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宋穿越指南 第348章

作者:王梓钧

  钟相也试图收拢权力,安排了一些小头目,去各地乡村法坛做坛主。

  但投机分子自有妙招,来一个腐蚀一个,来一对腐蚀一双。

  那些跟着钟相造反的,大部分属于苦出身。能被派去南边接收乡村的,更是不怎么受重用之辈,甚至虔诚度也得打问号。又送钱财又送女人,他们哪里还扛得住?一旦去了乡村,几天时间就被拉拢,完全忘了自己是来干啥的。

  而最早打下的几个州,统治阶层同样渐渐腐化。

  从县城到乡村,宗教头目们都认为自己劳苦功高,稍微享受一下怎么了?

  钟相渐渐失去对基层的控制,可他恰恰走的便是基层路线!

  面对这种变化,钟相并没有心生警惕。

  因为所有人都很听话,不但认真执行命令,还对钟相歌功颂德,大楚国弥漫着一种虚假强盛的气氛。

  钟相已经很久没亲自传教了,他是第一个脱离基层的。

  在南方作战不断失利,钟相归结于地形、气候和风俗原因。他觉得很难再往南打,今后必须向北、向东发展,江陵是杀过长江的桥头堡,付出再大代价也得守住。

  ……

  “大元帅,楚贼已从沔水至汉江。”

  “让孙览好生守住。”

  朱铭现在非常头疼,他打算控制战争规模,结果战场越变越大。双方投入的兵力也越来越多,以至于枝江战场那边,朱铭都没再派一支部队过去。

  此时此刻,朱铭很想撬开钟相的天灵盖,看看此人的脑回路是咋生的。

  不但江陵城的楚军越来越多,远在洞庭湖那边,楚军还主动越过长江,占领监利县、玉沙县和沔阳镇。

  这三处地方,属于无政府状态。

  大宋官员早就跑路了,朱铭懒得收入囊中,钟相也明显看不上。

  如此被嫌弃,纯粹是没啥价值。

  这个时代还没形成洪湖,后世的洪湖周边,甚至是西北、东北、北方数十里,全是零星分布的沼泽地带。

  若来一场大洪灾,方圆数十里皆成泽国。

  从监利、玉沙、沔阳三地的行政变化,就能看出这些地方有多惨。一会儿升为县,一会儿降为镇,平均每二十年,就会变化一次。

  大概情况是这样的:什么,某某县城被淹了?那就降为镇吧。某某镇这次没淹,那里人口挺多的,可以把县衙搬过去办公。

  对于朱铭来说,就连军事价值都没有。

  长江被钟相控制,朱铭若去占监利县城,非但收不到几个赋税,还得穿越沼泽运去军粮。一旦开战,军粮补给困难,还不如屯兵在沼泽区以北。

  朱铭麾下的大军,如今为了防备钟相北上,分兵驻扎在潜江、汉阳和后世的沔阳。

  之所以说后世沔阳,是因为此时的沔阳镇不在那里。

  一个叫程鹄的军中文书,作为使者来到江陵。

  钟相非常痛快的予以接见,问道:“小朱贼有甚可说的?”

  程鹄回答:“大元帅问阁下,是否要全面开战?若真如此,大元帅便把四川境内的三十万大军调来。如果阁下不打算全面开战,那么就请撤回东线的过江部队。”

  钟相冷笑:“是谁先到江陵城外劫粮的?是谁让水兵洗劫白水镇的?又是谁出兵攻占朕的枝江城?”

  程鹄说道:“阁下写信讲好了划江而治,却迟迟霸占江陵、枝江不愿离开,大元帅自然要给予相应的回报。”

  钟相却说:“枝江在长江以北?它在长江的中间!”

  程鹄说道:“划江而治,长江自然也要一分为二。以长江的江面中心为准,北边属我方,南边属阁下。如此来算,枝江就是我方县城!”

  钟相气得发笑:“好个伶牙俐齿的大头巾!”

  程鹄表情严肃道:“大元帅只问一句,是否要全面开战?十日之内,东线的过江楚军还不撤回,请阁下自行承担一切后果!告辞。”

  使者走了,钟相独自陷入沉思当中。

  他现在很茫然,不知该往哪里发展。

  往南打不动,往西也试过,依旧打不动。他认为主要是地形原因,大宋的地盘易守难攻,士绅也踊跃募集乡兵,已不是他能随便攻城略地的局面。

  反而是向北最好打,他的水军占优,还有江陵这个桥头堡。

  朱铭的军队虽然强悍但迟早是要打仗的,不如现在就过过招。

  可真要全面开战吗?

  万一战败,朱贼趁机杀过江咋办?

  ……

  朱铭在拖时间,否则他才没兴趣派使者去交涉。

  “须得速战速决,早点把江陵打下来,再拖下去军粮难以供应。”白崇武现在管理军粮调度,单纯站在后勤角度提建议。

  钱琛已经做文官去了,目前不在朱铭账下。

  王禀却说:“今年长江雨季提前,已经下了好几场。城外泥泞不堪,不但骑兵难以奔驰,而且不利步军攻城。须得等到天气放晴,地面干一些再攻打江陵。”

  张镗也说:“天时如此,不可逆天而行。”

  “违背天时,或酿成大败。”王渊跟着劝谏。

  朱铭两相为难,由于长江水位暴涨,蜀中粮草已经停运。

  汉中那边没下雨,但麦子种植面积很小,夏粮根本就没收多少,必须等到秋天收稻米才有粮。

  今年荆江流域雨水太多,且时间来得太早,完全打乱了朱铭的计划。

  左思右想之下,朱铭无奈下令:“撤军吧,不知何时雨停,大军在外徒耗粮草而已。韩世忠、何蓟他们,继续驻扎枝江。东线部队也留下,水路运粮不会消耗太多。主力大军撤回荆门和当阳,等收了稻谷再南下攻略江陵。”

  这雨并非天天都下,但隔三差五来一场,地面还没干又淋湿了。

  攻城时的土工作业极难进行,火炮、火枪部队就算拉回来,如此天气的火药也不稳定。平夷砲投石车还能用,但若是敌军出城搞破坏,骑兵也难以发挥机动优势,只能把步兵调上去接战。

  还有就是江陵的护城河,直接连通长江,跟着长江水位一起涨。

  填平护城河是不可能了,只能搭建浮桥过去,敌军若是守在对岸,过护城河就得死伤惨重。而放晴之后,则可以垒筑土台,居高令下压制对岸敌军,虎蹲炮也能轰击敌军,伤亡能够大大减少。

  另外,如果雨一直下个不停,长江水可能漫到城外居民区,朱铭的部队还得淌水登城作战。

  没必要再耗下去。

  朱铭这边下令撤军,留了两支精锐断后,全军陆陆续续离开营寨。

  就在这时,负责断后的部队,派人来报:“敌军出城了,几面城门全开!”

  江陵城东西北三面城墙,七道城门一起打开,无数楚军小跑着涌出。

  朱铭亲自回去查看,用望远镜观测一阵,忍不住嘀咕道:“姓钟的疯了?有坚城不守,非得出城作战。”

  钟相没疯,反而是深思熟虑之后,做出野外大战的决定。

  他知道迟早跟朱铭有一战,想暂时不打仗也可以,须得把江陵城拱手送出。

  朱铭拿了江陵明年必然得寸进尺,会让夔州士卒攻打宜都和长阳。因为只有打下宜都,四川的粮食和军队,才敢放放心心东出。

  宜都、枝江都没了,那松滋呢?

  松滋也恐怕也保不住多少时候。

  不如就趁着雨季泥泞、空气潮湿,朱铭的骑兵很难发挥作用,火器估计也难以使用,而且自己的兵力更多,抓住这个时机打一场决战!

  敌人再强,总要面对,不可能一辈子都躲在城里防守。

第419章 阵战

  南宋抵抗蒙古时,江陵和襄阳合称“荆襄防线”。

  都说守荆必守襄,其实襄阳丢了,江陵还能继续防守。因为在南宋,朱铭大军此刻所在区域,被人为变成一望无际的大湖。

  甚至是“大湖群落”,史称“荆州三海”。

  最初是孙吴政权为了抵挡曹魏,把沮水、漳水引入荆北低洼地。后来孙吴大将陆抗,命守将修筑堰坝蓄水,用来抵抗西晋大军南下,由此在江陵北部形成了“北海”。

  此后数百年,但凡是统一王朝,都会围湖造田侵占“荆州三海”,因为它本身就是人工引水搞出来的。

  五代时期,高保融为了抵挡后周,再次筑堰引水开北海,赵匡胤逼着高保勖把北海给决了。

  荆襄地广人稀是咋来的?

  江陵的荆州三海占其一,洪湖周边沼泽区占其一,枝江北部沼泽区占其一。没有朝廷系统性整治水利,没有朝廷大规模迁民垦殖,只靠民间垦荒很难有显著效果。

  民间百姓垦荒二十年,一场大洪水就全完了!

  整个北宋,累年集月,勉强把大半个“三海”恢复成沃土。

  到了南宋,为抵御蒙古,再度引水筑堰,又把江陵以北变成湖沼。

  这片土地,可用沧海桑田来形容。

  钟相如果认真读过史书,最佳方案是死守枝江,屯重兵疏浚漳河上游。再以水师控制河道,挖渠筑堰,再造三海,直接把江陵北方全淹了,朱铭的军队再牛逼也过不来!

  此时此刻,朱铭的大军渐渐回营。

  以营盘为依托,摆下中军大阵。这是宋明两代的惯用阵法,文官统帅尤为喜欢,因为足够稳妥且有效。

  只要不瞎搞,阵法是没问题的。

  朱铭在新占地盘有三万大军,又练了六千民兵让降将们统领。如今,韩世忠的民兵在枝江方向,张广道带兵守汉阳,孙览带兵守后世沔阳(也归张广道指挥)。

  江陵战场只有两万多人,由朱铭亲自统率。

  民夫正在一点点运粮回来,从大阵的后军通道穿过。更多民夫带着粮食继续后撤,尽早远离战场附近区域。

  陈子翼的骑兵、花荣的火铳兵,已经全部来到朱铭麾下。

  但跟邓春的骑兵一样很难奔驰起来,附近全是低洼地带,长期下雨变得泥泞不堪。

  十八门火炮还在枝江北岸,楚军没能沉入江中,也不知道该如何破坏。他们甚至都没带铁锤,怎么把炮身砸得烂?倒是在拖拽时,淤泥把火门给堵了,事后还得慢慢清理。

  中军阵地上,花荣与麾下火枪手,十多人围坐一团,开始少量烘干火药。

  这种行为很危险,他们不敢搞太多,能临时烘干打两三枪就够了。

  连日下雨,就连柴禾都是潮湿的,军中做饭都不容易。

  神机营已经换装纸壳弹药,那些纸壳也是半湿状态,或许今后在北方作战能够好些。

  他们费力点燃十多团篝火,撕开纸壳倒出火药。每人只倒出三发的量,放在已经烘干的碗里,还不敢离得火焰太近。

  天空多云,没有下雨,但随时可能下雨。

  朱铭已经布好大阵,而在更远处,楚军依旧在布阵当中。

  钟相不知体恤民力,其核心地盘的百姓,很多都是半兵半民,随时可以拉起来作战。

  但战斗力堪忧!

  其铠甲多为布匹嵌缀竹片,选用厚实坚硬的竹子,阴干之后制成甲片,如同札甲那般串起来,缝制在坚韧的布匹上。一些精锐部队,则是在皮革上串铁片或竹片。

  江陵城中,钟相足足屯兵五万!

  不管今后向什么地方发展,他都必须先守住江陵,最好是击溃朱铭的大军。

  否则在荆江一线,钟相永远得沿江分兵守城,根本不敢全力南下或东出。

  只需击败朱铭,这五万人就能做为机动部队,可以带去攻打桂阳监夺取银矿,也可以拉去攻打九江吞并江西。

  朱铭用望远镜观测敌情,钟相大军在结阵时,不但全军乱糟糟的,各部衔接也异常混乱。

  这个时候,如果能用骑兵,朱铭有信心将其一举击溃。

  可惜距离太远了,道路又泥泞,不但骑兵冲不起来,步兵过去也得好半天。

  钟相磨磨蹭蹭整军完毕,再前移一段距离,又重新进行整队。接下来没有立即进攻,而是抬出平夷砲进行组装。

  他兵变造反的时候,从王禀的战船上,弄到一些床子弩和小型回回炮。

  床子弩跟弓箭一样阴雨潮湿天气没法使用。

  倒不是什么弓弦变软,而是弓胶变得不稳固,过了雨季必须重新补胶。

  平夷砲的轮子会陷入泥泞中,无法整体移动,只能拆解了抬出去组装。

  朱铭当然也有这玩意儿,两军交战之初,便是大量平夷砲对轰。

  与此同时,钟相两翼各派一万大军,缓缓绕向朱铭大阵侧方,他要凭借兵力优势,明摆着搞三面围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