贴身家丁 第1253章

作者:紫微

第1833章 给点劳务费吧

  八贤王气坏了,冲着众人大吼:“笑什么笑?都别笑了,朝堂乃是严肃之地,焉能这般轻浮?”

  众人这才收敛笑容。

  八贤王很生气,怒视燕七:“本王倒要听听,你凭什么质疑本王?”

  燕七道:“刚才,八贤王的原话:兵贵神速!遴选九门提督,就在朝堂之内选一个武将。”

  “这就是八贤王的原话!下面,问题来了:董春有没有在朝堂之内?他是不是武将?既然如此,董春有没有毛遂自荐的资格?”

  八贤王哑口无言。

  燕七又道:“廖战是正三品,董春也的确是从三品,职位比廖战低了半级,这都不假。以前的九门提督罗峰彪也的确是正三品。但是……”

  说道这里,燕七话锋一转:“八贤王却有所不知,罗峰彪这个正三品仅仅是高配的九门提督而已。”

  “我已经查阅过了关于九门提督的官阶任命问题,起步是从三品,高配是正三品,最高配的是从二品。”

  “所以说,无论是从八贤王的要求来说,还是从九门提督的硬件指标来说,董春都符合要求。”

  “现在,我要问八贤王,你凭什么说董春没有自荐资格?当着皇上和百官面前,请八贤王给出一个合理的解释。”

  八贤王心慌意乱,面颊通红。

  这下,真是自己打脸了。

  没想到,燕七研究的这么透彻。

  八贤王再也无法嘴硬,哈哈一笑:“哎呀,是本王记错了,那个……董春副院长,是本王刚才有些疏忽。这样更好,本王也非常欣赏你呢。来来来,下面,就请廖尚书和董春副院长比试一番。”

  董春道:“比试什么,我都愿意接受。”

  燕七眨眨眼:“既然是武将,当然要比试武艺了。”

  董春站出来,雄赳赳、气昂昂,向廖战招手:“你敢来一战吗?”

  廖战看着董春一身的腱子肉,自己就先怕了。

  他虽然是练过的,也勉强算是高手。

  但是,好多年养尊处优,一身大肚腩,现在哪里敢和董春交手。

  廖战惧战,急忙找理由:“咱们是将军,讲究的是兵法,哪里要用这么野蛮的手段比试?”

  燕七眨眨眼:“廖尚书,你莫非怕了?”

  廖战脸红耳赤:“我可不是怕,我是说,论武艺之长短,太过肤浅。”

  燕七笑了:“要深刻的也有啊,咱们先从浅显的来比试。”

  “这个……”

  廖战无言以对,不知道该怎么说了。

  要他和董春近身交手,他还真没这个把握。

  八贤王又过来解围:“不要比试武艺了,这东西太过肤浅,现在时间紧张,咱们急着围剿碧萝山,哪有能耽搁时间?直接进入高级的比试吧。”

  燕七问:“什么是高级的比试?”

  八贤王道:“不如,考教兵法。”

  董春来者不拒:“什么兵法,只管考来。”

  他很有自信。

  任何兵法,他都熟稔于胸。

  这么多年,从未懈怠。

  八贤王道:“那就考教张勇武将军最新创作的《镇国兵法》吧,谁能把《镇国兵法》默写完整,谁就胜出,如何?”

  廖战大喜:“我愿意。”

  张勇武特别自得。

  这可是他刚刚创作的兵法。

  借着这个机会,刚好宣传一下。

  董春脸都绿了:“《镇国兵法》?这是什么兵法?我怎么从未听过?”

  张勇武道:“昨天,已经将《镇国兵法》发了下去,你怎么能不知道呢?”

  董春摇摇头:“我的确从未见过。”

  廖战道:“你没见过是你的事情,反正我是见过的,而且,我还倒背如流。董春,你输了,你失去了与我竞争的资格。”

  董春这个冤啊。

  燕七看着张勇武:“张将军的《镇国兵法》,可能拿来一观?”

  张勇武很得意的拿出兵书:“这就是《镇国兵法》。”

  燕七接过来一看,是刚刚刊印的。

  燕七翻了一遍,呵呵一笑:“张将军的《镇国兵法》的内容似曾相识啊,绝大部分内容是从《孙子兵法》、《孙武兵法》、《鬼谷兵法》中摘抄而来,借鉴的不错,真是不错。”

  张勇武面红耳赤。

  这本书就是他沽名钓誉,附庸风雅的作品。

  印制这本书,是为了凸显他镇国大将军的威名。

  张勇武红着脸,大吼道:“反正董春不会《镇国兵法》,他失去了和廖战竞争的资格。”

  燕七笑了:“这书没有注解,没有校对,借鉴内容过多,已经达到了抄袭的标准。”

  “嘿嘿,要是这本书也算是原创的话,那该多不要脸呀,我也可以印制一本《燕七兵法》,也大肆借鉴各个兵书的内容,不知道会不会成为经典?而且,我保证,我的措辞水平,要比张将军高了好几个层级。”

  众人轰然大笑。

  张勇武从头红到脖子根。

  他也知道,这本书的确就是抄袭,只是改变了一下句子的表述方式和顺序。

  所以,他现在也不敢大肆印发,只是给亲信们发了下去。

  毕竟,他也要脸啊。

  廖战是他的亲信,自然视如珍宝,好好背下来,讨好上司。

  现在,被燕七嘲讽,张勇武的脸上火辣辣的,甚无光彩。

  燕七将《镇国兵法》递给董春:“董副院长,还请你为张将军的《镇国兵法》校对做注。”

  董春拿过《镇国兵法》,看了一遍,气呼呼道:“张将军这本《镇国》兵法,太过熟悉,这第一章 ,抄袭了《孙子兵法》的瞒天过海之计,第二章,抄袭《鬼谷兵法》的八卦阵法。第三章,抄袭了《孙膑兵法》。”

  “哦,还有这第四章 ,抄袭了《姜尚兵书》第三节,《姜尚兵书》大家可能不太熟悉,我在此说明一下,《姜尚兵书》是姜子牙还未出山时候的作品,涉及权谋和用兵总纲……”

  听了董春一条一句的为《镇国兵法》注解,张勇武恨不得找个地缝钻进去。

  这不是打脸,而是扒皮呀。

  “别念了。”

  张勇武气急败坏,一把夺回《镇国兵法》。

  燕七笑了:“张将军好激动呀,莫非,董春将军注解的很好,很贴心,让你很满意?既然张将军如此兴奋,你要不要给董春将军一些劳务费?”

  众人又是一阵大笑。

第1834章 挑刺高手

  张勇武再也没脸显摆他的《镇国兵法》,撕得粉碎。

  燕七耸耸肩:“好好的兵法,撕了怪可惜啊。哎,既然张将军将兵法撕了,那就不能算数了。不如,咱们考一考别的兵法吧。”

  八贤王可不敢继续考教兵法。

  因为,刚才董春引经据典,将各路兵书中的内容记得极为详尽。

  可以说,如数家珍。

  继续和董春考教兵法,那不是正撞枪口吗?

  八贤王摆摆手:“依本王来看,无论是考教武艺,还是考教兵法,都太过简单了。本王认为,最重要的还是实战、排兵布阵。”

  “所以,本王认为,谁能更好的论述如何攻打碧萝山,谁就是九门提督,如何?”

  燕七笑了:“甚好,甚好!董春,你有问题吗?”

  董春信心百倍:“没有问题。”

  燕七向廖战努努嘴:“就怕廖尚书不敢应战呢。”

  “我有什么不敢的?”

  廖战才不怕纸上谈兵。

  他当了这么多年兵部尚书,实战不咋地,纸上谈兵却是行家里手。

  老皇帝道:“既然廖尚书和董副院长都无异议,那就开始吧。谁先来!”

  廖战很自信站出来:“我先来吧,也好留给董春更多的思考时间。”

  老皇帝道:“廖尚书请讲。”

  廖战将地图挂在荣耀墙上,找到碧萝山的位置,很自信的说:“皇上,王爷,臣若是出战,必定会将碧萝山包围的水泄不通,兵法有云,十倍于敌人,围而不歼。然后,喊话,逼迫其投降。”

  “暗夜堂若不投降,咱们便一直围着碧萝山,让碧萝山缺衣少食,他们饿着肚子,自然会投降,如此,不费一兵一卒,自然可以剿灭碧萝山的杀手。”

  八贤王立刻叫好:“高,实在是高!没想到廖尚书带兵,竟然可以不死一兵一卒。”

  张勇武也为廖战吹嘘:“廖尚书的确智勇双全,围而不打,堪称上等战术。”

  杨克道:“皇上,依我看,廖尚书已经拿出了最佳方案,董春也不用考教了,肯定没有廖尚书的战略精妙,就直接选廖尚书好了。”

  燕七哈哈大笑,笑的前仰后合。

  廖战急了:“你笑什么笑?”

  燕七道:“八贤王、张将军,你们真的懂军事吗?要说八贤王不懂军事,说出外行的话,我还能理解。”

  “但是,张将军,你可是镇国大将军,竟然也对廖战的战略布局大为赞赏?这真让我怀疑,你到底会不会打仗啊?”

  八贤王脸色涨红:“放肆!燕七,廖尚书这般布局,根本不会死一兵一卒,此乃上乘兵法,你竟然还说本王是个外行。你简直岂有此理。”

  张勇武也火冒三丈:“八贤王此言极对。燕七,你根本不懂军事,竟然大放厥词,实乃可恶。”

  燕七哈哈大笑:“我纵然不懂军事,也能找出廖战战术布局中的诸多错误。”

  廖战大怒:“那你给我找出来,少来说大话吹牛。”

  “这可是你让挑刺的,一会,你下不来台,可不怨我。”

  燕七道:“第一个巨大的漏洞,战术思想有问题。”

  “不过是对付八十名暗夜堂杀手,按照廖战的战术,围而不打,不知多少天才能逼迫暗夜堂的杀手缴械投降。据我估算,少则一月,多则一年。”

  “你们想一想,碧萝山这么大,野果丰富,雪水充足,暗夜堂的杀手渴了喝雪水,饿了吃野果,人家就这么跟你耗着,你耗得起吗?”

  “八千多名九门军围困碧萝山,半个月已经是极限,难道还要耗上一年?那要浪费多少精力,花掉多少军费?廖尚书,似你这么打仗,效率低到令人发指,朝廷的国库还不都得打光了?”

  廖战面红耳赤,哑口无言。

  燕七指着碧萝山的地图:“第二,战术布局有问题。”

  “碧萝山的范围很广,若想将碧萝山包围,至少需要一万人,可是,九门军只有八千人。”

  “假设八千人勉强包围碧萝山,包围圈过大,必定防御稀薄。这种稀薄的防御,对付一般的士兵,没有问题。”

  “但是,暗夜堂的杀手武功极高,飞来飞去,凌波微步,单兵突击的威慑力,旷古绝今。可以设想一下,八十多名暗夜堂的杀手,集中兵力,攻击一角。只需要在顷刻间,单薄的防御就会被撕开一道口子,在黑夜的掩护下,飞快逃走。”

  “你追又追不上,看又看不见,打又打不过。呵呵,这叫包围吗?这所谓的包围,不过就是一捅就破的窗户纸吧?”

  群臣闻言,一阵惊呼。

  “燕大人说的对呀。”