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王梓钧
仆人正在烧水泡茶,同时端来果脯招待。
负责传旨的行人叫许度,是大明第二届进士。他微笑拱手:“娘子不用客气,官家听闻令郎有才名,因此派我来征辟入京。大明没有前朝的许多虚礼,你们今晚沐浴洗漱,莫再吃大蒜等腥物。明日穿上干净衣裳,就可以领旨了。”
“多谢天使照拂,”杨姝摸出一支金簪“家无余财,天使一路奔波,也没有别的可以感谢……”
许度把金簪推回去,苦笑道:“娘子莫要害我。在下二甲进士出身,侥幸留在内阁观政,又被选为通政院行人。只要认真做事,三年期满可直授县令,一旦收取贵重礼品就前途尽毁了。”
按照这位的仕途轨迹,明显是被朝廷重点培养的,升迁速度比寻常进士更快。礼物送不出去,杨姝颇为尴尬。
许度说道:“娘子若是担心,可以准备一些吃食。不用太丰盛,有酒有肉即可,等明天接旨之后,就宴请我带来的那些官差。但不要送金银钱财,这在现如今是大忌。”
“多谢指教!”杨姝连忙行礼。
李尧光全程没说话,他其实知道怎么跟外人打交道,但话到嘴边又实在说不出口。
渐渐的,他把思绪转回数学题上,完全忘了眼前的俗事。
就在许度和杨姝交谈之际,李尧光突然奔出正堂,脚步轻快跑向书房。
这个举动,直接把许度给看愣了:“令郎这是……”
杨姝惶恐道:“天使息怒。我儿是个痴人,恐又想到了什么,到书房钻研数学去了。”
“哈哈哈哈!”
许度拍手大笑:“令郎真乃妙人也,太上皇见了肯定欢喜。”
就在此时,女儿的夫家突然登门,估计是听说了皇帝征辟之事。
女儿和女婿,还有亲家公婆,以及女婿的兄弟,足足来了十多个上门道喜。
一番寒暄之后,杨姝把亲家公请到旁边,拜托他帮忙处理房子和田产。卖掉所得钱财,给亲家一笔中介费,剩下的派人送到京城,她母子俩都要搬去开封。
亲家自然愿意,还拿出钱财要送给官差,被杨姝拦住细细解释。
翌日,设案焚香接旨,宴请这些传圣旨的官差。
然后带上重要的藏书、字画,坐着官船直奔润州。
登船之后,许度问道:“听闻李家有两副画像,可否借来一观?”
“天使稍等!”
杨姝把画像找来。
一副是苏轼,一副是沈括,皆李之仪当年亲手所画。而且随时随地带在身边,就连被编管异地也带着,便如同随身携带两位好友的照片。
许度认认真真观赏一阵,低声说:“官家想借去翰林画院,让那里的画师临摹副本。娘子可主动献上,临摹之后定然归还,官家不会霸占真品的。”
“多谢指点。”杨姝感激道。
抵达润州之后,并未立即北上,而是等着朱彧那帮人。
足足等待半月,朱彧终于来了。
这小老头,带着一个大木箱,里面全是南方各省的地理资料,还有许多关于海外邦国的琐碎信息。
一老一小,共同进京。
半路上也没闲着,朱彧在船舱里整理那些陈年资料,李尧光则整理自己的数学研究成果。
进京第二天,他们就入宫面圣。
拜见皇帝时,朱彧从容不迫,李尧光则局促不安。
“都坐下说话,”朱铭笑道,“这几日,我一有空便阅读《萍州可谈》。老先生曾经定居黄州?”
“不敢当先生之称,”朱彧拱手说,“家父因为写诗,被蔡京诬陷贬官。又被告发曾与东坡先生交游,遭前宋朝廷罢官编管。其后数年,家父短暂复官,但又被贬来贬去,最终不堪舟车客死他乡。父亲被贬到哪里我当时就跟到哪里,因此能见识到各地风土人情。家父病逝之后,我便去了黄州定居。”
朱彧说得很委婉,估计是族人在争家产,他懒得去折腾这种事,干脆分到一笔钱就搬得老远。
朱铭问道:“我出兵拿下黄州,那时你怎么就跑了?”
朱彧尴尬回答:“害怕受兵灾之累。”
“你是不愿留在反贼的地盘吧?”朱铭无情拆穿。“不敢。”朱彧连忙否认。
朱铭笑道:“《萍州可谈》甚是有趣。”
书中夹杂着各种趣事,比如高丽使者路过常州,听说那里的毛笔做工精良,于是想买一批毛笔带回高丽。
随行的大宋官差,跟常州笔商勾结,合伙坑骗高丽使者。
一直等高丽使者都快登船了,商贾才把毛笔带来。高丽使者急着离开,来不及详细验货,匆匆交易便走。
结果那批毛笔,一半都没有毛头,只有空笔管做做样子。
朱彧说道:“一些趣闻而已。”
朱铭又问:“广东的海船,也能合伙租赁吗?我看书中便是如此记载。”
朱彧解释道:“有一些拥有海船的商人,或因备货不足,或因周转不开,或者是其他事情,他们是愿意租赁海船的。”
我手里只有两三百贯钱,那我可以出海卖货吗?
可以!
广东的海贸极为发达,甚至可以拼船出海,还可以租赁船舱空间。
有的小商人财力不足,只能买到一两箱货物。按照体积或重量交钱给船主,就可以把货物带上船,然后自己全程睡在货箱上(害怕航行途中被掉包),再交饭钱让船员送来吃的。
一艘商船出海,可能有一大半货物,都不属于船主本人,而是来自零零散散的小商人。
甚至有自己不运货的,只是跑船收取船舱租赁费。
而且还相约出海,人多船众才启程,大家抱团防备海盗。
朱铭问道:“南洋海盗极多?”
朱彧回答:“多不胜数。若只有一两艘船,根本就不敢出海。”
朱铭说道:“等我收拾了金国,就派海军去南洋扫灭海盗。”
朱彧说道:“专门打劫做海盗的不多,往往是海商化身海盗,派遣海军并无用处。因为只要有海军在,这些海商就老实做生意,大明海军总不能胡乱剿灭商船吧?”
“这倒也是。”朱铭点头。
朱彧说道:“真正该打的,是南洋诸国。”
“怎么说?”朱铭来了兴趣。
朱彧详细解释:“南洋那些邦国,大都不征商税,而是抽解货物当做贡品。前宋虽也是抽解,而且税率变来变去,但至少有个大致章程。海外邦国却没有章程,抽多抽少全凭心意。若在当地有认识的收货商,就能贿赂官员少抽些。若一个熟人都没有,连船带货被吞掉都有可能。”
朱铭脸色一黑:“便是占城、真腊,也敢吞没中国商人的货物?”
“他们有什么不敢?”朱彧说道,“只被吞没货物,已是幸事。被没收了船只,还能搭其他商船回国。遇到凶残的外国官员,甚至还会在港口杀人越货!比如一人运货到占城,因风浪飘到真腊靠岸。真腊官吏会问这人把货卖给谁,如果说不出来本地相熟的商贾或官员,那么这一船货,多半就被真腊官吏吞掉了。”
朱铭冷笑:“这些藩国使者在东京,见到大明皇帝恭敬无比。却没想到,连做生意都不讲规矩,居然敢强吞大明商贾的货物。甚至连人带船抢走,还杀人越货!”
朱彧说道:“历来如此。前宋朝廷就没管过,大明官员也没法管。”
“这种事情在哪国发生最多?”朱铭问道。
朱彧说:“真腊。”
真腊,就是吴哥王朝。
朱铭猛拍桌案:“第一个收拾的便是真腊!”
第799章 应该广封城隍
朱铭一边翻看南方地理资料,一边跟朱彧闲聊各种趣闻。
这小老头见多识广,不仅足迹遍布南方,还在北方居住多年,也曾在开封厮混过许久。
聊到最后,朱铭说道:“你先去礼部做员外郎,梳理南方各府县的祭祀。那些乱七八糟的神灵,全部予以取缔。诱人向善的,利国利民的,这些神灵可以保留。”
朱彧说道:“首当其冲,是规范各地城隍。”
“怎么说?”朱铭问道。
朱彧详细阐述道:“祭祀城隍的习俗兴起于南北朝,主要在江南地区,民间自发建庙祭拜之。隋唐纳入朝廷管控,渐渐传到西南和北方。宋代城隍已遍布南北,当然还是南方最多,且有了一套封爵之法。”
“然则,宋代给城隍封爵,时断时续渐渐不成章法。”
“现在更是混乱不堪。譬如一些州县,士绅富商乱拜城隍,甚至他们供奉的城隍,与当地可谓是毫无干系。”
朱铭笑道:“举个例子。”
朱彧举例道:“譬如纪信,跟随刘邦赴过鸿门宴,后来被项羽给烧死。他是一个四川人,常年在北方征战,也没怎么到过南方,更对南方百姓没什么恩惠。但从汉中到襄阳,再到太平、润州、芜湖、华亭……十个府县以纪信为城隍神。”
“确实如此。”朱铭莞尔一笑,他在汉中见过城隍庙,里面供奉的主神便是纪信。
朱彧说道:“许多府县已经不拜纪信了,百姓也不知道纪信是谁。转而祭祀不明来历的野神,甚至是一些邪神,乌烟瘴气扰乱民风。”
这就是历代朝廷规范祭祀的原因,信仰必须要掌握在官府手中,而且还要有一个正向引导。
城隍最初都是自然神,到了宋代普遍换成历史人物。
一個地方主官赴任,首先要做的便是拜城隍,否则就是不尊重当地习俗。
二程觉得城隍不符合儒家传统,也曾建议取缔天下城隍。也有官员打击淫祀,想把城隍一并扫除,结果激起民愤搞出大乱子。
这玩意儿只能管控疏导不能跟老百姓对着干。
朱彧继续说:“各地城隍,应该以能臣猛将为主。譬如崇阳县,士绅百姓皆不拜城隍,而是祭拜张乖崖(张咏)。一百多年过去,崇阳百姓对张乖崖的善政如数家珍。这种情况,就该把张乖崖封为崇阳城隍,把人们已经不信的老城隍请走。”
张镗的老祖宗张咏是真牛逼,他主政的很多地方,老百姓都自发为其建祠供奉,历经百余年而香火不断。就连钟相占据湖南,也不敢拆毁“张公庙”。
朱彧又说:“南方多有巫神,善恶混杂,百姓难辨。一县之内,就有可能存在几十个巫神。当择一二良善之神,建以城隍庙供奉,其余巫神则尽数取缔。譬如有巫女林氏闵人呼其为妈祖,可立为城隍之神。”
朱彧再说:“边地多征战。当择历朝忠勇武将,选为城隍神建庙供奉,以此激励边疆将士百姓。”
朱铭颔首赞许:“此言妥当。你让各地官员,征询当地士绅意见,选取设立各郡县城隍。记住,祭祀城隍不可铺张浪费,当与春秋二社合并。”
春社与秋社祭祀,主要目的是祈求和庆祝丰收,是民间每年的大型祭祀活动。并且兼具活跃经济的意义,就连穷乡僻壤的百姓也会参与,既让百姓有了信仰和娱乐,又对当地的商业发展有利。
朱彧建议说:“可将祭祀城隍的日期,定在当地的春社日。如此就一并祭祀了,不会靡费钱财。”
朱铭说道:“城隍庙前当立碑,铭刻该城隍的功绩与品德。祭祀之时,官员宣读碑文,引导官吏百姓仁义忠勇、行善积德。城隍庙中,可立一主神为城隍,陪祀者为判官之类。”
“官家此言甚是!”朱彧奉承道。
之所以把这事儿交给朱彧来办,是因为他不仅精通天文地理,还熟知各地的风俗民情,并且对历史、佛道、巫祝也颇有研究。
宋代还有很多私建的城隍庙,比如苏缄抵抗交趾入侵而死,就被当地百姓立为城隍。后来交趾北犯桂州,众人高喊“苏城隍领兵来报仇”,宋军立即变得士气如虹,吓得交趾仓皇撤兵逃跑。
还有李异、赵汝澜等宋代官员,也是死后立即被百姓奉为城隍祭祀。
谁是真正的好官,百姓心知肚明。
这些朱铭都打算正式册封为城隍,朝廷在掌控民俗信仰的同时,也是为地方官吏树立榜样。
跟朱彧聊完,朱铭又看向一直安静坐着的李尧光。
“你带了许多数学手稿来?”朱铭问道。
李尧光怀里抱着一大摞,连忙起身递交给太监。
朱铭翻开一看,脑子瞬间爆炸。
第一页全是各种符号,而且是李尧光自创的。这家伙害怕皇帝看不懂,还专门在旁边用文字说明。
里面的许多内容,其实已经有相应符号了,是近几年数学研究者们的共识。
就像朱彧,虽然远在杭州,却经常跟开封友人通信,以获取最新的各种学术成果。
但李尧光不知道啊,他一个人在家闭门造车,早就跟主流数学界脱节了。
朱铭顺手合上手稿,说道:“你先跟京城的学者交流,把这些数学符号对照一下。然后你再改一改,把你研究的东西,展示给别的学者一起探讨。”
“是。”李尧光应声道。
朱铭问道:“你只研究数学?”
李尧光说:“也涉猎物理,但并不精通。儒家经典,少年时曾苦学过,这几年没再碰了。”
“算了,等你适应之后,去太学做教授吧。”朱铭安排道。
“是。”李尧光话不多。
这人太过内向,而且有点痴,并不适合做秘书。
通政院其实就有秘书机构,朱国祥也是用通政院的人。朱铭打算外放富直柔以后,也从通政院选调人手,并不像明朝那样使用太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