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宋穿越指南 第260章

作者:王梓钧

  狗也欺软怕硬,看他们人多势众,只远远龇牙狂吠,不敢冲过来咬人。

  尚用之对这里很熟,下午已派随从过来准备。他们自带酒水,在村中燃起篝火,村民提篮装饭过来。

  随行之人,有会曲艺者,还唱起俚曲助兴。

  吃过饭菜,已晚上八点多了,居然并未结束行程,蔡怿又带着朱铭去夜游漓江。

  这些桂州官员,可真特么会享受。

  他们早已准备好画舫,船上还有本地名妓,诸多学生挤在舱内,就连那些太学生都欢快起来。

  游山玩水,总能让人忘记忧愁。

  几坛老酒抱出来,众人举杯宴饮,继而开始行酒令。

  喝得半醉,蔡怿说道:“今日畅游,成功还未写诗。目下且写一首,我让人刻在岩壁上。”

  “对对对,”尚用之连忙附和,还得意洋洋道,“桂州附近岩壁,我已刻了六首诗。”

  好意思说,在旅游景点刻字,换几百年后要交罚款的。

  本地学生,只跟来几个,此时都看向朱铭。

  他们早知道朱先生精于辞章,这几日也拜读了大作此刻都等着朱铭露一手。

  就连唱曲的名妓,都投来期待目光。

  朱铭说道:“不敢弗诸君好意且拿笔墨来。”

  名妓立即起身研墨,捧来纸笔盈盈相望。

  朱铭借着酒兴挥毫,也懒得大改,凑合着能用就行:“赋性生来本野流,手提竹杖入桂州。饭篮向晓迎残月,歌板临风唱晚秋。两脚踢翻尘世路,一肩担尽古今愁。如今不受嗟来食,村犬何须吠不休?”

  “妙哉!”

  旁边之人,纷纷喝彩。

  没人计较此时是晚冬,而非诗中的晚秋。

  这写的是之前在村社吃饭,又夹杂朱铭的人生际遇,写情写景,虚实相合。

  明面在埋怨村犬,其实在讽刺奸党。

  范致明估计喝醉了,歪着身子说:“我却没那般洒脱,身为团练副使,拿着朝廷俸禄,还在受嗟来之食。”

  蔡怿说道:“明日选一个好地方,便在七星山刻下此诗。”

  朱铭今天耍得高兴,喝他个酩酊大醉,便在画舫里呼呼大睡。

  翌日,返回书院,开始忙正事儿。

  他要编写校规校纪,就是不准赌博之类,相对还算比较宽松,不会过多干预学生言行。

  还有分班的事情,有一些未成年学生,朱铭不可能亲自授课。将他们编为初级班,让太学生轮流代课即可。

  还有确定课表和科目,身体锻炼也不能耽搁。

  薛道光传授的那套体术,当做体操让学生练习,每天早上都要打一套。

  每个班,由学生推选班长,每月轮值更换。还要推选学生会长,协助管理学校。这些安排,在太学里也有,并非朱铭拍脑袋想出来的。

  富户捐赠的财物,皆由学生们来管,朱铭并不收为己用。

  甚至连学校的伙食,也不打算请厨子,由学生轮流煮饭做菜。朱铭和学生们的随从,可以帮着打下手,愿意读书的也能来听课。

  师生共同治校,学风非常自由,注重劳动实践,平时还要帮忙种地。

  转眼便到了除夕,朱铭与学生们一起过年。

  桂州也有元宵灯会,蔡怿那帮子官员,硬拉着朱铭去观灯。

  就在灯会结束之际,七星书院正式开学,一艘官船来到桂州。

  递送公文的官差,直奔州县衙门而去。

  宋徽宗颁布圣旨,正式废除三舍法!

  全国各地的州学、县学,如果在元丰年间就已有的,依旧予以保留。元丰之后兴建的官学,以及辟雍、宗学及诸路提举学事官属,全部予以废除。

  也就是说四级升学体系,退至元丰年间的状态,蔡京的学制改革通通作废。

  学生全部清退,老师回京等缺。

  太学依旧实行三舍法,可以继续考太学试,但不再继续对外招生。

  桂州的校长和老师们都傻了,他们并未遭到裁撤,却比直接裁撤更惨。

  裁撤之后,还能回京补缺。

  如今这么搞,等于被晾在桂州。他们的学生无法升贡了,全都要去考科举,以进士录取人数来判定政绩。

  消息传出之后,大量士子退学,纷纷回去读私塾。

  因为州学的科目乱七八糟,比朱铭的七星书院还教得更杂。掺着《道德经》、《南华经》、《列子》等课程,这些都是忘了取消的。

  一部分士子退学之后,跑来七星书院听课,朱铭这里愈发兴旺起来。

  就是老师不够,他跟范致明两人教不过来。

  而且缺乏校舍和宿舍,后来的学生不能住校。

  范致明已经对朝廷无语了,忍不住吐槽:“这次罢三舍法,罢得毫无征兆,让官学师生如何适应?诸多政令,乍兴乍废,此非治国之道!”

  朱铭笑道:“朝廷缺钱了。官学退回到元丰制度,全国一大半学校会撤销,每年能省下无数钱财。而废除的又是蔡京政绩,王黼当然要竭力推动。这就是君臣的想法,皇帝是为了省钱,王黼是为了打击蔡京。”

  广西这边还不算啥,江浙百姓才是快疯了。

  方腊起义虽然还没完全镇压,但基本没有翻身的可能,就连方腊本人都流窜去了江西、福建山区。

  于是,宋徽宗迫不及待的恢复应奉局,花石纲又特么重新搞起来了。

  两浙兼江东经制使陈亨伯,为了给童贯筹集军费,建议在江浙收取经制钱。

  也就是加征卖酒、卖宅、卖田的牙税,加征常赋外的头子钱,以及其他一些项目税金。

  加税的对象,涵盖各行各业,商人、地主、市民、农民一个也别想跑。

  江浙人民那叫一个凄惨,先被方腊洗劫,再被官兵洗劫,本来就已经损失惨重,朝廷居然还要疯狂加税,而且还恢复了见鬼的花石纲!

  说好的罪己诏呢?

  童贯本人已经回到东京,让部下继续追剿方腊残兵。

  对于征收经制钱,童贯表示赞同,毕竟打仗确实需要用钱。

  但突然恢复花石纲这事儿,就连童贯都感觉不可思议,劝谏宋徽宗说:“东南人家饭锅子未稳在,复作此邪?”

  宋徽宗大怒,童贯因此获罪,只得加倍讨好皇帝。

第311章 孟子错了

  “先生,萧夫子来了。”

  “请他进来。”

  桂州州学校长萧韡,已经将官服脱了,穿着一身布衣而来:“成功贤弟,我到你这里应聘学究,不知是否愿意收留?”

  朱铭惊讶道:“阁下州学教授不做,却来我这草屋里做老师?”

  “学生已不剩几个,还不如来七星书院。”萧韡自嘲苦笑。

  萧韡是十一年前的进士,初授古田县尉,抓捕数十盗贼,又破获灭门惨案;转升福清县丞,政绩也颇为卓著。

  本来要升县令,莫名其妙被扔来桂州做校长。

  他甚至不知道自己得罪了谁!

  元丰年间,桂州州学规模很小,按照新颁布的政策,学生必须清退一大半。老师的数量肯定也要减少,估计有一半要召回京城等缺。

  等待萧韡的,只有两个结局,一是继续留在桂州苦熬,二是召回京城去吃闲饭。

  他哪个都不选,直接辞官算球,跑来七星书院教书,顺便在龙隐寺跟和尚论佛。

  这位老兄是个佛教徒传诸后世的一些事迹,多多少少都属灵异事件。比如他破获灭门惨案,说是被救助的黄雀,化成人形来报恩指路,这才抓住了一群凶恶贼寇。

  “请吧。”朱铭立即给萧韡安排工作。

  寒窗苦读十余载,好不容易考上进士,又兜兜转转十一年,还特么在偏远地区做校长。而且学校又要消减规模,学生们纷纷退学,老师也面临下岗。

  换成朱铭,早特么不干了!

  宋徽宗疯狂增加进士录取数量,每年还会赐给十多个太学生进士出身。

  二十年来,进士太多。

  以被裁撤缩减的官学来计算,朱铭估计至少有三四百个进士,会一股脑儿召回京城吃闲饭。他们拿着微薄的基本工资,还要享受东京超高物价,恐怕绝大多数都待不住,只能骂骂咧咧回老家混日子。

  除了萧韡,还有一位县学老师过来应聘。

  这县学老师名黄渐,只有举人出身,学问连太学生都不如。朱铭令其去教小孩子,授课之余,顺便来听自己讲课。

  现在老师就四个,朱铭、范致明、萧韡和黄渐。

  朱铭召集他们开会,说道:“教授两三日,学生参差不齐。我打算暂时停课,先考试摸底,再来重新分舍。照搬三舍法,分为上舍、内舍、外舍。另设选修课程,各种杂学,必须选两种或以上学习。”

  即便用三舍法分了年级,也很难正常教学。

  主要还是数学等杂学,就连个别太学生,也是没啥基础的,得从比较简单的教起,这就需要采用选修大课的方式。

  朱铭又拿出书院公款,去购买一些毛笔。

  因为有几个县学生来也求学,他们家境贫寒,居然用的是鸡毛笔……

  “鸡毛笔岭外亦有兔,然极少。俗不能为兔毫笔,率用鸡毛,其锋踉跄不听使。”——范成大《桂海虞衡志》。

  赠送毛笔之余,朱铭又教授学生,制作竹管笔等硬笔,让他们平时不缺写字工具。

  几天考试下来,重新划定班级。上舍:十人。

  内舍上:十五人。

  内舍下:十五人。

  外舍上:三十人。

  外舍下:三十人。

  蒙学(预科班):二十八人。

  另有许多学生的亲随,也愿意读书听课,他们可以任意选择班级。

  那些被除名的太学生,本来就有不少是外舍,学问跟普通州学生差不多。

  四位老师,都身兼数科,轮换着教学。

  课程表实在轮不开,就让学生们练习书法、默写背诵。

  如此月余,秩序井然,书院走上正轨。

  广西常平使吕渭走马上任,这是一个还没躺平的官员,而且跃跃欲试极有追求。

  他被蔡京贬去广东多年王黼做宰相之后,立即提拔一批地方官,吕渭走狗屎运居然被人举荐。

  在吕渭心中,王黼还算不错,至少知道选拔贤才。

  “编管此地的朱铭,可有无端生事?”吕渭办完交接手续,开口便问朱铭的下落。

  因为举荐他的是个王党,多番叮嘱要好生看管朱铭。

  蔡怿将其视为奸党,没好气道:“一个除名编管之人,能生出什么事来?”

  吕渭也不多问,只拿出一方汤剂:“我在广东做官多年,求得一副汤药。早晚煎服,可防瘴气,太守且拿去。”

  “还有这般汤剂?”蔡怿半信半疑。

  吕渭的养气汤方,后来刻在刘仙岩摩崖石上,供桂州百姓誊抄传播。现代学者进行研究,发现就是增强抵抗力的,可视为广东凉茶的早期版本。

  此人住进常平司衙门之后,花了半月时间熟悉情况,稀里糊涂被其他官员排挤,都觉得他是王黼派来的狗腿子。

  吕渭也懒得解释,带着几个随从,微服出城查防民情。

  他选定一些村落,回去找方廷实:“方县令,我带来一些玉米红薯种子,你且拿去劝百姓耕种。种植之法,与北方略有不同,我在广东已摸索过了悉数写成文章记录下来。广西与广东,或许也有不同,须当因地制宜才对。”

  “玉米红薯是何物?”方廷实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