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宋穿越指南 第689章

作者:王梓钧

  军校普通学生,按照朱铭的设想,是鼓励各省秀才报名。

  但由于年龄卡得很死,导致报名的秀才寥寥无几。年轻人嘛,已经考上了秀才,自然还想着考举人、进士。

  不得已之下,朱铭又给各地官学下旨,鼓励县学以上级别的官学生报名。

  陆陆续续的,这几年有三百多个士子,选择弃文从武来读军校。

  主要分以下几种:

  第一种,将门子弟。前宋或者大明的将门,发现子孙不是考进士的料,干脆早早的扔进军校搏出路。

  第二种,世家子弟。主要以庶出子或旁支子孙为主,考秀才或许没问题,但考进士基本无望,扔进军校可以在军中发展人脉。

  第三种,寒门子弟。家里有点钱可以供儿子读书,或因财力不足、或因科举太卷,也试图走军校的路子。

  张镗说道:“世家子的淘汰率很高。他们的学问底子不错,但第一年不重学问,被当成新兵来狠狠操练。经常有人被练哭,还有人半夜逃跑,或是躲在营房不出操。”

  “狠狠收拾!”朱铭笑道。

  张镗也笑起来:“第一次犯错只是警告,第二次犯错惩罚跑步,第三次犯错就要打军棍。第四次犯错,直接开除处理。开除之后,还要通知其户籍所在官府,此人永远不得再参加科举。军校创立至今,已经开除了二十多人,八成以上属于世家子。”

  朱铭点头赞许:“是该这样严格。”

  张镗又说道:“今年春天入学的新生,皆选自灭金立功的军士。虽然必须识字才能选送,但好多人的文化功底,都只能勉强写信而已。前三個月,主要教他们读书识字,每天抽时间操练一阵,其实还没有正式教授兵法。”

  “今天开始吧,选那些文化最好的。”朱铭决定旁听一堂课。

  张镗立即去安排,很快就有十八个学生,被叫到一间教室里开课。

  这十八人,皆来自北方各军。

  最高级为百人将,最低级只是个什长。

  他们见到皇帝都非常激动,在课堂上坐得端端正正。

  张镗亲自当老师讲课,一边用粉笔在黑板写字,一边说道:“翻开你们手里的《兵法要略》。这本书是陛下亲自指导编撰,由枢密院、兵部和军中将帅合著,最后由已经致仕的种相公亲手所编……”

  “秦汉以来,有兵家四派。即兵权谋、兵形势、兵阴阳、兵技巧。”

  “兵权谋涵盖最广,涉及诸多要素。陛下概括为战略战术,包含庙算、军制、后勤、情报、战法……等等。”

  “兵形势主要侧重战术运用。”

  “兵阴阳则是讲究天文地理和阵法。”

  “兵技巧则是军队的征发、训练、管理,还有军饷、军粮、被服等后勤,亦有兵器的研究、制造和使用。”

  “这兵家四派,侧重点不一,有的还互相重合。现在我们把它糅合起来,重新划分为八个内容,即:军制、后勤、情报、兵器、征解(募兵和退伍)、操演、战略、战术。”

  “今天要讲的是军制。”

  “我大明军制,皇帝是全军最高统帅,继而是内阁、枢密院和兵部。内阁决定是否出兵,并上奏皇帝获得许可。枢密院决定怎样出兵、何时出兵、何地出兵。兵部主管选将、征兵、操练,并与户部、工部接洽后勤。”

  “全国军队,分为野战军、驻防军和漕军。野战军是精锐主力,包括禁军也是野战军。驻防军驻扎各地,平时负责征讨境内叛逆和匪寇,战时跟随野战军一起作战。漕军负责运输,战时民夫也暂归漕军管辖,关键时候漕军也要参与作战。”

  “各省有总兵和都指挥使。总兵负责领军作战和日常操练。都指挥使负责征兵、退伍和后勤供给。总兵直属于兵部,承平富庶之地,可以不设总兵,日常操练交给都指挥使。战乱之地,一省可设两三个总兵。”

  “另有副元帅一职,只在大战时设置,用于统领数省兵马。战后,副元帅必须解职。而元帅一职,只能由皇帝、皇子或亲王临时担任。”

  “还有都护府……”

  “再说军衔和军职……”

  十八个学生认真听着。

  有人显得很兴奋,他们虽然从军多年,却是第一次了解大明军制的全貌。

  有人则略显失望,而且听着听着想打瞌睡。他们是来学习兵法的,结果全是各种机构、官职和制度,一下子实在记不了那么多。

  这堂课,足足讲了一个小时,到后面越讲越细化。

  张镗放下粉笔,拍手说道:“今日,皇帝陛下亲自视察军校,有请陛下为诸生训话!”

  “啪啪啪啪!”

  学生们精神一震,连忙坐直了拍巴掌。

  朱铭走上讲台,也不说什么虚头巴脑的,指着其中一个学生问:“你叫什么名字?原为何职?”

  那里学生立即站起:“回禀陛下。俺叫李甫,河北人士,以前在八字军做骑兵队长。八字军的正规番号,是大明野战军第七师。去年大战,俺前后斩俘二十三个金兵,还抓住了一员女真将领!”

  朱铭赞道:“战功卓著,难怪能够选送来读军校。你是怎识字的?”

  李甫回答:“俺家以前在河北也是富户,金贼杀来,家破人亡。俺就投了王将军(王彦),跟着一起去杀金贼。刚开始俺打仗不行,只能做伙兵。后来俺缠着老乡学骑马,每天苦练本事,八字军组建骑兵时被选上。”

  “你觉得今天学这些有什么用?”朱铭问道。

  李甫回答得非常简略:“高屋建瓴。”

  朱铭赞道:“此言甚妙,你掌握了这堂课的精髓。”

  张宪突然插话:“陛下,这位李队长,毕业之后能不能调去川南?”

  朱铭笑问:“你看上了?”

  张宪说道:“有大将之才。可惜今年刚入学,还要两年才能毕业。”

  朱铭又问李甫:“今年多大了?”

  李甫回答:“十五岁从军,今年二十岁!”

  朱铭更加满意,又挨个询问其他学生。

  很快他就发现,眼前这十八个学生,在去年的灭金之战时,竟然人均斩俘二十敌以上。即便很多属于追击战的战绩,但也算非常难得了,有人甚至斩俘五十余敌。

  跟皇帝交流时,这些学生非常激动。

  而且皇帝还不考教今天的授课内容,更是让学生们心生感激——记不住那么多啊!

  随即,朱铭又去看儿子。

  豫王朱康正在负重跑路,身上穿着铠甲,腿上还绑着沙袋,已累得如同狗吐舌头。

  朱康不敢停下,也不好意思停下。

  因为教官已经格外优待了,悄悄给他的沙袋和铠甲减重。这事儿他是知道的,刚开始有点不高兴,很快就对教官感激涕零。

  跑步完毕,短暂休息。

  这些没打过仗的军校生,累得直接躺倒,连拜见皇帝都顾不上。

  “全部站起来!”

  朱铭对教官说道:“操练疲惫之后,不得立即坐下,这样有可能猝死。让他们缓慢行走,等气息平稳了再休息。”

  继而,又扭头对张镗说:“这个要写进练兵操典当中。”

  “是!”张镗和那教官连忙回应。

第856章 武人阁臣与尚书

  献俘大典之后,有两位大臣告老还乡。

  一是阁臣萧楚,去年疾病缠身,三天两头请假休息。

  一是兵部尚书赵遹,他虽然有能力,但能够做开国尚书,很大程度是因为统战价值。他拥有赵宋宗亲出身,而且还带兵打过仗,跟前宋的许多武将关系较好。

  如今金国已灭,他们自身又年迈,正好借此机会退休。

  以后史书论及灭国之功,还能捎带着提他们几嘴。

  三请三辞,至初夏时节,朱铭终于同意他们退休。

  萧楚加封太傅,赵遹加封太保,皆以三公身份归乡。

  如此礼遇,是因为他们都在默默做事。

  萧楚平时非常低调,存在感似乎不强。

  但只有内阁人员才知道,这位的影响力非常大。就连首相拿不准的事情,都会先去咨询萧楚,然后再票拟呈交给皇帝。

  赵遹更是个小透明,一来赵宋宗室的身份很尴尬,二来朱铭长期把持军政,这些都导致兵部尚书没有话语权。

  但赵遹始终认认真真办事,历次大战都有他的苦劳在其中。

  “先生何不留在洛阳安度晚年?”朱铭挽留道。

  萧楚摇头:“多谢陛下好意。臣前两年还算健朗,去年就病痛缠身,也不晓得还能活多久。所谓叶落归根,还是死在家乡最好。”

  朱铭叹息:“唉,今年迁都,赐先生宅邸也不要。这次先生告老回乡,有什么要求尽管提。”

  萧楚说道:“臣无妻无子,拿宅邸来做什么?臣回乡之后,有族中晚辈照料,身后事也有他们料理。陛下真要赏赐,可赐钱两千贯,在臣的家乡建一所书院。臣或许还能再活几年,在书院做山长传授学问也是好的。”

  朱铭立即同意:“那就建一所书院,我亲自题写正门匾额。”

  “老臣告退!”

  萧楚起身作揖,旁边的太监连忙搀扶。

  朱铭扶着他的另一条胳膊,亲自将萧楚送出门,然后扶着他坐上马车。

  随即,朱铭又接见赵遹。

  寒暄几句,朱铭说道:“老先生这几年委屈了,我一直抓着军政大权,兵部尚书没有个尚书样子。”

  赵遹拱手说:“臣无功无德,能做大明的兵部尚书,已是陛下和太上皇额外开恩。”

  朱铭说道:“先生的家在开封,此次迁都,空出许多宅邸。其中一处最好的,便赠予先生,此事万勿推辞。”

  赵遹却说:“老臣不要赐宅,前朝宅邸已经够大了。老臣斗胆为孙儿求一个太学生。此事着实难以启齿,臣那几个不肖子孙,都不是考科举的材料。两個儿子能做官,全靠前朝恩荫,在新朝初立时延续官位。几个孙子,勉强能考上秀才而已……”

  “准了。”朱铭点头许可。

  “谢陛下!”赵遹连忙站起作揖。

  太学生每年有进士名额,但像赵遹的孙子那种,估计是很难毕业的。

  但只要达到一定年限,又把学分给修满,太学生也有别的出路。要么外放杂官、技术官,要么外放高等吏员。虽然今后前途有限,可混到八九品应该没问题。

  萧楚和赵遹同时退休,副相柳瑊就显得碍眼了。

  阁臣当中,柳瑊的岁数最大,今年已经七十二岁。

  可这位老兄身子骨硬朗,连感冒发烧都少见。他也没有半点退休的念头,一直赖在内阁不愿走。

  而且还特别清廉,经过上次的全国性反腐,柳瑊现在更加严厉约束家人。

  甚至因为门子收礼,把看门的仆人给轰走了。

  柳瑊不管是在家还是出门,穿着打扮都很朴素。皇帝虽然赐了宅院,但他始终住在工作宅邸当中,就连节假日都不回私人宅院。

  近两年还开始养生,早睡早起,滴酒不沾。

  如此作派,美名远扬,堪称清廉无私的代名词。

  这阵仗再明显不过,他距离首相只有一步之遥,熬死了翟汝文就能上位!

  对于柳瑊而言,啥物质需求都不要,让他做几天首相足矣。

  真的,就连首相权柄,他都可以不要,看重的只是首相身份。

  又一次大朝会,朱铭宣布了阁部大臣变动。

  内阁名单为:翟汝文、柳瑊、赵佺、张叔夜、李含章、钱琛、张镗。

  新入阁的人选一公布,核心权力圈子早已知悉,四品以下的官员则是非常惊讶。

  因为张镗的身份很尴尬,最初在枢密院做三把手,接着调往兵部做二把手,接着又兼任枢密院二把手。似乎没什么地方治理经验,带兵打仗也只有两次,如今更兼着洛阳军校的副校长。

  这样的人,突然就入阁了?

  但仔细想想,却又合情合理。

  人家是真正的从龙功臣啊,皇帝还在濮州做官时,张镗就已经跟随左右。继而跟着皇帝去金州、黎州,又在起兵攻占汉中后加入,汉中保卫战时也在皇帝身边做副手。

  第一批封侯的五人,张镗可是位列其中!

  只不过,文官们有些担忧。

  种师道、张叔夜代表军队相继入阁,前者积极向文官靠拢,后者直接就是文臣出身。

  现在张镗骤然入阁,肯定也是武人身份,妥妥代表军方的利益。

  武将拜相,而且还年纪轻轻,必然唆使皇帝穷兵黩武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