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宋穿越指南 第439章

作者:王梓钧

  潘良贵微笑道:“确实是开国气象,你我恰逢盛会!”

第539章 枯燥乏味的宰相生活

  内阁。

  中书舍人捧来一叠公文:“李相,引黄已全部核对,与奏章正文无误。”

  “晓得了,放下吧。”李邦彦打着哈欠说。

  引黄即奏章的内容摘要,这玩意儿在唐代就有了,把字写于黄纸贴在正文前,皇帝或宰相扫一眼便明白。

  明代中后期的内阁,就连引黄之权,都一股脑儿抢到手。

  如今却是让通政院贴引黄,隶属于内阁的中书科进行核对。中书舍人核对无误,再附上自己的意见,交给内阁大臣进行处理。

  普通公文,阁臣直接看内容摘要,就能迅速给出例行批示。

  相对重要或特殊的公务,阁臣才会仔细阅读全文。

  李邦彦如今分管文化宗教,并非文教工作他一言堂,而是侧重于这个方面,相关奏章偶尔也会送到其他阁臣手中。

  昨晚嗨皮到半夜,今日着实有点犯困,李邦彦到内阁还睡了一会儿。

  好在中书舍人提供了参考意见,李邦彦感觉没问题,就迅速写成敕牒与劄子。

  敕牒本是中书门下省草拟的文书,进奏给皇帝写一个敕字,再由政事堂出碟进行公布。

  劄子就是札子,是官员向皇帝进言,或者属官向上官进言的一种文书。

  这两样东西,在宋初得到规范化,随着皇权日渐增强,到北宋末年的时候,其实已经非常类似“票拟”。而皇帝写的那个“敕”字,则跟批红差不多味道。

  只不过,宋代皇帝在大部分时候,都只习惯性写个“敕”字,按照宰相的决策原封不动执行。

  这样一来,皇帝既把最终决策权握在手里,自己又不必太劳累,出了问题还能甩锅给宰相。

  别看朱氏父子把中书门下省变成内阁,其实很多东西都差不多。

  官员们依旧习惯用旧名字,把“票拟”叫做“敕牒”,把“批红”喊做“批敕”。

  就连首辅都没人叫,首辅唤作“首相”,次辅唤作“次相”,普通阁臣唤作“辅相”。

  既然如此,朱国祥便顺着众意,确定敕牒、批敕、首相、次相、辅相为官方称谓。

  叫什么无所谓,关键是要统一。

  宋代不但官职种类繁多,公文名称也五花八门。同样一种公文,它可能有四五种叫法,这让后世刚入门的历史研究者极为头疼。

  朱国祥和朱铭商量之后,对公文名称、格式等等,进行了严格的统一。

  不但如此,日常公文在确定格式之后,还专门雕版印刷常用文字,官员只需把内容填在相关位置即可。

  之所以不用活字印刷,是因为需要反复大量印刷,而且印刷内容也不复杂,这种情况下雕版远比活字好用。

  这一系列操作,让办公效率极大提高!

  风风火火处理完一堆公务,李邦彦终于能趴下休息。

  他把中书舍人叫来,送去首相或次相那边。

  首相、次相没有具体的分管方向,但辅相处理好的公务,需要交给他们再次审定。若有异议,便附上自己的意见,打回去让辅相考虑一下。

  双方意见如果难以调和,就召集所有阁臣商讨。若连阁臣众议都难以表决,那便只能送去交给皇帝定夺了。

  唉,新朝的宰相真不好玩。

  李邦彦有些怀念旧宋时光,那时的宰相如果想轻松些,可以随身携带几十个官吏做秘书。琐事全部交给秘书处理,自己在大事上把控方向即可。

  哪像现在,忙得不可开交。

  虽然也有中书舍人做秘书,但需要自己亲自动手的事情变多了啊。

  每天上班就跟坐牢一样,只有下班时间才属于自己。

  李邦彦现在日日宴饮,一下班就飞奔回家,他家里养着顶级的厨子和戏班子。叫来许多同僚或下属,有时还会邀请没做官的士子,尽情玩乐嗨皮直到半夜才散场。

  李邦彦感觉自己好累,时间都被办公和玩乐挤满了,竟没有精力去搞剧本创作。

  即便到了节假日,他也是拉着圆社社员,跑去郊外球场踢足球玩。

  正趴在办公桌上补觉呢,一个中书舍人跑进来,欣喜喊道:“李相,前线大捷,前线大捷!”

  李邦彦迷迷糊糊醒来,带着三分起床气,皱眉恼怒道:“何事扰我休息?”

  中书舍人说:“前线大捷,斩俘西夏兵十余万!”

  李邦彦猛地站起,摩拳擦掌走来走去,边走边说:“果真是大捷,大明新朝武德充沛,岂是那弱宋能比的?俺要写一出杂剧,颂扬我大明之武德!”

  既然要写剧本,就须了解详细战报。

  李邦彦快步走出自己的办公室,却见其他阁臣也到了廊下。

  众人脸上都带着笑容,互相之间作揖行礼。

  聊了几句,大家决定先去觐见,当面祝贺皇帝这大喜事。

  当然,太子那里也得去。

  如今谁都看得出来,太子的势力有多大。

  整个东京城内外,连带着皇城也算上,兵权都在太子手里。

  就连枢密院都成了摆设,太子兼领枢密院使。整个枢密院的运作,皆要看大元帅府的脸色,而大元帅府实质上是太子的私衙!

  甚至兵部那边,有张镗做兵部侍郎,负责跟枢密院、大元帅府衔接。

  在大部分时候,张镗说话比兵部尚书管用。

  摩擦是难免的,但无伤大雅,因为一方过于强势,另一方都无法反抗。

  朱国祥处理政务的地方,离通政院不远,众人很快获准入内,大呼万岁以及天子圣明。

  不多时,朱铭也来了,众人干脆开会。

  张根率先问道:“露布究竟有几分夸大?”

  朱铭拿出详细战报,笑着说:“诸位宰相自己看吧。”

  张根率先双手捧过,认真阅读一遍,难以置信道:“竟真的斩俘十万?”

  朱铭笑道:“最后那一仗,五万西夏兵缴械投降。如今都被关押起来了,就等着跟西夏和谈。”

  高景山接过战报阅读,啧啧赞叹道:“仿佛做梦一般。”

  宋徽宗以前喜好军功,李邦彦虽不会打仗,却也研究过宋夏边境情况,好方便随时拍宋徽宗的马屁。

  他看完战报之后说:“和南军司被天兵攻占,甘肃军司也损兵折将,西寿军司更是数万人投降。这些地方必定兵力空虚,我天朝大军可顺势杀去,收复会州与西安州,再长驱直入拿下凉州!”

  张根立即反对:“不可轻举妄动,我军粮草不足,一旦强行出兵,恐有全军覆没之危。”

  李邦彦说:“缴获了许多粮草,哪里会粮草不够?”

  张根说道:“凉州路途遥远且不易行,需要征调大量民夫,行军途中就粮草消耗无数。会州确实可以打下来,但不如出兵威慑,逼迫西夏和谈交出失地!”

  翟汝文也说:“南北两面,随时可能开战,对待西夏还是以和谈为好。”

  按照既定作战计划,其实李宝那边,早该跟钟相作战了。

  但今年夏收之后,长江流域突发大水,荆南荆北几成泽国,把双方的地盘都给淹了一大片。

  洪水虽然已经退却,但许多州县的郊外,直接变成了沼泽地。

  大明的地盘还好些,陆续搞了些小型水利工程,而且洪水来临前还紧急加固堤坝,洪水之后官府也组织救济灾民。

  钟相那边却没兴修水利,荆江下游甚至分叉变道了,连老舵手都搞不明白水文情况,大型战船开过去极有可能搁浅。

  洪灾区的水稻,今年近乎绝收。

  各自召集部队准备打仗的钟相和李宝,面对这场大洪水都有些傻眼。

  至于北线战场,更是严重缺粮。

  把山西本地兵也算上,张广道手里四万大军,却没军粮征集太多民夫。

  他干脆让山西兵负责运粮,就近攻破寿阳县城。然后让山西兵回去屯兵太原,自己带兵屯驻寿阳,等待来年有粮了再去打平定。

  破了平定,再破承天寨(娘子关),到时候就能打通井陉,与宗泽等人两面夹击伪帝。

  至于金国那边,今年一直在消化辽国地盘。

  还把一些渤海人和奚人,强行迁徙到幽云各州,既能充实那里凋零的人口,又能削弱渤海人和奚人的叛乱风险。

  金国境内,一直有叛乱势力!

  实在是金国扩张太快,在不到十年时间里,地盘翻倍翻倍翻倍再翻倍,而且很多地盘持续性闹饥荒。

  面对饥荒和叛乱,金国也出台了一些善政,但真正实行起来效果不大。

  每次都是靠武力来解决,把造反的人全杀了,叛乱和饥荒就都不再成问题。

  金国今年迁徙了大量部落,须得等这些部落的麦子,明年收割之后才能大规模出兵。这不仅仅是军粮问题,还牵扯到迁徙部落的民心。不让他们收一场麦子,刚刚迁居异地的百姓不会安稳,从这些部落征召的士兵也无心打仗。

  整个北方战场,出现一种难得的和平,只爆发小规模的摩擦,张广道攻占寿阳县城已经算大仗。

  暴风雨之前都是平静的,今年越没有动作,明年的战争就会越激烈。

  高景山说道:“无论怎样和谈,横山都必须拿回来。如果谈不拢,便出兵拿下会州再谈。那里距离兰州很近,不会消耗太多军粮。”

  朱铭笑道:“西夏使者李仁礼,来东京两三个月了,好吃好喝乐不思蜀,也该唤他来谈谈正事。”

第540章 夏将降明

  街道上百姓在欢呼,西夏使节团却如丧考妣。

  “假的,定是假的!”

  回到都亭驿,曹昌庸对众使节说:“明国或许打了胜仗,夺走和南军司也是真,但绝不可能斩俘我大夏士卒十余万!汉人向来喜欢吹嘘,热衷于夸大战果,甚至是夸大了十倍来说。”

  众使节纷纷点头,这个说法还能接受。

  李仁礼却问:“如果大夏军只损失一两万,晋王会放弃和南军司吗?”

  曹昌庸瞬间哑口无言,仔细思考后说:“或许晋王只是暂时退却,寻找时机再把和南军司夺回来。”

  “也有这个可能。”李仁礼希望如此。

  他们没心情出去玩了,就在都亭驿反复讨论,通过露布显示的简单信息,来推测还原当时的作战过程。

  纯属瞎猜!

  当日下午,二人就被太子召见。

  他们直接前往大元帅府,一路上遇到的东京百姓,看西夏使节过来都昂首挺胸。

  大元帅府的侍卫,也喜气洋洋,故意朝使节们挤眉弄眼。

  “拜见大明国太子殿下!”二人同时作揖,态度恭敬了许多。

  朱铭微笑道:“坐吧。”

  侍卫把椅子搬来,两人心情沉重,再无刚来东京时的从容。

  朱铭说道:“来来往往谈判太浪费时间,你们可以回兰州去,随时跟西夏国主书信来往。我也会派和谈使者至兰州,全权代表大明朝廷。”

  李仁礼愈发肯定西夏大败,小心翼翼问道:“请问大明国的议和要求。”

  朱铭说道:“我也不强人所难,石堡寨、藏底河城归西夏,其余所占之地皆还给大明。”

  石堡寨和藏底河城,皆为战略要塞。

  它们是西夏进攻横山地区的跳板,也是大宋从横山杀出去的拦路虎。

  整个宋徽宗时期,宋夏交战的主战场,便是在这一带反复胶着。

  就拿藏底河城来说,属于一座新城,是西夏在朱铭考中进士那年修筑的。短短三年时间,宋军就攻破此城五次,西夏损兵折将夺回来五次。

  如果不允许西夏保留石堡寨和臧底河城,这次议和估计就别想谈了,西夏是怎么也不肯答应的。

  不仅仅有军事原因,还有经济原因。

  在崎岖难行的山区,有五条路线可以行军,前去攻打西夏的盐州,因此常说大宋五路伐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