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宋穿越指南 第360章

作者:王梓钧

  那朱贼越来越肆无忌惮了!

  “你退下吧。”葛胜仲接过书信说。

  父子俩结伴去书房,葛胜仲拆开信件,只读了一个抬头,就连忙去看落款,然后惊骇道:“是朱贼的亲笔信,快点燃烛火,这个必须烧掉!”

  葛立方却说:“父亲别烧,孩儿想收藏朱贼的墨宝。朱贼虽然诗词不多,却都是传世之作,墨宝更是难得一见。”

  “你在想些什么?”葛胜仲哭笑不得。

  葛立方跟父亲一样,也曾被誉为神童,十四五岁便粗通经史,而且特别喜欢朱铭的诗词和学问。

  葛立方说:“就算要烧,也可看看写的什么。”

  葛胜仲仔细阅读,内容很简单,并没有劝他归顺。

  开头都是些敬仰的话,先肯定葛胜仲的学术造诣,又赞誉他坚决反对花石纲,再认同他对待百姓仁慈。继而,朱铭以类似学生的口吻,向葛胜仲请教治民之术。

  “惭愧啊,”葛胜仲感慨道,“数万流民涌入朱贼的地盘,他都能从容安置,哪里用得着向我请教如何治民?”

  葛立方接过书信阅读,赞叹说:“此真贤君风度也,朱先生德才兼备,以刚强治政著称,还占据着偌大土地,依旧能够礼贤下士,虚心问政于敌国官员。当今天子,若能及朱先生半分,国家也不至于搞成这般模样。”

  葛胜仲说:“他是想收我的心!”

  “如此礼贤下士、虚怀若谷,一颗心给他又如何?”葛立方说,“父亲在天子近前做官时,天子可曾问政于父亲?”

  葛胜仲摇头:“天子只谈诗词书法,只问我如何修道。”

  葛立方说:“父亲满肚子学问,就忍心付之东流?朱先生的道用之学,其实跟父亲的想法差不多。父亲关注民生,早年著《富强》、《食货》、《靖民》三篇,不正是朱先生那道用学的说法吗?道用之学,必为新朝显学。父亲推崇的道理,今后能够通行于天下!”

  葛胜仲有些动心了,又重新阅读这封信。

  朱铭在信中的赞誉和推崇,甚至是请教,句句话都让他感到受尊重,产生一种士为知己者死的冲动。

  这跟面对昏君时不一样,虽然他精通文学和道术,但昏君总向他请教这些,完全不谈怎么治国,只会让葛胜仲感到无比厌恶。

  葛胜仲经常自比贾谊,可怜夜半虚前席!

  “容我再想想。”葛胜仲也不提烧毁书信了,更不再张口闭口朱贼。

第435章 想做事很难的

  朱铭巡视完南阳各州县,在南归途中收到葛胜仲的回信。

  读罢信件,朱铭问道:“你猜他怎样回复?”

  石元公拍马屁道:“既是大元帅亲笔书信、以礼相待,葛太守自然应当感激涕零、纳头便拜!”

  “哈哈哈哈!”

  朱铭大笑不止,不禁说道:“老石啊,你却一点不老实。本事没长进多少,溜须拍马却愈发精通,今后可是要做那谄媚幸臣?”

  “实话实说而已,不算谄媚君上。”石元公打死不承认。

  朱铭收起笑容:“我写信请教他治民之术,他还真就回信教我如何治民。可惜啊,多数言语皆老生常谈,实在没有什么新意,远不如他的词作吸引人。”

  比如富国强民,葛胜仲的思想是各安其份,豪强不夺百姓之利,官府不夺豪强之利,中央不夺地方之利。

  他说现在的大宋,百姓的利益被豪强侵占,豪强的利益被官府侵占,地方的利益被中央侵占。天下之利,都集于宋徽宗一人,如此层层压榨,导致从中央到地方、从豪强到小民,全都穷困潦倒难以安稳。

  他认为,应该恢复元丰宪法,保证各个阶层和地方官府的合法利益。如此,天下便可大治。

  在商业方面葛胜仲认为应当加强市场管理,但又要注意保护商人的利益。现在的大宋,看似严管商业,其实根本不管,只知道向商人征税。

  石元公接过仔细看完,说道:“皆言之有理,大元帅为何还不满意?”

  朱铭说道:“或许是初次笔谈,他那些话太过笼统,随便换个人来也能说出几分道理。我想要的,是他做官二十余年,凭治民经验而产生的具体做法。”

  石元公笑道:“他如此回答,是在自比宰辅,为国制定大致方略。而元帅的要求却是把他视作一方民政官。元帅回信之时,万万不可说得太露骨,否则他会觉得自己被小觑了。”

  “也对,不能要求太高,也不能要求太低。”朱铭点头说。

  葛胜仲的最大政绩,是续修《太常因革礼》,此书的上一任主笔是欧阳修。

  这位先生学问广博,也关注民生,还通晓历史,又熟知近百年的政策和变革。让他为国制定大致方略,葛胜仲能滔滔不绝说上一天,但具体施政他其实并不太擅长。

  因为葛胜仲的仕途起点太高了,大部分时间都是清贵官职,要么执掌国子监和太学,要么在礼部任职为朝廷编书。

  具体的政务官,他只做过两年司理参军,也即担任地方法官。还贬去做了几年休宁知县,剩下便是现在的汝州知州。

  朱铭在邓州逗留时,给葛胜仲回信一封,送至汝州已是隆冬时节。

  ……

  “朱先生怎么说?”葛立方问。

  葛胜仲微笑道:“你自己看吧。”

  葛立方展信读罢,欣喜道:“朱先生采纳父亲之言,果然是虚怀纳谏。父亲可继续回信,多写一些自己的治国主张。”

  “恐怕没有机会了。”葛胜仲拿出另一封信。这信是大文豪陈与义,从东京寄来的,说太监李彦发怒了,公然叫嚣着要将葛胜仲除名编管。

  陈与义如今还名声不显,他真正扬名,还得经历靖康之耻。国家不幸诗人幸,在无尽的痛苦洗礼下,陈与义留下大量传世名作,可称南宋初年的第一词人和诗人。

  正是因为葛胜仲举荐,陈与义才进京担任太学正,如今已然升为符宝郎,掌管外朝的各种印玺和信符。

  葛立方说道:“索性南下,径直去投朱先生!”

  “再等等看吧。”葛胜仲还对皇帝抱着一丝希望。

  很快,希望破灭。

  几年前,因为反对花石纲,葛胜仲被贬为汝州知州。

  而现在,因为反对西城所,葛胜仲被贬为湖州团练副使。

  甚至陈与义都受到牵连,从掌管朝廷印玺的符宝郎,直接贬去陈留做酒税监。

  看着京城送来的贬谪文书,葛胜仲摇头苦笑:“如今这朝廷,想做点事真的好难啊。我甚至都没做什么正事,只是反对西城所括田残民,便连知州也当不下去了。”

  “父亲还在犹豫什么?”葛立方焦急道。

  葛胜仲说道:“先给朝廷写谢事表,辞去湖州团练职务,就称我要回家乡隐居。不能让那昏君知道,我父子已投了汉中,免得连累丹阳那边的族人。”

  天空飘着小雪,葛胜仲带着妻儿、妾室和仆人,封了官印默默离开汝州城。

  不知消息如何传出,这个整天喝酒作诗,屁事儿不管的糊涂太守,竟有近千百姓自动前来送行。

  老百姓的眼睛是雪亮的,隔壁的颍昌府,已经被西城所祸害得民不聊生。

  而汝州因为有葛胜仲阻挠,西城所括田速度非常缓慢,只有一部分乡村遭到盘剥。葛胜仲若是走了,汝州明年肯定苦不堪言。

  “太守,求伱留下来吧!”

  一位城郊的大地主,家财万贯那种,竟然亲自跪在雪水当中。

  大地主肯定不会被西城所搞破产,可一旦被西城所盯上,所有跟田产相关的赋税就要全部翻倍!

  一个又一个百姓跪下,而且大部分是地主,还有许多商人也在,因为他们消息最灵通,真正的小民反而不知道葛胜仲要走。

  葛胜仲亲自扶起几人,叹息道:“着实惭愧得很,我来汝州主政数载,每日尸位素餐不理庶务,汝等竟还这般盛情挽留。朝廷已另有任命,此事难以回转,只求下一任知州能……罢了,各自且散去。”

  汝水还未结冰,葛胜仲登船远去,留下一地哭嚎的百姓。

  大地主还只是感慨哀伤,小地主真就痛哭流涕,他们极有可能被逼得家破人亡。

  船行至襄城县,葛胜仲让仆人继续坐船回乡,好歹给老家的族人报个信。他自己则带着妻儿,弃船走陆路前往襄阳,从此跟着朱家父子混去了。

  心里挂念百姓的官员,若敢跟那帮奸佞对着干,就是不断被贬官的下场。

  被葛胜仲牵连的陈与义,也黯然离开东京,前往陈留收酒税去了。历史上,陈与义在赵构手下做到副宰相。因为赵构不愿北伐,气得陈与义辞去副宰相职务,一直到病死都不肯再当官。

  汝州的新任知州叫谢贶,后来因抗金而死,而且是主动带兵北上,跟金兵作战时牺牲的。

  他再有气节,也无法阻止太监括田,否则就跟葛胜仲一个下场。

  汝州明年估计又是遍地流民。

  ……

  朱铭已回襄阳,还不知道汝州太守换人了。

  回到大元帅府,当晚睡在张锦屏房里,隔日便去找李师师,还把裴嫦娥也叫来。

  李师师大喜,连忙准备酒菜,几个妻妾当中,她算最不受宠的。

  裴嫦娥也很高兴,因为年龄太小,明年才满十六岁,朱铭一直没有碰她。每每黯然神伤,认为自己缺乏魅力,这辈子都只能独守空房。

  朱铭却是抱着大白菜来的,刚进院子就说:“改天让厨子做了尝尝味道,这跟普通的菘菜和白菜不同,是我爹培育好几年的成果。已经可以包心了,虽然包得还不严实,但产量提高了很多,特地派人从汉中送来的。”

  李师师接过两颗大白菜,就那样抱在怀里,顿时有些哭笑不得。

  一个京城名妓,勉强也算才女,从良做妾之后,收到丈夫的第一份礼物居然是大白菜。

  李师师窘了几秒就说:“既是老大人培植的菜蔬,定然非同寻常,想来滋味好得很。”

  “你吃过就知道了,有一股甘甜味,”朱铭说道,“此物可利万民,不但产量高,冬天放进地窖还能屯很久。”

  “姐姐,我来抱进去吧。”裴嫦娥也很有眼力劲,她不知如何讨好朱铭,只能尽量讨好李师师,否则平时连个说话的人都没有。

  三人到了屋里,炭火已生了许久。

  李师师屏退侍女自己亲自添炭煮酒,裴嫦娥则乖乖坐好。

  朱铭过来当然有正事:“我杂戏看得不多,师师可擅长此事?”

  李师师回答道:“奴以前多唱雅调,便连俚曲时调也唱得不多,杂戏还从来没有亲自演过。相公若想听杂戏,可以在家养个戏班子。”

  “我是想让将士们看戏,”朱铭解释道,“此次北巡,见军中并无娱乐。我又不愿给将士养营妓,便打算让他们有杂戏可看。不但可以消遣时间,还能培养军心,用杂戏来潜移默化,让士卒知道什么是忠孝仁义,让他们明白为何应该亲近善待百姓。”

  “此军国大事也”李师师立即收起别样心思,“奴虽未唱过杂戏,却也见得多了。相公可以请几个戏班子来,奴亲自考核他们,选两支最好的以娱军士。”

  朱铭说道:“我是想问,当今是哪位先生,写出的杂剧最受底层小民追捧。不要太过高雅的,底层小民越喜欢越好。即便远在东京,我也可以把这人请来。”

  李师师笑道:“相公认识此人,便是宋国右相李邦彦,整个东京就属他的杂剧,最得平民百姓的喜爱。”

  “呃……”朱铭瞬间无语。

第436章 世间悲歌

  朱国祥自然不可能专程派人送大白菜,他还运来好几百船玉米。

  除了成都平原,四川全是丘陵山区。

  放在几百年后,有抽水机几级提水,只需建一个储水的山塘,就能在山上洼地种水稻。

  而此时,莫说在山上种水稻,就连种麦子、高粱、粟米,都得想办法找水和蓄水。

  今年朱国祥在全川推广玉米红薯,主要就是种在山中旱地。而且让劝农官和地方官,反复告诫百姓,特别难以灌溉的地方,以及遇到干旱天气,应该继续种植粟米,因为粟米远比玉米更抗旱。

  秋天和冬天,玉米红薯大丰收。

  全川大丰收!

  这一年真是风调雨顺啊,不仅让朱家父子顺利度过危机,也让宋国境内的百姓喘了一口气,甚至连金国的核心地盘都已缓解粮荒。

  “这些玉米,都运往垦荒区,跟那里的农民换豆子。”朱铭对李含章说。

  李含章说道:“一共四百多船,分了一半去南阳府。两石玉米换一石豆子,是不是有点过于善待百姓了?”

  朱铭摇头:“玉米不扛饿,价钱本来就低。豆子却是收集起来做军资,可以用来榨油、肥田、养马,伤员多吃豆子也好得快。”

  在肉类蛋白不足的情况下,想保证普通士兵的体能,就必须给他们补充豆类蛋白。

  特别是伤员!

  新占的南襄盆地,开荒种的全是豆子,正好用玉米换来做战略物资。而且两石玉米换一石豆子,垦荒百姓也能有更多粮食,撑过明年青黄不接的月份。

  还能彰显朱氏父子的仁义,提高农民对官府的信任感。

  一举多得的事情。

  自从随船运来大白菜剩余的半个冬天,朱铭和妻妾经常吃这玩意儿。

  朱铭已经快吃吐了,妻妾们却喜欢得很。因为大白菜口感清爽,还带着几分回甘味道,在古代的冬天属于顶级蔬菜。

  明年,大白菜也要在全川推广,让普通百姓在冬天也能吃新鲜菜蔬。

  之前自然也有过冬品种,最常见的便是菘菜。这玩意儿跟大白菜是近亲,但产量远远不如大白菜,而且不像大白菜那样容易储存。

  朱国祥在汉中府城的郊外,还给自己留了十五亩稻田,用来种植全国不同类型的水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