少玻璃?可不便宜啊。”游伏则是皱着眉思索起来,他倒是没怀疑罗冲说的真假,而是在考虑这么做值不值,盖个玻璃房子,难道就用这一回就扔了吗?

  “造价无所谓,不管它多贵,只要能顺利让插秧机定型,明年开春之前就开始普及的话,那么这个成本就不算高了,立刻就能回本。

  “而且就算实验失败了,或者实验完成了,这个温室房也不会浪费,我们可以冬天的时候在里面种植蔬菜,冬天的新鲜蔬菜,这要是拿到街上去买得卖多少钱,最多一个季节就能回本,一个玻璃房子的成本算什么。”罗冲闻言立刻就给他们解释起来。

  几人一听也是连连点头,对啊,就算实验完了也是能用的啊,如果能在冬天种出新鲜蔬菜,那百姓肯定会买,虽然价格比较贵,但只在过年那几天卖,就算再贵他们也会舍得掏钱买吧,再说了,汉部落老八郡地区的百姓可都是很富裕的,家里都有不少的积蓄。

  于是乎,建造玻璃温室的事情就这样被几人敲定了下来,然后就出现了另一个情况,鲁光柱和佘辛居然为了这个温室建在哪里争吵起来,两人都想把这个温室纳入到自己的管辖之下。

  别的不说,要是弄到了自己那个郡,最起码以后冬天吃菜的时候方便不是。

  “好了,不要争了,浏阳郡和卫山郡一个郡里建一个,卫山郡那边的水田多,鲁光柱你从卫山郡的官田里找一块合适的地方用来建温室暖房,里面还用水田的构造,专门用来做水稻插秧的实验。

  “佘辛,你的浏阳郡那边也建一个,弄一个旱田出来,负责培育这次游伏带回来的土豆,那个土豆应该是怕水涝,你记得找一个稍微干燥些,地势高一点的地方,也在浏阳郡的官田里选地。”罗冲挥手制止了他们的争吵,然后才对两人安排道。

  两人闻言大喜,纷纷拱手应诺,倒是佘辛再次问了一个问题。

  “首领,这暖房如何建造,要建多大的地方?”

  玻璃温室具体如何供暖,罗冲还真不清楚,反正不可能是把供暖管埋在地下,否则土壤就太热了,到时候什么都种不出来,虽然没研究过玻璃温室,但罗冲却参观过农村的塑料大棚,那还是初中农训时学校组织参观的。

  塑料大棚的建造就简单的多,比玻璃温室成本要低,北方的大棚一般都是作为朝南,北面垒上一面土墙或砖墙,然后从墙顶伸出一些竹竿弯着插到南面去,最后上面覆盖塑料薄膜,供热一般由北面的那面墙来承担,具体做法就是在墙边砌炉子,或者干脆弄一面火墙。

  另外就是大棚的两端一定要有耳室,用来和外界隔离,耳室就是作为缓冲室一样的存在,避免从外界直接进入大棚,这样有利于保温,而且不会进风。

  至于大小吗,还真不用弄得太大,面积大空间就大,这样不利于给大棚加热保温,所以罗冲想了想,就决定按照塑料大棚的方式来建玻璃房。

  “温室的面积,就按十米乘二十四米来算,一个温室的标准是两亩地,东西是长,南北是宽。

  “咱们汉部落的一亩地是六百平方米,也就是六米乘十米,咱们的温室宽度是十米,是为了两边各留出一米的空地,一是贴着玻璃的地方肯定冷,二是为了留着走路用的,剩下的两米要在中间留一条路,再弄两条水渠出来,这样加在一起正好是十米宽。

  “一亩地是十米长,两亩二十米,温室长二十四米,同样是为了留边和留路,另外这个温室除了窗户之外,要留出两个门口,东西两端各一个门口,门口外面还要建耳室,做成里外两道门,进出时两道门不允许同时开启,防止热气流失还有进冷风。

  “再有就是结构和建造方法,温室的北面要砌墙,砖墙或者土坯墙都行,然后把墙做成空心的,每五米在墙的外侧砌一个炉子,一个温室就是四个,用火墙给温室加温,这道北墙要有四米高。

  “然后南墙不砌砖,用木头或者方形钢管做立柱,插一排两米高的立柱,再从这些立柱上拉斜梁,直接从南墙的柱子上架到北墙的墙顶,最后再往上面镶嵌玻璃,至于立柱和斜梁之间的缝隙留多大,主要看用多宽的玻璃来做。

  “说简单一点,这就是个单坡屋顶的房子,只有一面北墙是砖墙,东西墙和南墙,还有房顶,全部由玻璃幕墙构成,这么说你们就懂了吧?”

第1028章 第二阶段战略

  玻璃温室的建造方法,罗冲一说他们就明白了,这个哪怕没有见过也很好理解,其实就是把普通的平房沿着屋脊的方向切一半下来,然后放大拉长,再把普通的砖土墙壁换成玻璃幕墙,其他的也没什么特别的。

  “如果是这样的话,那应该很好做,不过冬天并不是造房子的好时候,那么冷的天,砖都砌不好,我看还是直接用夯土的墙壁来造吧。”鲁光柱琢磨了一下,就立刻建议道。

  罗冲想了一下,就点头同意了,砖砌的墙壁固然结实,但汉部落现在需要的是时间,必须在开春以前把插秧机定型下来,所以只能放弃砖砌的结构。

  “那就用夯土的吧,你们两个,每个郡先造一座温室,如果效果好的话,那么等开春以后,就再用砖砌结构的扩建几座,将来也好用来做其他实验。”

  “是。”

  “请首领放心。”

  两人闻言立刻应了下来。

  参观完新钢郡的科研成果之后,罗冲就带着他们三个离开了。

  游伏想要带人去再次勘探南方铁路的路线,为以后实际施工做准备,但是罗冲没让他去,现在已经是十二月初了,距离过年也就两个来月的时间,现在坐船过去就要十来天,再去侦察,也走不了多远。

  而且勘探队都已经辛苦一年了,让他们休息俩月也没问题,再有就是,现在南方的铁路也并不着急,就是规划好了路线也没工人开工。

  “你呀,就在家休息两个月吧,正好在家过正旦节,也陪陪你的老婆孩子,要是实在闲着没事干,就把你这些年外出探索的经历写一写,现在部落有个征文活动你应该知道吧,各地可是送上来不少好东西,等过阵子我给你拿几本看看。”

  “写探索日志啊,那也行,那就休息俩月。”游伏略微思忖了下就答应了下来,正好他以前也写过航行日志,那还是几年前第一次坐船去鑫部落的时候,只不过现在鑫部落已经没了,变成了汉部落的琼州岛。

  把游伏安排回家休假之后,罗冲又带着佘辛和鲁光柱他们俩去造玻璃温室。

  冬天确实不适合修建房屋,但冬天搞建筑的好处也不少,那就是不缺人力,现在正值农闲猫冬,百姓躲在家里没事干,因此两个郡里刚刚贴出招募建筑工的布告,就有很多人过来报名,但是他们现在又用不了那么多,毕竟每个郡只是造一间而已。

  有了这些雇佣来的百姓去平整土地,夯实地基,砌筑土坯墙,两座温室的基础就有了,罗冲又让自己的亲卫找来了当初给他家盖房子的工匠,负责温室的玻璃幕墙部分,因为罗冲现在住的那个三层小别墅,上面就有不太大的玻璃阳光房,还有整面墙的落地窗和玻璃幕墙,那些工匠都是有一定经验的。

  而后罗冲又让佘辛从造船厂里找来了一些擅长制作门窗的木匠,让他们负责玻璃温室的梁柱部分,另外还有温室的门窗部分。

  温室虽然是以保温为主,但也是要有活动窗户的,因为需要通风换气,所以需要安装一些能够打开的窗户,侧墙上要有,房顶上同样要有。

  最后罗冲又从湖心岛的综合研究所找来了一些擅长此道的工匠过来帮忙,就是那几个当初负责建造灯塔的工匠,汉部落的灯塔顶端的探照灯室,那可是前后左右全都是玻璃的玻璃幕墙,整个屋子除了房顶都是透明的,这些工匠同样拥有建造玻璃幕墙的经验。

  选定了地皮,招募了各种工匠,接下来就是建材的问题,土的问题好解决,钢材是直接从新钢郡用火车拉过来的,木料造船厂里有的是,多的用不完,要什么规格的都有,没有也能立刻加工出来,至于玻璃,那就更加用不完了。

  汉部落的玻璃厂现在主要生产五种玻璃制品,第一种电石灯的玻璃灯罩,第二种是玻璃餐具,第三种就是平板玻璃,一方面用来做窗户,另一方面做玻璃镜子,第四种就是玻璃酒瓶,这个用量也在逐渐加大,第五种就是异形玻璃,主要服务于特殊形状的玻璃,这个是有人专门下了订单才会生产的。

  这其中又以平板玻璃,玻璃酒瓶的产量和储备量最大,平板玻璃是建材,谁知道什么时候就有人想换换窗户呢,毕竟这可不是建新房的时候才能用的,老房子一样能换成玻璃窗,现在有点钱的百姓都想换成玻璃窗,有面子,关键是自己看着也舒心。

  再加上这东西压根就没有保质期,也不怕放坏,所以就生产了很多储备起来,卖完一批就运走一批,因此库存量极大,现在听说首领要用,玻璃厂直接就用双桅帆船调来一船的库存,全是最大面积的,六平米一块,两米乘三米的。

  厚度按照罗冲的要求,主要就弄来了两种,一种特厚的,一厘米厚度的,用来当作立面的幕墙;另一种五毫米厚的,用来当作房顶,房顶用稍薄一点的,主要是为了减轻房顶的重量,减少梁柱的压力。

  不过这样的房顶也有弱点,那就是不够坚固,平时的时候还好,要是万一遇上了冰雹天气,没准就能把房顶的玻璃全都砸碎,但是现在也没办法,找不到更轻的材料,所以只能提前预防了,要是碰到了冰雹天气,提前在房顶上盖一层厚草帘子,说不定可以预防。

  有了充足的人手和充足的材料,卫山郡的那个水稻田温室仅用了五天的时间就宣布完工,浏阳郡那个旱地温室也在三天后宣布竣工。

  罗冲立刻就调集了几个司农寺的研究人员过来,这些家伙各个都是大佬,最起码是种地方面的大佬,别的不说,最起码对节气和温度的掌控那是非常有一套的,把手插进土里感受一下,就能知道土壤的温度,适不适合播种,能不能开始种,堪称人形温度计。

  在现在这个没有温湿度测量仪器的年代,也只能靠这些老农丰富的经验了。

  司农寺的人还没有来,罗冲就让佘辛和鲁光柱各自从当地招募了两个老头过来,每个玻璃温室放两个,专门负责看守温室,并且负责给温室烧炉子劈柴。

  每人每次值班一天一夜,然后休息一天一夜,两人轮换,负责看守一个温室,值班期间吃住都在温室侧面的耳房里,那里面也很暖和,倒是不担心冻着,就是夜里要经常起夜去看炉子,不过老年人本就睡眠少,让他们起夜也不是什么难事。

  而且这个工作的待遇很好,干一天休息一天,就是负责烧烧炉子,也没什么重体力活要做,每个昼夜提供五顿饭食,白天三顿,夜里两顿,另外每个月还有十块钱可以拿,现在汉部落的平均工资也才三十块钱,而且一般是不管吃的,有的也就是管一顿吃。

  温室这里不仅有十块钱拿,还管五顿饭,工作又轻松,休沐时间也长,可以说是非常称心的待遇了。

  因为待遇好,而且工作地点又近,就在城池周边,下了值就能步行回家,所以应聘者无数,佘辛和鲁光柱让那些小吏去挑,大抵就是当地的片警之类,对地方百姓非常熟悉,各自挑选了两个老实肯干的老头出来,司农寺的人还没到呢,他们就已经把温室烧起来好几天了。

  现在整个玻璃温室都如同打了马赛克一般,里外均不透明,本来的透明玻璃现在整的跟磨砂玻璃一样,盖因温室内的气温比较高,再加上里面是试验田,土地湿润,这些温热的湿气出不去于是就在玻璃幕墙上凝结成了雾气。

  等司农寺的人到任了之后,这些人也紧锣密鼓的忙活起来,翻土施肥,播种育苗。

  卫山郡那里的水田要先弄个苗床,把禾苗种出来,然后再往大田里进行插秧实验。

  浏阳郡这边的试验田虽然不是上好的砂质土壤,但也是选的地势较高,土壤比较干燥的土地,种水稻不合适,但种土豆却是没问题的,只是司农寺的人并没见过土豆,不知道该如何种植。

  这个问题,罗冲也没办法,但好在他知道个大概,于是就交代那些人把土豆分为三堆,一堆直接放在温室的地上,保持温度和湿润的环境,看它是否会自己生芽,另一堆用沙土埋起来,上面盖上淋了水的稻草,同样保持湿润,看看是否生芽,最后一堆则是另外储藏起来,万一那两堆都糟蹋了,还有一些可以重来。

  只要能把土豆催出芽来,那就好办了,罗冲让他们将大田翻土施肥,开沟起垄,一旦土豆发了芽,就把那些嫩芽连带着土豆切成滚刀块,然后用穴播的方式种在垄上,接着便是浇水除草,看着他们长大就行了。

  当然,司农寺的这些人还得做好每一步骤的记录,好好观察,总结出一套切实可行的耕种之法,将来好像民间推广土豆的栽种技术。

  这事一直忙活到十一月下旬的时候,两边的事情就已经进入了正轨,浏阳郡的土豆发芽了,现在已经种满了整个温室;文山郡的禾苗也长出来了,现在只需等到禾苗长到七八片叶子的时候,就可以起苗插秧了。

  按照这个进度,月底之前一定能够完成插秧机的实验,到时候即使有什么问题,也可以立即改进,整个十二月,就算他们还想实验的话,温室也能再次催生两次禾苗出来,给他们多两次的实验机会。

  总之到开春以前就开始推广,那是肯定没问题的,到时候要是进度比较快的话,说不定正旦节之前就能赶制出来一批,然后投入到市场上售卖。

  另一边的新钢郡研究所那里,因为有了罗冲的交代,林飞也是亲自拟出了章程,他们本来是想先全力生产零件,到最后一起组装拖拉机的,但是罗冲要求先组装一批用来给驾驶班训练,林飞也没办法,因此做出了调整,答应十一月三十号之前先交付五辆出来,十二月还能交付五辆,十三月一次性交清剩下的十辆,以及相配套的农具。

  本部的事情被安排的井井有条,南方的煤矿和交通也有了眉目,自己还幸运的获得了一个钼矿,这让罗冲最近都变得舒心了起来,各项事情都在稳步发展着,罗冲也就没什么可担心的了,于是乎就再次窝在家里看起书来,正好这阵子没在家,书房里又积攒了不少各地送上来的征文,需要他好好的看一看。

  与此同时,北方的去病也正率领着五千人马进行着自己第二阶段的战略,拦住打算南下的食人族,另外新加的一个目标就是将盐池地区变成和敌人拉锯的战场,或者说消耗敌人有生力量的血肉磨坊。

  猎场地区的最后一战之后,去病亲自率领大部队将上万的俘虏押送回河谷大营的战俘集中营,然后又领着神策卫的二营和三营,以及警卫连这部分主力,共计约两千人,再加上从盐池地区跟河谷地区招募的三千民兵,集兵五千之众,直奔河湾阵地而去。

  那里是食人族南下的主要通道,只要他们拦在这里,敌人就绝无可能南下,来多少人都要被他们全部吃下。

  另一边的盐池地区那里,由神策卫的一营外加猎场地区招募的一千民兵共同作战,他们先是大张旗鼓的拆除了盐池周边的营帐和阵地,显示出要放弃那三座盐池的意思,即使有食人族的哨探来侦察,他们也装作不知道,他们这么做的目的,就是为了引那些食人族过来的。

  等他们大张旗鼓的撤退了之后,就只留下了几个侦察兵隐藏在周边,远远的用望远镜看着。

  第二天的时候盐池那里还没什么动静,好像敌人不知道汉部落撤走了一般,到了汉军撤退的第三天,那些食人族终于是派人来了,不过来的人也不多,只有二三十人,看起来应该还是来侦察的,敌人并未完全放心,主要是他们搞不明白汉部落到底为何突然放弃了这么重要的盐池。

第1029章 搞夜袭上瘾了

  那些食人族的哨探虽然怀疑汉军为何放弃盐池的目的,但他们也想不出什么东西来,这些人仔细探查了一番,发现汉部落的人是真的全都撤走了,不仅拆掉了军营,就连之前挖掘的战壕也全都填平了,走的是那样干脆利落,让人觉得匪夷所思。

  不过他们也只需要回去报信即可,需不需要回来占领并不是他们的任务,这些哨探很快就回去报了信。

  汉军撤走的第五天后,食人族派遣了三百来人拿着武器前来试探,到了地方之后发现,汉部落果然没有再次前来占领,之前曾经驻扎在这里的那支汉军,现在也回到了对面那几座汉部落占领的盐池周边,好像是打算彻底放弃了他们这边的盐池一样。

  不过他们仍然不敢大意,这三百人又在这里待了三天,汉军依然没有再次过来攻打,这才让那些食人族放心了一些,连忙派人回去传信,让部落那边再派遣一些守卫的勇士,还有负责制盐的百姓过来。

  食人族这般小心的表现,着实把对面的一营长气的不轻,天天在军营里大骂对面的食人族是胆小鬼,你们就弄来三百人是怎么回事,谢指挥都已经交代过了,要利用盐池的战略地位,和敌人打拉锯战,吃一拨敌人就要退回来,让他们再次派人,然后再吃一拨,如此反复,方可消耗敌人的有生力量。

  现在敌人就派了三百人,他有些看不上眼,自己这边可是有一千七百多人呢,三百人都不够他自己一个营吃的,连民兵都用不上。

  一营的指导员则是劝他,让他不要着急。

  “营长,你不用着急,前面的侦察兵不是说了吗,这三天前面那些敌人只是警惕的盯着我们这边,并未从事生产工作,你说他们这是在干什么,既然派人来占领了盐池,那肯定是要派人制盐的,现在算怎么回事,所以我肯定他们是在观察我们的反应,要是我们这几天沉住气,他们就最近几天,肯定要增兵或者派百姓过来了,不然他们怎么制盐。”

  一营长点了点头,他也知道指导员说的有理,就是心里憋得慌而已,没仗打,无聊啊,而且不打仗怎么立功,现在主帅带着二营和三营打大仗去了,自己带着一千民兵搁着打拉锯战,拉个锤子啊拉,敌人胆小的都不敢过来了。

  不过事实果然如指导员说的一样,又过了三天,敌人果然再次派人过来了,又增兵了七百,和原来的三百人凑了一千的整数,然后又迁来了一千多口的百姓,老弱妇孺,甚至连残疾都有,这些人是负责来这里制盐的,等炼制好了一批食盐,他们就会分兵五百人再把这些盐送回去。

  只是他们不知道的是,想要把盐送回去已经是一种奢望了。

  当天晚上,驻守在盐池对面的汉军再次行动,一营长见过了上次用乙醚搞夜袭的成功案例,心里便想着也这样搞一下,主要是用乙醚迷晕敌人这个事情,双方的伤亡都比较少,这样一来,汉部落这边可以避免没必要的牺牲,同时敌人死的少了他们也可以抓获更多的敌人。

  一营长手里是没有乙醚的,但是随军的医护兵那里却有,倒是解决了这个问题。

  于是乎,当天夜里,趁着敌人全都熟睡的时候,汉部落这边又用了老一套的战术,先派出十来个民兵猎手用弓箭,绳索,匕首等工具干掉了那些敌人守夜的岗哨,然后一营长又调了一个排的战士拿着乙醚过去将敌人全部迷倒。

  就这样,到了第二天天亮的时候,食人族派遣到盐池这里的两千四百多人,就再次成了汉部落的俘虏,他们连怎么被俘虏的都不知道。

  因为当天晚上把这些人迷倒之后,一营这边就直接把那些人给抬到自己那边去了,反正两边离着也不远,而且不仅把人绑了回去,还把他们这两天生产的食盐也带走了。

  这么做的目的自然是让那些食人族无法获得食盐,那么他们想要吃盐的话,就还得再派人过来,否则无法完成任务。

上一篇:我欲九天揽月

下一篇: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