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宋穿越指南 第623章

作者:王梓钧

  郑泓说道:“四面八方的货物,都往京城运输。客商被行首们拿捏,中小行商也被行首们拿捏。他们吃了上家吃下家,还故意扰乱物价,官府不可能时时去管,而且很多时候管不过来。臣以为,交易所可以在东京开设。这相当于官府只收税,但不参与交易的市易务。既绕开了王相公市易务的弊端,又能得到市易务的好处。”

  朱铭却摇头:“交易所不是灵丹妙药,等富商巨贾们摸清了,就能通过买卖货单操纵物价。当然,这会让他们成本大增,不像以前那样轻易就能运作,而且官府处理起来也更方便。”

  “这就够了。”郑泓说道。

  朱铭赞许说:“想不到在地方历年几年,你却是愈发长进了。”

  郑泓笑道:“臣读书虽然不行,做买卖却一直拿手,这些就跟做买卖有关。”

  朱铭说道:“我让内阁和六部讨论,配合交易所进行商税改革。先在开封进行试点,查漏补缺再向内陆大城市推广。不必如王安石的市易务那样,在全国各省都推开只在少数大城市推广即可。你这次的建议极好,继续多看多学多做,户部尚书的位子也有希望。”

第776章 罢市可否?

  黄伯坚是来自扬州的客商,以前只做陆货运输生意,大明朝廷改革市舶司之后,他借助人脉迅速转行运输海外香料。

  即番商把香料运到广东、福建,大明海商再转运到宁波、杭州或海门。

  又有商贾继续转运,把香料运到润州(镇江)或扬州。

  黄伯坚则在扬州进货,通过运河一路运到开封。

  这样层层转运,每一层都有商贾赚钱。但开封的香料价格,竟比前宋时更低得多,因为前宋的香料是官买官卖。

  大明改革市舶司之后,不但层层商贾赚得更多,朝廷的税收也变得更多。

  那么问题来了,这些利润是从哪儿变出来的?

  除了海外香料,黄伯坚也运输一些南货,多元经营可对冲潜在风险。

  但不管运什么,都比以前赚得多。

  因为沿途府县的税卡取消了,不用三番五次交过路费。朝廷只在少数关键地方,设立税所征收过税,这让客商的负担大大减轻。

  大明有圣天子啊,客商的日子终于好过了!

  抵达开封东南的税场,黄伯坚停船等待入场报税。

  港内港外停着许多商船,足足等了两个多钟头,总算轮到黄伯坚入场。

  码头苦力把货物搬进去,黄伯坚全程盯着,直至船上的货物转运到空地。然后,继续排队。

  又排了快两个小时,黄伯坚拿出自己的货物凭证。

  凭证之上,写着货物的种类及数量,还注明了起运地是扬州。以及沿途经过哪些税所,已经缴纳多少过路费。从扬州到沿途税所,每到一个地方都有盖章,但凡缺了一个盖章都属于走私。

  “检验货物!”税吏大喊。

  立即有税吏进行抽检,只是抽检而已,全部验货太耽误时间,后面还有许多商贾在排队呢。

  黄伯坚的心情比较愉快,自从去年全国“严打”之后,就连税吏都不再故意刁难。

  换成以前总是要出小问题,非得给些小钱才能打发。

  抽检货物之时,有税吏对黄伯坚说:“这位员外,请到那边坐坐,朝廷有新法颁布。”

  黄伯坚不知什么事情,让心腹驻守在此看着,自己好奇的往里走去。

  只见那里坐着個官员还绕着许多客商。

  吏员指着墙壁上的告示:“这位员外请细读。读完之后若有疑问,可再请教坐着的那位钟相公。”

  黄伯坚朝着人群挤去,告示内容为东京交易所设立细则。

  以前运货进京,都是把商品运到税场,然后搬到官方货栈存放。有批发商或者中介商,前来看货估价,谈得拢便把货物买走。

  如果一直卖不出去,就必须每天支付仓库使用费。

  每个行业都有行会,行首必为最大的批发商,而且多半兼职做中介。中小型的零售商,必须仰仗批发商供货。外地来的客商,也必须仰仗批发商买货。

  外地客商当然能直接跟零售商交易,法律并未禁止此事。

  但如果被行会大佬们知道了,他们来年不会再买这个客商的货物,也不会再把货物卖给相关零售商。任何绕开行会的私下交易,都将遭到行会大佬们的联手打击。

  行会大佬们如何操纵物价呢?

  他们先是私下商量好,在某个时期全都不买货。外地客商们运来的货物,只能堆放在仓库里,每天都得交仓库使用费。

  时间一长,不但外地客商扛不住仓库钱,官栈仓库堆积如山也扛不住,管理仓库的官吏会逼着客商低价出货。

  不得已之下,外地客商只能贱卖商品,甚至是赔本把货卖出去。

  吃完客商,行会大佬们又吃零售商,反正他们有自己的仓库。只要积压货物不是太多,那就联手限量出货,造成货物紧缺的假象,然后再抬价卖给零售商。

  “哈哈,东京也有交易所了,此天下客商之幸事也!”黄伯坚听到一个客商拍手赞叹。

  旁边一个客商说道:“敢问兄台,这个交易所真顶事吗?除了东京之外,还有哪里设了交易所?”

  那客商说道:“六大市舶司,皆有交易所。”

  “怎看起来像前宋的市易务?”

  “非也非也。市易务官买官卖,刚开始还向着我等,后来就渐渐变味了。前宋市易务的那些官吏,把客商的上等货,硬生生说成是下等货,逼着客商低价贱卖。又拿着下等货,高价卖给坐商,还逼着坐商借高利贷。敲骨食髓起来,比行首们还狠啊!”

  “就是,王相公的市易法,还不如不改呢。咱们宁愿被那些行首欺压,也不愿被官吏敲骨吸髓。”

  “这个交易所却不同,官府不插手买卖。就像是官府搭了个戏台,让咱们自己上台唱戏,给官府交一笔戏台税就行。”

  “可那些大行商们,联手不买货怎么办?只靠小行商买货太慢了,一旦拖得太久,货栈的仓库钱又是一大笔。”

  “对啊,六大市舶司的交易所俺知道。可海港不一样,当地的行商不买货,自有外地客商买了运走。这里却是东京,货物运到这里不可能再转运别处。中小行商们一时吃不完货,那就全砸在咱们客商手里,最后还得贱价卖给那些大商人。”

  “去问问这位钟相公!”

  “……”

  一直坐着的官员叫钟绮,他撇着茶叶慢条斯理解释道:“相公不敢当,俺只是户部区区一员外郎,跟各位一样都是员外。你们呐,称俺作钟员外即可。”

  黄伯坚拱手问道:“还请钟相公解惑,若是大行商(批发商)不收货,中小行商(零售商)吃货又太慢怎办?前宋的市易务,官府会把多余的货物买下,可现在的交易所却没官府来买。时间一长,仓库费用我们负担不起。”

  钟绮竖起一根指头:“其一。交易所在卖货时,只要花十文钱,办理一张认购证,任何人都能长期购买货物。货单虽有最小认购额度,但即便是沿街叫卖的小贩,几家人凑钱也能合买一单。”

  他又竖起第二根指头:“其二。交易所的每日行情价,跟着东京的旬价走,多半低于大行商的出货价。东京的中小行商们,会抢破头去下单购买。因为人数众多,他们的吃货能力极强。前宋的市易务,之所以中小行商买不了太多货,是因为官吏从中盘剥渔利。甚至是逼着中小行商们向官府借高利贷买货,不借高利贷他们就不卖。”

  “其三,大行商们不管怎么操控市场,他们最终目的都是想赚钱。如果他们不扫货,而是任由中小商人在交易所购买,那他们就永远赚不到钱,他们的仓库会一直空着。时间拖长了,该心急如焚的是他们。他们会比你们这些客商更着急!”

  “其四,真正该担心的不是你们,而是零售商品的中小行商们。东京城内的大行商,极有可能联手扫货,把交易所的现货给买光。然后囤积居奇,压着货不卖给中小行商零售。”

  “嘿嘿,让他们压着货呗。真敢集体操控市场,朝廷都不用抓人,只须紧急联系外地客商,把更多货物运来交易所。到时候,中小行商们可在交易所买货。大行商们继续扫货能吃多少?总不能把自己的仓库堆满了,还继续扫货屯在大街上吧?他们囤积的货物越多,亏损也就越多!”

  黄伯坚又问:“若大行商们真的囤积居奇,官府从外地调货赶得及吗?”

  钟绮解释道:“朝廷给了交易所特权,关键时候可动用四百里加急,联络周边省份的客商运货进京。而且,这些接到四百里加急进京的客商,沿途税所一律放行不必征税。到时候他们沿途不交过税,运到京城的货物价钱更低。亏死那些囤积居奇的大行商!”

  “妙哉,妙哉!”

  “果然是圣天子啊,连这些都想好了。”

  “今后再运货到京城,就不会再受大行商欺负了。”

  “大明万岁!官家万岁!”

  “……”

  来自各地的客商,此刻全都欢呼雀跃。

  交易所对于他们而言,防止被压价还在其次,主要是可避免经营风险。

  以前稍微哪个商品到京多些,大行商们就联手不买货,以货栈的仓库使用费来威胁,逼迫客商们赔本出货回家。

  黄伯坚整理衣襟,提议道:“我等在交易所办好事情以后,何不结伴前往东华门外叩谢天子大恩?”

  “同去,同去!”

  客商们大笑着附和,他们对政策非常敏感,能够准确判断什么事情对他们有利。

  众人喜滋滋继续询问,打听交易所具体怎样交易。

  次日下午,黄伯坚就把手续办好。

  高兴之余,他在东京城外下馆子,把商队伙计全带去吃酒。

  而东京那些行首们,却是在紧急开会。

  还是各行各业聚在一起开会,并非行业内部会议。

  他们的商业前辈,当年遭王安石干了一拨,但很快就勾结权贵杀回来。就连宋徽宗和蔡京,为了敛财重启市易法,也被大商人联合权贵逼得妥协。

  童贯那么牛逼,可在征讨西夏时,亦遭长安行首们串联罢市教育一通。

  “罢市可否?”一个行首问道。

  “你想死别拉我们下水!”其他行首齐刷刷瞪过来。

  罢市?

  想想去年的大案,行首们集体打了个寒颤。

第777章 经商奇才

  行首会议,不欢而散。

  如今这种情况,东京的行首们根本无法串联,因为他们之间互相不信任。

  北宋时期,开封城的所有行首,全都跟朝中权贵有瓜葛,大部分属于皇室宗亲的代言人。

  皇室宗亲之所以不亲自下场,是因为赵匡胤、赵光义兄弟俩,严厉惩处权贵扰乱市场的行为。后来就渐渐形成套路,即各自培养白手套,他们能够捞到实惠,朝廷也挽回了颜面。

  只有把事情闹大了,朝廷才会出手惩治。

  比如煤炭行业,搞得东京民怨沸腾,甚至冬天大量冻死人,继而出现抢煤踩踏事件。

  朝廷实在看不下去了,干脆直接掀桌子,官府成为最大的批发商、零售商。结果又变成官府垄断市场,操控煤价搞得民不聊生,迫于舆论压力放开私有市场。

  大明开国之后,最先惩处的便是前朝权贵,继而又强行拆分迁徙望族。

  东京各行各业的行首,瞬间就失去靠山,有些人还被牵连抄家。

  在第一年的物资管控结束后,大商人们开始投靠新的权贵。下意识的按照老办法,想跟皇室、宗亲和外戚合作。

  可惜,除了朱国祥、朱铭父子,大明的皇室宗亲都未成年。

  白祺勉强算一个,却始终不在京城。

  而外戚呢?

  朱家父子管得极严,根本无从下手,甚至不准外戚居住在京城!

  阁臣、尚书级别的重臣,一般不会跟行首接触。

  因为——跌份儿。

  顶多是重臣的下属捞钱,再以送礼的名义孝敬重臣。

  因此东京各行的大商人,都是拉拢权贵子孙,以及六部的中下级官员。

  去年的大案,六部被查处一堆官吏,连权贵子孙都遭殃,大商贾们再度失去靠山。

  人心惶惶之际,这些大商贾哪敢再串联搞事儿?

  ……

  李敦义坐着豪华马车回家,径直去见自己的老父亲。

  “如何?”李茂问儿子。

  李敦义回答:“都被吓破胆了,还能有什么结果?”

  李茂点头道:“缓缓也好,不能跟太子对着干。我李家能延续二百年富贵,靠的就是顺从朝廷。”

  抛开皇亲国戚、世家权贵不谈,只论东京城内外的商贾,李氏绝对属于东京首富!

  他们在开封做生意的时候,甚至赵匡胤都还没黄袍加身。

  北宋庆历年间,西北边境告急,而朝廷财政又不足,就向东京的富商们借款。

  仅李氏就借款二十多万贯,事后朝廷直接赖账不还,只给几个李氏族人封官抵债。而且全是八九品的京中小官,根本就没有实权可言,并且继续砸钱也升不上去(类似钱琛捐款买的那种官职)。

  这事儿被写进史书里,甚至都不提其真实姓名,只记载“李氏商户”、“京中富商李氏”等等。

  因为他们不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