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羽卿书
相反,北方的地盘资源丰富,但是却没有实际占领下来,之前是因为没人,但现在云志许诺了五万人口,那么汉部落就有必要往北插上一脚了。
汉阳郡以北,出了缚马关就是一片丘陵草原,然后再往北一两天的路程,就是一片森林地带和逐渐拔高的山脉,而中间夹着的这片丘陵草原,虽然不怎么大,但绝对够长。
这片区域,整体地势呈现西高东低的走向,向西探索的最远距离,就是原来的尖角部落居住地,那里地势比较高,地形开阔,也是原来尖角部落放养赛加羚羊的地方。
向东地势就越来越低,逐渐过渡到平原地带,最东面的终点就是大泽区域的边缘。
这整条狭长地带,全是丘陵草原地貌,非常适合搞养殖业,如果全部占领下来,就可以把这片区域作为汉部落的军马饲养基地,也能用来大量繁殖牛羊,羊驼和驴等牲畜。
而中间靠近两河的区域,就可以筑城迁民,在沿河发展农耕,当然,这还不是关键。
重点的地方是,在这次的缚马关歼灭战中,骑兵们首次在缚马关西北方向两天以内的距离发现了森林,而这片森林别的树不是很多,唯独杜仲树独霸一方。
罗冲认识杜仲树,并不是因为它的树皮是一味中药,实际上杜仲树的树皮到底有什么医疗效果,罗冲到现在也不是很清楚,之所以他会认识这个树种,则是杜仲的另一种特性。
杜仲树其实是一种胶树,它的树皮,树根,树叶,还有果皮和种子,不管是哪一部分,只要用手掰断,中间就能拉出白色的网状丝来,这些白色的东西,实际上就是高分子聚合物,也就是俗称的橡胶,或者塑料。
之所以这么说,是因为杜仲胶和传统的橡胶树的橡胶是有很大区别的,橡胶树产的是胶液,把胶液收集起来加工处理后就能得到橡胶产品了。
但是杜仲胶是产不出液态橡胶的,它的所有胶质,都储藏在各个器官内,而且杜仲胶的另一个特性,就是会因为温度变化产生物理形态的变化。
罗冲知道这个,主要还是因为杜仲胶是特种橡胶的原料,有很多产品是用在军工和高科上面的,他对军事本来就比较关注,而且中国发展杜仲胶的项目,还在建国早期,苏联专家根据中国的实际情况向总理提议的,对于这样的大事,罗冲也是记忆深刻。
杜仲胶一般先是把树皮叶子果皮和种子这些东西粉碎,然后溶解过滤,再用碱液反应提取出类似棉花的絮状物,最后得到的东西揉成团,看起来就和嚼完吐出来的口香糖差不多……
这种杜仲胶室温风干水份之后,就会变得很硬,如果压注成一个产品,等成型后就会变成非常硬的一种状态,比如压注成一个杯子,那么成型后就会变成一个塑料杯,敲起来梆梆响,但是把这个杜仲胶做成的杯子泡在60度以上的热水里,浸泡几秒钟后,它就会立刻变成带有弹性的橡胶,想怎么捏就怎么捏,就跟轮胎内胎似的。
在这个软化的状态下,如果改变了杯子的形状,那等温度再次冷却下来之后,它就会以改变后的形状再次塑化,变成坚硬的塑料。
所以,这就是一种可以随温度变化,在塑料和橡胶两种物理形态中来回转变的一个高分子聚合物,所以才被叫作特种橡胶。
根据它的这种变化,现代一般用这种特殊材料来制作假肢收容器,也就是做一个大号的杯子,先放在热水里泡一下,然后把断胳膊断腿放进去,冷却后就可以改变成最符合假肢的形状……
当然,罗冲可没想着做这玩意,他想的是怎么把杜仲胶变成橡胶,汉部落现在对塑料的需求不大,但是橡胶却十分需要。
第一是因为罗冲已经造出了铅笔,并准备大规模普及,铅笔都出来了,那它的好搭档橡皮怎么可以没有,而想要制作橡皮,首先就得有橡胶原料。
其次就是橡胶车轮,空心的充气轮胎不好做,但不代表做不出来,实际上那玩意儿的关键技术和橡胶不大,而是全在那一枚小小的气门芯上。
再者说,就算空心的充气轮胎做不出来,能做个实心的橡胶轮胎也好啊,怎么也比现在的木头车轮效果好的多,不管是防滑方面,还是减震方面,还有轮胎的抓地力,都不是木头车轮能比的。
除此之外,其他的传统橡胶制品也可以制作,比如说橡胶鞋底,胶皮管子,气门芯的关键部位‘闭气阀’,甚至是简易的橡胶充气艇,也不是没有可能……
当然,就算现在真的能做出来,产量也有限的很,顶多能满足一下橡皮的需要,就已经很了不得了。
因此,综上考虑,罗冲决定把新的郡就设立在缚马关西北方,杜仲林和草原的结合处,这样也能更好的开发这里的林木资源。
另一方面,云志所说的五万人口,如果全放在一个郡,按照初建时期,3000人一个县城的话,足足可以再添16座县城,所以只添一郡当然是不够的,那么另外的新郡,如果也要像北方发展的话,罗冲就准备把他们迁往汝阳河上游的东岸。
这个地方两岸也都是草原,地势开阔,可以开垦农田种植,而且水路交通也比较方便,更为关键的是,从这个地方再往东北方向走一天的路程,就能到达盐湖周边的磁铁矿场,也是汉部落主要的铁矿来源。
在这里建城屯田的话,可以就近生产粮食供应铁矿,还可以建立码头,发展航运,把铁送到汉部落的各个郡县去,可以说是一个十分重要的战略要地。
第516章 新三郡
盐湖浮岛那个磁铁矿,不仅产铁,同时还蕴藏了大量的银、铅、硝、钠等诸多伴生金属矿,这里不仅是汉部落兵器和工具的重要材料来源,同时也是汉部落货币原料的主产地之一,从资源的重要性上来说,整个汉部落也找不出第二个来。
再从这个地方往东走上四天时间,就可以到达八宝山铜矿区的北部,这一带的地形也是一马平川,东临大泽,南靠宝山,西有森林,北有草原。
湖边的小平原上水草丰盛,各种珍奇异兽经常出没,就比如罗冲曾经见过的和柯基差不多大的袖珍马,还有以前抓过的蓝马羚,角鹿和巨龟,和二哈差不多大的巨河狸,也有身高两米多的元鹤和远古巨鹅,其他水鸟和鱼类也是多不胜数。
生物体积大,那就说明它们的食物充足,当然,它们吃饱了,人类的食物也就多了……
按理说这么好的地方,应该会有部落居住才对,然而等两天后,罗冲带着大树和云志一起来到这个地方时,并未发现有什么人类居住的痕迹,打猎的倒是有一些,可常驻的就没有了。
“云志,你觉得在这个地方建设新郡怎么样,就把你说的那些住在湖心岛的部落搬过来,这些部落习惯了种植水稻和采集鸟蛋,狩猎水鸟和鲜鱼,这里紧靠着沼泽大湖,你们即使搬过来,以后也可以到大泽里面渔猎,生活习惯上应该更适应一些。
至于那些大泽沿岸的部落,他们毕竟只是近水而居,算不上真的离不开水,他们同样也靠种植和狩猎采集为生,没必要一定待在湖边。
我准备把这一部分人向西迁,迁到汝阳河上游的两岸,那里同样靠水,也能满足他们的生活需求,你们看这样如何?”
罗冲站在一个小土丘上,对身边的两人问道,不远处的四头恐象也在水边尽情的嬉戏吃草。
云志看到这个地方两眼放光,先不说地理上有什么战略意义,起码这个生存环境他就很喜欢,罗冲说想把二十多处湖心岛上的人口迁徙过来,这其中自然就包括菱部落,事关族人们以后的生活,云志怎么可能会不慎重呢,可他依然挑不出什么毛病。
“首领,就这里吧,别的部落我不知道,但是我们菱部落的族人肯定愿意住在这的。”云志立刻表态道。
“这个位置确实适合安置那些大泽里的部落,如果不是这里,反而让他们搬到西北边的高地草原,让他们离开水去学骑马放羊,那肯定是会出乱子的。
而且这个地方虽然和浏阳郡中间隔着一座宝山,但是也正好把宝山的铜矿圈在了我们汉部落自己的势力范围之内,这样就可以合两郡之力共同保卫和发展矿山,对我们以后的很多事情都更有帮助。
另外从交通上来看,这个地方走水路去浏阳郡十分方便,到汉阳和汝阳虽然不容易,但是到四通县那里最多也就三四天的距离,只要把路修一下,以后运输物资什么的也没问题,如果嫌这条路不好走,也可以从草原方向联络缚马关那边,骑马的话最多一天就能到达。”
大树身为一郡之守,也已经干了快两年的时间了,在罗冲的指导下,很多管理上的事情也能分析的头头是道,罗冲在这里选址的许多打算,大树基本上都猜了出来。
他这边分析着,旁边的罗冲和云志也听得频频点头,罗冲是对大树的分析表示肯定,云志是才刚刚知道,原来首领把新郡的位置选在这里,还有那么多的考虑。
另一面就是云志对大树这个人的重新认识,以前云志和大树也见过几次,说过话,但并没有像今天这样深入了解过。
之前在云志的眼里,像大树那样做一方郡守,管理上万人口,在汉部落诸多先进的生产生活方式的帮助下,他也能做到,这才夸下海口向罗冲讨了一个郡守之位,但现在一看,这个郡守似乎也不是那么好当的。
不过这地位是他凭本事讨来的,让是不可能让出去的,不会干?那多学多看就是了,自己本来就不笨,有了新的知识来源,还怕自己学不会吗?
三人在这里确定了新郡的地形,然后就一起回去了,第二天,罗冲就传书给汉阳郡那边,让人押送300个已经斩去大脚趾的奴隶过来,用来帮助新郡这边的建设,同时也要从汉阳郡和浏阳郡这边招一些愿意迁徙的匠人过来,给与优厚的待遇,让他们过来就能安心工作。
整个汉部落现有的三个郡北方,这片狭长的草原地带,基本上也被罗冲划分成了三个郡出来。
最靠西北边的新郡,主要负责发展养殖业,那里的地势较高,水源并不充足,种植的话也只能试试高粱和小麦,介于这些情况,罗冲很合时宜的给这个新郡取名叫作牧野郡……
另一处就是在汝阳河上游的两岸,这个郡并没有跨河而治,而是把河水两边的居住地统一算给一个郡来管理。
这个郡由于独霸了河流两岸,水利资源比较方便,适合在河流沿岸开垦大量的农田,同时这里的农田不仅要养活自身,还要承担起为‘牧野’和‘矿区’两个地方补充粮食缺额的问题。
在这里设郡,罗冲的主要目的也就是打造一个为矿山服务的后方基地而已,因此这个郡的名字,就被罗冲定为了‘新钢’郡。
再往东,就是才刚刚看过的大泽沿岸了,这里的地形不再多说,按照地理特征来取名的话,叫临泽郡有点不合适,因为浏阳郡那里已经有了一个临泽乡了,再说这俩地方也不是一个郡的,同名也不太好。
既然地理特征不合适,那就从设郡的出发点来吧,设立这个郡最主要的目的,其实还是为了在战略上做出保卫八宝山矿区北面防线的意图,所以最后这个郡的名字,就被罗冲定为了‘卫山郡’。
这样一来,整个汉部落的领地都像是往北平移了上百公里一样,南边的老三郡对应北边的新三郡,在纬度上呈平行状态,经度上也基本保持了一致。
上面是‘牧野’‘新钢’‘卫山’三郡;下面是‘汉阳’‘汝阳’‘浏阳’三个老郡,相互依靠,相互拱卫。
新三郡的设立,加速了汉部落扩张的步伐,但是步子大了总是会扯到蛋,因为每建设一个新的郡县,都会让老郡县的负担重上一分。
建设新城,首先需要的就是很多粮食,因为刚刚建设的新城,是不可能会有粮食产出的,但是每天又要养着那么多人干活,他们的食物全都要靠老郡来补给。
其次就是需要各方面的工匠,以及添加大量新的工具和农具,还有牲畜和车辆。
粮食还好说一点,自从今年实行了私有制以后,各地光是收农税就收来了不少,虽然暂时都支援给了新建的几个县城,但还是能剩下一些。
而且那些新建的县城,在筑好城墙,搭好临时棚户房之后,就开始全力开垦农田,毕竟食物不能总靠别的郡县来补给,要不然汉部落也吃不消啊。
如今已是四月底,新建的几个县城也已经把玉米种上了,有的地方还已经长出了嫩苗,这样一来,对这些新建县城来说,只要再过两三个月,就能做到食物上的自给自足,让老郡摆脱这些负担,把收上来的粮税转运北上,开始支持北三郡的建设。
不过介于暂时无粮可调的局面,罗冲没有好大喜功的搞什么三管齐下,以汉阳浏阳两郡之力,同时支援四个郡的建设,那显然是不现实的。
因此罗冲做出了阶段性的目标,第一阶段就是先建设卫山郡,也就是浏阳郡北面那个仅靠沼泽的郡,让云志和菱部落带头,先把二十多个湖心岛上的部落迁徙出来。
至于沿岸的其他部落,暂时先不要动,贸然把这些人口都吸收过来,只会对汉部落形成重大的负担,吸收人口为的就是壮大实力,如果实力不升反降的话,那还不如不吸收。
其次就是工匠的培养,学生的培养,工匠还好说,让现有的工匠多招一些学徒工就好了,一是可以帮忙干活,二也可以让他们跟着学习技术。
学生的问题,小孩子固然要教,但那是汉部落的未来,暂时的困难也是要同时解决的,因此罗冲在各郡下令,再按上次的选人模式招收一批成年人做学员,以原各部落首领,巫的候选者,狩猎队长,采集队长为主,另有头脑聪明之人,也可以举荐。
这些成年学员将进行为期12个月的紧急培训,等到明年开春的时候,就要把他们打发到各地去充当官吏,有能耐的可以县令县尉,没能耐的哪怕当个写写算算的小吏,也必须赶鸭子上架。
这一批人中有很多都是云志举荐上来的,来源就是几十个湖心岛上的部落。
之所以那么选的原因,主要还是考虑到当地人管当地人比较有优势,尤其是卫山郡这个紧邻大泽的郡,他们的人口都习惯了渔猎的生活,真要调集一批旱鸭子官员过去,对当地居民的生活方式不够了解,很容易就会惹出乱子。
同时这批人的培训内容也与上一期不同,上一期那真是零基础教学,但是现在条件不一样了。
新学员的课程分为文化课和实践课,每天学习认字读写算数这几样文化课之外,还要参加以各种劳动为主题的实践课。
早期以劳动为主,在城里扫大街,到城外去耕种,和服役的民夫一起参加工程建设,到军营里进行简单的军训,进工坊学习技能,不要求成为大匠,但是你必须对各个工种都足够的了解,不然你将来怎么管事。
这个过程会持续半年以上,每个项目最少一个月,半年之后,实践课的内容就让学员们以实习生的身份,到周围的郡县官署中去实习,先适应一下工作的内容,省的到他们上任的时候屁都不懂。
师资力量的话,就用上一期剩下的那五六十个学生,这些人虽然没能被选去做官,但是当文化课老师还是合格的,他们只需要教导新学员学写字,算数即可,其他的实践课自然有专人来带,用不着这些老师操心。
没有课本和教材也没关系,暂时就先用上一期优秀学员的笔记,还有罗冲当时整理的教案。
一系列的征召,调遣,任命和任务从罗冲这个首领下发各地,汉部落这个日渐庞大的机器也开始笨拙但又生机勃发的运转起来。
虽然看起来就像个蹒跚学步的孩子,但是它的每一个部门都在快速的学习和适应中,这期间免不了出现漏洞,发现各种问题,但罗冲这个首领就像个修理工,哪里出现问题,他就过去修理谁……
于此同时,罗冲也在趁着这个机会,逐渐完成自己的两本新书,一本《汉礼》,一本《汉律》。
前者是统一服饰装束和民俗节日,礼节,婚丧嫁娶,还有各个爵位对这些事情享受不一样的规格等等,书内主要强调的就是爵位等级的待遇,让百姓知道爵位的重要性,强化等级观念,现在不是追求自由平等的时候,因为他们都被管惯了,真让他们自己想干什么干什么,百姓们反而会迷茫,不知所措。
后者就是在不断的发现问题后,罗冲逐渐完善的汉部落律法大典,这是一个很慢的过程,因为一个人的精力有限,罗冲不可能一下子面面俱到,因此往往都是在出现新的问题后,再专门针对这件事情立一个新法。
不过这样下去也不是个事,在发现这种模式存在弊端后,罗冲很快就给在各地执政的官员下了一条征文的命令,让他们也为律法的完善出谋划策,同时还有写出自己的想法和理由。
汉部落就在这种不断完善的制度和规矩中逐渐的成长起来,不过就在此时的南方,那里也有一伙人,用了几个月的时间,在多方打听之后,终于问出了汉部落的方向。
“哎,这位朋友,你们部落这是要去哪啊,我听说北方有个汉部落,那里生活非常好,不仅人人有衣服穿,还能顿顿吃饱饭,不知道你们听说过没有啊?”
鑫部落的新任商长老,牛尾,领着一众人马,对一伙正在向北迁徙的部落问道。
【我在459章的本章说里发布了硬币的图片,感兴趣的可以去看看O(∩_∩)O】
第517章 一路同行
牛尾在和草原上的冒顿部落完成了整个草原地区的海盐贸易交接之后,现在鑫部落已经彻底放弃了草原白盐的零授权,他们直接以批发的方式卖给冒顿,然后自己就不管了。
不过冒顿为了获得鑫部落的青铜武器以及马镫的交易权,也要负责为鑫部落提供一个安全的交易区,这个交易区是固定的,一是为鑫部落在草原上提供了一个安全的驻地,另外就是用来存储从竹岛运过来的商品,相当于一个物流中转站一样的存在。
在安排好这一切后,牛尾也没忘了这次来草原的真正目的,那就是寻找汉部落,与汉部落交涉,并且最好能够在汉部落生活一段时间,要是能学到一些技术,那就更完美了。
汉部落的陶瓷,汉部落的马车,汉部落的毛布,一切都是那么的神奇,它们到底是怎么被制作出来的?汉部落还有多少别的好东西?牛尾的心里充满了疑问和好奇。
于是乎牛尾就带着百人的队伍,每人两马,带足了礼物和牛羊,还有足够吃上几个月的干粮,千里迢迢的北上寻找汉部落的足迹,这一走就是一个多月的时间。
牛尾在多方打听之后,发现汉部落今年并没有来草原卖货,也不知道是不是汉部落本部那里发生了什么事情,虽然不清楚汉部落发生了什么事情,但他还是从很多游牧部落口中得知了一个消息,汉部落的商队每次都是从草原北部的山区里过来的。
有了方向,后面的事情就好办了,在寻找到进山的入口后,牛尾一行人也寻找着适合人类生存的地方,不管汉部落在哪,但人总归是要生存的,而且他们还有十足的把握能够肯定,汉部落是一个懂得农耕种植的部落,这样一来就更好找了。
种田需要水源和大片平整的土地,那么他们就只要沿着河流一路找下去便是,沿途发现有别的部落时,牛尾也会送上一些礼物,然后向他们打听汉部落的消息。
起初的半个月里,牛尾并没有找到什么有用的线索,碰到的一些部落,甚至连那种牛马拉的车子都没听说过,更别说见过了。
更有甚者,看到他们这群人都骑着马,纳头就拜,把他们当作可以驾驭野兽的神人……
当然也有觊觎他们携带的大量牛马的部落,但是牛尾带的这群人各个都是精挑细选,马术精良,还会骑射,就算对方人多势众,他们也能凭借骑兵开挂的机动性,在没什么损失的情况下逃跑。
就这样在山里兜兜转转了一个来月后,他们终于找到了一条像样的河流,那就是够大,够宽,这条被他们看重的河流,正是浏阳河的下游。
顺着这条百米多宽的大河继续北上,牛尾他们很快就有了发现,首先就是遇到了知道汉部落情况的部落,那些土著虽然没怎么跟汉部落接触过,但也从别的部落口中知道有那么一个部落。
这种情况终于让牛尾和一众队员们看到了希望的曙光,而且随着继续北上,他们得到的消息也更加的详细,从‘别人口中得知’到‘我们见过汉部落的车队’,‘我们跟他们的商队买过东西’。
直到今天,他们再次听到了有关汉部落的消息。
“你们也是要去汉部落的?”被牛尾问话的一名30多岁的老原始人惊讶的打着手势问道,期间还说着一些不太标准的汉语。
“对啊,那你们这是……?你们也要去汉部落?”牛尾很快发现了这群人和以往遇到的那些部落不同之处。
“是的,我们部落准备正式加入汉部落了,我这次从汉部落回来,就是接族人一起过去的。
我看你们都骑着马,还带了那么多牛羊,但是穿的衣服和头饰又不像汉部落的商队,那你们是干什么的,而且听你问的话,你好像还不认识汉部落在哪?”那被问话的土著开始好奇牛尾他们的身份了。
“哦,我们是南边的部落,自己养了些牛羊,听说汉部落那边能换好东西,就想过去和他们换一些。”牛尾随口扯了个谎道。
“汉部落这都有人送牛羊上门了?!”那土著先是惊讶了一下,然后又觉得这事既然跟汉部落有关,似乎也没什么好奇怪的。
“这位老哥,听你刚才的意思,你这是去了汉部落又回来的,还要把全族的人都接过去一起加入汉部落?”
牛尾说着话,从一旁手下那里接过一条盐渍牛肉干,然后用青铜匕首切下一半递给了土著,剩下的一半自己率先吃了起来。
这是在示好,愿意与对方共享肉食,而且他率先吃了一口,表明肉没问题。
这简单的交际手段牛尾已经运用的炉火纯青了,每次和别人问路时,都会掏一点小礼物答谢,就跟现代人问路掏烟一样熟练……
那中老年土著倒也不客气,接过来大方的啃了一口,这才继续说道。
“没错,我下雪前在一次集会上,看到一个附近的部落变化很大,人人都穿着不知道用什么做的衣服还有鞋子,问了之后,才听他们说起汉部落。
他们都说那个部落有多好,现在还在招人干活,只要去干活就能换好东西,不光是做衣服用的布,还有盐和铁锅,瓷碗之类的东西。
而且,他们管饭……顿顿都能吃饱的那种……
我当时很感兴趣,就让他们带我也去见识见识,结果到了之后才发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