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欲九天揽月 第80章

作者:温茶米酒

  “多谢学士代我赠送宅邸。苏寒山,你当真入住的话,老夫有空一定会去拜访拜访!”

  “好啊。”

  苏寒山抬起一只手来,朗然笑道,“你通知一下相爷,我也说不定什么时候,就会到他家去串门。”

  贾似道说道:“宅邸的事情,在下会派人去和扶摇山的手下对接,苏兄、张神医,这里的事情既然已经有个不错的收场,你们还要去见一见官家吗?”

  苏寒山咳了一声,手掌轻轻捂住胸口:“实不相瞒,我已经身受重伤,方才只是唬走赵总堂主而已,现在要赶紧疗伤,若是去见皇帝时,压不住伤势,喷出一地的血,怕是不太吉利吧。”

  张叔微也道:“老朽受了这场惊吓,心悸不已,还有些头晕眼花,也得赶紧回去静养才好。”

  贾似道微微一笑:“那就来日再会。”

  他毫不拖沓,转身上了马车,几个呼吸之间,已经带着那些禁军走得干干净净。

  “这位贾学士,倒是个妙人。”

  张叔微抚着胡须,点了点头。

  他们虽然不想见那个皇帝,但有些人或许会认为见皇帝是一个飞黄腾达的大好机会,不愿错过。

  刚才贾似道那番询问,就是给他们一个台阶,如果想去的话,还可以接着去。

  “呵,不是个妙人的话,也不会得到皇帝那么大的宠信。”

  司徒中夏哼了一声,“比起丁大全、史弥远这些人,他当然是好得很了,但其实,光是他崭露头角的这几年,穷奢极欲,贪赃枉法的事情也没少干。”

  “好了,现在也奈何不了这些人,先不提了。”

  李秋眠挥了下手,转身问道,“寒山,你真要住到史弥远家对门去吗?”

  苏寒山点了点头:“这事我是认真的。”

  “扶摇山适合我的典籍,我全部都已经记熟了,现在一个人也可以使用最高效的练法,搬出来住,不会有什么妨碍。”

  “且经过今天的一战,我已确定,如果我一心逃跑的话,就算是赵离宗带人突袭,也拿不下我,那我大可以去牵制史弥远他们的精力,更方便你们行事。”

  苏寒山说的都是真心话,但还有一层用意,没有明说。

  他现在的实力,已经超越了常规的气海巅峰,几乎水满而溢,却还不准备冲击天梯境界。

  这样的水准,应该就是大楚王朝一些野史游记中曾提及的,所谓“气海极境”。

  此种境界,说是只有那些大家族、大宗派从小培养的弟子,天姿卓绝,才能够修成。

  现在想来,原来也不只是天资的问题,更是秘籍资源的问题。

  松鹤武馆祖上,是从天都仙府出来的弟子,都没有把完整的极境秘诀传下。

  应是祖师自己当年也没有修成这一步,在离开天都仙府的时候,没能考取对应的传授资格,别的小门小派,就更别说了。

  但光是靠扶摇山存有的这些秘籍,来感应身体各部潜力,印证天梯武道的深层奥妙,火候好像还差了那么几分。

  苏寒山想着,最好要再得到臂骨、腿骨、肾脏、肠胃的对应秘诀,再去迈出天梯境界的那一步。

  史弥远既然为了长寿,拉拢了许多奇人,收藏了那么多典籍,做了诸多研究,从他家中或许就能找出扶摇山所欠缺的那些部位。

  ‘搬到附近去住,才方便我时刻观察这个好邻居,找个好机会一箭双雕啊!’

第111章 八面云翻,四海来风

  贾似道回到皇城之后,禁军各回岗哨,他本人也下了马车,一路直入宫廷,到了御花园外,先遇上了董宋臣。

  董宋臣有个宽脸膛,双眉浓白,头发已有霜色,脸上皮肤却饱满富有光泽,看不出多少皱纹。

  他身形微胖,裹在锦袍之中,玉带环腰,手搭拂尘,整个人却并不显得臃肿,反而显得敦实有力。

  让人一见,就觉得他是个身子骨很硬朗的和气老人家,心生亲切。

  “官家正在陪两位娘娘赏花品茶,你这时候进去多有不便,缓上小半个时辰再去禀报吧。”

  董宋臣带着贾似道绕过御花园正门,到了一间暖阁之中,笑道,“旷古堂和扶摇山今天这一争,是怎么个结果,你不妨先说给我听听。”

  寻常内侍,当然不可能在皇帝享乐的时候,就找借口离开,但董宋臣的身份地位,大不相同。

  早在皇帝刚被史弥远选中,送进宫廷的时候,董宋臣就已经陪在他身边,资历极老。

  前十年,皇帝宵衣旰食、力图振兴的时候,不乏有金国余孽、蒙古刺客来行刺,多亏董宋臣尽心尽力,护卫左右,屡次立下救驾之功。

  他还曾靠着武功高强,屡次让皇帝与左相范钟等人秘密联络,逐步从史弥远党羽中夺权。

  最近几年,皇帝耽于享乐,左相范钟等人屡次劝谏,使皇帝多生厌烦,唯独董宋臣,依旧贴心,让皇帝事事如意。

  皇帝想要去禁苑赏荷花,苦于没有凉亭遮日,董宋臣揣摩上意,一天之内,就修建了一座凉亭,让皇帝觉得他非常能干,大加赞赏。

  冬天,皇帝又去赏梅,董宋臣已事先在梅园建造一座亭子。

  也许是皇帝脑子里还有一丝清醒,责怪他劳民伤财,虚耗国库,结果董宋臣却说,并没有另外建造雪亭,只不过是把夏天的那座亭子移到了这里,略作修饰而已。

  这种话属实好笑,皇帝也真笑了,乐呵呵地完成了自欺欺人,事后对董宋臣更加信重。

  如今的董宋臣,已经是主管太庙、往来国信所,同提点内军器库、翰林院、编修敕令所、都大提举诸司,身兼多职,权势之重,涵盖宫城内外,可以名正言顺插手文武诸事。

  这样的身份,不要说是趁着皇帝享乐的时候离开一会儿,就算是当着皇帝面说,自己有事,要先回去,皇帝也不会责怪。

  甚至,这间暖阁,就是皇帝特地赐给董宋臣的,让他平时不必在御花园随从伺候,可以到这边来歇歇脚。

  暖阁中,小炉生烟,香气缭绕,紫檀桌椅,屏风木架,无不是宫中一等一的用度,瓷缸中存有书画,墙上挂有桃木长剑。

  早有小太监备好香茶,等着董宋臣和贾似道入坐。

  董宋臣自然坐在主位,尝了两口茶之后,怡然自得,自己亲手拿了一个炉边烘热的柑橘剥起来。

  他城府既深,定力也高,早在丁大全提议召见张、苏二人时,他就猜到几分后续发展,对今天发生在皇宫不远处的这场厮杀,也没有什么好大惊小怪的。

  那两大帮派,再怎么争端,都没有理由冲击皇宫,只要宫城这里稳如泰山,事态就都在控制范围之内。

  然而,随着贾似道简明扼要的讲了这场争端的过程和结果。

  董宋臣剥橘子的手,已不自觉的停住了。

  “郑道……死了?”

  董宋臣缓了缓,垂眸看向手上的橘子,好像这可口的小玩意儿,突然变成了什么他不认识的东西。

  “那个苏寒山,在杀死郑道之前,还孤身搏杀了一个宗师境界的高手?”

  贾似道神色也有些奇异:“是啊,我看那人的手段,应该是旧唐门的门主,妖龙唐魂,货真价实的宗师境界,虽然可能突破没有多久,气脉之悠长却匪夷所思,几乎从头到尾,内力都保持在十成巅峰的状态。”

  “可是,在苏寒山爆发全力之后,他就一直处于下风,直到被苏寒山活活打死。”

  “另外,郑道在最后关头,似乎也有了冲击宗师的迹象,只是还没有成功,就死在苏寒山手下了。”

  董宋臣喃喃道:“莫非,他还真是寻龙一脉的传人?可就算是寻龙剑派,除了祖师赖布衣之外,历代传人中,也没谁有可能拥有这样的战绩。”

  贾似道说道:“他要真是寻龙剑派的人,好歹还算找到了一份来历,可他对赖布衣的旧府邸毫无感念,那套掌法,也着实跟寻龙剑派偏差很大。”

  “完全找不到可拿捏他的地方,这才是最棘手的。”

  天下间的宗师,不管是出身于哪一国的,必然都有大量事迹可寻,必然有其牵心挂念之物,比如权势功业、家族门派等等。

  能找出对方的来历背景,就便于分析其心态,与之斡旋,甚至加以利用。

  但是,苏寒山刚冒出来的时候,就已经连杀冷幽冥师徒众人,横推旷古第三堂及相府七派精锐。

  如今短短月余间,实力又突飞猛进,力斩状态完好的宗师级别高手。

  似乎关于他的消息,不是在杀人,就是在杀人的路上,可分析的地方,实在太少了。

  “还好。”

  董宋臣慢吞吞说了这两个字,又把橘子剩下的几块皮剥掉,一瓣一瓣的塞进嘴里,咀嚼着。

  贾似道会意,点头微笑:“还好现在,没轮到我们直面这个大麻烦呢。”

  “他要跟旷古堂、相府一系势力针锋相对,最该头疼的是史弥远和赵离宗,咱们坐山观虎斗,在这个过程中,总能慢慢将他揣摩通透。”

  董宋臣也不禁笑了起来:“史相爷一向善于谋算,即使是孟昭宣和李秋眠这类人,年轻的时候,为了打仗、行商,都曾对他这一系服过软,而今遇上这样的局势,终于也能看看这位老相爷头疼的模样了。”

  他们正说到这里,外面有个小太监无声走来,弯着腰,递上一份折子。

  “哦?”

  董宋臣翻开一看,诧异道,“相爷居然主动要请官家出去游玩?”

  贾似道奇道:“莫非史弥远要向官家彻底服软,以抗时局?”

  “不是那位相爷。”

  董宋臣说道,“是左相,范钟。呵呵,范老爷子七十有余,比史相爷也仅小了几岁而已,到底是人老成精,人情练达。”

  “这几年他屡次在奏折中劝谏官家,已使官家颇为不耐,看来他也已经有所察觉,终于想通,要换一套手段了。”

  贾似道笑了:“他再怎么换,在官家心中,也比不上董公。”

  董宋臣叹息一声:“官家现在这个样子,对咱们做臣子的,才是最好的,前十年的时候,官家自己劳苦,咱们也很难捞到好处,哪像这几年,事事如意,鸡犬升天。”

  “范老爷子这把年纪,早该认清事体,为自己谋些好处了,一味顶着干,弄的大家心里都不痛快,何必呢。”

  贾似道深以为然,道:“这帮人天天弄得一副苦大仇深,忧国忧民,好像大宋离了他们,明天就要灭了似的,实则以大宋现况,咱们这一代人享受享受,哪至于就坏了大局呢?”

  “不过……”

  贾似道话锋一转,“这回孟昭宣回来,不管是他自己还是范钟、李秋眠等人,乃至是官家,必然都要为他寻治病之法。”

  “堂堂孟元帅,知交遍四海,仇敌满天下,不愿意让他延寿的人,也必然不会错过这个机会,临安城中定将有一场大风波了。”

  “董公,咱们若能事后摘果,坐收渔翁之利,自是最好,若是不能两全其美,至少也要护住官家,稳住宫城,否则若是朝政大乱,也不便于咱们日后的享受。”

  董宋臣大为赞同。

  “我负责宫内的事情,宫城外的部分禁军,就要你多劳心了。”

  董宋臣目视远方,悠悠的说道,“不知道究竟会有些什么人,赶上这场大风大浪。”

  ………………

  临安府外百里处,大船满帆,鼓风而行。

  船上都挂着两种幡旗,其中一面绣有青云,正是东海空蒙阁的旗帜。

  另一面旗,绣有祥云五虎,五虎围成圆圈,圈中是一状如饕餮,又似大象的奇兽面孔,庄严高古,怒态雄威。

  那正是代表着安南国第一高手、皇叔陈守之的旗帜。

  近二十年来,这两面旗一起出现在海上的时候,东海诸岛盗匪,莫不偃旗息鼓,安然放行。

  “万里青空放白鸥……”

  船头上,立着个头戴方巾的白衣儒士,面容清瘦,五绺长须,一丝不苟,衣袖迎风微动,仰望长空,俯察水面。

  “这里虽然不同于海上的美景,但也别有一番风味,两岸炊烟,尤其动人心魂,是不是离临安不远了?”

  沈巍然穿一身紫红锦绣长袍,宽额大耳,须色如铁,正在船舱中调试琴弦,闻言向外看来,笑道:“你当年也多次去过临安,堂堂宗师,记性这么差的?”

  陈守之侧身笑道:“年少时我还不是皇叔,仰慕大宋文脉,孤身行走游历而已,可没有这么威风的,乘坐船队前往临安,路线可大不相同。”

  说话间,他又看了看岸上人家,略微感慨。

  “但就算走相同路线,所见风景恐怕也大不相同,这沿途的市貌,可比我当年看到的繁荣多了。”

  当年陈守之来到南宋的时候,正值上代皇帝昏聩无用之际,史弥远把持朝政,对金国无底线的求和,自己的诸多党羽,又要大肆敛财,对钱财的需求,简直是个天文数字。

  仅靠赋税等手段压迫百姓,已经太慢了,于是史弥远开始大肆发行“会子”。

  会子,是一种纸币,本来在南宋初年就已经开始发行,也有过贬值的倾向,好在被当时的孝宗皇帝极力挽回。

  可是史弥远掌权后,规定百姓不得以会子向官府兑换金、银、铜钱,而只许新、旧会子之间兑换,并且把旧会子折价一半。

  最疯狂的时候,官府短期之内,发行一亿四千万贯会子,致使会子充斥,币值跌落,物价飞涨,民不聊生。

  陈守之当初就曾经把自己的盘缠,换了会子,结果发现这东西每走出一县之地,价格都要再贬一回,坑得他毕生难忘。

  但是最近十年来,会子的价值已经重新回升、稳定,即使边境上一直在打仗,也没有再出现乱印乱发的现象。

  陈守之对此深为赞叹,多次在安南国内,效仿施行南宋近些年的某些政令。

  “前些年,朝廷做得确实还不错,不过人心易变,帝心易朽,一旦上面烂了,上行下效,就如高山滚石,洪水雪崩,恶化起来,可比振兴快太多了。”

  沈巍然抱琴走出船舱,叹道,“有时候我反而羡慕你们,安南国虽然只是一隅之地,但深处山沼丛林之中,不会有那么大的外界压力,内里治理起来,也会更容易一些。”

  “你当年只是庶子,但以宗师之身回归后,举国无一抗手,被拜为皇叔,指点朝政,何等畅快!”

  陈守之摇摇头:“我们也有我们的难处,蒙古破国四十有余,大宋若是不稳了,他们的兵锋,难道会在安南边境不战而退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