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王梓钧
朱铭的老朋友、老部下,全都获得提拔,但用不着朱国祥当场宣布。
比如钱忱,身为公主的儿子,熟悉各种礼仪制度,被安排在礼部做郎官。
又如侯宣,已经很多年不见。但朱铭考进士之前,这位就跑来听他讲学,还带着朱铭一起去勾栏听曲,被安排在鸿胪寺里做寺丞。
租房子给朱铭住的陆宰,前阵子被招入京城。半路在客船上,老婆还生了个儿子,已经取名叫做陆游,被朱国祥任命为刑部侍郎。
黄龟年,礼部侍郎。
张镗,兵部侍郎,负责衔接枢密院和兵部,把山东军队移交给张叔夜之后就回来。
就连朱铭做濮州太守时,受他连累被调往穷县的那三位,由于早早投靠父子俩,这次也全部升为知府级别。
白崇彦、郑泓、令孤许、闵子顺等人,自然更不用说。他们还要继续在地方任职,按照一方大员的路线培养,如果实在没那个能力,再调回中央担任清贵职务。
并非什么任人唯亲,而是父子俩暂时不信任旧宋官员,自己手里的班底又着实不够用。
李纲被扔去做知州了,朱铭认为他品行不错,但办事能力很成问题,需要在地方历练历练。
秦桧正好相反,办事能力顶尖,但品行堪忧啊。
第501章 李邦彦的新路线
新地点新工作,众人都需要时间来上手,衙门之间的衔接也得磨合。
三省聚议之处,元丰前叫政事堂,元丰后改名都堂。
现在,朱国祥改叫“议政厅”,是他召集重臣开会的地方。
旁边不远就是通政院(原为银台司衙门),银台门内的几处殿宇,全部划给通政院做办公室。
中书省衙门本来也在附近,被宋徽宗拆了建明堂,新的办公楼直接移出皇城,搞得现在内阁没有合适场所。朱国祥大手一挥,把秘阁北边的殿宇,全部划给内阁进行办公。
可惜,秘阁中的很多宝贝,在宋徽宗逃跑时带走了,比如王羲之、王献之、柳公权、颜真卿、怀素等人的真迹。
议政厅内。
朱国祥坐在主位,朱铭坐在次位。
五位阁臣当中,只有种师道不在东京,张根、高景山、李邦彦、翟汝文皆出席。
这种高级会议,不需要下跪,甚至不用站着,进来便有座位在那儿。
礼部尚书孟昭有棘手的事情,需要跟众人商量着处理:“大元帅说废除东京庙观,只准保留三座,但佛寺就有四座不好拆。这些佛寺皆数百年古刹,有高僧与佛宝坐镇,若是用强恐惹舆论非议。”
不待朱国祥和群臣发言,朱铭就不耐烦道:“哪有恁麻烦?宣德楼外尽是庙观,必须大部分拆除。太平兴国寺以赵光义的年号为寺名,我着实不喜欢得很,便将太平兴国寺给拆了。佛宝和高僧,转移到大相国寺内!”
孟昭只得硬着头皮说:“是。”
东京这些大型寺庙,不仅是礼佛和综合娱乐场所,还承办皇家仪式、群臣宴席、接待外宾,为赶考士子提供住宿服务等等。
许多文臣赶考时,都曾在太平兴国寺借住过,强拆这里百分之百要舆论汹涌。
翟汝文建议道:“其实佛殿、僧舍、宝塔不必拆,毕竟当初是耗费不少人力物力建起来的。元帅若要抑佛,只需缩减僧众规模即可。”
“必须拆!”
朱铭一意孤行:“僧舍区可以保留,发卖给商贾做客店酒楼。佛殿全拆了,袄庙也拆了,改建为官邸,跟八位连成一片!”
北宋前期,就算是宰相,也得自己租房子住。
例如欧阳修,租住的是破旧小屋,一下大雨就漏水不止。
后来宋神宗建了一批官邸,供八个顶级重臣居住,这批官邸被统称为“八位”。
袄庙即拜火教寺庙位于八位官邸与太平兴国寺之间,甚至尚书省、开封府衙门都被夹在其中。
拆掉太平兴国寺和袄庙,就能跟八位官邸连通,形成一个官邸片区,尚书省、开封府也不再被寺庙包围。
从今往后,六部尚书及以上的重臣,必须全家在官邸居住,不准住在城内别处,免得关键时候找不到人,也避免重要文书遭到泄密。(宋徽宗疯狂赐豪宅,蔡京、王黼等人都不住官邸,且直接在私宅处理国务工作。)
尚书省被取消了,那里将改做六科衙门,负责衔接内阁和六部工作。
旁边的启圣院依旧得拆,把里面赵光义的画像,以及仙佛塑像一股脑儿清除。拆除来的空地,跟殿前司衙门合并,今后用作禁军和五城兵马司的总部。
虽然肯定是要迁都的,但这些官邸也非白建,今后卖给开封富豪就行。
朱铭又说:“昭明寺也必须拆除,它隔壁就是大相国寺,有一座就够了,两座挨在一起作甚?昭明寺那里繁华异常,卖给富户做商铺!”
“是,”孟昭只有照办的份儿,又问,“这东西景灵宫,是否该把相公与元帅的祖宗灵位放进去?”
朱国祥说:“把旧宋历代皇帝的牌位搬出来就行,朱氏先祖就暂时别放进去了。”
朱铭也说:“朱家丢不起那个人!”
宋真宗不仅封禅泰山,还搞了一大堆类似事件。
其中一个重要工程,就是在开封和曲阜,分别建一座景灵宫,专门用来祭祀供奉轩辕黄帝。
曲阜那边的景灵宫建成,直接把县城都迁徙了,全城百姓搬家跟黄帝紧挨着。
而开封的景灵宫,规模也越搞越大,在不断的扩建之下,已分为东景灵宫和西景灵宫。宋徽宗喜欢大兴土木,自然不会忘记这里,将两座景灵宫再次扩建并合而为一。
北宋历代皇帝的灵位,居然跟轩辕黄帝的灵位,同放在景灵宫里一起供奉!
也不知他们哪来的恁大脸?
朱铭又补充一句:“景灵宫拆除大半,只保留最初建来供奉黄帝的那片。拆掉的区域,皆改为商铺发卖。”
拆毁庙观,改建住宅和商铺,不仅仅是抑制宗教,还是为了暂时缓解就业压力。
朱铭现在不缺钱还有一些臭名昭著的文官没抄家呢。
城里的那些失业人员,可以弄来在工地搬砖,让他们现阶段能够糊口。房地产项目建成,还能再赚一笔,把前期投资也收回来了,还能让东京商业更加繁荣。
即便今后迁都,开封也肯定不会衰落。
因为两江、两浙、两淮的各种物资,会通过运河先运到开封,再转运到洛阳那边去。开封作为水运枢纽,将成为一个纯粹的商业城市。
孟昭又说:“旧宋太庙,已派兵查封多时,那里头是该换主人了。”
朱国祥、朱铭父子对视一眼,这祖宗序列不好瞎编啊。
他们穿越的时候,老爷子还活着呢,难不成把老爷子的牌位也放进去?
朱国祥说:“此事再议。”
孟昭还有一个问题:“明年是否恢复科举?若是恢复,开春就该任免各地学官,让他们秋天主持考试,好选出新朝的第一批举人。”
“开春以后再说。”朱国祥手里事情一大堆,这会儿哪顾得上科举?
李邦彦始终没有说话,他在观察朱氏父子,想搞清楚究竟什么情况。
直至散会,李邦彦默默退下,基本已经明白了:朱氏父子不喜欢宗教,甚至对祭祀和祥瑞也不热衷,跟宋国的历代皇帝完全就是两个极端。
既然不喜欢虚的,今后该怎么讨好这两位呢?
李邦彦心里着实纠结难受,因为他只会玩虚的,现在明显专业不对口啊。
离开皇宫之后,李邦彦派人去请秦桧。
“为君分忧,理所当然之事。”秦桧谦虚说。
秦桧依旧在管理西城所,清退各种庄园土地,配合地方官府安置百姓耕种。
东京城周边,已经上万亩土地,被秦桧给清理出来。
或许是离皇城太近,秦桧半文钱也不敢贪。李邦彦安排来的官员,也暂时不敢伸手。就目前来看,找不出丝毫漏洞,反而办事效率极为惊人。
李邦彦大概说了一些今天的会议:“会之且说说,今后该怎样辅佐君上?”
秦桧认真思考道:“经略与元帅要什么,吾等身为臣子便做什么。佛道之事,万万不可再碰。晟词祥瑞,也尽量不要再献。”
“但我可以做什么?”李邦彦问道。
秦桧说道:“元帅常言民为邦本又有道用之论。且此道非同一般,不仅有大道,还有许多小道。大儒们崇尚大道,对小道并不在意,李相为何不独从小道下手?”
“小道?”李邦彦没听明白。
秦桧解释说:“医、算、工、农!暗中寻找精于这四事者,献予经略与元帅,必可获得奇效。”
李邦彦不禁颔首:“有道理。”
秦桧又说:“可建议重开东京城内的医学校、算学校,再创立一家工学校、农学校,此必合经略与元帅之心意。”
李邦彦大喜:“俺果然没看错人,会之有大才也!”
秦桧继续说:“胡安国的学问,跟元帅的学问,有很多近似之处。但是,也有不少迥异之言,李相可与胡安国商讨,让他顺着元帅兴盛道用之学!这才是新朝的大道,能成此事,元帅当视李相为肱骨。”
李邦彦拍手赞叹:“会之有宰相之才,今后定为首辅!”
两人又说了一些细节,李邦彦亲自把秦桧送出门。
独自回到书房,李邦彦越想越兴奋,他已经找到未来的固宠之道。
朱铭的道用学问,融合了新学与洛学,因此二程和王安石都不能批判。但必须树一个靶子,才能彰显自己的用处,李邦彦树的靶子当然是蔡京。
他决定写两篇文章,一篇批评蔡京把王安石的新学理解错了,一篇阐述洛学与新学的大道共通之处,以此来为朱铭的道用学摇旗呐喊做开路先锋。
写剧本李邦彦很拿手,写这种文章他却够呛,必须请大儒胡安国来捉笔!
第502章 拆大户了
官员们离开之后,父子俩溜达去明堂。
这破地方修得过于恢弘漂亮,而且周边附带大面积花园,现在都不知道该用来干啥。
“曹家、向家、韩家,是第一批确定拆分迁徙的家族,”朱铭说道,“这三家占地太广,迁徙到别处后,不可能按亩给田须得找些由头抄没大半田产。”
朱国祥问:“罪名很好找吧?”
朱铭说道:“只要有心,罪状能查出一大堆。而且有很多土地,他们也拿不出田契,这种直接予以没收便是。”
“那就动手。”朱国祥毫不犹豫,哪有半点仁慈?
曹家是曹彬的后代,向家是向敏中的后代,韩家是韩琦的后代。
前两家在京畿占地最多,而且不断跟赵宋联姻,历代皇帝都会大量赐田给他们。
拆分迁徙这三家,土地没收上来,京畿路的土地兼并问题,就能解决掉一小部分。西城所和金兵造成的后果,也解决了一部分兼并问题,不少中小地主直接没了,大地主则是举家逃去外地。
朱铭说道:“陆续回来的地主,须出示田契。但凡拿不出田契的土地,分给佃户、农民和流民。”
朱国祥担忧道:“你这个命令操作空间太大,会不会造成官吏趁机勒索小地主和自耕农,反而帮助大地主趁机兼并更多土地?”
“肯定会造成一定时间的混乱,”朱铭却是已经举起屠刀,“多派无根底的年轻官员,在京畿路担任监察御史,让他们暗中查访这道命令的执行情况。一可趁机培养更多合格御史,他们在京畿路历练出来,再派往全国执行任务。二可趁机惩治贪官污吏,把京畿路的吏治搞得更清明。三可趁机对京畿大地主开刀,规模特别大的家族进行拆分迁徙,规模适中的则抄没多余田产!”
朱国祥笑道:“这一套搞下来,暴君之名就有了。”
“对于开国君主来说,这种手段只能算温和的。”朱铭毫不在意。
朱国祥说道:“其实东京城周边数十里,土地兼并不算严重,真正严重的是数十上百里开外。曹家、向家、韩家的田产,也多在数十里开外的地方。”
朱铭倒是没有认真调查过:“是这样吗?”
朱国祥点头说:“当初在东京做官的时候,我就已经简单摸查过。北宋的东京周边土地,经历了校猎、耕种、园圃三个时期。”
朱铭乖乖聆听,并没有插话打断。
朱国祥详细说道:“北宋开国之初,属于校猎时代。当时地广人稀,东京城周边可以随便打猎,到处都是荒芜的山林和平地。那时招募流民开垦,农业非常粗放,以生产主粮、杂粮为主。”
“澶渊之盟后朝廷加大力度安置开荒。仅过了二三十年,东京周边的荒地越来越少,皇帝校猎都找不到空地进行。每次进行大规模军队检阅,还得免除京畿田赋,因为会踩伤农作物。东京周边的中小地主,也是那时大量产生的。”
“为什么说东京周边数十里内,土地兼并不太严重呢?因为随着城市繁荣,城郊农业很快进入园圃时代。东京水运四通八达,主粮可以对外购买,城郊农民纷纷转向花卉、瓜果、蔬菜等经济作物种植。这些作物附加值较高,而且种出来就能卖掉,只要不遇到天灾绝收,农民破产的情况非常少。”
“而城郊农民不断生育子女,子女不断分家析产,导致田产分得更细碎。就算兼并出规模更大的地主,也很快又分家了。高附加值的经济作物,让单位土地可养更多农民,东京城郊大概是全国小农经济最繁荣发达的地方。”
“就没有大族去染指城郊土地?”朱铭问道。
朱国祥说:“当然有,但做起来很困难,而且影响特别不好。北宋皇帝给勋贵宗亲赐田,也会特意绕开城郊,挑几十里外的田产赐出。反而是杨戬和李彦这两个太监,行事毫无顾忌,括了不少近郊园圃作为皇庄。”
“那平时常说的京郊土地兼并是怎么回事?”朱铭好奇道。
“那是宋初的官方屯田,还有专门的厢军做屯田兵,”朱国祥说,“这些屯田已被勋贵占为私田,屯田厢军早已沦为佃户。什么借口都不用找,直接没收了就是,他们肯定拿不出田契,全部分给本地耕种的佃户。那些土地在宋初皆荒芜,本就是佃户们的祖宗开垦出来的。”
朱铭拍手道:“这样多管齐下,整个京畿路的土地兼并问题就解决了!”
在京郊括田确实很麻烦,宋神宗想在城南搞一千亩地,甚至专门让礼部出面寻找借口。
礼部官员们寻章摘句,最后在《国语》找到相关内容:“王耕一坺,庶人终于千亩,廪于籍东南,钟而藏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