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宋穿越指南 第463章

作者:王梓钧

  而山下与河里的胜捷军,却是士气狂跌,一些旗卒迅速从怀里扯出白布挂上。

  继而又有胜捷军的军官大喊:“杀辛兴宗!杀辛彦宗!”

  已经决定跟随辛家兄弟出海的将士,遇到大明军队立即临阵变卦,就连二人的亲兵都开始反水。

  见胜捷军自己打起来,李宝瞬间感觉索然无味。

  似乎从奔袭杭州开始,到现在连场像样的仗都没打。大宋军队跟钟相的伪楚军队相比,简直就是两个极端。

  伪楚军队甚至在城破之后拼死巷战,打得李宝不愿强行攻城徒增伤亡,转而改变战略计划先征讨东南小朝廷。

  但胜捷军的基本素质还在,不像闽江之战那般混乱,大约两刻钟就恢复了秩序,成建制的扔掉兵器过来投降。

  顺便,还把辛兴宗、辛彦宗兄弟绑了来。

  一个军官跪地高呼,痛哭流涕道:“求将军饶命,我等只想活着回家乡……”

  其余将士也跟着哀嚎,憋了很久的委屈,伴着思乡之情集体爆发。

  童贯当时选兵极为严格,身体素质必须过硬,因此胜捷军里大部分是良家子。既是良家子,就有亲人朋友,越是远离家乡便越想念。

  李宝将一个军官叫来身前,吩咐道:“兵甲全部装船,分五百个兵护送辎重进城。其余将士,就留在这里过夜,俺也不派兵看守你们。想要活着回家,就老实听话。十人一队,一人犯事,全队连坐,这辈子也别想回北方!”

  看似粗糙大意的处理方式,却让这些思乡降兵瞬间安定。

  李宝让他们就地扎营,甚至不派兵看守,说明没有杀俘的打算。福建离陕西又太远,他们也没想着跑,只要能够活命,全都愿意老实听话。

  甚至是比跟着童贯、辛兴宗打仗时更听话!

  清溪知县吴播忍不住来查看,得知李宝的处理结果,不禁感慨道:“将军粗中有细,深谙人心变化,不愧是当世名将啊。”

  李宝笑着说:“哪来恁多人心讲究?一群离家好些年的北方兵,旧宋皇帝没了,招募他们的主帅也死了,他们还能有什么奔头?只要承诺放他们回家,就肯定不会有人逃跑。而且还会听从命令,免得断了回家之路。”

  “确实如此。”吴播点头附和。

  李宝说道:“若是还有仗打,俺甚至允许他们携带兵甲,可以把这些兵直接拉上战场。为了回家,为了立功,为了免罪,他们会变得英勇无畏,甚至比我麾下的夔州兵更不怕死。”

  吴播赞道:“学到了,治民和驭兵其实是一个道理。”

  这些胜捷军到处劫掠百姓,一个个两手沾满血腥,但李宝对此不抱任何想法。

  他只须把降兵带回北方,交给朝廷处理就行了。

  若非感觉自己功劳过高,李宝甚至还想带着这些胜捷军,顺势跑去把两广也拿下来,然后让他们从广西进攻钟相。

第572章 是否该保留凌迟

  李宝攻略东南速度飞快,大明朝廷派来的文官也快。

  由于地盘猛增三个省,大量官员获得升迁,一批批调去浙江、福建和江西。被养在翰林院的许多官员,也外放出去做知县或县令,甚至有人直接做了州判。

  之前已经在做知府的白崇彦,虽然官职还是知府,这次却是调去知杭州府,并且还兼领浙江省参议职务。

  在一众老朋友当中,白崇彦算升得比较慢的,主要是朱铭还想让他锻炼。

  令孤许这回却是做了江西按察使,等江西从战时平稳过度,他就能立即升为江西布政使。而献土有功的两位布政使,则会从现任职务调离,从而完成大明新朝对江西的掌控。

  明州(宁波)。

  一群高丽使者在此出发,因为季风与洋流关系,他们没有乘坐海船北上,而是通过江浙水网至长江。

  高丽在北宋的外交级别,最初是比西夏更低的。

  宋徽宗在位期间,不但联金伐辽,而且还联高丽制辽,于是高丽的外交地位反超西夏。

  由于害怕被辽国水军劫掠,高丽请求改变航运路线。以前是在山东登陆,后来改在明州那边,明州城内专门设置高丽司,负责与高丽进行朝贡贸易。

  眼下这群高丽使者,已被软禁在明州一年之久。

  李资亮、李永、权通等使节,至今没搞明白自己为啥被软禁。

  李资亮是经常出使大宋的老熟人,多次获得宋徽宗接见。权通更是从大宋太学毕业,宋徽宗亲自赐予进士出身。

  宋徽宗明明就在杭州,离明州距离近得很,却非要软禁他们干啥?

  其实很简单,宋徽宗不知如何面对高丽使节,那就先晾在明州暂时不予理会——高丽使节是奉命联络大宋一起抗金的。

  在长江换船,一路经运河北上。

  李永忧心忡忡道:“还不知国内如何了,吾等应该先回国请示陛下,再前往汴梁觐见中国的新皇帝。”

  李资亮说:“国内应该无碍,听闻金兵败于朱太子之手,想来没有余地再发兵攻打抱州(即保州,朝鲜之义州,在丹东的江对岸)。”

  李永又问权通:“朱太子是怎样人?”

  权通摇头道:“不甚了解。朱太子在东京做太学正时,负责管理的是外舍与内舍,而在下当时已经是上舍生。不过朱太子在东京极有名气,他是政和五年的探花郎,发明了探花煤和探花灶,还改良了活字印刷术。此后的事情我就不知了,我被赐予进士出身之后便回国。”

  李资亮吩咐道:“既有这层关系,就该好好利用。如果有机会私下觐见朱太子,你可以向他执弟子礼,想来应该更能拉近距离。”

  金国与高丽的关系,这些年一直在变动。

  刚开始,金国把高丽视为父母之国,两国一起联合大宋抗辽。

  紧接着,金国又想跟高丽约为兄弟,金国为兄,高丽为弟。高丽予以拒绝,并视为奇耻大辱。

  等天祚帝被杀得逃去草原,金国开始强迫高丽称臣,并索要鸭绿江南岸的保州。高丽因此大怒,开始在边境布置重兵防备,并且公然接纳金国判将和逃民。

  去年,高丽正式向金国称臣,并且承认金国是父亲。但坚决不肯交出保州,还暗中联络大宋夹攻金国——就是眼前这些使者。

  仅十年时间,金国就从高丽的儿子,摇身变成高丽的爸爸。

  冬天正是兴修水利的好季节,高丽使者一行穿过淮南,只见沿途到处都在搞水利工程。

  李资亮大为震撼:“中国的新朝不可小觑,一定要与他们交好。金国乃蛮夷也,认金国为父乃奇耻大辱。只要时机来临,就当撕毁国书,转而与中国约为父子,再趁金国虚弱占领江北(鸭绿江北)之地!”

  权通在东京读书好几年,从始至终都是个中国吹,他立即附和道:“中国繁荣强大,理应为我高丽之父。”

  此时的高丽怎么说呢?

  国王叫做王构,因为要避讳某人,后来干脆改名叫王楷。这就能体现他们对中国的态度,即便高丽已经臣服于金国。

  一直来到京畿地区,依旧遍地在搞水利,让这些高丽使者更加震惊。

  其实吧,从京畿到两淮,沿途水利早就该搞了。

  由于宋徽宗掏空了地方财政,而且搞水利不如搞花石纲,全国各处水利设施都年久失修。江淮地区几乎年年洪灾,跟水利失修有很大的关系。

  如今新朝建立仅一年,地方水利工程便大量启动。

  一是官员的积极性被调动起来,只要正事儿干得好就能升迁。

  二是朝廷取消各种苛捐杂税,并且取消了土贡和花石纲,这让老百姓有了喘息之机。地方官趁机征发徭役,只要不逼迫过度,老百姓就不会反抗,毕竟大家都不想遇到洪水。

  三是受灾流民太多,地方需要以工代赈,于是威逼利诱富户掏钱,把大量流民都弄去修水利。水利一旦修好,对富户也有好处,甚至可以联合官吏侵占土地。

  相起比徽宗朝的日渐凋敝,大明新朝建国的第一年,各地就有了欣欣向荣之象。

  跟朝鲜使者差不多时候进京的,还有李彦和蔡攸。

  蔡攸试图返回福建老家,隐姓埋名度此余生。

  但他还没走出浙江,就被自己的亲随给举报了。因为新来的浙江布政使张朴,命令全省张贴海捕文书,并给东南小朝廷的奸臣都开出赏格。

  至于李彦,则是被山民抓获。

  好几个太监结伴潜逃,宋徽宗没有带钱的习惯,他们身上可都藏着金银。

  但就是这些金银坏事儿!

  铜钱太重太贱他们没带,饿极了只能用金银买吃的。偏偏他们又往山区逃跑,竟在山村使用金银,不被村民怀疑才怪了。

  “快点走,不要磨磨蹭蹭!”

  一鞭子抽过去,差点抽得蔡攸摔倒,那副枷子实在太重了。

  蔡攸再度看见东京城墙,一时百感交集,不禁双目垂泪。

  包括李彦在内的几个太监,也陆陆续续下船,他们自知命不久矣,开始在岸边痛哭流涕。

  高丽使者正好在码头上,权通说道:“那位似是蔡攸。”

  李资亮不禁感慨:“我也在御赐宴席上见过,当时蔡学士风度翩翩,不成想竟落得如此下场。”

  “快走吧,莫要跟此人有联系。”李永说道。

  ……

  朝会。

  阁臣翟汝文率先出列:“今奸贼被抓获,有人建议用凌迟之刑,否则不足以泄民众之公愤。臣以为,凌迟有伤天和,不但不可为常刑,便是偶尔为之亦不可。”

  刑部尚书柳瑊却说:“不以峻法,如何震慑宵小?蔡攸可不用凌迟,但李彦虽不是六贼,却比六贼之一的杨戬有过之而无不及,必须以凌迟惩处之!”

  两人开了个头,其余官员纷纷发表见解。

  支持凌迟和废除凌迟者,差不多是五五开。还有一些在和稀泥,认为李彦应该凌迟,但这种刑罚今后必须慎之又慎。

  张根一直没发言,朱国祥问道:“首相以为如何?”

  张根说道:“凌迟与否,乃是小事,依法办理即可。当务之急,是制定《大明刑统》,使得判案官员有法可依。”

  副相高景山今冬患病,身体越来越不好,这次朝会专门给他安排了椅子。

  高景山从椅子上站起:“陛下……”

  “爱卿坐着即可。”朱国祥道。

  “多谢陛下恩典,”高景山又慢吞吞坐回去,“臣以为,张相所言甚是,是该编撰《大明刑统》了。但凌迟之刑,还是应该废除。旧宋也说慎施此刑,最初只用于谋反和采生折割,但熙宁之后就迅速泛滥起来,甚至有因妄言而受凌迟者!”

  凌迟出自《荀子》,刚开始并非刑法,用来形容缓缓升高的山坡。

  中国自古有很多肉刑,但比较常见的重刑是磔(肢解)。南北朝时达到一个高峰,并且出现了凌迟的雏形。

  而到了唐末五代,凌迟之法渐渐成型,并且被割据势力滥用。

  北宋初期是慎用此刑的,可一旦开了口子,必成泛滥之势。

  都说宋代不杀文官,那是没犯十恶不赦之罪。

  熙宁八年,余姚主簿、秀州团练使、秀州医官、河中观察推官……这些文官因涉嫌谋反,不但被判处死刑,而且还是凌迟之刑。

  可是,从秦汉一直到北宋,凌迟始终没有写进法律,判起来其实是无法可依的。

  南宋才把凌迟写进增补条例,元代才开始写进正式法律。

  朱国祥看向儿子:“太子可要说什么?”

  朱铭捧着笏板出列:“两位宰相老成持重,臣也觉得应该先定本朝律法。至于凌迟之刑,还是废除为好。真有人想要谋反,凌迟怎能吓阻?在臣看来,砍一刀跟割一百刀,其实没有什么区别,搞得血肉模糊着实不好看。不如增加一条,犯极重之罪时,家属没有处理尸体之权。此人被正刑之后,尸体必须交给医学院,以供医学生进行解剖。”

  这个观点,角度实在刁钻,群臣听了都很迷惑。

  而且大部分官员,也对医生解剖尸体无法理解,认为那是对尸体的极大不尊重。

第573章 民为邦本,官民同罪

  内延福宫。

  朱国祥正在打理宋徽宗留下的珍贵花木,拾掇一圈又洗洗手,问道:“刑统是什么东西?唐代有《唐律》,明代有《大明律》,怎么宋代只有一个《宋刑统》?”

  朱铭躺在摇椅上喝茶,解释说:“刑统就是刑事法规汇编兼解释。因为当时的特殊政治环境,赵匡胤制定法律非常着急,前后只用了半年时间。所以就直接照抄唐律,只改了些需要避讳的字词。《宋刑统》的编撰者来自后周,刚刚编完一部《大周刑统》,所以《宋刑统》也大部分是抄来的。对于编撰者来说,也算自己抄自己。”

  朱国祥大致听懂了:“就是说相比起《唐律》,宋代的法律框架整体没变,但具体断案量刑和法律解释给改了些?”

  “也可以这么说。”朱铭点头道。

  “那朱元璋的《大明律》怎么样?”朱国祥问。

  朱铭简单回答:“《大明律》更具系统性、整体性、统一性、规范性,更强调程序正义,更注重司法公正和官员廉洁。唐宋的法律,可操作性空间更大,而且对官员的约束不够。这是朱元璋的性格和治国理念决定的。”

  “这个可以,程序正义很重要。”朱国祥点头说。

  朱铭说道:“现在的重点是,我们的步子该跨多大,步子跨大了会不会过于超前。比如八议制度要不要保留,如果保留又该保留多少?”

  “什么是八议制度?”朱国祥对古代法律一窍不通。

  朱铭解释说:“就是八种类型的犯人,比如皇亲国戚,比如特殊人才,比如德高望重者,比如立有大功者。对于这些犯人,官员可以审判但不能执行,必须上报给中央朝廷,由中枢重臣进行商议。重臣商议出的判决结果,再呈交给皇帝进行裁决。”

  “这个还真不好决定。”朱国祥嘀咕道。

  父子俩还保留着现代思维,但同时又融入古代社会,这就在对很多事物的认知上产生割裂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