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千越南秋
其中不乏一些眼熟的数学教授名字。
“我的上帝,这是我最近听到的,最好的一个消息。”
“汇聚最抽象概念的霍奇猜想,终于要被证明,为两个学科分支建立联系了吗?”
“徐不愧是数学天才,他简直是我的偶像。”
“在他解决哥德巴赫猜想的时候,我就相信他肯定能证明千禧年难题。”
“我已经迫不及待想看到他的证明过程了。”
“如果霍奇猜想被证明,我敢保证他手里的手稿肯定会有很多人想要收藏。”
“听说徐曾经和德利涅交流过霍奇猜想,或许他真的有了证明思路。”
“数学难题的证明是需要灵感的,恰恰徐最容易诞生出灵感。”
“我依旧无法想象,什么样的方法才能彻底证明霍奇猜想,让代数几何和拓扑学之间建立联系,这实在是太抽象困难了。”
“霍奇猜想太过于抽象,他涉及了代数几何分析,以及拓扑学等多个分支,我坚持自己的观点,不认为有人能够完成证明。”
……
对于数学学者来说,无疑都希望看到世界上的数学难题能被解决。
这有助于数学的发展。
毕竟有可能一个简单的公式,都有可能改变世界。
但前提是能够发现找到这个公式。
可若是说数学界谁最不希望徐源证明霍奇猜想,那肯定要属数学领域四大顶刊。
尤其是数学年刊。
作为数学领域最权威的学术期刊,唯一担心的便是地位被其他期刊超过。
尤其是像数学学报这样的新晋期刊。
数学年刊一直把数学学报当做最大的威胁,不希望影响力被数学学报领先。
先前徐源在获得菲尔兹奖的时候,数学年刊就表现出了担忧。
甚至不惜动用关系,向国际数学联盟施压,希望延迟为徐源颁发菲尔兹数学奖。
奈何国际数学联盟坚持为徐源颁奖,同时创造了史上最年轻获奖者的记录。
也就是徐源获奖之后,并没有继续发表数学论文。
使得影响力未进一步扩大。
这才算让数学年刊方面暂时放心。
如今突然又冒出来这样一个消息,如果徐源真解决霍奇猜想。
那情形就完全不同了。
为此在数学社区中热烈讨论这件事时,数学年刊主编霍尔特却有些坐不住。
心情烦躁之下直接让编委暂时停下审稿工作,针对徐源能否证明霍奇猜想召开会议讨论。
“情况你们应该都知道了,目前整个数学界都在讨论这件事。”
“现在你们可以说说,徐源能解决霍奇猜想的概率。”
霍尔特坐在会议室长方形办公桌主座上,看着手两旁的编委神情复杂。
他对徐源太了解了。
也正是原有这种了解,他心里才担忧。
害怕徐源真的能证明霍奇猜想。
使得数学学报在数学领域的影响力,彻底超过数学年刊成为最权威的。
伴随霍尔特的话音落下,在场十多位编委互相看了看一时显得有些沉默,似乎谁也不知道能说些什么。
最终只见一位比较年长的编委,摇了摇头率先打开话匣子。
“霍奇猜想能否被证明,并不是我们可以左右的。”
“与其把希望寄托在徐源证明不了或其猜想上,不如现在就思考应对的办法。”
“如何才能保证这数学年刊的影响力,不被竞争对手超过。”
“另外从我知道的消息看。”
“德利涅教授和对方交流过霍奇猜想,并且他对徐源非常看好。”
在场众多编委将这番话悉数听进耳中,顿时频频点头显然非常认可。
主要换做别人证明霍奇猜想,肯定不需要担心。
因为最终的结果早已注定。
霍奇猜想依旧会是悬而未决的世界难题。
但换做徐源没有人敢去赌。
所以在这种情况下,正如这位编委所说,应该提前制定应对策略。
届时等数学学报影响力大幅度提升时,数学年刊能依旧保证自己的权威。
霍尔特显然也明白这个道理。
最终沉思了片刻后,才开口讲道:“看来我们的期刊已经迫不及待需要一场改革,以此保证数学年刊在数学领域中的影响力,希望大家能尽快拿出一份可行的期刊改革方案。”
“那么……”
“今天的这场会议就到这里吧。”
说完不等其他编委反应过来,他便直接起身心事重重的离开。
自从他们把数学学报当做竞争对手,不希望四大顶刊变成五大顶刊,就注定已经没有了回旋余地。
如果失败的话,数学学报就会代替数学年刊地位。
从此数学年刊退出四大顶刊。
至于他有没有后悔之前的选择,这点恐怕就只有自己才知道了。
……
徐源也没预料到,仅是上了一期国内电视栏目,居然在国际上引起了这么大轰动。
甚至让平静许久的数学界,都爆发出些许涟漪。
真不敢想等他真的彻底证明霍奇猜想,会给数学界带来怎样的轰动。
相信必然会被铭记。
不过对于众多数学家对他的期待,他倒是没有太过担心什么。
毕竟他对自己充满信心。
有把握在下一届国际数学家大会召开前,彻底完成对霍奇猜想的证明。
不存在证明不了的结果,也就不用考虑影响。
但值得一提的是,除了在开讲啦栏目上透露出来的相关信息,他私下里并没有再回应什么。
很快时间进入到十一月份。
距离那篇关于新设计结构磷酸铁锂电池论文,投稿给自然杂志已经过去一个月。
虽然这点时间和自然平均审稿时间相比,根本算不得什么。
哪怕再过几个月没回复都是正常的。
可因为徐源的名字,却让自然杂志编委会提前进入了审稿发表流程。
没办法。
徐源在学界的知名度太高了。
况且他还是这篇论文的第一作者。
2012年11月23日,周五,伦敦自然出版集团。
上午主编克麦米伦办公室内,作为助手的拉克正讲着一件事情。
“早上好克麦米伦先生。”
年龄在三十多岁左右的拉克,脸上非常干净,看不到半点胡须。
敲门后走进主编办公室,看到坐在办公桌旁正在忙碌的克麦米伦,面带笑容先出声问候了一句。
克麦米伦听到熟悉的声音,暂时停下手上动作缓缓抬起视线。
看到是自己的助手后,同样回应了句。
“早上好拉克。”
不过话音才刚刚落下,他便意识到什么,便又主动询问了一句。
“有什么事情要同我讲吗?”
看到自己的目的被主编直接讲出来,拉克这时候自然不会再卖关子。
当即如实开口回答。
“确实有件事情需要克麦米伦先生你定夺。”
“情况是这样的,我们收到一篇来自箐华材料科学院的投稿。”
“论文内容是对磷酸铁锂电池的相关研究结果。”
克麦米伦听到这里,眉头顿时有些微皱,忍不住中途插了一句。
“这有什么问题吗?”
对此颇为疑惑,不知道拉克的目的。
他们Nature作为全球最权威的科学杂志,今年影响因子已经超过40。
每天不知道会收到,来自全球高校研究室的多少论文投稿。
并且包含着各个学科领域。
针对论文审稿他们有着一套详细的流程,只需要按照流程审核即可。
最终确定论文的真实和影响力后,才会在最新一期杂志上刊登。
以及发布科学领域最新研究成果短讯。
因此就像拉克所说,箐华大学材料科学院的投稿并不足为奇。
只要按照流程逐级审核就行,如果确实对学界有巨大的影响力,最后自然会到他这位主编邮箱中。
进行最后的审核。
现在自己的助手特意找他说这件事,显然是违反相关流程的。
好在拉克也不敢丝毫耽搁,下秒连忙详细解释。
“克麦米伦先生,这篇论文的第一作者,是数学界的天才数学家徐源。”
“居然是他?”克麦米伦面色一惊。
他对于徐源自然不陌生,尽管对方在此之前并未给他们透过稿。
毕竟二十多岁的菲尔兹奖,至今也只有他这一个。
不过在短暂的惊讶后,下秒他心里又被疑惑占据。
脑海中浮现出一个问号。
“不对啊,他不是数学家吗,怎么会突然去研究磷酸铁锂电池?”
虽然说电池材料的研究中,也会使用上数学,可两者还是存在区别的。
完全属于两个不同的学科范围。
很难想象一个研究世界数学难题的数学家,会突然投稿一篇电池相关的论文。
让人不由得多想。
“难道只是挂名,并未实际参与这项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