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王梓钧
朱铭问道:“沈括可有子孙存世?”
沈晦回答:“长子、次子,皆已亡故。有孙数人,皆在润州。梦溪园已遭变卖,也没剩多少田亩,耕读传家日子过得艰苦。沈家和朱家,偶尔派人接济。”
“哪个朱家?”朱铭问道。
沈晦回答:“湖州朱氏。元祐党锢之后,朱氏无人再做官。”
沈括的二儿媳妇,正是朱彧的二姐——李邦彦在杭州拜访的那個朱彧。
沈括的续弦张氏,不但殴打凌辱丈夫,陷害继子并赶出家门,还虐待她亲儿子的老婆。朱家害怕女儿出事把朱氏(沈括儿媳)接回娘家十多年。直至恶婆婆张氏死了,这对小夫妻才重新团聚。
朱铭问道:“沈括的孙辈,可有擅长天文地理者?”
沈晦摇头:“并无。但几个曾孙年龄尚幼,不乏聪明伶俐之辈。”
朱铭说道:“那就选一聪慧曾孙,送入润州官学读书,今后一路保送至太学。”
这已经是对沈括的后人非常优待了,全程免收学费保送太学。只要太学考试成绩还行,肯定会给个小官做做。如果成绩优异,那就重点培养。
沈晦说道:“陛下如果想搜寻奇才,李公之仪的独子可堪重用。”
李之仪就是写“我住长江头,君住长江尾”那位,跟沈括和苏轼都是至交。
“他的儿子年岁不小了吧?”朱铭问道。
沈晦说道:“才二十五岁,是李公七十一岁时所生。”
朱铭很想说一声“牛逼”。
沈晦说道:“此君名叫李尧光,精通数学。他的际遇不是很好,受尽乡人白眼。”
李之仪的结发妻子叫胡淑修,女诗人、数学家、发明家。她的数学造诣之深,连沈括都要去请教。
李之仪晚年的时候,被蔡京诬告欲置于死地。
胡淑修打听到京中有位官员,收藏了范纯仁的手稿,可以洗清丈夫的冤屈。
于是这位老妇人,亲自进京恳求借出手稿。遭到拒绝之后,她重金收买仆人,打听到手稿的收藏地点。
继而如女侠一般,潜入官员家中,把手稿给盗出来然后跑去东华门外叩阙申诉。当时轰动朝野,太后把她接入宫中。
李之仪和胡淑修的儿女相继去世,胡淑修悲痛欲绝也病死了。
李之仪一把年纪孤苦伶仃,经常跑去溪边发呆。官妓杨姝爱慕其才华,一有空就去溪边弹琴唱曲,并且通过词曲表白心意。
妥妥的真爱,李之仪不顾世俗阻挠,把一个官妓娶为续弦妻子。
却有好事者跑出来告发,说官妓杨姝偷情生子,还让私生子欺骗朝廷冒领恩荫。在蔡京的插手下,不但夺去其恩荫,还勒令母子离开李家,强行拆散这一家三口。
已经七十多岁的李之仪,被迫与妻子分隔两地。
他感觉到死都无法再见面,于是写下那首:我住长江头,君住长江尾。日日思君不见君,共饮长江水……
沈晦说道:“李尧光遍读家中藏书,于数学一道尤为擅长。然不敌流言蜚语,乡人恶其为私生子,同窗更是时常讥辱。此人性格内向,平时沉默寡言,就连科举都不去考,一天到晚只知道钻研学问。臣几年前路过他家,曾考教过李尧光的学问。他若科举,必中进士。”
“确实可惜了。”朱铭还是第一次听到这个故事的完整版。
若是编成戏剧,肯定广为传颂。
尤其是那位胡淑修,能让沈括登门请教数学,对于古代女性来说太罕见了。而且一把年纪,为了给丈夫伸冤,亲身潜入京官家中盗取手稿,硬扛着蔡京压力把丈夫救下来。
朱铭打算把李尧光招来京城,亲自考教一番。
如果真的沉默寡言又学问好,可以留在身边做秘书。现在的秘书是富直柔,跟随多年是该外放地方官了。
沈晦又说:“还有一位老先生,精通南方地理,尤其是岭南地理。还熟知海外藩国,又自学新式的天文、地理、数学、物理。友人与臣通信,说这位先生在杭州凤凰书院做教授。”
这说的当然是朱彧。
朱铭颔首道:“一并招入京城。”
沈晦没再说话,低头聆听皇帝训示。
朱铭说道:“让你做太史令,恐怕有些人不服气。《宋史》等书,已编了好几年,你就不要插手了,否则必遭人嫉恨。历法也是如此。伱接下来的任务,是赶紧抽调人手,好生组建地理馆。然后派出官吏,去各省实地测绘。”
“遵旨!”
沈晦连忙作揖领命,说道:“臣亦略知地理,两个月内必组建好地理馆,并且拿出一套测绘的章程。”
朱铭说道:“如果人手不足,可去太学招募。对学生们说,只要测绘时表现优异,可直接选为地理馆伎术官。另外,实地测绘时有薪俸补贴。越是艰难偏僻的地方,薪俸补贴就越高,意外亡故者重重抚恤。”
沈晦拱手道:“官家如此优待,臣等必定全力以赴!”
“去吧。”朱铭挥手。
沈晦躬身告退,朱铭低头阅读军事报告。
去年冬天,朱铭就传达了军令,让边疆军队开春之后前移。
如今燕山的许多险要关寨,都被金国掌控在手里。朱铭的意思是,让明军直接怼上去,在金兵眼皮子底下筑寨。
比如金兵占据着喜峰口,那明军就在喜峰口外筑起寨堡。
一来可让金兵很难肆意入侵劫掠,二来就是逼着金兵提前开战。
挨着燕山山麓的一大片,陆陆续续有很多逃民出山耕种。由于害怕吓退逃民,官府一直没有去管,现在却要按照村落登记落户了。
并且建立保甲,一旦发现金兵有入寇迹象,就组织这些新落户的百姓坚壁清野。
第795章 处处碰瓷的大明将领们
自燕山南下有两个咽喉,一是古北口,二是喜逢口(喜峰口)。
今年开春雪化之后,岳飞率兵逼近前者,王彦率兵逼近后者,李宝驻扎燕京统摄各军。
汉武帝曾在古北口筑城,后来战线向北推移,汉代就在更北边的山区修筑长城。
南北朝时,古北口第一次有了长城。
隋唐两代继续增筑修建长城,由于长城北面是奚族聚居地,因此古北口又称“奚关”。
契丹劫掠后梁,也是屡屡从古北口南下。
而今,金国控制着已经破败的隋唐长城。那些长城到处都是缺口,小股军队能够轻松穿过,但不利于大规模行军。
金兵主要驻扎在唐代的守捉城遗址,这两年重新修缮加固,居高临下、易守难攻。
岳飞率兵五千,征集民夫一万,在古北口以南二十五里修筑城寨。
只要堵住这里,金兵就无法大规模南下。
但小股部队还是能绕开,金兵可以几百人一队,翻越各处低矮山岭劫掠密云地区。积少成多,能钻过来好几千,但无法携带太多粮食,半个月内抢不到粮就得饿死。
民夫都是山中逃户,他们战战兢兢出山,自由耕种了三年。大明官府从不收税,也没有强迫他们编户齐民,反而还有小型客商运来布匹和食盐。
朝廷释放出如此诚意,逃户当中的少数读书人,渐渐认为大明是值得依靠的。
因此今年官府前来编户,这些读书人主动配合。
朝廷继续释放善意,给刚刚编户的逃民免税三年,第四年、第五年赋税只收一半。但是,他们必须帮忙修筑城寨,劳动期间朝廷管饭,还给少量粮食做工资。
逃民们诚惶诚恐,岳飞直接提前发粮,终于让这些民夫彻底相信。
他们经历了太多战乱和灾荒,稍有风吹草动就跑。必须给足诚意才能取信,甚至是金兵杀来了,他们还会帮忙守城!
……
古北口,唐代守捉城。
金将阿土罕率数百骑南下,很快就跟大明哨骑撞上。
双方没有立即动手,而是各自拉开距离对峙,毕竟两国现在属于休战状态。
片刻之后,阿土罕上前大喊:“我是大金古北口守将阿土罕,快快把你们的主将叫来说话!”
大明哨骑早就已分出人手回去报信。
岳飞很快骑马而来:“俺就是此地大明主将,古北口长城以南,皆为大明地界。你为何要率兵越界?难道是想跟大明开战?”
阿土罕反问:“你们为啥隔得这么近筑城?”
岳飞说道:“此乃大明地界,为何不能筑城?反而是你,无端领兵越界。若不速速返回,便形同与大明开战!”
阿土罕无言以对,因为岳飞说得在理。
而且,金国为了防备大明,率先修缮巩固古北口。金国可以筑城,大明自然也可以。
可大明怼在金国脸上筑城,城寨已经修到阿土罕眼皮底下。难道啥都不管?
岳飞理直气壮大喊:“速速后撤!”
说完,岳飞取下弓箭,麾下骑兵也纷纷挽弓。
阿土罕犹豫数息,憋屈道:“回去!”
策马奔行十余步,阿土罕又停下回望。
今后若是开战,他必须攻下前方的城寨,否则直接南下凶险无比。幽州本就没多少人口,大明很容易就能坚壁清野,金兵纯靠抢粮作战无异于痴人说梦。
岳飞也带着骑兵返回,他跟王彦的压力极大。
一旦大战再起,金兵主力必定从古北口、喜逢口而来。金人为了打通要道,说不定就是数万人围攻,临时修筑的城寨很难扛住。
别扯什么水泥,在没有公路运输的情况下,那玩意儿只能就近烧制。
这里地广人稀,哪有多余人手,去挖矿土烧水泥?
“岳将军,有一千神机营随运粮来援,听说稍后还有十八门火炮!”一个轻骑飞奔而来。
岳飞闻言大喜,策马奔向城寨工地。
神机营已经更换燧发枪,并且扩编为一万二千人。今年正式改名为神机军,一部分在燕京那边操练。
岳飞去年也参与了操练,主要是为了熟悉新式车阵。
他跟吴玠等将领通信讨论,众人通过不断推演和操练,终于创造出一种“子母梅花阵”。
其实就是大小组合的空心车阵。
拥有充足的远程火力之后,可以摒弃旧式车阵的冗余部分。
中军摆出一个大型空心阵,四角摆出四個小型空心阵。空心阵的每条边,都由战车串联而成,远近兵种借助战车作战。
民夫和物资,可转移到空心阵内进行保护。
骑兵部队也在空心阵内,随时可以出击。
无论敌军从哪个方向攻来,五个空心阵都能抵御。如果敌人想要冲击中军,还会遭到交叉火力射击。
各阵之间,还可互相支援。
步骑协同变阵,亦可变为其他攻击阵型。但对主将的指挥能力,以及士兵的训练度要求较高。
如果是平庸将领,带着普通士卒打仗,老老实实摆出梅花阵即可。
……
鸭绿江南岸,保州。
折彦质亲自坐船沿江观察,他所乘坐的内河舰船,是去年、前年在保州打造的,木材来自鸭绿江南岸的山区。
保州造船厂,四年前设立。
目前只能打造内河船只,在鸭绿江中航行。接下来还会扩建,最终目的是打造海船。
船厂工匠皆来自长江沿岸及浙江,按工匠级别分发土地。
最高级的工匠,可获得一百二十亩保州良田。带一个家属过来,就多分二十亩地,就算是小孩子也能分地。
金兵上次劫掠高丽,把渤海族全都迁走,导致保州一带地广人稀。这里只缺人不缺地,真正该头疼的,是分到土地以后缺少佃户耕种。
幸好,不断有渤海族百姓逃来。
这些新来的渤海百姓,同样可以分得土地。但亩数有限,并且还有佃耕任务,必须帮将士和工匠种地。
船队很快接近婆速路城,折彦质通过望远镜,甚至能看清城头守将的表情。
敌将很愤怒,但又不敢下令放箭。
一来距离太远射箭无用,二来敌将不敢挑起战争。
金人越是愤怒,折彦质就越高兴。
大明船队继续逆流而上,江心洲驻扎的金兵沿着洲岸跟随,目送大明船队驶往更东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