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王梓钧
“……”
答案虽然不一,却指同一种事物。
朱国祥拿起蜡烛向众人展示,说道:“秦汉之时,皆用蜂蜡。石崇斗富,也是用蜂蜡当柴烧,可知当时蜂蜡极为奢侈。而今,这虫蜡比蜂蜡还贵。宋朝初年便是宰相每晚点燃虫蜡看书,也被认为是不节俭的行为。”
“可现在呢?”
朱国祥把蜡烛放回去,笑着说:“不说宰相,乡间土豪也偶尔用得起。为何如此?”
在场的绝大多数人,都不知道怎样回答,因为他们连虫蜡是咋来的都不知道。就算稍有了解的,也只知道虫蜡由一种蜡虫而得。
一个来自四川的道士说:“因为养蜡虫的人多了,价钱就更便宜。”
“然也,说得极好,”朱国祥点头赞许“但桑蚕桑蚕,蚕必须吃桑叶,才能吐丝结茧。听闻北方亦有吃别种树叶的蚕,但都要找到它们合适的食物。这白蜡虫也是一样,它能吃什么树叶,它该怎样繁殖,需要养虫人去探究发现。”
“发现白蜡虫可以采蜡,最早大概是在晚唐的时候。时至今日,也不过是在川南、川东、湖南、广西养殖,而且还只能放养在树林中,无法像养蚕那样采桑回家喂食。”
“四川、湖南和广西的劝农官,正在研究白蜡虫的习性。”
“他们已总结出以下要点:第一,白蜡虫有雌雄之分,雌虫很难分泌白蜡,但可用于繁衍幼虫;第二,雄虫的幼体才能产蜡;第三,白蜡虫喜欢吃的植物已经发现两种;第四,雌虫须在高原或高山之上,冬天要温和干燥才能产卵;第五,雄虫要在夏天温度高、湿气重时才会产蜡。”
“知道了这些,有什么用呢?可以快速推广白蜡虫的养殖范围!”
“即在适合雌虫产卵的地方,大量繁殖白蜡虫。然后再拿着虫卵,去适合雄虫产蜡的地方养殖。雄虫的养殖地,事先多栽它们爱吃的植物。且这种植物还不太挑地,荒坡之上亦可栽植。”
“有了劝农官的研究成果,再加上地方官的引导。我相信十年之内,比蜂蜡还贵的白蜡,会变得极为廉价,就连贫寒士子也能用白蜡烛夜晚读书!”
大臣们听完这番话,都显得极为高兴。
白蜡是最优质的蜡烛点燃没有浓烟和异味,谁不愿意天天点这玩意儿?
翟汝文问道:“臣的家乡丹阳,也可养殖白蜡虫吗?”
朱国祥说:“在你的老家丹阳,雌虫肯定无法产卵。但可从四川、湖南两地,坐船把虫卵带过去,直接在丹阳养雄虫产蜡即可。养白蜡虫的人家,就算是白蜡廉价之后,恐怕所得利润也不比养蚕差太多。如今养殖白蜡虫,却比养蚕有着十倍之利。”
“此利国利民之物!”不仅大臣们称赞,举人和道士也都很欢喜。
朱国祥看向众人:“太子提出的学问是,百姓日用即为道。养白蜡虫自然不是道,但探究白蜡虫的习性,让白蜡虫能够快速推广,这却是真正的利国利民之道!”
众人点头,都不反对。
一来此事能让万民获益,就连权贵富豪也得好处;二来都知道皇帝喜农事,没必要跟皇帝起冲突。
农为国本,谁敢说有利农业发展的不是道?
朱国祥继续说:“研究农学是道,研究物理是道,研究化学也是道!”
秦桧抢在李邦彦前面捧哏:“臣不知化学为何物,还请官家示下。”
朱国祥拿出个铁盒子,从中取出一根小木棍,在大理石桌面的粗糙侧方,随手那么轻轻划过去。
小木棍燃了!
众人顿时大惊,难道皇帝真会法术?
还有人忍不住移动脚步,想看看摩擦小棍的地方,是否藏有明火或者暗火。
北宋已经有火柴,唤作“引光奴”、“发蜡”、“火寸”,用杉木条侵染涂抹硫磺而制。
但这种火柴不能自己引燃,必须借助其他火源,比如在火炭上碰一下。
这似乎显得多此一举,但实际用起来却极为方便。特别是北方冬天需要烤火,或以火折子形式长期保存暗火,此时“发烛”随便一碰即能燃烧。
朱国祥手持火柴,笑着将白蜡烛点燃:“这不是发烛,但也可称之为发烛。暂时还比较危险,不适合民间使用,等长久研究改进了就行。此物亦用到了化学之道,今日就不详细讲解了,谁感兴趣可以经常来这里。”
朱国祥又拿起一个烧杯,用烧杯罩住正在燃烧的蜡烛。
在众人的视线之下,玻璃杯里的蜡烛,火光越来越小,然后猛地熄灭。
朱国祥问:“为何蜡烛会熄?”
龙虎山世代研究符箓,上一代天师还发明初代雷法,他们对燃烧现象还是很有发言权的。
张时修说道:“万物燃烧,皆仰仗生气。陛下用杯子盖住,生气变成了死气,蜡烛自然就会熄灭。”
朱国祥又问:“何谓生气,何谓死气?”
张时修说道:“流淌之水为生水,不流之水为死水。同样的,通畅之气为生气,不畅之气为死气。人若久居于不畅之屋室,被那死气所笼罩,亦会有窒息之危。”
“也就是说,把蜡烛罩上,一旦蜡烛把生气燃尽,里面皆为死气就会熄灭?”朱国祥问。
“然也!”
不止张时修这样认为,其他人也纷纷点头。
朱国祥道:“咱们出去。”
朱国祥重新点燃蜡烛,迈步往外走出,来到院中的空地。
他又让一个侍卫穿上重甲,把面罩也拉下来:“打开这個瓶子,把它罩在蜡烛上。瓶子不要直接用手拿,而是用树枝绑好,另一只手最好捂住眼睛孔。”
重甲侍卫稀里糊涂照做,先用树枝把瓶子给绑好,接着再拔开软木塞瓶盖,随即将瓶口往燃烧的蜡烛上罩。
众人站得老远,只见瓶中蜡烛竟燃烧更旺,甚至瓶中其他部位也隐有火光。
朱国祥也暗道运气好,居然没有爆炸。
他是靠加热硝石来制取氧气的,在持续加热的过程中,有可能先分解成氧化钾,然后释放出一氧化碳和氧气。
也就是说,这瓶氧气不怎么纯,里面肯定掺杂了一氧化碳。
当然,一氧化碳浓度不高,而且数量并不多,就算爆炸也威力不大。
朱国祥问张时修:“玻璃瓶罩着,里面可是死气?”
张时修欲言又止,不知该如何回答。
众人看着还在燃烧的蜡烛,眉头紧蹙,冥思苦想,却怎也想不明白。
终于,瓶中氧气耗尽,蜡烛终究还是熄灭了。
朱国祥尽量用古人听得懂的方式阐述:“气无处不在,但它并非纯粹之物。就仿佛细沙、粗沙,混合之后还是一盘沙。诸多气体混合,便是我们呼吸之空气。这空气当中,有些是人需要的,有些是人不需要的。人之呼吸,就是吸入有用之气,再排出那无用之气。”
他又指着罩在蜡烛上的玻璃瓶:“此瓶所装者,便是柴火燃烧需要的气体,也是人赖以生存之气体。它可养人,朕称之为养气。做研究之时,且写作氧气。”
朱铭捡起棍子,在地面写出“氧气”二字。
道士们恍然大悟,认为“氧气”即为“天地灵气”,每天吐纳吸收的就是这玩意儿。
也不知道教是否会诞生出“吸氧派”,误吸掺杂其中的一氧化碳就大条了。
朱国祥干脆盘腿坐于院中,众人不敢再站着,也纷纷跟着坐下。
朱国祥说:“京中百姓,多用石炭来做饭取暖。冬日取暖之时,偶有门窗关得太死,结果中炭毒而身亡者。何谓炭毒?那也是一种气,石炭不完全燃烧产生的毒气。”
来的都是阁部院重臣,他们都居住在东京。虽然自己高价购买木炭,但家中奴仆却多用石炭取暖。
此刻听皇帝解释,众人将信将疑,却又忍不住去相信。
朱国祥又看向张锦屏:“太子妃的祖先,改进了湿法炼铜之术,每年为朝廷带来无数铜料。太子妃可知其中原理?”
张锦屏说:“回禀官家,儿媳知道怎样炼铜,却不知为何要那般做。”
朱国祥笑问众人:“你们可想看看?”
“愿得一观!”众人连忙应道。
今天不讲什么深奥的知识,纯粹为了引起大家的兴趣。
朱国祥重新走向屋中,边走边说:“化学之道,利国利民,湿法炼铜便为其一。深研此道,或能为国朝平添无数金银。”
大家心想对啊,湿法可以炼铜,为何不能炼制金银?
皇帝就是个大忽悠。
第752章 化学天尊王重阳
炼金术师,中国也有,一般称为方士或术士。
方术之士,是星相医卜从业者的统称,其中就有不少折腾炼金术的。
两宋交替时,战火一度蔓延到江西,接着又是贼寇四起,就连张家都遭到劫掠,万卷藏书被付之一炬。
张锦屏的兄长张焘,从灰烬中找到《浸铜要略》的残卷,重新补齐之后再次献给朝廷。南宋这才派遣官员,恢复江西的湿法炼铜场,并成为南宋的重要铜料来源。
张焘在给此书作序时,就有写道:“谨按《神农本草》著,石胆,谓神仙能以化铁化铜,成金银。故方术之士竞尽力于此,然不探其理,类皆求之炉火之间,以为丹药之用……”
这些方士,读了《神农本草经》就去炼金。
也有方士认为,书中的金银铜铁,暗指炼丹的某些材料,可用石胆(胆矾)炼化出来。
此时此刻,围观皇帝做实验的道士,便有这种用炼丹炉来炼化石胆之辈。
“太子妃,可读《浸铜要略》之序言。”朱国祥说。
张锦屏颇为激动,这篇序言是第一版,由她的叔祖张甲所写。
张锦屏翻开扉页念道:“万物之理,非圣人莫穷;万物之用,非圣人莫制。穷而制之,曲尽其性。故《神农本草》载:‘石胆能化铁为铜。’妙极神通有至于此,信哉!百工之事皆圣人作,然其说具存,其所以化之之术绵历数千百年……”
念完,朱国祥开始说到正题:“百工之事,真的只有圣人能作吗?万物之理,真的只有圣人能穷吗?万物之用,真的只有圣人能制吗?非也!”
张锦屏一愣,皇帝这番话,竟然在全面驳斥她的叔祖。
朱国祥说:“寻常之人,也能究万物之理。寻常之人,也能制万物之用。寻常之人,也能作百工之事。如果这些只有圣人能做到,那么眼前的诸位,只要能认真学习研究农学、化学、物理,你们也可以成为当世之圣人!”
阁部院重臣且不论,在场的几位落榜举人,却被皇帝此言说得激情澎湃。
朱国祥又指向正在看热闹的儿子:“太子坚持要把蔡伦请入文庙,便是天下士子反对亦在所不惜。何也?激励天下俊才,作那百工之事也。能作百工之事,流传千百年,而今还可利于万民者,便可称其为圣人。蔡伦虽然品行低劣,但他改良了造纸术,那他就当得起后世供奉。”
此言一出,好些大臣都想反驳。
但在说话之前,齐刷刷扭头看向朱太子。然后就纷纷偃旗息鼓,因为他们知道,就算今天在这里自杀,太子都不可能再改变什么。
朱国祥对儿媳说:“太子妃可写信回家,下次再印刷《浸铜要略》,把作者名字改成你的曾祖。”
“是!”张锦屏行礼领命。
张潜当年写出《浸铜要略》一书,都不好意思自己署名,让拥有官身的儿子署名,然后再去献给北宋朝廷。
因为“作百工之事”的只能是圣人,就算改良技术并写成书籍,也不过是修复圣人的失传技艺。
一个白身有什么资格?必须是有官身的儿子来写书。朱国祥又说:“通政院颁布诏书,大告天下万民。今后但凡是百工著作,无论是否拥有功名,人人皆可著作成书。内阁给各地官员下发公文,让他们遇到百工之书,应当予以表彰奖励。其中佼佼者,可向朝廷举荐!”
“是!”
通政院和内阁官员一起应诺。
朱国祥问那几个落榜举子:“你们可愿成为当世圣人?”
这些家伙本打算辞职回家,此刻被皇帝一激,竟有一大半说道:“不敢做圣人,愿为圣人事!”
包括王中孚在内,也脑子发热想要研究化学。
化学天师王重阳?
朱国祥继续说道:“数学、农学、化学、物理、天文、地理,此六科之学问,将在太学当中传授。太学每年的舍考,原定录取十人赐进士出身。今日便定下规矩,这十个进士当中,当有六人来自此六科的优秀学子。”
官员们有点懵,落榜举子却是狂喜。
古代想要推广自然科学很难,数学已算最简单的了,不像儒家经典苦读就行。
暂时只能在官方的县学、府学教材中,添加自然科学的基础知识。然后通过太学,让那些精英去学习,并通过太学舍试来激励学生。
今后的太学生,既要学儒家经典,也要学自然科学。
而且,只要其中一门自然科学,能够在舍试当中考第一,便可获赐进士身份。
十个名额,占了六個!
剩下四个,才是儒家经典学得好的。
无法顺利毕业的太学生,其实也不亏。他们懂得儒家经典,又全都学过自然科学,今后不管回乡做什么都有本事。
而且,他们还不用全都回乡。
可以进天文馆,可以进劝农司,可以在户部、工部、兵部、翰林院担任伎术官。
或许,今后还可以加入医学。
李邦彦此刻心思百转,他自己学这些已经晚了,就连长子、次子都学不进去。但可以让小儿子学啊,然后再安排进太学,今后走捷径获取进士功名。
秦桧心中更是得意,他数学已经学得极好,物理也有在慢慢学习,就连新朝天文他都有所涉猎。
在大臣们的各种念头当中,朱国祥拿起一坨胆矾:“这个就是石胆,蓝色如胆汁,故此得名。张家的浸铜之术,却是采用胆水炼制,江西那边能就地提取胆水。其实,无论是石胆炼铜,还是那胆水炼铜,都是一样的化学原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