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宋穿越指南 第232章

作者:王梓钧

  这玩意儿开到城下,并不去撞击城门,而是直接挖地道进城。工兵甚至还能轮流作业,干累了就回头车绪棚里休息。

  挖出的泥土,可就地垒筑高台,直接在城下垒一座土山。山顶建房子用牛皮包裹,躲在小山后可以防箭,还能站在山顶跟城头对射。

  护城河如果不宽,也用不着负土填平,推着折叠式壕桥就过去了。

  如果护城河太宽,就多个壕桥能浮在水面连接。

  云梯也有轮子推着走,士兵坐在车里受到全方位保护,只有出来爬梯子攻城时才会暴露。梯子是折叠式的,钩子狠狠抓住墙头,下面有沉重的车厢,守城士兵不可能推开。

  影视剧里常见的攻城梯叫飞梯,顶部有轮子,按在墙面往前推,迅速就能架好,不用竖起来再搭上去。

  “相公在看什么?”张锦屏端着醒酒汤进来。

  朱铭说道:“砲车。”

  张锦屏觑了一眼图形,立即说:“这个我懂,是杠杆原理,《道用策》里有提到。”

  “那你觉得能否改进?”朱铭笑问。

  “改进……”张锦屏皱起眉头冥思苦想。

  朱铭说道:“这些砲车做功效率太低,最重型的七梢砲,只能抛射百斤以内的砲弹,还需要一两百人来拉绳子,且射程只有50步(约80米)。”

  减轻砲弹重量,可以打得更远,但跟回回炮还是不能比。

  而且回回炮不需要一两百人,几个人就可以操作。

  回回炮的原理非常简单,高中生都能搞明白。

  朱铭给竹管笔上墨,开始画回回炮的图纸。元代那种属于原始极简版,朱铭画的是改进版,加了绞盘等装置,玩过P社游戏的肯定熟悉。

  “能看懂吗?”朱铭画完之后把图纸推过去。

  张锦屏点头:“杠杆前段的重物往下落,就把杠杆后端的砲弹抛出去。”

  朱铭说道:“这种砲能抛重物,可不止杠杆原理,还要运用到重力势能。”

  张锦屏说:“什么是重力势能?”

  朱铭不好解释重力加速度,只能尽量形象描述:“拳头大小的石块,置头顶一寸落下,能把这人给砸死吗?”

  “不能。”张锦屏不假思索道。

  朱铭又问:“同样大的石块,置于头顶五丈高,落下来会把人砸死吗?”

  张锦屏说:“那么高落下来,就算不把人砸死,也会砸得头破血流。”

  “这就是重力势能,高度越高,重量越大,重力势能就越大,”朱铭指着回回炮的图纸说,“这种砲车,便是以重力势能来做功。只需几人操作,就比一两百人拉动砲车,投出去的砲弹更重更远。”

  “原来如此。”张锦屏非常高兴,她又学到了新鲜知识。

  反正冬天无事可做,除了城内事务,官吏几乎不会跑去城外办公。

  朱铭叫来两个木匠,试制一架轻型回回炮。

  木材也不须阴干,攻城时都是就地取材的,用完了直接拆掉当柴烧。

  虽然原理很简单,图纸也画出来了,具体尺寸还得实验一下。比如力臂的比例,怎样最省力又抛得远,可以用数学公式算出来但只是理论上的算出来而已。

  经过反复改进,仅用半个月时间,第一架回回炮就新鲜出炉。

  朱铭把白胜、李宝、张镗等随从都带上,魏应时和曾孝端两个学生也叫来,自然也少不得知州宇文常。

  “这是投石砲车?”宇文常颇为诧异,他还以为朱铭要造三五十人拉的那种。

  几个衙前吏被安排去装配重,木头做的配重箱,如果能放铁块进去威力更大,石头也可以凑合着用。

  两人转动绞盘,两人帮忙拉绳,配重箱很快到达预定高度。

  三十斤重的不规则石弹,被抬进弹囊当中。

  “锵!”

  朱铭拔剑出鞘,斩断绷直的绳索。

  杠杆转动摩擦发出声响,配重箱猛的下坠,三十斤重的石弹抛飞出去。

  众人目瞪口呆。

  宇文常连忙派人丈量射程,足足有一百多米远。

  传统砲车想打这么重的砲弹,至少得用五六十人拉绳而且射程还远远达不到。

  朱铭居然用几人就搞定。

  宇文常惊叹道:“此乃国之神器,堪比那神臂弓!”

  张镗跟李宝对视一眼,他们曾经见过虎蹲炮发射。如今朱铭又搞出回回炮,二人心中震撼至极,甚至怀疑朱铭是否真遇到过仙人。

  朱铭说道:“造得更大些,投50斤重的石弹,应该很容易击塌蛮夷的碉堡吧?”

  “只要砸得中,两三砲肯定塌,”宇文常颇为兴奋,“此物当献予朝廷!”

  这回朱铭没有拒绝:“开春之后便进献图纸。”

  奏疏内容都想好了,他会写黎州这边很好,请皇帝不要给自己换地方,留些时间把五部蛮给收拾妥帖。

  宇文常说:“有此神器,西夏城池更容易攻破。”

  朱铭却懒得讨论西夏,拱手道:“在下还有一种军阵,适合黎州山区作战,请太守将步军交给我操练。”

  宇文常想了想:“成功可一试之。”

  朱铭又说:“请拨三百贯,打造些特殊军械。”

  宇文常说:“黎州穷困,三百贯太多,二百贯如何?”

  “也可。”朱铭表示同意。

  一州还比一州穷,金州已经够穷了,黎州更是一言难尽。

  其实不穷,各部蛮夷会来做买卖,很多夷货都能低价收购,然后高价运往成都销售。可惜互市生意,被茶马司牢牢把持,州县两级衙门捞不到什么油水。

  趁着过年以前,朱铭开始打造兵器,盾牌、狼铣之类。

  收拾五部蛮只是第一步,朱铭要树立自己的威望,今后他还打算征召夷兵呢。

  黎州的夷兵有个番号叫“雄边义勇”,几十年前征召过,此后就解散不再用。朱铭觉得这名字不错,可以带在身边吓唬人。

第278章 两林蛮求助

  黎州属亚热带季风性湿润气候,冬暖夏凉,四季分明。

  临近过年,一场雪也不见,倒是让朱铭颇感舒适。穿越后年年都遇到大雪,唯一不降雪那年,还怕第二年有干旱和蝗灾。

  军械还在打造当中,朱铭闲得无聊,去官学转了一圈。

  县学规模很小,只九十多个学生。

  州学就更惨,才二十多个学生。

  朱铭问了一下,黎州的发解(举人)名额,每届州试才特么两人。

  州学校长苏茂与朱铭同科,也算一个倒霉蛋。寒窗苦读十余载,好不容易考上进士,竟被扔来黎州做校长,而且只能教授二十多个学生。

  这也就罢了,还四年没有挪窝的迹象。

  “何不奏明朝廷,让蛮夷子弟入学?”朱铭提议道。

  苏茂摇头:“蛮夷子弟,只能入读藩学。能设藩学校的,要么是河湟这些要地,要么是广州那等富庶州府。黎州边辟,不可能设置藩学。”

  朱铭说道:“黎州蛮夷众多,应该设置藩学,我来给朝廷上疏。”

  “如此就仰赖成功兄了。”苏茂对此非常期待,一旦设置藩学,多半让他兼领更容易熬资历和政绩。

  朱铭带着几个随从,骑马出城闲逛。

  汉水(流沙河)两岸多种油菜,油菜苗已经齐膝深,还套种了一些能经霜的蔬菜。

  距离河岸较远的旱地,遍种蚕豆和豌豆,豆苗间同样种着蔬菜。

  田亩之间,偶尔能看到桑树,这里也是要采桑养蚕的。

  骑马溜达到临近山区,发现大片大片的花椒树。黎州只有一种贡品,红花椒,运到北方挺值钱的。

  看到有农民锄地朱铭便下马走近,让白胜等人帮忙干农活,自己则跟农民攀谈起来。

  农民本来有些害怕,说话也极为拘谨,聊着聊着就放松下来,开始讲述自己的日常生活。但也只捡好听的说,不敢非议官府,只在不经意间说起一些困难。

  总体来说,黎州农民的日子,过得跟金州农民差不多,甚至还要稍微好些。这里的人均耕地面积稍多,且气候更适宜耕种,而且粮赋不用外运上交,每年最大的负担居然是花椒……

  每年到了花椒采摘季节,不管家里种没种花椒,都要承担一份赋税,而且交到茶榷场运往茶马司,州县两级官员都不准插手。

  这是极不合理且不合法的,但茶马司就是牛逼。

  朱铭打算跟茶马司杠一杠!

  连续骑马走访数日,时间已经到了小年。

  押司突然送来两封信,一封是濮州老部下耿鼎臣所写。这厮调到犍为县做主簿,就在黎州隔壁的嘉州,他从邸报看到朱铭被贬汉源县,立即写信过来叙叙旧情。

  另一封信,是犍为县令虞祺所写。

  虞祺跟朱铭是同科进士,耿鼎臣调到他手下做官,因为都认识朱铭,关系处得还不错,这次一并写信过来聊聊。

  朱铭对虞祺的印象不深,想了好半天,才记得他们一起喝酒过。

  信中还附带了一首诗,是虞祺八岁的儿子所作。这位老兄明显在晒儿子,竟说此诗是儿子七岁时的作品……他儿子叫虞允文。

  朱铭让魏应时和曾孝端,各抄一本《大学章句疏义》和《中庸章句疏义》,附带回信给虞祺、耿鼎臣寄去。

  转眼间就到了大年三十,朱铭叫来随从和家眷,设宴好生庆贺一番。

  这里不咋热闹,比金州差远了。

  初一元旦,朱铭在门口贴了副对联。县衙官吏纷纷效仿,这玩意儿比桃符省事得多,特别适合普通百姓庆祝新年。

  时间是过得真快,已经到了宣和元年。

  主要是从金州到黎州,路上就走了几个月,朱铭沿途还要探访情况,比正常的赶路速度更慢。

  去年底,宋徽宗设立裕民局,一个月不到就下令解散。

  这事儿跟徐处仁有关,就是在徐州整顿官场、打击贼寇,还让石元公带着两三百冶铁户离开的那位。

  徐处仁在徐州政绩斐然,受到宋徽宗亲自召见。

  徐处仁说:“近年来全国水旱频发,公私凋敝,兵民皆困,应该尽早想办法。”

  宋徽宗觉得很有道理,跟徐处仁商量之后,设立“裕民局”寻求振兵裕民之法。

  元丰改制废除三司,职责大多划给户部和工部,这两个部门都是蔡京的大本营。

  “裕民局”有点像国家计委,蔡京感觉自己的权力受到挑战,更何况徐处仁还做过副宰相。

  蔡京的反应非常激烈,当着皇帝的面质问徐处仁:“今设局曰‘裕民’,难道平日就不裕民吗?”

  宋徽宗不想太折腾,毕竟还得仰仗蔡京捞钱,于是把“裕民局”给罢了徐处仁被贬去做扬州知州。

  徐处仁心灰意冷,告病辞职回乡,一位贤臣就这样结束仕途生涯。

  徽宗朝有很多能臣干吏,都是这样离开朝堂的。

  宋徽宗还有更重要的事情,出使金国的团队回来了!

  完颜阿骨打还附赠许多礼物,有东珠、貂皮、金沙、人参、松子等等。

  宋徽宗特别高兴,将这种行为视作朝贡,虚荣心获得极大满足。于是派遣规模更大的使节团,前往金国正式商量联金灭辽之事。

  既然要攻辽,西夏战事就得早点结束。

  童贯强令熙河经略使刘法,带兵攻取朔方。由于准备不足,且孤军深入,遭遇伏兵大败宋军丧师十万,主将刘法被杀。

  一代西北战神,就这样窝囊死去。

  ……

  整个春天,朱铭都在劝农。

  玉米红薯没有人愿意种,朱铭懒得花时间做示范,直接强令山区农民耕种此物。

  他带着衙前吏,亲自巡视各处山区,选定数十亩山地作推种田。从大明村带来的几个农民,手把手教导本地农民种植,并且放下狠话,认真耕种的可以减税,不认真耕种的多征田赋。

  山民怨声载道,却又不得不服从,暗地里臭骂知州的祖宗十八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