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宋穿越指南 第101章

作者:王梓钧

  陈渊作揖道:“娘子安好。”

  一番问候,沈有容带着众人的随从,去挑选打扫空置的房屋。

  朱国祥则引着他们继续前行,在一处废墟的后面,土地疏松之后还浇了水,又堆了许多肥沃的有机物。

  几十截椴木半埋在土里,已经长出一些小香菇。

  朱国祥乐此不疲的介绍成果:“去年秋天栽培的,再过几天就能采摘了,一直能采到夏天。等技艺研究透彻,便让村民都来学,妇人可在农闲时种植菌菇卖钱。”

  “此山珍也,竟然也能栽培,”陈渊啧啧赞叹,“元璋兄农技通神。”

  朱国祥说:“菌丝培育时间太短,今年出菇不多,两三年后应该能大量出菇。”

  陈渊听不懂啥叫菌丝,只觉得很厉害的样子。

  朱国祥继续说道:“此法有两个诀窍,一是砍花,二是惊蕈……”

  “惊蕈术”就是用鞋子或软木拍,敲打培育香菇的椴木。古人觉得香菇在雷雨后生发,于是拍打椴木模仿惊雷,可以把香菇的种子给惊醒。

  其实是通过振动,刺激菌丝细胞活跃起来。

  众人蹲在旁边围观,就像城里人来到农家乐,看啥都觉得很稀奇。

  闵子顺甚至借来妇人的锄头,跑去菜地里除草,纯粹想过过干农活的瘾。这对他来说很新鲜,在州城就没下过地,完全不知蔬菜是咋长出来的。

  陈渊指着那些还未长大的香菇:“在开封城里,一盘鲜蕈炒肉,至少要两百文钱。便是干蕈炒肉,一盘也要七八十文。关中的价钱会低些,但也颇为昂贵,此物大有用处。”

  “那便晒干了卖去关中。”朱国祥笑道。

  开封的物价是真高,一份内脏杂碎早餐,至少在20文以上。

  富贵人家也舍得为食物花钱,胶东半岛的大牡蛎,运到江南一只能卖一贯钱!当然,主要还是运费贵,得用海船赶紧运过去,没有冷链很容易发臭变质。

  各种蘑菇也贵得很,而且特别畅销。

  香菇若能量产,每斤利润比茶叶还高,直至技术普及才会降价。

  朱国祥领着大家到处闲逛,直至半下午,房间打扫出来,他们才各自回房休息。

  单独把儿子叫到房里,朱国祥问:“你不是要在洋州扬名吗?怎么突然回来了?”

  “扬名扬过头了,”朱铭把事情简单说了一遍,“我没想到宋徽宗居然下旨征辟,也低估了古代人对皇权的崇拜。现在洋州人都喊我征君,天天都有人来宴请。李家的老太公死了,居然花重金请我写墓志铭,这事儿让我打定主意暂避风头。”

  朱国祥说:“李家势大,正好可以结交,怎么不帮忙写墓志铭?”

  “李家的名声也臭,”朱铭说,“开金铺的,到处放高利贷,你应该明白啥意思。”

  朱国祥点头道:“回来也好,名声这东西,有时候过犹不及。”

  朱铭说出自己的想法:“就是这个道理。现在咱们无钱无势,自身实力还太薄弱,名气大了也是无根之萍。如果只是求财求官,这当然无所谓,但咱们想的是要造反。我继续留在洋州,无非多结交点社会名流、地方豪强。但他们看重的是我吗?不是,他们看重的是皇权,征君能给他们长面子。”

  朱国祥欣慰道:“难得,伱还有自知之明。”

  “大明村才是咱们的根基所在,这里必须尽快发展起来,”朱铭继续说道,“现在接受豪强的太多恩惠,跟那些人搅得太深,今后只能让咱们束手束脚。我打算在村里,一直住到秋天考试,顺便提升自己的真实水平。至少得熟悉《韵书》,得把经义文写好,否则被人一戳就破。对了,茶叶研究得怎么样?”

  朱国祥道:“我知道怎么做红茶了,不借助现代科技手段,古法发酵就那么几种方法,稍微尝试就能研究出来。另外,我还发现了一个重要情况。”

  “什么情况?”朱铭惊讶道。

  朱国祥说:“我跟茶工聊天时,他们说秋天也能采茶。春茶是最好的,可以做团茶。秋茶也能卖,但只能做成散茶。我们炒茶就无所谓,虽然秋天的茶叶质量没那么好,但拿来炒制完全没问题。”

  唐代和明代,都有很多秋茶的记录。

  唯独宋代,秋茶很少,其原因是宋茶的喝法,对茶芽品质要求过高。就连茶马司,都懒得对秋茶征税,任由茶园主秋天制散茶自售。

  朱国祥兴奋道:“把秋茶利用起来,我们这三百多亩茶山,年利润估计能破千贯!”

  老白员外那边也有几百亩茶山,靠着偷税漏税卖私茶,再加上少量的极品团茶,一年纯利润撑死了两百贯左右。

  千贯的年利润,能把老白员外看得眼睛发红,多半要派人过来打听炒茶技术。

  朱国祥说:“洋州城外的穷人也多,等郑家派船来收茶,可以托他们帮忙招人。新来的村民,在下游的废茶山居住,今年必须把废茶山清理出来!茶叶卖出去就有钱了,玉米红薯收获就有粮了,今年再招三百人都没问题。”

  朱铭笑道:“再招三百人,人口就接近1400,这是全县第一大势力了。未来可期!”

第120章 物理、黄裳、林灵素与薛道光

  来到山寨的第二天,陈渊把追随他的士子召集起来。

  除了李含章、令孤许和闵子顺,还有两个分别叫王昶和王巍。

  洋州王氏的巅峰时刻是嘉佑初年,一对叔侄同时考中进士。此后就不行了,王家已经六十年没出进士。

  王昶、王巍兄弟自知科举无望,干脆跑来跟着陈渊混,想通过新的学派提升名气。他们的想法并不单纯,掺杂着一些投机成分,想为王家的下一代打学术基础。

  众人齐聚在空地上,搬来板凳等候陈渊训话。

  不多时,陈渊、朱铭、朱国祥联袂而来。

  陈渊站定说道:“解试在即,诸君既追随至此,吾也不能耽误尔等科举大事。不论哪部经书,若有什么疑惑,都可以来问我。”

  闻得此言,众人皆喜。

  朱铭也是暗暗咋舌,他靠着金手指,也只能掌握《论语》、《孟子》和《周易》。

  眼前这位陈先生,却是真的通晓六经,可以给任何学生做指导。

  如此学术水平,已吊打绝大多数进士,甚至能够碾压那位陆提学。

  这是陈渊将近三十年不科举,潜心治学换来的成果!

  陈渊又说:“从今日起,每天上午,解答尔等经文疑惑。下午出两道经义题,一道通经(《论语》、《孟子》),几道兼经让你们各选一题。文章写完,傍晚吃饭之前批改。每隔三日,拿出一天时间,与我一道学习数学。”

  “谨遵先生教诲!”学生们起身作揖。

  去年就来村里的穷酸秀才孟昭,此时也在旁边听着,大着胆子发问:“先生,俺可以学吗?”

  “可以。”陈渊点头。

  孟昭大喜过望,他被迫到穷山沟里打工,没想到还能拜名儒为师,当即执弟子礼鞠躬作揖。

  课程安排就定下来。

  陈渊:上午讲经答疑,下午布置经义题、研究数学,傍晚为学生批改文章。

  诸生:上午学习,下午练题。

  朱铭:清晨练武,上午学习,下午练题。

  大家的时间,都排得满满当当,虽然辛苦却很充实。

  数日之后,白崇彦居然跑来了。

  他一来就说:“好友皆在此,俺独留于书院,整日里思绪不宁,着实读不进去书。”

  “哈哈哈,”李含章大笑,“来了便好,努力共进!”

  随着白崇彦的加入,山寨里更加热闹。

  洋州书院管理严格,好学生都非常努力,但难免会产生倦怠。

  这里却根本没人管,你爱学不学。可学习的自主性和积极性都大为提高,甚至天黑之后,还会坐在一起辩论,请陈渊来主持辨经活动。

  无论他们的观点有多么离谱,都没人来批评,反而围绕着离谱观点深入讨论。

  思维一下子发散打开,不像以前那般死板守旧。

  与此同时,陈渊也在请教朱国祥。

  “元璋兄所言,百姓日用皆有道,山下那大筒车的道又在何处?”陈渊说出疑惑。

  在朱铭的忽悠下,道与用分得很清,水车拿来浇灌是“用”,水车的原理才是“道”。

  朱国祥拿起石子,随手扔出:“为何石子飞出去了?”

  陈渊说:“用力抛掷。”

  朱国祥又问:“我向前抛,石子为何会落地?”

  陈渊想当然道:“轻者升,浊者降,万物皆然。”

  朱国祥摇头说:“力也。”

  于是,朱院长开始讲力学。

  陈渊听了半个小时,受到的思想冲击极大,他决定去上个厕所缓缓。

  可他脑子里全是力,看着尿水落入茅厕,居然也在分析其力道。又联想生活中的各种现象,发现都可以用力来解释,甚至船浮于水面也有力,陈渊认为那是水的托举力。

  数学还在苦修当中,陈渊又一脑袋扎进物理。

  ……

  山寨生活充实无比,全国各地却鸡飞狗跳。

  一是朝廷为了打仗而存粮,今年的夏粮又要增加苛捐,老百姓被搞得苦不堪言。

  二是宋徽宗下令,各地州府必须举荐道士。每州的名额为十人,官府出钱送十个道士入京,全国两千多个道士云集京师,如同科举一般考试考出道官。

  地方官们都无语了,只能派遣差役,在自己的辖区内遍访名道。

  温州那边,一个叫林灵素的道士,遭受诸多道友的嘲笑。因为他真的没啥真材实料,道经读得狗屁不通,还经常在讲经时加入荤笑话。

  再次遭到嘲讽后,林灵素大怒,指着其他道士说:“我少年学佛,青年游历蜀地,拜蜀山道人赵升先生为师。自此学得《五雷玉书》,能行五雷正法,尔等又有谁掌握雷法的?”

  一个道士说:“你既会雷法,且来劈我看看。”

  林灵素道:“我学的是五雷正法,又不是五雷邪法,自当斩妖除魔。伱是道门中人,我伤了你便为残害同道,除非你自认是那妖邪之徒!”

  道士们一通吵闹,温州知州最后拍板道:“林先生既然会雷法,那便一道解入京城吧。”

  及至夏季,东京城里,已经聚集上千个道士。

  真正的修道之人也有,但更多的属于“妖魔鬼怪”。随便看了几本道书,就说自己学得秘法,甚至有神汉也伪装成道士,只求在皇帝面前搏一场富贵。

  《西游记》已经送到京城,跟无数道经混在一起。

  此时的道官还很少,需要等到秋天,才进行大规模的道官考试。

  因此只有寥寥几人,负责整理那堆积成山的道经。

  汪齐之是开封天庆观的一个道士,他属于没啥追求的日子人,却被师兄举荐来整理道经。

  他的顶头上司是个文官,名叫黄裳,如今正坐那儿唉声叹气。

  黄裳今年刚好六十岁,看着满屋子道经,很想提刀冲进宫里,把宋徽宗那个昏君乱刀砍死。

  因为他不但是进士,还是元丰五年的状元!

  堂堂状元公,竟被派来整理道经,这事儿也就宋徽宗干得出来。

  何止是侮辱?

  简直把人踹翻在地,又一脚踩在人脸上!

  哀叹愤懑之余,黄裳还得干活,平心静气乖乖读道经。

  读着读着,黄裳就开始打瞌睡。

  他以前喜欢修道不假,但那属于业余爱好,现在却变成了繁重工作。

  搜集的道经太多了,不但要全部读完,还得整理编撰。他这位状元公,仕途已经毁了,后半辈子都得跟道经打交道。

  如果黄裳真的悟出《九阴真经》,他第一个报仇目标就是宋徽宗。

  黄裳在打瞌睡,其余道士也差不多。

  汪齐之已经睡醒一觉,翻开《道经》继续看。边看边批注,然后贴上纸条,注明这本道经的类型和内容。

  旁边还有一大摞呢,他打着哈欠伸手去拿,不小心把经书撞倒大半。

  经书堆里,出现书稿,用麻索随便装订。

  手抄本?汪齐之瞬间来了精神,但凡是手抄本,多半就属于珍贵道经,地方道观保留了正本。

  取来一看,汪齐之一脸迷糊。

  《西游记》是什么鬼?

  宋代还没有长篇,汪齐之瞬间就看入迷了。他完全不知道是讲佛家取经的书,因为开篇的道家味道很重,接下来又是一个关于猴子的爽文故事。

  一连几天,啥事儿不干,汪齐之都在上班划水读。

  直到唐僧出场,汪齐之才觉察出情况不对,咋又变成和尚到西天取经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