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宋穿越指南 第829章

作者:王梓钧

  她喜欢稀奇古怪的玩意儿,时常给李清照发报聊家常,今天却是帮朱铭联络那边。

  起因是朱国祥给儿子发报:“你抽什么疯?蓝田县已鸡飞狗跳,说要进贡极品蓝田玉,寻玉官吏都找到辋川谷外了。”

  朱铭直接让张锦屏回电报,把自己打造传国玉玺的想法讲了一遍。

  不多时,张锦屏递过来一张纸,那是朱国祥的回电。

  内容就三个字:“神经病!”

  朱铭看得呵呵直笑,对张锦屏说:“回复太上皇:煌煌大明,也该造一两个奇观。”

  张锦屏又是一阵拍打,继而接到朱国祥回电:“当心各省官吏,借机骚扰地方。那些外交使者,也会骚扰属国。”

  朱铭说道:“已下令约束,但在所难免,能够控制即可。”

  朱国祥回复:“神符听起来像神棍。”

  “符特指传国玉玺,跟天子玺、皇帝玺还不一样。历朝历代,不论传自前朝,还是自己伪造,反正都要有一個。之前沿用宋朝的,现在辽宋两玺皆在,沿用哪个都不合适。神符,意为至高神圣之传国玺,不是什么装神弄鬼的道符。”

  “你看着办吧,反正我懒得管。只问一句,不是说好了一个皇帝只用一个年号吗?”

  “又没正式规定过。神符之后,我就不会改元了。今后的皇帝,也不准重复改元,一辈子只能有一个年号。”

  “你还不如让天文馆,弄一个公元纪年。黄帝出生,或周、秦开国,定为公元元年。”

  “周秦不行,置夏商于何地?还是黄帝最合适。”

  “选谁都可以,无非定一个标准。干脆一股脑儿改了,改为沈括的十二气历。我知道大臣们全都反对,你还怕这个?”

  “主要是节假日的问题啊,如果保留除夕、元宵这些,就必须同时并用两套历法。还有农历的初一、十五,抬头看月亮就知道,纯阳历会让百姓很不自在。”

  “并用呗。新历更方便普通百姓掌握农时,对农业生产是有好处的。”

  “你是农业专家,当然觉得好用,但农民恐怕不认同。”

  “随你吧。”

  “……”

  张锦屏关掉电报机,揉了揉发酸的手腕:“夫君,历法与纪元这般大事,只在电报里闲聊就定下了?”

  朱铭说道:“早就讨论过。你觉得十二气历怎样?”

  张锦屏说:“元旦、元宵、端午、重阳……这些节日都在旧历当中,采用新历跟风俗传统相冲,新旧历并用又显得有些累赘。”

  “所以我才一直没改,”朱铭感叹说,“唉,太上皇有点太想当然了,有些事情得循序渐进才行。”

  从汉武帝颁布《太初历》开始,中国一直采用阴阳合历。阳历用来定二十四节气,阴历用来定月份。

  此后的争端,无非是定气法与平气法相争。

  隋唐宋明清五朝,定气法与平气法争得很凶。

  在《崇祯历书》问世之前,争执的结果往往是和稀泥,平气法(落后)用来编造历书,定气法(先进)用来天文计算。

  清朝也是几经反复,最终康熙拍板采用更先进的定气法——中国近代农历。

  朱国祥在位时颁布的大明《洪武历》,自然是改用更先进的定气法,这玩意儿本该在隋朝就采用的。但因为政治阻力太大,在天文官提出历法改革时,杨坚和李隆基都选择了退缩。

  沈括则更为激进,不但要用定气法,还要彻底使用阳历。

  即把地球运行轨迹,切割成二十四份,也就是二十四节气。再选其中十二个节气,用来确定每年的十二个月,不但除夕、元宵、重阳这些全乱了,每个月的初一、十五也跟月相对不上。

  朱国祥支持沈括的想法,朱铭却觉得没有必要。

  采用定气法来编阴阳合历,已经是一个巨大进步,何必打乱百姓的节奏搞阳历呢?

  如果乡下的老农,也能人手买一份日历,自然可以两套历法并行。但问题是,社会经济还没发展到那个地步,两套历法并行会让农民容易搞混。

  回到垂拱殿,朱铭仔细想了想,提笔写下两道中旨:

  “着令翰林院天文馆,以沈括十二气历法,重新编造一部新历。此历暂不推行,亦不刻意隐藏,留给天文学者以及后人参考。”

  “着令翰林院文史馆、天文馆,推算黄帝诞生年份,以黄帝纪元为公元纪年。”

  ……

  那群高丽贵族,已经安顿下来。

  跟西夏国主一样,可以选择爵位,也可以选择读书科举。

  高丽王室、宗室全部选择躺平,王构获得一个公爵,在洛阳城内有赐宅。但没有赏赐店铺和田产,反正公爵可以领爵禄,爵位递减还能荫泽好几代,王构还带了一些财宝过来。至于他的几代子孙,没了收入就得自己想办法。

  王构的兄弟和叔叔们,获封伯爵与子爵,都是那种只能领爵禄的。而且赐宅全在洛阳城外,赐田那是一亩都没有。

  这些家伙,过得非常节俭且滋润!

  平时吃得跟洛阳小康之家差不多,隔三差五吃肉打打牙祭,他们居然对这种生活非常满意。

  尤其是王构,经常带着妻妾满城转悠。

  他被软禁了太多年,在洛阳可以随意走动,感觉日子过得自由自在。

  高档消费场所他也不去,喜爱平民性质的瓦子,看看魔术杂技表演,听听洛阳的时兴小曲。偶尔还有富人求购字画,想搞来高丽亡国之君的墨宝做收藏。

  真有这种钱多了没处花的无聊之辈!

  开封有一刘姓富商,把宋、金、夏末代君主的字画,全都弄了一两份到家里收藏。甚至还派人去辽东与河北,试图求购辽国天祚帝的字画。

  王构一到洛阳,很快就有人找上门,希望他能写字或画画。

  不管艺术水平如何,反正亲自写一副就行。

  又是一天,王构跟三个已经还俗的弟弟,约好了一起去天王寺拜佛,顺便去佛牙塔拜祭一下佛宝。

  他们在城里悠闲踱步,心情比在高丽时更加畅快。

  恢复本名的王枢,头发已经四寸长,此时戴着一顶帽子:“还是洛阳好啊。以前在开城的时候,我只能躲在玄化寺念经,每天吃一些粗茶淡饭。如今饭菜更丰盛,还能到处玩耍。陛下怎不早点出兵高丽呢?”

  王构丝毫没有亡国之君的哀怨,居然解脱般的感慨道:“陛下太过仁慈,讲究师出有名。你在玄化寺内还能随意走动,有许多僧人陪伱说话。我被软禁在普贤院,身边却只有几个阉人。到后来,甚至就连那些阉人,都是奸臣派来监视我的。整日困在宅中,跟身边人说话都要小心翼翼。”

  “当当当当!”

  有官差沿途敲锣,大声呼喊道:“捷报,朝鲜捷报,大明天兵已尽复全罗府!朝鲜奸民李氏,不服王化举兵叛乱。我大明天兵在全罗府三战三捷,总计阵斩贼寇四千余、生俘贼寇七千余、击溃贼兵一万余!”

  洛阳百姓陆续聚拢,在露布告示下面围观。

  捷报的用词是“收复”,而不是“攻占”。因为高丽国王已经献国,整个朝鲜半岛都是大明国土,所有反抗者都属于奸民和贼寇。

  王构也跑去告示下面,告示甚至画着朝鲜简略行政区地图,把高丽地名通通改为大明朝鲜地名。

  同样是和尚还俗的王棣说:“兄长,全州李氏下了血本啊,居然聚兵两万抵抗大明朝廷。”

  王构这小胖子非但不傻,反而特别聪明:“肯定不止全州李氏,全罗道的豪族应该都有份。他们不愿被拆族分田失去权势钱财,所以用尽全力联手抵抗天兵。他们招募的那些弱兵,连奸臣郑仲夫都打不过,面对大明天兵能有什么胜算?”

  王枢笑道:“我若是全州李氏,就老老实实归附大明。”

  王构说道:“他们不一样。我们虽出身王室,却一直没有自由。他们那些地方豪族,无人能制、作威作福,怎愿把积攒数百年的田产拿出来分掉?”

  说着,王构振臂高呼:“大明天子万岁!大明天兵万胜!”

  立即有人把他认出,惊讶呼喊:“这人是高丽国主。”

  王构已能用汉语交流,连忙纠正:“莫喊我高丽国主,我乃大明顺义公!”

  “哈哈哈哈!”众人闻言大笑。

  王构又喊:“大明天子万岁!大明天兵万胜!”

  洛阳百姓笑闹一阵,也跟着呼喊起来。

  他们对朝鲜半岛没啥概念,只知道大明天兵又胜利了,大明文武又开疆拓土了。

  反正都是一次次的胜仗,不像前宋那个时候,时不时传来败仗的消息。

  前宋每次打大仗,不仅边疆劳师动众,就连开封洛阳百姓也被波及,经常需要征召两京民夫去运粮。甚至出现“代役”职业,那些活不下去的两京青壮,由中介牵线做民夫赚钱给家人。

  而今呢?

  高丽都快被彻底兼并了,两京百姓却没啥切身感觉。不用服役当民夫,不用去战场送命,甚至没有因此加税,只从捷报当中获知又灭一国。

  以前他们害怕打仗,胜仗败仗都怕。

  现在却乐见打仗,虽然自己没有参与,但一次又一次胜利,亦让他们生出莫名的自豪感。

第1022章 总有人找死

  明军在朝鲜半岛节节胜利,却还有不长眼的蛮部,居然主动来招惹大明!

  四川三司和总兵,联名发来急报——

  祺州、亨州、威州、直州、宕州、珰州、时州诸蕃部,杀牛马驴狗设坛会盟,纠集蕃兵万余围攻茂州。

  茂州有大明驻防军五百,知州和指挥使临时征募民兵三千。官民坚守城池(只有垒土矮墙,且无护城河)四日,寻机出城夜袭,大破蕃部联军。但郊外汉民,有数百人因来不及进城而遇害。

  茂州指挥使领军反攻,破时、宕、珰三州,斩杀蛮酋、蛮将二十余人。

  其余蛮兵退回各自的羁縻州,派使者请求会盟议和,并索要大量钱财丝帛。

  四川文武官员,都打算出兵彻底征服,但又害怕担擅起边衅的责任,因此请求朝廷给出下一步指示。

  以上造反的地区,羁縻州数量一大堆,其实也就理县、汶川、茂县那一带。

  朱铭召集内阁、兵部和枢密院开会,手指敲打着那份急报:“朕着实是没看明白。川西诸蕃自己跑来进攻大明,打输了求和也还算正常。但他们求和的同时,却还向大明索要钱财布匹。到底是谁打输了?”

  李含章笑道:“蛮夷又怎懂得讲道理?”

  方孟卿说:“他们被前宋给惯坏了。此次无端叛乱,就是为了逼朝廷给钱。”

  李宝拿出搜集好的前宋资料:

  “这些蛮夷向来如此。最初是蛮酋董氏求官,宋仁宗封其为羁縻州刺史。时附时叛,反复无常。”

  “前宋昏君赵佶好大喜功,各地官员都急着开疆拓土。他们利诱蛮酋董舜咨、董彦博内附,改唐时保州为祺州,改唐时霸州为亨州。授予二董团练使、节度使、留后等职务。每年还给一万两千一百贯钱、一万四千七百石米、二千八百五十匹绢,另给绸缎、绫锦、茶盐、白银若干。”

  这段资料念出来,阁部院大臣们都鄙视不已。

  开疆拓土自然是好事,但宋徽宗时期的这种开拓,简直滑天下之大稽。

  归附朝廷的蛮夷,不但不缴纳贡赋,还需要大宋倒贴钱。

  除了宋徽宗面子好看,大宋什么都没有捞到!

  李宝继续说道:“那边的十多个羁縻州,在前宋政和年间屡次叛乱。宋军只是将其击败,并无其他作为。而且败了又主动归降的蛮酋,前宋朝廷还会封赏官职,并且额外每月给一份月彩钱。”

  “最近的一次叛乱,是在我们起兵之初。我们当时夺取了利州路,诸蛮趁机攻打茂州宋军。宋军苦守两月有余,直至陛下派偏师收复石泉(北川),才顺手过去解了茂州之围。茂州文武,当时全部归顺了我们。”

  李含章接着说道:“由于被我们打痛,陛下全占四川之后,这些蛮酋都还算比较安生。直至大明开国,以董氏为首的蛮酋,还主动归顺大明请求册封。”

  “但前宋昏君册封他们时,每年赐给一万多贯钱、一万多石米、近三千匹绢,另有绫罗绸缎、食盐茶叶白银若干。大明册封却只给一些官俸,诸蕃酋长想必对此极为不满。这十多年来,诸酋多次请赏,朝廷皆不予理会。”

  “由于北方和川南马匹供应充足,川西马匹购买量日渐减少。诸蕃失了卖马的利润,日子肯定越来越不好过。此次叛乱,就是为了钱!”

  说得更直接点,就是茂州下辖的各羁縻州,诸蕃酋长的胃口被前宋养刁了。

  他们屡败屡叛,一次都没打赢过,但每次都能捞到好处。

  这是因为前宋平叛的成本太高,宋神宗年间那次闹得特别大,朝廷不得不调派陕西边军去镇压。

  相比千里调兵,每年赐些钱粮就能安抚蛮夷,宋朝君臣认为这种方式太划算了。

  宋朝赐得爽了,蛮酋拿得爽了,自然而然就变成习惯。

  诸蕃蛮酋,打算按照以前的规矩,狠狠闹几次让大明朝廷也赏赐钱粮!

  朱铭问道:“野川诸部可还老实?”

  野川诸部,在小金县、宝兴、泸定一带,属于雅州下辖的羁縻土地。

  李含章说道:“国朝不再大量赏赐诸部,野川诸蕃自然也心有不满。但那里有一条茶马商道,听说可以直通印度。由于茶马商道愈发繁荣,野川诸部的其中一些部落,对朝廷还算比较恭敬。”

  石元公说:“但有一个隐患。霸占商道的那些野川部落,这几年实力发展得很快。据商贾发回军情司的消息,那里几乎年年打仗,各部之间互相攻打,已经有至少五个部落被兼并。如果任其发展下去,顶多再过二三十年,野川四十六部就会统一。就算不统一,也会形成几个大部落。”

  钱琛说道:“不在茶马商道上的部落,每年都会想方设法带兵越境,跑去其他部落的地盘抢劫汉人商队。前往吐蕃贸易的四川商贾,至少要凑齐百人乃敢出发,而且还得雇佣退伍军士保护财货。”

  朱铭指着红原、阿坝、若尔盖、马尔康那一大片:“这里是什么势力?”

  石元公说道:“吐蕃诸部,一盘散沙。”

  朱铭又问:“茂州所辖的那些羁縻州,是否有足够的汉民?”

  石元公说:“汉民为数不少,甚至还有士子参加科举。”

  南宋宰相谢方叔,就来自这次参与叛乱的羁縻州——威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