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宋穿越指南 第691章

作者:王梓钧

  尤其是元祐党锢之后,洛阳贵族们集体失势,连带着整座城市消费降级,底层穷人的日子就更加艰难。

  不狠狠惩治那些洛阳大族,重新分配土地、房产等资源,这座城市别想正常发展。

  朱铭遥望南边那些街道民房:“五年之内,西南城区必能繁华,至少要全部变成大瓦房!”

第858章 宋史

  不仅是洛阳变成大工地,全国各地都进入建设期。

  最大的工程,当然是治理黄河!

  由于黄河水利工程耗费钱粮太多,朝廷实在没有财力同时进行其他大型项目。于是就鼓励地方自兴水利,官府与民间合力建造,但地方豪强不可借机侵占水利设施。

  另外,驿站与递铺系统,在今年正式合而为一,方便朝廷进行统一管理。

  有的地方精简人员,有的地方增设驿站。

  并再次重申各级官吏,不可在驿站白吃白喝,仅携带特殊证件者有此待遇——比如士子赶考、传递重要文书等等。

  “陛下,《宋史》第四次编修已完成。”胡安国带着史官前来献书。

  朱铭问道:“这次有哪些增删更改?”

  胡安国说道:“主要是借助辽金史料,比对更正了一些人名、地名和时间。如今只剩昏君赵佶的庙号、谥号未定。还有前宋末帝赵桓,不但没有亡故,还在新朝做官,史官不知该如何称呼。”

  之所以一直未定赵佶的庙号和谥号,是因为这家伙活不见人、死不见尸。

  现在《宋史》即将定稿,必须给一个才行。

  朱铭开始浏览礼部呈上的庙号、谥号,然后随手画了一个圈,再提笔添上几个字:“就给赵佶定这个吧。”

  胡安国双手接过一看,顿时忍俊不禁,作揖道:“陛下圣明!”

  历史上的赵佶,庙号加谥号的完全体是:宋徽宗体神合道骏烈逊功圣文仁德宪慈显孝皇帝。

  朱铭给赵佶整得简略了许多——宋僖宗玉清教主微妙道君献皇帝。

  喜欢快乐玩耍是“僖”,生前有过错也是“僖”,非常符合赵佶的固有人设。

  而“玉清教主微妙道君皇帝”,这帝号是赵佶修道时自封的。朱铭决定尊重这位君王的本意,顺便再给他加一個“献”字。

  “献”本身是极好的美谥,代表着德行兼备、英明睿智。

  只不过嘛,汉献帝之后就没有帝王使用了,朱铭觉得赵佶配得上这个美谥。

  胡安国懒得提醒谥法用得不对,一来没有必要违背当朝皇帝意愿,二来皇帝谥法从唐朝就开始乱来了。

  就拿李渊、李世民、李治这爷孙三代来说。

  李世民本来谥号“文皇帝”,李治觉得不能凸显爸爸的牛逼,改了又发现爸爸跟爷爷撞号,索性就把爷爷的谥号一起改掉。

  于是祖孙三代整整齐齐,分别是:神尧大帝、文武大帝、天皇大帝。

  唐玄宗比较尊重传统,觉得这玩意儿太过儿戏,才又加上几个别的形容词。

  到了宋代,不再乱整皇帝谥号,却在庙号上变着花样玩,并为后世的元明清提供了范本。

  有唐宋两代的瞎折腾,朱铭完全可以随便搞!

  胡安国问道:“请官家示下,赵桓应该如何称呼?”

  朱铭想了想说:“就叫宋末帝吧。他还活着呢,不用给庙号和谥号。”

  “遵旨!”

  胡安国又问:“金国存续时间太短,其史书是否单独编修?辽金两朝国史编修之后,是该称《辽史》、《金史》,还是该称《辽书》、《金书》呢?”

  这还真是个问题!

  按照汉唐以来的惯例,通史著作称“史”,断代史著作称“书”。

  说得通俗一些,通写几个朝代的称“某某史”,单写一个朝代的称“某某书”。

  记录赵宋历史的《宋史》,应该称《宋书》才对。

  但南北朝已经有一本《宋书》,现在怎么取名都不合适,只能打破修史传统改为《宋史》。

  赵宋已经打破传统了,辽国、金国的史书,是否也该跟着一起改呢?

  朱铭仔细思考一阵,说道:“以前怎样修史且不管。从今往后,正统王朝称史,偏安朝廷称书。金国存续太短了,且首都远在边辟,把它当成偏安政权即可。”

  “我大明编修的各国史书,就定名为《宋史》、《辽史》、《金书》、《西夏书》、《高丽书》、《大理书》、《安南书》、《高昌书》……”

  胡安国端正作揖,表情十分严肃,因为这是在定正统。

  即在大明朝廷眼中,只承认宋辽为正统,其余皆为偏安政权。

  起居郎陈鳌,持笔之手猛然一抖,他的关注点明显不同。

  皇帝这是已经决定扫灭诸国啊!

  陈鳌有点兴奋,年轻人嘛,谁不幻想汉唐盛世?

  胡安国却当啥都没听到,作揖之后默默退下。他主修《春秋》学问,而且还是董仲舒那一套,本来就支持皇帝扫灭诸国。

  等胡安国离开,朱铭问陈鳌:“你与公主大婚之后,是留在京城做驸马都尉,还是外放出去做地方官?”

  陈鳌闻言一喜:“官家,大明驸马能外放吗?”

  “做不得大员,顶多能升为知府。不想做官了,可以回来做驸马都尉。”朱铭说道。

  陈鳌身为进士,其实不太想做驸马。

  可朱国祥就是相中了他,实在是君命难违。同时,朱国祥答应取消“宾客之禁”,陈鳌这才硬着头皮愿意尚公主。

  宋代的所谓宾客之禁,就是公主和驸马,不能随意结交大臣。跟某某官员喝酒,都必须提前打报告,驸马王诜就是因为结交苏轼被贬官的。

  但是,宋代对于驸马的约束,又经常出现例外情况。

  比如驸马柴宗庆,就跑去做过济州通判。宋仁宗对此抱有戒心,于是再派一人去“辅佐”。

  甚至南北两宋,还有几个能带兵的驸马。

  最终解释权,在皇帝那里。

  陈鳌拱手道:“臣愿外放!”

  “那就给你一个近畿县令职务。”朱铭笑着说。

  近畿,此时特指洛阳府十三县。

  答应外放驸马做地方官,是为了安抚陈鳌,毕竟考上进士不容易。

  但肯定不能放得太远,一来防备驸马为非作歹,二来方便公主随时回京探亲。

  陈鳌现在是破罐子破摔了,他决定好生做几年文官,过一把治理地方的瘾。

  然后回京担任驸马都尉,按照规矩慢慢提升爵位,如果寿命很长指不定能升到国公——这种国公的后代,袭爵递减速度更快,三四代之后就变成白身。除非子孙能够立下功勋,靠自己的本事重新升上去。

  ……

  盛夏,蜀国公主朱嫣大婚。

  一向俭朴的太上皇,从皇室财政掏钱大宴宾客。还让儿子给官员放半天假,免得喝醉了第二天起不来。

  朱嫣是见过陈鳌的,还私下接触过。

  她的第一印象是陈鳌很英俊,继而发现这人说话很有趣。于是又一起打了几场马球,感觉此人的脾气也不错,最终向老爸表示可以结婚。

  出嫁那天,大哭一场。

  第二天就乐不思蜀了,偌大的公主府她说了算,随便跑去哪里可劲儿撒欢。

  夫妻感情还不错,小两口结伴旅行,绕着洛阳周边数县景点度蜜月。

  直至秋季,朱嫣才跟着丈夫一起赴任。

  陈鳌的外放官职是偃师县令,距离京城洛阳仅五十里。而且就在洛水边上,坐船进京一天便到,朱嫣随时可以回家探亲。

  《宋史》也在秋天付梓印刷,直接印了五百份。

  皇室和朝廷收藏五份,各省府衙门也有收藏,剩下的委托给书商出售。

  并且朝廷开放版权,民间书商可以随便印刷。

  宋代已经有版权意识,自己著作或编撰的书籍,被盗印了可以去报官。

  但多数创作者都拉不下脸,而且也乐见自己的作品广为传播。

  真正想打官司的是书商,他们偶尔会组织人手,编订一些科教或通俗读物。比如各种各样的蒙学、科举书籍,以及百工百业的专业图书,又或者是戏曲剧本之类。编这些书是要成本的,一旦发现被同行盗印,这些书商便怒气冲冲去报官。

  一套《宋史》被送去湖州府衙门收藏,赵桓得到消息,立即跑去找知府借阅。

  知府自己也在看,见赵桓来借书,而且还是借《宋史》,心情多少有些复杂。

  “君请自便。”知府拿着一册《宋史》离开,让赵桓自己留下看书。

  赵桓直接寻找《本纪》部分,很快找到关于自己的内容:“宋末帝,讳桓,僖宗皇帝长子……”

  这版《宋史》对赵桓的记述,跟另一个时空侧重点不同。

  好多当事人都在,知道具体是啥情况!

  详细记载了赵桓做太子期间被打压,从而养成正直又懦弱的性格。主要缺点是优柔寡断、识人不明,身边有一大堆无能且奸猾之辈。

  赵桓看完松了一口气,随即又很想哭,他回忆起许多往事。

  接着再看他爹的本纪,简直不堪入目。

  史官并未刻意抹黑,而是如实写出他爹干过的好事。

  “唉!”

  赵桓一声叹息,不想再继续读,回试验田搞研究去了。

  大明编修的这一版《宋史》,尽量做到客观公正,并没有掺杂野史黑料。

  甚至本纪部分的赞(评语),有些还是朱国祥和朱铭亲自执笔。

  朱铭就点评了赵光义,还说某些野史里的烛光斧影纯属臆测。以当时面临的五代遗风,赵光义如果不继位,赵宋国祚可能很快就没了。

  当然,朱铭也吐槽了赵光义的飙车行为,同时又肯定赵光义的文治之功。

第859章 英明且昏庸的大越皇帝

  《宋史》的面世,对于升斗小民而言,没有掀起任何波澜。

  但地方大族却很积极,纷纷前往衙门,请求誊抄以收藏。只要能抄来一份,他们的子孙后代,就更加见多识广、通晓历史。

  朝廷仅仅印了五百套,民间很难直接购买!

  而且字数太多,共计457万字。少有书商愿意印这玩意儿,即便活字印刷术已改进,但排版校对也是大工程啊——印刷成本太高,销量又不如科举、通俗读物。

  各州府衙门,每天都有抄书者。

  你抄这一册,我抄那一册,互相之间不干扰。

  若是有一册抄成并装订,这新出炉的手抄本,很快就会被借去誊抄。

  广州。

  杨再兴带着一群军官,跑去湖南观摩白祺练兵。

  差不多掌握改良鸳鸯阵后,还在白祺那里借调了一个军官,便前往广州接收来自南方各省的新兵。

  这些新兵,由各省都指挥司负责征召,同时还需要地方文官配合。

  秋末之际,陆陆续续到齐。

  总计有新兵6000人,其中2381人为孤儿,都是官方慈善机构养大的。

  其余新兵,皆为矿工和农家子弟,主要来自福建、江西、广东。这三省山多地少而人众,野战军的粮饷待遇,足够诱使他们背井离乡。

  在广州简单训练一番,待到医生、文书等后勤人员也到齐,杨再兴就带着新军前往广西边境。

  冬春季节相对凉爽,留下充足的时间,让新军适应广西水土气候。

  杨再兴开拔之时,许多海船也分批离港。

  其中一支船队驶向安南,抵港后受到热烈追捧。除了传统的丝绸等商品,还有时钟、竹纸、漳绒、虫蜡、玻璃镜等新品俏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