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宋穿越指南 第104章

作者:王梓钧

  薛道光越听越笃定,那位朱相公,多半在海外遇到了神仙。

  薛道光是真信神仙,而且他心目中的神仙,是由人类或者鬼魂、精灵修炼出来的。

  他在注解《悟真篇》时,开创性的给神仙分了等级:

  阴神至灵而无形者,为鬼仙;

  无病无灾而永寿者,为人仙;

  飞空走雾,不饥不渴,寒暑不侵,遨游海岛,长生不死者,为地仙;

  形神俱妙,与道合真,变化无穷,鬼神难测者,为天仙。

  后世的网络仙侠,很多设定都来自金丹南宗,包括什么真元啊,炼神还虚啊,其中有一大堆出自薛道光之手。

  听完郑泓讲述的海外故事,薛道光猜测,朱国祥应该是在海岛上遇到了地仙……

  嗯,肯定是这样。

  说不定自家祖师紫阳真人,也已经修炼成地仙,如今正在遨游海岛。

  否则的话,朱家父子怎知晓祖师爷的道诗,还把这些道诗编进了《西游记》?

  《西游记》里的菩提祖师,多半就是自家师祖紫阳真人!

第123章 黑话切口

  大明村,玉米地。

  朱国祥站在旁边看了良久,然后转身离去。

  朱铭好奇道:“这半个多月,你天天来玉米地闲逛,到底是什么情况?”

  “玉米种子,跟咱们一样,好像都变异了,”朱国祥解释说,“正常情况下,去年收获良种玉米,自选种子进行种植,今年会有一定植株退化。但到目前为止,却还没有发现异常,我所掌握的科学知识无法解释。非要强行解释的话,就是穿越的时候,受到了某种空间辐射。”

  朱铭问道:“这些玉米苗才齐腰深,就已经能看出来了?”

  “基本能看出来,良种退化之后,植株会显得高矮不一,”朱国祥指着玉米地说,“这些玉米虽也高矮不同,但属于田间管理的问题,绝大多数都在正常范围内。”

  朱铭又问:“如果种在更肥沃的地里,亩产能达到多少?”

  朱国祥说:“要分具体情况,跟光照、雨水这些也有关系。一般来讲,如果密植在肥田当中,风调雨顺没啥病虫害,就算没有化肥支撑,亩产也能达到七百斤。”

  “我草!”

  朱铭忍不住爆粗口。

  “那只是理想状态,”朱国祥笑道,“种地怎么可能年年风调雨顺?而且玉米种植面积扩大之后,多种几年,相关的病虫害也会跟着来。这些都会造成玉米减产。而且真正的肥地,肯定拿来种水稻和小麦,种玉米实在太糟蹋土地了。玉米真正的价值,还是对于贫瘠土地的利用。”

  朱铭说:“去年我们种在贫瘠山地,而且还是间作,亩产不也将近六百斤?”

  “我天天去地里转,农家肥不要钱的给。每次给水给肥,都掐着关键时候,还全部用人工授粉。那产量能一样吗?”朱国祥说,“换成普通农民,去年种在那种地里,能亩产四百斤就不错了。”

  朱铭点头道:“明白了,去年种的玉米地,相当于科学试验田。”

  朱国祥继续往山下走:“山寨又高又陡,下山非常不方便,现在炒茶的地方,也离汉江边挺远的。土匪是为了安全,我们却要考虑成本,明年我打算把住处和炒茶作坊都搬去江边。学校也建在江边,让愿意上学的小孩都来读书。”

  “炒茶作坊建在江边,会不会泄露技术?”朱铭担忧道。

  朱国祥笑着说:“能保密一两年就够了,早晚会泄露的,咱们不断改进工艺就行。”

  “也对,”朱铭点头道,“看来军事训练要尽快搞起来,江边总是不如山里安全。”

  村里的保安队,朱铭一直都想组建,但从去年到今年,农闲时候始终在搞基础建设,根本就腾不出人手和时间。

  等今年收了麦子,能清闲大半个月。

  到时候,先组建几十人的保安队,将他们训练为村兵骨干。剩下的青壮劳力,还要去挖堰塘,基建也不能停下来。

  “先生,村长,黄麻藤砍回来了!”

  张广道带着白胜、石彪等人,挑着好几个箩筐过来,筐中装满了野生藤条。

  朱铭疾步走过去,弯腰仔细查看,发现也没啥特殊的:“这种藤条真的能用?”

  张广道说:“山里到处都是,平时也用来编藤筐。比竹筐麻烦一些,藤条要先泡过,不泡软了没法编。”

  朱铭这是要做藤牌,原材料可以有多种,红藤、黄麻藤这些都行。

  再三确认黄麻藤有用,朱铭说道:“我记得是用水泡半个月,取出来晾晒三天。然后再用桐油来泡,泡完再晒,晒完又泡,反复泡晒一年左右。这样做出的藤牌,刀砍不入,水火不侵,而且轻便得很。”

  “那得用多少桐油!”白胜咋舌道。

  “是挺费钱的,但迟早要做,”朱铭说道,“等藤条都浸泡好,明年选几个会编藤筐的。让他们别种地了,每天专门编造藤牌,按天给他们发工钱。”

  如果是在汉中和四川作战,完全可以训练藤甲兵。

  到时候,披甲率百分之百,山地奔袭和作战都非常方便。

  桐油燃点400多度,比普通木柴高多了,遇到足够点燃藤甲的火攻,其实穿不穿藤甲都一个样——全得被烧死。

  朱国祥望着那些荒坡:“不适合耕种的坡地,可以多种桐油树。三四年之后,我们就可自产桐油,藤牌藤甲都能大量制作。”

  张广道听了极为兴奋,给朱铭打了个眼色,两人走远了开始交流。

  “朱兄弟可是在准备造反?”张广道低声问。

  朱铭并不承认,但也不否认,只说:“磨刀不误砍柴工,先把兵甲打造出来,也可以防备山中土匪。”

  张广道笑得很开心:“俺懂的。”

  “你就那么想造反?”朱铭忍不住问。

  张广道说:“俺认不得几个字,也不懂什么大道理。但俺走的地方多,认识的人也多,这世道不给好人留活路。别看大明村红火得很,多换几个知县、主簿,迟早要对大明村动手。也不派兵来,就是来清人清田,让咱们多多交税。到那个时候,要么老实听话,要么扯旗造反,要么就得缩回山里当土匪。”

  “你倒是看得远,”朱铭搭着张广道的肩膀,凑到他耳边说,“若想造反,就跟着我爹读书。多认得几个字,学会算复杂的账,否则伱做不成统帅。”

  “俺记得。”张广道重重点头。

  一条条小船,逆河流而上。

  “大郎!”

  郑泓远远就招手大喊。

  郑家的船停在江边,并没有进入小河,几十个“移民”也在那里听候安排。

  大明村生产的最后一批春茶,正在往船上搬运。

  还有许多土特产,诸如竹器、木器、草药、家禽之类,也以极低价钱卖给郑家。那艘船依旧是装不满的,还要去上白村和下白村买点货,比如白家春天没卖完的团茶。

  “道长,这便是朱大郎,那位是朱先生。”郑泓介绍道。

  或许是关乎师祖的消息,薛道光显得有些急切,跟朱铭打招呼之后,就径直往朱国祥走去。

  紫阳真人张伯端,晚年在浙江台州羽化。而他的那些弟子,则大多活动于陕西,徒子徒孙们根本不知道祖师的下落。

  “贫道薛道光,见过朱先生当面。”薛道光作了个道士揖。

  朱国祥哪里看得懂,只普通作揖回应:“见过薛道长。”

  薛道光有些失望,继续试探道:“三五一都三个字,古今明者实然稀。东三南二同成五,北一西方四共之。”

  什么黑话?

  朱国祥听得一脑门问号,迷糊道:“薛道长,我诗词造诣不高。”

  薛道光又说:“黄芽白雪不难寻,达者须凭道行深。四象五行全借土,三元八卦岂离壬。”

  “我也不懂阴阳八卦。”朱国祥道。

  薛道光沉默。

  朱国祥也不知该说啥,他觉得这道士脑子有病。

  薛道光再问:“《西游记》可是阁下所写?”

  朱国祥指着儿子:“此书乃犬子所作。”

  “打扰了!”

  薛道光又走到朱铭面前:“先把乾坤为鼎器,次搏乌兔药来烹。既驱二物归黄道,争得金丹不解生。”

  朱铭想了想,回道:“地振高岗,一派溪山千古秀;门朝大海,三河合水万年流。”

  语罢,沉默,大眼瞪小眼。

  鸡同鸭讲。

  薛道光感觉自己的道心快要破碎了,只得开始说人话:“《西游记》可是阁下所作?”

  朱铭的脑子转得飞快,模棱两可道:“听一老道所讲,在下润色成。”

  薛道光的呼吸都变急了,忙问:“那老道是何模样?”

  朱铭说道:“那老道出现在海外荒岛,搭了几间茅草屋,又自己种了些粮食。穿着普通的麻布衣,头上梳一道髻。看起来像有七八十岁,却又面色红润,肌肤细腻如婴儿。怎么形容呢,对了……鹤发童颜!”

  “老道可有说出自己的名字或尊号?”薛道光变得焦急起来。

  朱铭摇头:“他什么也没说,只是给我父子俩讲故事。”

  薛道光又问:“那荒岛在何处?”

  朱铭依旧摇头:“不知。”

  “你怎会不知?”薛道光猛然踏前,伸手抓住朱铭的手腕。

  我草,力气好大!

  朱铭使力挣脱,退后两步说:“道长,请平心静气。”

  薛道光也意识到自己失态了,站在原地深呼吸,平复情绪之后问:“为何不知荒岛在何处?”

  朱铭说道:“我父子二人,驾船出海遇到大风浪。头顶是遮天蔽日的乌云,眼前是瓢泼大雨和如山海浪,漂泊半个多月才至一荒岛。哪里还辨得清方向?”

  “那你们如何回来的?”薛道光又问。

  朱铭说:“不知怎的,归途顺风顺水,自然而然就到了岸边。”

  薛道光仔细观察朱铭的表情:“你在说谎。”

  “可能吧。”朱铭懒得解释。

  这无欲无求的状态,反而让薛道光拿不准了。

  朱铭好奇问道:“道长所来何事?”

  “无事,”薛道光突然来一句,“汝目蕴神光,资质绝佳,可愿随我修道?”

  “道长,村里很穷,我真没几个钱,”朱铭指着郑泓说,“这位郑兄家境富裕,他可以供奉道长。”

  老子又不是来骗钱的!

  薛道光差点一口老血喷出来。

第124章 金丹要修,物理也要学

  薛道光千里迢迢而来,却啥消息都没打听到。

  来都来了,住几天呗。

  反正也不知该去哪儿,正好静下来编撰道经,把这些年的体悟都写成文字。

  见朱家父子坐船走了,薛道光也不理会,溜达到大筒车下面看稀奇。

  朱铭是去江边接收移民的,郑胖子递过来一个香囊:“拿着。”

  “你送我?”朱铭感觉很别扭。

  郑泓有些无语:“俺妹子送你的。”

  朱铭犹豫一番,还是收下了,否则郑胖子会很尴尬。

  那四十多个洋州贫民正在江边,或坐或立,忐忑不安。

  见他们都带着些家当,有盆有桶的,朱国祥立即说:“排队发粮,一人一斗!”

  郑家的船只,运了不少粮食来,都记在账上抵扣茶钱。

  如今也不用搬进山了,每人先发一斗,剩下的堆放在江边农户家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