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羽卿书
他回忆了下听来的传言,然后对管陶介绍道。
“管伯伯,此人不是我们汉部落的人,她乃是拓海郡对面,汤部落的下一任女首领,是受现任的汤部落首领委派,出使我们汉部落的使者,就像当初我们汉部落派使者来竹岛一样。
汤部落的使君擅医术,能辨药草,现在汤部落和汉部落之间也有着许多的合作,我们汉部落在汤部落推广货币,还有各种种植和养殖之法,汤部落作为交换,要将自己所擅长的医药之法传授给我们汉部落。
目前这个使君就常年居住在首领的家中,平常在汝阳郡的医学院工作,主要负责编撰医术药典。”
“哦?原来如此,可是那种能够给人医治疾病的本领吗?那到也是个奇人?而且和首领郎才女貌,我看嫁给首领倒也合适。”管陶都是要当爷爷的人了,自然不是傻子,听到任左的介绍之后,立刻就猜到了一些事情,有些事情虽然没有官宣,没有公布,但明眼人都能看出来是怎么回事。
这汤部落的使者是个娇滴滴的小姑娘不说,还身怀医术,又是个部落下任的首领,现在却居住在汉部落首领的家中,整日待在一起,这还用想吗?
看来汉部落虽强,但也需要一些联姻的方式来稳固和扩大部落,首领年轻有为,那么厉害,不也选择了这种和平的手段吗?
首领都推崇的方式,那自己学一学,促成自己女儿和这任家的婚事,应该也没问题吧?
联姻对于氏族和家族之前的关系巩固和加强是十分有利的,毕竟什么样的同盟关系,利害关系,说到底也没联姻的亲戚关系更加稳固,毕竟成了亲,两家人有了共同血脉的后代,这便是一家人了。
管陶心中暗暗作着打算,然后又听任左介绍起了那些照片。
“首领的家事,我们可不好猜测。”任左讪讪的回应了一句,示意管陶揭过这个话题,然后又拿出其他照片给管陶介绍。
“管伯伯请看,这是我们汉阳郡城中的官署楼,此楼建在平台之上,用砖木结构建造,高五层,内有大小厅堂房间数十间,门窗之上安装都是透明的玻璃,和我们首领家的门窗一样,即可遮风挡雨,又可透过玻璃视物,非常神奇,哦,这玻璃就是我们用的那种提灯外面罩的那层东西,您是见过的。
还有这汝阳郡的城池,城楼坚固高大,城内十分繁华,街道房屋遍布,城内居住者足有万人以上,是我们北方八郡中,单个城池最大的一个。
这还有浏阳郡的码头,管伯伯看这停靠在码头上的帆船有多少,这些船都要在此处装卸货物,哦对了,您看这边的几个栈桥,这就是我们浏阳造船厂的专用栈桥,平时就是用来舾装帆船的地方。
我们汉部落几乎所有的船只,都是在这里建造的,是汉部落目前最大的造船厂,船厂中先会造好船体和船壳,然后就会下水,再拖到这栈桥旁舾装。
这舾装啊,就相当于盖房子后期的装潢,要给这船壳插上桅杆,安装滑轮,挂上船帆,否则它自己是没办法走的。”
任左涛涛不绝的介绍着汉阳八郡的特色,一张张照片中记录着另一个繁华先进的世界,纤毫毕现的精美照片好像将父女二人带到了这个美好的世界当中。
“管伯伯,这是我们卫山郡的码头,卫山郡在浏阳郡的北边,这里是个重要的货运码头,主要运输的就是煤炭和钢铁,而且这里还是北方八郡中种植高粱最多的一个郡,最擅制糖和酿酒,这里是汉部落制糖技术的发源地,也是唯一一个能够制作酒曲,酿造美酒的地方。
码头这里还有汉部落第一座灯塔,名曰启明星灯塔,专门为船只夜间指引方向所用,这灯塔顶端有射灯灯房,每到夜晚便会燃起灯火,放射的白光能照到数十里之外,能够周围河道湖泊中的船只指引方向所用。
这里是新钢郡厂房的照片,是汉部落产铁之处,新钢郡有人口数万人,分别负责采矿和炼铁,全郡无一人耕种,他们只靠干活挣得薪俸便能养活一家人过上富裕生活。”
管陶听完介绍再次震惊不已,汉部落实在太富庶和强大了,竟然能集中那么多的劳动力用来开采矿石冶炼钢铁,有那么多人用在冶炼钢铁上,就说明即使不用这些人耕种,汉部落也能拿出供他们吃穿的粮食和布匹,只此一点,就能证明汉部落的强大。
任左又拿出了牧野郡、南张郡、还有东薪郡的照片,分别介绍了几个郡的主要产出,还有人口规模,让管陶心中对汉部落北方八郡有了个初步的概念,知道了这就是维持汉部落强大的基本盘。
这八个郡紧靠在一起,有肥沃的耕地,能产出吃不完的粮食,有岩盐,不缺生活必须,有矿藏,给汉部落提供了征服天下的钢铁,有森林和水泽,给汉部落制作了能够远征的帆船,甚至还有牧场,为汉部落提供了役畜和肉食,基本上一个部落需要的东西,能够使其壮大的东西,这里全都有了。
汉部落正是仗着这块基本盘,才向外开辟出了那么多的领土,吸收了更多的人口,不仅将触手伸到了浏阳河的尽头,占据了海滨之地,还渡海占领了他们的竹岛,如今变成了汉部落的琼州六郡。
汉部落更是仗着帆船之利,盐铁之重,一举霸占了半壁草原,将水草丰茂之地也纳入了自己的版图,为汉部落源源不断的提供肉食和役畜,还形成了一个农产品倾销地,将自己百姓生产出来的东西源源不断的卖给草原上的游牧部落,从而实现让百姓富裕起来,不仅吃饱穿暖,还能让他们手中有些余钱,可以做些自己想做的事情,比如花钱去照相馆中拍几张照片留作纪念。
这要是吃饭都吃不饱,谁有闲钱拿去看这个消遣啊。
介绍完了汉部落北方八郡的整体概况,任左又给管陶看了一些他们自家的照片,还有在亲戚家的照片,这些民间百姓自家拍摄的照片,便能最直观的体现出汉部落百姓的生活状态。
他们住的什么样的房子,穿着什么样的衣服,家里吃的什么样的饭食,养着些什么牲畜,平时都做什么劳动,这些都可以从照片中体现出来。
这些东西更是管陶以前不敢想象的,照片中的百姓生活,在这个时代已经可以算做小康之家了,家里不管有几口人,都不会缺粮食吃,人人都有衣穿,不会光屁股。
街道上的小孩子成群结队的做游戏,踢足球,跳绳,扔沙包,下棋,都是最常见的娱乐游戏,甚至不乏一些少年加入其中。
仅此一点,便可证明汉部落的富庶。
废话,居然还有闲暇时间用来游戏,不用没完没了的干活儿,不用为每日的饭食操心,还有心思娱乐。
请问这是什么神仙生活?
只有盛世才会有发达的娱乐业,汉部落目前虽称不上盛世,但给孩子们无拘无束做游戏的条件还是有的,这还不能说明汉部落的强大吗?
.
.
.
.
(4/4,明天见)
第918章 咸丰郡的盐田改革
就在新化郡上河村中的移民给当地百姓介绍汉部落北方八郡的情况时,三月中旬,经过薛青窑和大树的联系之后,送往琼州岛的第二批移民也顺利登岸了。
这些移民积极的在当地发挥着作用,一边教当地百姓种植汉部落的各种农作物,一边向他们宣传推广着各种汉部落的生活习惯,逐步将当地的百姓同化成一体。
整个琼州六郡的各个村庄,也在稳步的推行着改造水田的事宜,第一批先优先改造靠近河流,或者当地本来就挖有水渠的地方。
这样的地方比较容易改造,可以先将水稻在当地种起来,其他不好改造的地方,可以放到第二批次进行,等改造完毕,今年第三季度再进行种植也是一样的。
虽然这样可能会打乱当地的耕种节奏,但为了相应的改革,这些都是必须要经历的,只等各地的改造完成后,来年再进行统一的调度也不算晚。
值得一提的是,年初时罗冲派往琼州岛为官的那四个郡守,此时也终于随着第二批移民一起登陆了琼州岛。
牛尾算是故地重游,他从小就是在这个岛屿上长大的,可谓熟的不能再熟了,这次他被分配到咸丰郡做郡守,心里也早就有了一番打算。
咸丰郡不是个什么大郡,本来人口就不多,而且也没有多少肥沃的农田,一大半的人都从事着晒盐产盐的生产工作,每年为鑫部落创造大量用于对外交易的海盐。
但是现在不同了,牛尾已经得到了上面的命令,咸丰郡要做两手发展,已有的农耕土地要继续开发,用来生产海盐的盐田则是需要改造和人员精简,将裁撤下来的百姓也都放到农业生产上去。
随着牛尾一起来的,还有被罗冲派来的一个汉部落的包工头,这人拿着罗冲给予的图纸,专门负责盐田的改造工程。
海盐晒制这个工作,大体可以分为三个步骤,第一是收集海水,将海水引入盐田,在进行这个过程的时候最好先把海水过滤一下,以免引入不必要的杂质。
然后就是制卤,没错,海水晒盐也需要制卤,这个制卤的大致流程就是提高海水的含盐浓度,使其逐渐达到能够出盐的程度。
具体一点就是将初级引入的海水进行晾晒,当初级的海水被蒸发到一定程度时,海水的含盐度就会提升,变成初级的卤水,然后再将这些更咸的海水引入第二级的卤水浓缩池,继续进行晾晒,海水蒸发,盐度再次提高之后,然后继续转池。
这个过程将会经历三到四次,最后将引入的初级海水变成盐度饱和的浓缩卤水,只要水份再蒸发一些就会结晶出盐的地步。
最后便是将浓缩的卤水引入出盐的晒场内进行晾晒,直至海水全部蒸发,晒出海盐。
这便是海水晒盐的大致流程。
不过以前鑫部落时期的时候,咸丰郡这里的盐田大多都是天然形成的盐田,还有的一些是半天然的盐田,然后经过了当地百姓的稍微改造之后,最后才成为盐田。
之前的天然盐田,大多都是海岸的石头山,常年经过海水冲刷后,形成的一些阶梯式的石头滩涂,涨潮时海水自动漫过最高处的阶梯,等退潮之后,阶梯上的洼地就会留存一些海水。
这些海水经过自然阳光的蒸发,然后变成拥有一定咸度的卤水,然后顺着阶梯顺流而下,再更下层的阶梯中汇合,逐渐形成浓度更高的饱和卤水。
这个时候,当地的百姓就会使用各种能够盛水的工具,例如竹筒兽皮,瓦罐什么的东西,将最下层的饱和卤水使用人力将其提到最高处的阶梯中进行最后的结晶过程。
因为海水涨潮落潮都是有固定时间的,如果不用人工将最下层的饱和卤水提到高处的话,那么还不等这些饱和卤水开始析出结晶的时候,海水就会再次涨潮,将这些已经成为饱和卤水的海水重新融入大海,那么之前的努力就全都白费了。
所以这就造成了咸丰郡海盐产业的一个重要问题,首先是盐田不是特别多,因为基本上都是天然形成的,所以产量直接受到了限制。
据牛尾自己所知,咸丰郡这里的大小盐田一共只有六个,晒场面积最小的只有十几亩地大小,最大的盐田只有一个,各个级别的盐池加在一起,总面积能有三四个足球场,这就已经是大的了。
而且因为需要使用人力来从最下面的盐池中将饱和卤水提上来,所以这些盐池还占据了大量的劳动力,因为每一次往上提水的过程,就相当于和大潮赛跑一次,必须在涨潮之前,将下面的卤水提到上面来,否则就会功亏一篑,因此人手少了还不行。
这些人就这么平白被圈在了盐田上,平时的时候基本上用不上,等需要干活的时候,人少了还不行,造成了极大的劳动力浪费,连牛尾自己都知道这个事情。
牛尾自己就曾说过,别的不讲,哪怕只是给这些晒盐的工人换上一些工具,就能在提高盐的产量的同时,节省掉大量的人力。
比如说专门修一条用来往上提水的路,然后将盐工们汲水的竹筒瓦罐什么的破玩意儿统一换成木桶和扁担,让盐工一次能挑两桶水,再大量的普及铁锹这种方便的工具用在盐的转运和汲水上,绝对能节省下原来三分之二的人力。
至于产量的提升,那牛尾就没有办法了,因为晒盐这个东西,它要看天气,看季节,而且盐田就那么大,一次能够容纳的海水只有这么多,将这些海水晒干析出白盐,时间基本上也都是固定的,这个不是说你能快点讲卤水提上来就能解决的事情。
你总不能加快海水涨潮落潮的周期吧?这个肯定是做不到的。
但是到了罗冲这里这些自然就没问题了,因为他已经有了万能的蒸汽机,还有最近弄出来的水泵,挑水什么的根本不存在,直接从下面的盐池中把饱和卤水抽上来不好吗?
原来需要几百人往上挑水的工作,现在只需要几个人看管蒸汽机、抽水泵,以及抽水的管道就好了,最多十来个人就能搞定,这还只是人力方面的节省。
产量方面,谁说盐田少就无法提高产量了?
盐田少不会新建吗?涨潮落潮有周期,海水上不来,不会用水泵来抽吗?
再说了,就算汉部落没有蒸汽机,哪怕只是用风车水泵,或者水车来提水,同样也能做到这些事情,这些盐田放在汉部落的手里,节省人力,提高产能,那简直是玩儿一样的事情,根本就不是什么问题。
牛尾这次过来,要做的便是这件事,首先就是将蒸汽机带到现有的盐田里去,然后将那六个盐田中的劳动力释放出来,一部分人让他们直接转行去种田。
另一部分直接收编进入公家的盐场里当工人,以后拿工资吃饭。
如果有人想要私开盐田,那也行,但是首先要交一笔重税,然后自行筹建盐场,最后产出的盐也只能按照部落开出的价格卖给部落,总之盐还是归政府独家售卖,任何人都不准零售私盐。
牛尾其实对此十分不解,既然允许私人开设盐场,可为什么又不让他们私卖呢?既然不允许私卖,为何又让他们私自开设盐场?
其实这就是罗冲在为将来布局而已。
任何项目,如果都只是由官府独自经营的话,那么贪腐,虚报产量,降低质量这种事情是一定以及肯定会发生的事情。
或许现在有罗冲这个威望近乎神灵的首领压着,而且官僚体系初创,那些人还没想到贪腐,也不会玩这些花花肠子,但是以后呢?过上几代之后,谁敢保证没人会动这块超大的蛋糕?
所以盐场的经营必须分给民间一部分,让官府和民间形成竞争,但是所产的盐又要统一卖给部落,部落统一收购时,通过双方的产量和质量进行对比,就能随时发现公家盐场里有没有出现问题。
.
.
.
.
今天两章。五千多字,一会儿凌晨之前还有一章。
我细纲用完了,所以重新整理一下思路,然后从明天开始继续恢复日万。(本章2700+后面这个不收费)
第919章 朝阳郡的渔业扶持政策
牛尾在咸丰郡整顿着改革的事情,詹茂也已经到了琼州岛南边的观海郡这里,观海郡人口虽然不多,但是当地可以用来耕种的土地却有不少,好好发展一番,将来也能成为一个产粮大郡。
而且这里就是琼州岛的南部海岸,同样也可以发展晒盐,或者渔业捕捞,将来的发展潜力一点都不小,只是目前受限于人口限制,只能进行一些基础的农业生产。
詹茂有过管理数千人的大部落经历,现在又有整个官署吏员的辅佐,管理观海郡的几十个村庄完全没有问题。
在和其他人一起到铁砧的新化郡开过会,取过经,了解了当地的情况后,也很快着手处理了起来。
姜宣同样非常有经验,他本来就管理过数千人的部落,后来又和坚盾一起管理过牧野郡的地方事务,虽然主要以坚盾这个牧野郡郡守为主,但当时郡里的农业方面却主要由他来管理,坚盾负责大局还有牧野郡的畜牧产业。
现在姜宣来到朝阳郡后,也将农业放到了首位,朝阳郡的余氏族虽然获得了四条拖网渔船,但是目前的海产品主要还是郡内自销,最多再往崖山郡这里卖一些,根本没什么销路。
再加上就四条渔船,总共也用不上多少人,最多也就是女人在家里补一补渔网,其他大多数的百姓还是被安排着从事农业生产了。
汉部落以农为本,再加上罗冲今年新弄出来的五年计划,总之好好经营农业总是没错的,至于那些海产品,正好用于养殖未形成规模之前的肉食补充。
朝阳郡的百姓很苦,很穷,穷到每日只能以吃海鲜度日,但是姜宣就决定改变这个情况,他决定在今年下半年就实现朝阳郡的粮食自给,让这里的百姓也能过上吃米的日子。
同时为了给当地百姓增加收入,姜宣也决定将当地的渔业捕捞更好的发展起来,他找到了刺史薛青窑,又找到了琼州大都督杨峰,决定让朝阳郡制作咸鱼干或者腌鱼,专门供应琼州六郡的军需。
琼州六郡的军队就有上万人,这些军人总是要吃肉的吧,那么多的肉食从哪来?海鱼就成了一个最好的肉食来源。
首先它不用占用当地的农牧资源,不会影响当地的农牧业发展计划,再加上现在海产品的销路不偿,但是每次出海的收获又颇为丰盛,基本上每次出去都能次次爆仓而归,鱼多的船舱都装不下。
这样的情况,海鱼的价格肯定非常便宜,渔民为了多卖一点钱,而且为了让四条渔船不至于天天窝在港口里,所以也愿意低价批发给军队,现在除了军队这里,别的地方几乎也没人买他们的鱼。
薛青窑和杨峰都非常支持,首先这也算是军队支持地方建设了,再有就是用海鱼来当肉食来源,确实比猪肉羊肉便宜,反正军队需要采买食物,买谁的不是买,从草原牧民那里购买羊肉同样需要钱,而且路途太远,运输又不方便。
杨峰在采买了一批海鱼后,觉得这些五花八门的鱼肉确实非常不错,又直接推荐给了架海郡那里的跨海大桥工地。
大桥工地上有战俘,士兵,工匠近一万五千人,这些人每天干重活,同样需要大量的肉食补充,海里的廉价鱼肉自然就成了非常合适的来源。
军方和工地的两张大订单砸下来,余氏族自己所掌握的四条双桅拖网渔船一时间竟有些供应不上了,面对这样的情况,姜宣再次和薛青窑还有罗冲联系,希望能增加他们朝阳郡的渔船数量,这样也好扩大渔业规模。
信息传到罗冲这里,他本来也有发展渔业的想法,只有汉部落的渔船多了,渔民们才会走出更远,汉部落才能不断的从大海中汲取财富,然后让人意识到海中资源,为以后继续拓展海外势力打下坚实的基础。
这样第一可以让渔民们摸一摸周围的海域情况,甚至画出一张海图出来,二是让人们看到海中的财富,使他们的目光聚焦到大海上。
至于别的,比如什么发现新大陆,甚至殖民海外,罗冲反正觉得自己这辈子没什么机会了,小罗成倒是有机会可以试试。
为了实现这两个战略性的目标,罗冲决定给予海洋捕捞业一定的政策扶持,主要从两方面下手。
第一,要有更多的船。
渔船肯定是很贵的,别说渔民们自己买不起,就算汉部落现在的一些富户也不一定能够买的起,所以罗冲决定使用目前汉阳郡和汝阳郡这里已经形成的租船制度。
部落成立渔政官署,然后从银行借钱造船,再租给注册为渔民的百姓,让他们租船出海打渔,所获收益除了上交渔船的租金,还有日常的维护,剩下的都是他们自己的收获。
然后租借多少年后,再将这条船的产权转给使用它的渔民。
这就有点现代贷款满房的意思,不过要比贷款买房还要自由一些,渔民们并没有成为房奴,必须每月还款多少多少,那样的压力实在太大。
这个租赁制度,你要是觉得收益太少,不太划算,你大不了不租,反正用了多长时间的,就结算多长时间的租金,不用了就一分钱不用花,相对来说就自由了很多。
至于想要渔船的产权,那就足够了多长时间的年限之后,这条的产权就自动转给谁。
这样对汉部落来说,虽然回本慢了一些,先期投入太大,但是可以快速的扩大渔业的规模,对战略布局显然是有好处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