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始文明成长记 第252章

作者:羽卿书

  “那个苜蓿贵不贵,你们这里买的人多吗?”达兰台继续追问。

  “不贵不贵,一麻袋只要一元钱,买的人还不少,只要那些有固定牧场的部落,基本上都会带上一些,你们也买一些吧?”少年继续撺掇着达兰台花钱买草籽。

  达兰台想了一会儿,还真的直接同意了,反正袋子里的钱还多,买个十几袋回去研究研究也不是不行,就当是侦察情况了……

  “大哥,灯你们要不要,我们汉部落新造出来一种气灯,不烧木头不烧油,只要倒点石子泡进水里就能点灯,那灯可亮了,还能防风防雨,到了冬天,就是外面刮着大风,下着大雪,你晚上拿着这灯去查看牲畜,那是一点问题都没有,而且那东西还能自动打火,用着可方便了,要是哪天部落里的火灭了,只要还能找到清水,你直接用那气灯引火就行,上面都是自带燧石打火器的,你要是想要的话,我这就领你去看看,现在那灯还不多,去晚了可能就没有了。”

  少年看出达兰台这是想要直接把钱花光的架势,连忙就开始撺掇他去买别的东西,电石灯这种好东西制作难度不大,早就已经传播到了开源城这里,只不过因为路途过远的关系,售价要比汉部落本部那边高上一些,毕竟这来一趟那么远要加上运费不是。

  同一样的电石灯在汉部落本部卖五元钱一盏,运到开源郡这边卖给牧民就是十块钱,就这还有牧民不停的买,因为用着确实方便,最关键的就像带路的少年说的那样,这灯不管能用来照明,还能当个大号打火机用,谁知道什么时候部落里的火就灭了,有这么个会打火的灯,那肯定要方便不少。

第679章 牛尾返程

  汉部落居然还有这样的好东西?

  带路的少年成功的挑起了达兰台的好奇心,抱着不管买不买,也要长长见识的态度,达兰台让少年带他去了卖灯的店铺。

  灯很快就拿了出来,掌柜的还当场演示了一下操作方法,看着眼前散发着黄色强光的手提马灯,达兰台很震惊,很喜欢,很想要。

  “这东西只需要石头和水就能亮吗?”达兰台已经开始准备买了,不过买之前对于售后的使用方法当然还是要打听清楚。

  “水只要是清水就行,但是石头不是普通的石头,这叫电石,只有我们汉部落能够制作,所以你只能在这里买。”店铺掌柜一边解释,旁边的少年一边翻译。

  “哦……”

  达兰台犹豫了,点灯用的石头是汉部落控制的,下次还能不能买到都是个问题,没了那种特殊的石头,这灯什么用都没有,所以要不要买呢?

  考虑了良久,达兰台还是喜欢的紧,最后终于下定决心,咬咬牙买了下来。

  电石可以一次性多买一点嘛,反正他现在有钱,至于下次,大不了再派人来买,实在不行还能从别的部落买来一些二手货,毕竟草原上买了电石灯的又不是只有他们一家。

  打定了主意,达兰台很快购买了一批电石灯,足有上百盏,差不多把开源城的存货都买空了,剩下的钱又去买了一辆双马驾辕的板车,最后装了足足一车的电石。

  买完了电石灯后,少年继续带着达兰台逛街,看他们一行人脚上穿的还是牧民自己制作的毡靴,于是就给达兰台推荐起汉部落的皮靴来。

  皮靴也是开源郡卖的最火的商品之一,这里不光收购牧民的牲畜,还收购牛皮牛角牛筋,羊皮羊毛这些牲畜副产品,有的拿回去做了弓箭,有的织成了毛布,那些牛皮羊皮也被制作成各种皮腰带,皮书包,皮衣,皮靴,销往了汉部落各处,而草原这里的销量也是非常巨大的,为此开源城这里还专门养了一批皮匠,成立了开源郡这里的第一个官办工厂。

  达兰台也不含糊,给这次跟来的手下一人买了两双,一双单鞋,一双里面带毛的棉靴,顺便又给自己的熟人和家人带了一些。

  买完了需要的东西之后,仅剩的一百多块钱用来支付了带路少年的服务费,然后又领着手下们吃了一顿丰盛的午餐,买了些路上吃的干粮,至此所有的钱全部花完,一文钱都没剩下。

  趁着天还没黑,汉部落这边也没发现,达兰台一行人赶着四辆装满货物的马车踏上了归途,而那个带路的少年则是喜滋滋的颠着手中的三枚银元,把钱放进贴身的小布包里,少年拿着那一沓子达兰台买东西时用的交易凭证,开始一家家的跑去讨赏钱。

  卖车的,卖鞋的,卖布的,卖灯的,只要是他领人去的那些地方,每个掌柜的都会赏他些零钱,不多,一两角钱而已,有的只给了几文钱,算是他帮忙介绍客户的谢礼,几文钱也够吃一顿饱饭了。

  一圈下来又收了一块多,加上达兰台给的那三块,足有四块多钱了,能顶上一个普通工匠四天的工资,对于一个十岁出头的少年来说,这绝对是一笔巨款。

  吃完买家吃卖家,要说是够黑的,但却没有人这么认为,人家凭本事赚的钱,一没偷二没抢,凭什么看不起他。

  这么好赚的钱,当然也有人眼红,可这行却也不是什么人都能干的,官府虽然不管这个,可是对个人的要求却很高,首先就要会说汉牧双语,胆子要大,还要嘴皮子利索,懂得察言观色。

  光这样也不是谁的钱都能赚,他们只能找那些第一次来开源城,对什么都不熟悉的客人,来过几次之后,对交易流程全都摸熟了以后,就没有傻子愿意再花那冤枉钱了。

  毕竟两三块钱对牧民来说也不少了,可以在这里买很多东西。

  官府之所以不管,是因为汉部落现在也缺会汉牧双语的翻译,要是交流都不通的话还怎么做生意,所以有这些人反而可以促进开源郡的商业,再说按照现在的形势下去,这些人用不了多少时间,等牧民对开源城熟悉了之后,自然也就没有他们生存的空间了。

  ……

  在达兰台回程的这个下午,开源城靠近湖边的码头这里也在进行着一场短暂的道别,鹰锐作为汉部落的代表正在给鑫部落商长老牛尾送行。

  牛尾已经来了三天了,城里他参观过,城外的市场他也参观过,还听鹰锐介绍了汉部落将要在现有的开源城外围建造郭城的想法,将来郭城要把两边的集市都纳入进去。

  汉部落很强大,而且越来越强大,在草原上的影响力也在日益加深,许多距离开源城很远的部落,都不辞辛苦的跑来买东西,牧民们把手中赖以生存的牲畜都换成了汉部落的钱币,他不知道这意味着什么,但他知道这一定是汉部落那位年轻而又富有野心的首领在使用什么手段。

  鑫部落以后是别打算染指草原了,除非经过汉部落的允许,就像汉部落现在向草原牧民出售的白盐,其实都是他们鑫部落生产的海盐,因为和汉部落存在交易的关系,现在竹岛生产的海盐就只能全拿来卖给汉部落,然后汉部落再用这些他们产的海盐在草原上赚钱。

  见到了这一切的牛尾没办法再有闲心继续待下去,汉部落发展的速度太快,他不知道罗冲的计划已经走到了哪一步,也不知道自己还有多少时间。

  他要赶快回去了,留给自己的时间不多了,投靠汉部落的事情宜早已不宜迟,罗冲的计划完成度越高,牛尾的利用价值也就越低,时间越晚,他手中的筹码就越少,到时候能够换到的好处就会贬值,所以他很着急,原本停留一周的计划现在只过了三天他就待不下去了。

  从栈桥登上了回家的大帆船,牛尾站在船舷边的甲板上对着鹰锐拱手作揖,他现在一身汉部落的服饰,头上束发,还插了根骨簪,拱手作揖的模样也有板有眼,显然这一年多的留学生涯没有白过。

  “鹰郡守不必再送了,牛尾用不了多久还会回来的,到时候一定为鹰郡守带些家乡的特产。”

  鹰锐也站在码头上遥遥的回礼道,“牛长老放心,下次再来鹰某一定设宴款待,到时候用汉部落最好的酒来招待你,还祝牛长老一路顺风。”

  两人相视拜别,船上的水手们喊着号子升起巨帆,庞大的三桅帆船开始缓缓移动,逐渐驶离了开源郡的码头。

  这次去往竹岛的一共有四艘三桅的楼船,除了要送牛尾回去之外,船上还带了很多的工匠,还有很多的物资和材料,竹岛的资源算是比较丰富的,但是现在却没有铁,使团很多急需的工具都很短缺,罗冲只好派了一些铁匠,还有打铁的工具,以及大量的铁锭过去。

  自从新钢郡、东薪郡、炼焦厂这三个地方正常运转之后,汉部落就再没缺过铁用,所以弄一些到竹岛去罗冲也不心疼,反正还是给自己人用。

  别的不说,他让兽牙在竹岛准备修建灯塔的石砖,这项工作就需要用到不少的撬棍、钢钎、铁锤等工具,这都是使团现在不具备的,所以必须赶紧运过去一批才行。

  除此之外,船上还有其他行业的大量工匠,另外还带了一些新式的麻草种子,准备在竹岛大面积种植,以及一些汉部落刚刚研发出来的麻绳制作机,其实就是个拧麻绳的木制机械,上面有摇把可以用来拧更粗的麻绳,主要是船缆一类的索具。

  这些都将在竹岛制作,将来大力发展捕鱼业是罗冲已经定下来的基调,那么不管是造船,还是织网,亦或是织帆,暂时都需要大量的材料储备,汉部落种粮食还种不过来,怎么可能弄那么多的地来种植麻草呢,还不如把这些不能吃的东西弄到竹岛上去,反正他们那边捕鱼也是需要渔网的。

  大帆船行驶在宽阔的湖面上,一路乘风破浪,飞快的前行。

  牛尾则是静静的站在船艏甲板,遥望着两边飞速倒退的景色,心中不免再发感慨。

  汉部落的大帆船真是太厉害了,这种船的优点很多,简直说不过来,但一定要选出一种最让牛尾惊叹的优点,那大概就是上面的风帆动力了。

  不需要消耗任何柴草,也不需要任何油脂,更不需要人力畜力,只需要把帆布展开,就可以让这种体型庞大的水上堡垒无限续航,没错,理论上只要船没坏,那么它就可以一直这样御风前行下去,不知疲倦,不知饥饿。

  有了这么强大的水上交通工具,那就意味着所有的水源,或者说所有能让大船通行的地方,都成了汉部落随时打击的对象,因为那实在太容易了,只要把船开过去就好。

  就连孤悬海外的竹岛也不保险,因为汉部落有能力把船开过去,而且正在驶去。

  几天的时间里,牛尾见识到了更加广阔的世界,这还是他第一次踏足草原大湖以东的世界,以前虽然也经常跑到这片大陆上到处行商,但范围一直都控制在草原上,因为他们的运输方式很低级,所以每次携带的货物都走不出草原就被买光了,因此也就没有了走向更远处探索的理由。

  大湖东面的世界很美,不像西边的草原光秃秃的一片,这里有成片的森林,看不到什么高山,到处都是适合耕种的平原,而且靠近他们所在的这条河流。

  有水,有地,有森林,这是人类最好的栖息地,如果不考虑矿藏资源的话,其实这里的土地甚至比汉部落的占领区还要更加的适合人类居住。

  汉部落是‘山里人’,那边确实有很多山,平地和山比起来真不算多,但是山里有矿啊,这也是罗冲舍不得挪窝的原因。

  牛尾就不一样了,他看着两岸这么多还未被开发的土地,心里酸的直掉眼泪,鑫部落也很强大,人口在几年前就有八九万,现在早就十万出头了,可就是因为受限于竹岛的大小还有竹岛上的资源,鑫部落一直发展的很慢,当然这也有科技落后的原因,但牛尾却认为这不是鑫部落自己的过错,而是因为他们没有学习交流的对象。

  就拿草原来说吧,鑫部落一开始也只是个会农耕,会狩猎,会制盐的部落,但是他们受限于竹岛贫乏的资源,再加上上面总共就那么多的人类,没有机会和别人交流生活经验,更没地方学习。

  可是当他们到达草原之后,一切都改变了,双方的文化和生活方式都开始融合交流,草原的游牧部落们吃上了海鲜味的白盐,用上了更轻便坚固的竹箭,而鑫部落那边也获得了草原人的牲畜饲养技术,引进了竹岛上本来没有的牛、马、羊、狗、等生物,还学会了制作更好的弓箭,以及压制毛毡的方法。

  所以牛尾就认为,如果鑫部落也生活在这片大陆上,那他们一定能接触到更多的部落,甚至在很早以前就能认识还在弱小期的汉部落,那样说不定现在就是鑫部落在做老大了。

  不过这也只能想想而已……

  行船的日子总是枯燥无味的,舱里舱外就那么大点地方,一天两天还觉得好玩新鲜,时间一久也就腻了,不过用船员们的话说,现在还是好的,起码两岸还有不同的景色给你看,要是到了海里,前后左右全特酿都是一个鸟样,连东南西北都分不出来,每天待在帆船这块不大的地方,真的能把人憋疯。

  不过汉部落还好,暂时没有远洋的打算,从大陆这边的浏阳河入海口行驶到竹岛,最多也就十天的时间,快的话七八天就能到,这么点时间还不至于把人逼疯,而且他们也一直是贴着海岸线行驶的,一直没有让陆地脱离自己的视线,所以说什么分不清东南西北,也就只是说说而已。

第680章 牛尾表决心

  汉部落建元元年九月末,这是牛尾长那么大第一次坐船出海。

  蓝蓝的天空飘着白云,太阳高高的挂在天顶,浅蓝的海水随波荡漾,海风有点咸,鼓动着风帆乘风破浪。

  白色的海鸟成群结队的在低空盘旋,不时一个猛子扎下去,转眼间又叼起一条银色的刀鱼冲出海面,再次展翅翱翔。

  有的飞的累了,就站到高大的船舷上小憩一会儿,然后被赤膊的水手一棒子敲下来,连鱼带鸟一起缴获……

  “哈哈哈哈,中午有银鱼炖鸟汤吃了。”

  “记的把翅膀上那一排飞羽拔下来,那个做箭矢用的,能卖钱。”

  “知道知道,放心吧。”水手麻利的收拾着自己的收获。

  牛尾站在船头羡慕的看着他们,然后打了个嗝,摸了摸自己的肚子,在海上跑了几天船,他发现自己都胖了……

  海上的食物资源真的丰富,不管是水里的鱼还是天上的鸟,只要你有船,根本不愁赚不到钱,因为不管干什么都能轻松养活一群人。

  可惜,这是汉部落的特权。

  出海两天了,九月末的天气秋高气爽,风季和雨季已经过去,这是一年当中最好的时光。

  大海中的很多鱼类都到了交配产卵期,这个时候的鱼是最肥的,而且还喜欢聚群。

  牛尾就曾亲眼看见汉部落的水手们随便撒下一网,就从海中捞出满满一网银鱼,那重量几个人都拉不上来,最后还是用船上的绳索和滑轮才拉上来的,四条船上数百号人吃了两天都没吃完,太多了。

  而且,真香……

  要是鑫部落也有了船,好吧,鑫部落不可能有船了,因为用不了多久连鑫部落都要没了。

  这是牛尾近两天才发现的,因为站在汉部落的角度上考虑,出海捕鱼实在太赚钱了,如果自己是汉部落首领,那肯定会决定大力发展海洋捕鱼业。

  可是汉部落内陆的地理位置距离海边太远了,所以想要大规模捕鱼必须建造一个靠近海边的前进基地,竹岛就是最好的选择,只要把它变成汉部落的就行,这是最简单也是最快捷的方式。

  所以加上这一条原因,汉部落对鑫部落的态度,那只能用志在必得来形容了。

  或许,自己以后该站在汉部落的角度来考虑事情了,想想有什么办法才能让汉部落更快的统治竹岛呢?

  牛尾站在船头想了很久,直到有人叫他吃饭,他也没想出个所以然来,因为他突然发现,自己现在居然对鑫部落不了解了,一年多没回去了,也不知道在汉部落的干涉下,现在的鑫部落变成了什么样子。

  抛开那些纷乱的想法,吃饭的时候就不能动脑子,是大米不好吃了,还是海里的鱼不香了。

  美美的又吃了汉部落一顿,白吃的感觉真好……牛尾躺在船头铺的草席上,晒着中午暖洋洋的太阳,没一会儿就打起了呼噜。

  船队继续航行了七天,终于在出发后的第八天下午抵达了竹岛清水河的入海口,也就是汉部落使团在竹岛的驻地。

  兽牙已经提前收到了通知,带着使团的一些官员亲自来迎。

  当然,不是为了迎接牛尾的,而是来迎接那些不远万里前来协助他工作的工匠和物资的。

  使团要干的活很多,实在太缺工具了。

  至于牛尾,迎接他只能算顺带的活儿。

  下了船的牛尾没有直接回家,他准备在汉部落使团这里住上几天,先观察观察再说。

  看着兽牙指挥着人群不停的从船上卸下物资,虽然很累,但是众人却喜笑颜开,这一天他们实在等了好久了。

  铁锭被一筐筐吊了下来,然后是各种工具,还有用麻袋包装的大量钱币,使团要在竹岛建立银行,发行汉部落的货币,这是早就定下来的事情,现在终于要开始了,说不准将来还会在竹岛开设造币厂。

  于是乎,牛尾的思维就发散了。

  汉部落要在竹岛推广钱币,那么指望一直从后面运是不现实的,竹岛的人口不比汉部落少多少,需要的钱币数量十分巨大,所以将来在竹岛建造币厂几乎是板上钉钉的事。

  可是一旦汉部落在竹岛推广货币,那鑫部落这边会做出什么反应?是抵制,还是同样发行自己的货币?

  毕竟鑫部落也是有铜的,而且数量还不少,铜器铸造的工艺也不低,虽然汉部落那种精美的冲压印花硬币做不出来,但是铸造几个带字的硬币却不成问题,那么就不能排除鑫部落自己造币的打算。

  可是这样一来,鑫部落会不会禁止汉部落的货币在竹岛流通,汉部落的银行会不会承认鑫部落钱币的价值?双方会各自做出何种反应?自己又能从中做点什么,换取到什么好处?

  已经在汉部落接触了货币一年多的牛尾,对这东西的用途以及流通过程都有了一定的了解。

  如果汉部落在竹岛推广黄铜货币,那就肯定要承认鑫部落的铜器价值,因为两者本来就是一种材质,你的铜是钱,为什么我的铜就不值钱,你不承认我的铜器有价值,就等于在告诉别人你自己的铜币不值钱。

  这是没办法的事情,所以汉部落到底会怎么做,才能解决这样的麻烦呢,如果这个问题不解决,汉部落的货币肯定是推广不出去的,但是如果承认鑫部落的铜器价值,那他们拿着自己家的铜锄头到汉部落使团这里来换商品,换钱币,汉部落到底换不换。

  不换就没办法推广,换了汉部落肯定要亏死,该怎么办?

  要不然自己去找大统领说说,劝他别给汉部落找麻烦,现在两个部落正处于蜜月合作期,还是不要因为这点事破坏了关系为好,现在应该抓紧机会好好发展自身才对。

  这样说也不知道大统领信不信,会不会答应。

  这事不能急,不行,自己得去找兽牙说说,问问他汉部落的打算,需不需要自己从中配合。

  嗯,看来是到了要表明态度的时候了,时间不等人呐。

  眼见装卸物资还要不短的时间,牛尾没心思在那干等,于是就找了个人带路,领自己在使团的驻地里看看,参观一下。

  大半年的时间过去,驻地这里俨然已经变成了一个小城,只不过没有修建城墙,其余的房子,屋舍,商铺,集市,仓库,码头,工厂,官署,甚至还有一座石砖垒砌的银行,都已经有模有样的摆在那了,现在就还差一座学校,再加上一圈围墙,那就和汉部落本部的那些城池没什么两样了。

  至于为什么没建学校,考虑到汉部落自己的纸都不够用,竹岛自己造的纸现在还处于材料准备阶段,就算弄了学校,又怎么叫别人上学呢?

  可是使团为什么没有修建城墙?

  也许他们还想继续扩大这个驻地的规模吧,牛尾想到。

  使团创建的集市这里人很多,来买卖交易的当地土著一群一群的,他们拿着自家养的鸡和鸡蛋,或是用扁担挑着粮食来卖,也有来卖牲畜的,主要以羊和猪为主,这是百姓家中最常见的家畜和家禽。

  在这里可以换到很多东西,虽然都是一些小工具,比如针头线脑的东西,因为鑫部落自己没有,所以只能来这里买,有的来买针直接赶着一头猪来换,使团这边连说没有零钱,找不开,这没法卖。

  卖猪的土著就要求把猪全换成针头线脑,然后他自己再背回家和家乡的父老乡亲去分,去换,有人想从他这里拿货,就只能用东西来换。

  使团手中的针头线脑显然成为了货币一样的东西,居然开始当作保值的物品开始交换流通了……

  由此可见,竹岛对货币还是有需求的。

  看着鑫部落的百姓们络绎不绝的拿着自家的东西赶来交易,牛尾感觉很新奇,因为以前的鑫部落不是这样的,那时候竹岛上的百姓几乎没有什么开支,除了用东西换点盐以外,其余的基本都能自己自足,是真正的小农经济。

  可是汉部落似乎很有魔力,自从使团开始常驻在这里,周围百姓的动作越来越频繁了,他们不光来这里的集市找汉部落买东西,事实上很多时候他们的交易都是土著和土著之间自己完成的。

上一篇:我欲九天揽月

下一篇: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